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黑色石碑的誕生之路

黑色石碑的誕生之路

作者:西蒙·奧丁

最後的嘗試:圓點人

1967年夏天,電影基本完成,但外星人形象設計卻走入了絕境。化妝大師斯圖爾特·福瑞博監督了後期的幾次試驗,他在《魔影視效》的採訪中回憶道:
啞劇演員丹·里希特在電影中扮演「望月者」。在「人類的黎明」篇章中,他是猿人的領袖。丹在《望月者回憶錄》中談起了這次實驗。他在1967年9月5日的日記中寫道,拍攝完猿人場景后,庫布里克要求他多留一會兒,用高對比度膠片嘗試拍幾個鏡頭。里希特在身上貼滿「圓點」后,站上旋轉平台,問庫布里克:
「你要我怎麼做,斯坦利?」
詹特曼還回憶道:
電影最早的故事大綱由庫布里克與克拉克共同創作。當時,發現外星生物是整個故事的高潮,而非開端。
在電影籌備初期,我們曾討論,如何用外星人的形象體現其本身令人難以置信的特點。很快,我們發現無法想象的東西是最難想象的。你所能做的就是盡量通過藝術的手法表現它,傳達它的部分特質。最終,我們決定用黑色石碑來表現。石碑的設計概念來源於心理學中的榮格原型理論,展現出了「極簡藝術」的精髓。
克拉克賣了一批小說的版權給庫布里克,作為《2001:太空漫遊》的基礎,但《黎明的遭遇》沒有包含在內。儘管如此,這本書仍為電影的第一部分提供了基本框架。書中的柯林達是個類人外星人,算是個人類學家,他教會地球上的猿人用骨頭殺死鬣狗。顯然,他的作用和最終成片中的黑色石碑是一樣的:人類潛能的催化劑。
三十年了,我不記得當初斯坦利對這個建議的第一反應是什麼。但在接下來的幾年中,他一直努力嘗試設計新的外星人,以求角色真實可信,可惜屢戰屢敗,最終,他還是接受了卡爾的提議。
布賴恩·約翰遜是當時的特效助理,參与了許多外星人概念的設計,遺憾的是,這些設計從來沒被九九藏書採用。

早期設計:類人外星人

最後,我想用阿瑟·克拉克的話來結尾:
這是阿瑟評論薩根的原話:
我坐在平台上,面對鏡頭,腿舒服地盤著,手臂舉到兩側。等斯坦利準備好,我閉上雙眼,他們在我眼瞼上也畫上了波點。

新元素:魔界使者

誰的神來之筆

他在1964年10月6日的日記中寫道:
這個想法至關重要:其他星系的「人」來自於十萬年前的地球,外表應該和我們差不多。
據阿瑟·克拉克回憶,1965年庫布里克曾在曼哈頓的家裡開會討論外星人設計。他向著名科學家卡爾·薩根尋求建議。薩根提議在電影中完全隱藏外星人形象。以下引用自克拉克的傳記,三十年後,薩根這樣描述當時的情節:
「像這樣?」我平舉手臂,一邊緩緩轉頭,一邊緩緩做波浪狀。
「很好,丹,現在你可以動了。」
既然碰面成了重點情節,且這次碰面發生在地球上,那麼劇本就必須明確描述外星人的外貌。1965年的劇本草稿中,主要外星人甚至有了名字:柯林達(Clindar),直接取自克拉克的小說《黎明的遭遇》,該小說收錄于選集《遠征地球》中。
《童年的終結》是克拉克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對《2001:太空漫遊》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揭示外星人外貌的片段被譽為科幻小說史上最震撼的外貌描寫之一:他們長得像傳統故事中的惡魔——有碩大的腳掌、堅韌的翅膀,頭上有犄角,背後還有尾巴。庫布里克之所以對這本書青睞有加,可能正是因為書中這段震撼人心的描寫和它對受眾可能產生的影響。
「嗯,丹,首先我希望你完全靜止,等我給你指示再動,動作要非常緩慢、非常輕柔。」
斯坦利想要與眾不同的設計,但他提不出具體要求。一次,他想嘗試賈科梅蒂的雕塑風格——人形外表,九九藏書但非常瘦、非常扭曲。我參與制作了一套燈光服,在黑色天鵝絨的衣服上裝了5000枚迷你燈泡。當時的想法是讓負責類人猿動作設計的舞蹈演員穿上這身衣服,再用裝了星空濾鏡的鏡頭和配套裝置拍攝,直接用光線表現角色。通過對畫面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形和扭曲,我們就能得到一個飄浮在半空中的怪異生物。
後來,類人外星人的設計也逐漸被其他設計概念取代。從隨後的劇本草案中,可以看出作者們嘗試了許多不同的設計方向。在《2001:失落的世界》里,克拉克曾談到很多劇本把外星人描述成「拉長」的剪影。從《第三類接觸》(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執導,1977)開始,這種科幻老梗逐漸流行起來。
我覺得,在電影中出現外星人形象必定導致一場災難。相反,我們應該暗示外星人的存在。在漫長的人類進化史中發生過太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像我們這樣的生物不可能再出現在宇宙其他地方。而且任何對外星生物的描述必定包含虛假的成分,最好的辦法就是暗示外星人的存在。
我們讓演員站在白色背景前,背景上事先畫好了同樣大小的圓點。整體效果非常驚人。站定時,演員與背景融為一體;移動時,你只能看出他的輪廓。這個效果確實足夠怪異,但我認為它與電影並不契合。可惜,我再也看不到斯坦利運用這個效果了——當然,他生前也從沒用過。
製作團隊試著實現這個設計,他們讓演員穿上白色緊身衣扮演外星人,但效果「非常沉悶,難以讓人信服」。
沃利·詹特曼曾擔任《2001:太空漫遊》的特效工作人員。在《魔影視效》雜誌的採訪中,他回顧道:
在我看來,我們的最終解決方案是唯一可行的方案。在最終決定以前,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想象外星世界、城市和生物,尋找能震撼認知的設計。雖然所有想法最後都沒被採納,可我不認為之前的努力都是徒九_九_藏_書勞。被淘汰的種種方案都是我們努力的一部分,破而後立……我們就像雕塑家,在雕刻的過程中思考,直到接近石頭中隱藏的形象。(《2001:失落的世界》)

