0%
別出心裁巧運思

別出心裁巧運思

作者:范治琛
二十一歲時,克拉克在《奇異故事》上嶄露頭角。該刊1938年元月號上登載了一篇題為《火箭飛行》的文章,作者利奧·弗農在推導噴氣速度、燃料消耗率、火箭質量與加速度相互關係的方程時犯了一個錯誤。他又用錯誤的方程去計算火箭的工作性能,其噴氣速度比化學推進劑所能提供的速度大了十倍到一百倍。克拉克去信批評了作者的錯誤,並指出火箭運動的正確方程在十九世紀就由齊奧爾科夫斯基推導出來了。他的科學功底和嚴謹性可見一斑。

1968年春,根據克拉克的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在美國上映,掀起了一股科幻大片熱潮。
1969年,「阿波羅號」首次登月,克拉克應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之約,與沃爾特·克朗凱特和沃利·希拉一起主持了舉世矚目的電視實況轉播。

對他的認識可以從他的兩段回憶開始。他在小說集《遠征地球》(Expedition to Earth)中寫道:「不到十歲,我就用硬紙板筒和幾片透鏡製成了一個小望遠鏡,用了好些個晚上繪製月面圖,直到我對月亮上面哪兒是哪兒比對我的故鄉薩默塞特周圍的情況還要熟悉。」以及,https://read.99csw•com「十四歲時,我首次讀到《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和《奇異故事》(Astounding Stories),科幻小說的病毒就此上身。一連好些年,我收集能到手的每期雜誌;有一次,我用五分錢一本的價格買到一整筐《神奇故事》(Wonder Stories),欣喜欲狂,至今記憶猶新。」
二戰中,克拉克成了英國皇家空軍的一名雷達軍官。1945年10月,他在《無線電世界》雜誌上發表了《地外中繼站》(后收入《未來檔案》)一文,率先提出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構想,「由於大自然的一項恩賜——存在著對地靜止軌道——通信衛星變得在經濟上切實可行。在高度為兩萬兩千英里的軌道上,衛星二十四小時繞地球一圈。這也是地球自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於是讓衛星永久固定在赤道上同一地點的上空就有了可能。」1965年4月,美國首顆商業通信衛星「早鳥號」(Early Bird)被送入軌道。1975年7月,克拉克在美國眾議院空間科學和應用委員會作證時感嘆道:「正好是三十年前的這個月份,我寫了通信衛星的論文。我從未試圖為此創見獲得專利,原因之一,除了疏懶,只是我並未料到通信衛星會在我的有生之年變為現實…九九藏書…而『早鳥號』離我發表論文也不過二十年之遙。」
克拉克在夢想成真的欣喜之餘指出:「今天的空間技術,儘管硬體光彩奪目,但仍處在獨木舟階段。從地球逃逸不會永遠耗資巨大;與『土星』火箭發射造成的印象相反,到達空間所需的能量異常低。」他又說:「『土星』5型火箭的發射是人類創造出的最壯觀的景象;但一定有更佳的行為方式,一定有與登月去看望孫子、孫女的老太太的心情更加協調的方式,一定有與環境的寧靜更加協調的方式。」
拿在月球上跳高來說吧。地球上的跳高記錄約為七英尺半。乍一看,在引力僅為地球六分之一的月球上,奧林匹克冠軍應能躍過四十五英尺。其實不然。假定運動員的重心在離地面大約三英尺半的地方——縱身一跳,其重心也只是提升了四英尺而已。再假定他在月球上能使出同樣的勁,其重心也不過提升二十四英尺。加上三英尺半,不過二十七八英尺——離四十五英尺差得遠哩!就這,也還只是紙上談兵,「在月球上跑步——甚或行走—read.99csw.com—很困難,能達到什麼起跳速度很難說。」
在克拉克看來,「太空梯」就是這樣的方式。這個設想由蘇聯工程師阿爾楚塔諾夫於1960年和美國的艾薩克斯博士等人於1966年分別獨立提出。克拉克在《1984年春/未來的選擇》(1984: Spring/A Choice of Futures)中寫道:「假如衛星能永遠懸在赤道上同一地點的上空,那麼從原則上說就有可能把一根纜索從軌道垂到地面……假如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能興建一個電梯系統,無須火箭,單靠電能就可以把有效載荷送入太空。這將完全改變太空飛行的經濟學……就能量而言,把一個人送上月球的成本不到十美元。」這就是1982年克拉克在聯合國第二屆外太空探索及和平利用大會上介紹的「太空梯」。他的長篇小說《天堂的噴泉》(The Fountains of Paradise)就以這一創意為主體。
阿瑟·查爾斯·克拉克(1917-2008)是英國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科幻大師。
1970年,他為尼爾·阿姆斯特朗、邁克爾·科林斯和埃德溫·奧爾德林三位宇航員的《首次登月》一書寫了兩萬字的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克拉克主持過民間組織「英國星際協會」(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九*九*藏*書iety)。他在《塞倫迪普景觀》(The View from Serendip)中回憶說,其核心成員不過十來個人,做不了實驗,他們就做理論研究,「於1938年提出了在當時是相當詳細的飛船登月方案,攜帶三人,以四個減震腳架降落,再依靠其支撐起飛和返回地球。整個設計與三十年後登月艙的設計十分相像……」
克拉克對「太陽帆」的創意——利用太陽的輻射壓推動太空帆船遨遊太空的想法——也非常欣賞,併為此創作了小說《太陽風》(The Wind From the Sun)。
再拿太空旅行來說吧。有的科幻作者提議太空遊客「搭」小行星或彗星的「便車」。有的小行星在離地球幾十萬英里的上空越過,然後又去與其他行星的軌道交會,為何不在這樣一個天體最接近地球時跳上去,再在越過火星時擇機跳下來?如此這般,你的飛船隻需飛行一小段距離,其餘的活兒都讓小行星去干,豈不美妙?克拉克說,這是把小行星誤認作了「大巴」或「電梯」,「小行星飛近時相對地球的速度非常高,企圖追上並登陸的飛船需要消耗大量燃料。一旦達到了與小行星相匹的速度,飛船就會沿著小行星的軌道前進,不論小行星在還是不在……就算能占點兒什麼便宜,你可能得等幾百年才有返航的機會。不,搭星際便車行不通……」克拉克還講述了從科幻小說中發現的另一「太空謬誤」,並用以寫成《木衛五》。作品利用鮮為人知的謬誤耍了一個花招,扣人心弦,是所謂的「花招小說」(Gimmick Story)。是什麼「花招」這兒先不講。正如猜謎,先知道了謎底,啟迪性和趣味性就要大打折扣了。read•99csw.com
1983年,克拉克在一次講演中論及「太空謬誤」,也就是在認識太空方面的一些謬見,並說一些最有趣的「太空謬誤」都涉及引力。
阿西莫夫在《阿西莫夫論科幻小說》(Asimov on Science Fiction)中寫道:「克拉克的想象是『守紀律』的想象,汪洋恣肆卻不違背自然法則。」這類作品就是所謂的「硬科幻」。由約翰·克盧特與彼得·尼科爾思合著的《科幻小說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則說:「也許無法嚴格定義『硬科幻』。『硬科幻』的要旨也許不在它應當包含真實的科學知識而在它應當尊重科學精神;對於它所描寫的事件和現象,應當尋求自然的而不是超自然的或先驗的解釋。」優秀的「硬科幻」作家往往就是優秀的科學家,克拉克是一個經典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