視效團隊的努力

《只有我們嗎?》曾採訪安東尼·弗雷溫(長期擔任庫布里克的助手)。他談起了薩根和庫布里克:
「非常好,丹,就是這樣。」
還有很多其他的外星概念,大部分是我離開后提出的。其中有一個滿身燈泡的錐形外星人——身材高大,閃閃發光,看上去像棵聖誕樹。庫布里克讓道格·特朗布爾負責這個東西,但道格對這整個想法都相當不屑。道格向來直言不諱,想到什麼說什麼。斯坦利剛開始對此非常惱火,不過後來他也漸漸習慣了。畢竟道格是從權威的角度來思考,他的專業能力非常出色,從概念設計到最終執行都無可挑剔。
不過,魔鬼形象很快被否決了,後來的劇本草案也再沒提到過。但在下列模型中,仍能看出它對電影中外星人形象設計的影響:
平台帶著我慢慢旋轉,同時我緩緩移動我的胳膊和頭。我們嘗試了許多方法,但就是不行。
1964年4月,庫布里克和《2001:太空漫遊》的作者阿瑟·克拉克第一次會面。同年年末,導演成立製作團隊,埋頭于茫茫數百張圖紙,摸索外星人的形態。1965年年末,安東尼·弗雷溫加入團隊,他主要通過研究德國藝術家馬克斯·恩斯特的現代雕塑、油畫,以及各種現代藝術,來尋找設計外星人的靈感。
我們花了大把時間設計電影中的外星人形象。我用視頻反饋技術做了好幾個外星人特效。
外星人的形象經過多次修改後,與類人外星人漸行漸遠。1965年5月25日,克拉克在日記中寫道:
在《2001:太空漫遊》DVD的花絮中,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的部分外星景觀。下圖比較了設計圖與恩斯特的一幅名畫。
在此之前,我們設九*九*藏*書計了一系列情節為探索太空做鋪墊……1964年餘下的時間里,我們集思廣益,不斷調整修改劇本。隨著新想法層出不窮,故事情節慢慢發生了變化:和外星人碰面的情節從結局變成了開端。
斯坦利希望加入《童年的終結》中的魔鬼元素……
……傳聞確實精彩,可惜事實並非如此。1965年下半年到1966年,斯坦利一直在探索外星人設計。在此期間,他的妻子克里斯蒂娜·庫布里克負責設計草圖,我負責研究賈科梅蒂的雕塑(庫布里克對此非常著迷)、馬克斯·恩斯特的繪畫和各種通俗藝術,我們都在尋找合適的外星人形象。如果庫布里克當時接受了薩根的建議,我們就不會費這些工夫。庫布里克最後才意識到展現外星人形象是個錯誤的決定。
同年,弗雷溫接受了另一個採訪,內容主要關於《斯坦利·庫布里克檔案》一書的編寫(這本書首次曝光了多幅外星人設計圖)。在採訪中,弗雷溫對這個話題做了新的闡述:
有一個場景是高大的蟲型外星人上前抓住鮑曼的手。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可以用變形鏡頭將人物影像拉長。這種鏡頭可以把圖像從一側擠到另一側,從頂部擠到底部,還可以調整擠壓的比例。然後,在鮑曼面前放一面鏡子,與地面呈45度角,將變形的圖像投在鏡子上。這樣一來,外星人看起來就像站在鮑曼旁邊。這種拍攝方法相當傳統,可以追溯到舞台藝術。
第二天看樣片,鏡頭雖然非常有趣,但明顯看得出來畫面里是一個滿身波點的人。
外星人從來不可能出現在電影里。斯坦利考慮,僅僅是考慮過刻畫外星人的形象。他不滿意外星人的出場方式(電影拍攝於計算機生成影響技術出現之前)。另外,他認為從戲劇化的角度來講,不直接展示外星人形象,影片效果會更好。於是,他最終放棄了展現外星人的念頭。
有一天,斯坦利走過來對我說:「我有個想法,不如試試光https://read.99csw.com學錯覺?」他不知從哪兒看到有人把圓點圖案放在圓點背景前,結果圖案幾乎隱形了——雖然隱約還是能看見,但這隻是因為它與背景處在不同的平面上。這個想法確實有趣,斯坦利讓我沿著這個思路去嘗試。我們找了個演員,給他做了頂白色禿帽——我在帽子上均勻地畫上黑色圓點。演員身體的其他部分包裹著緊身衣,緊身衣上也畫了同樣的圖案。我們找來了能找到的最大的打孔機,剪了很多黑色圓片,把圓片粘在白色的外衣上。演員全身都被我們貼滿了,從頭到腳,一點兒沒落下。
在創造外星人時,我還利用了「光之城」的概念(原計劃將這個特效用在穿越星際之門的鏡頭中,後來沒有實施)。我把大小不一的萬花筒投影機放在一起,鋪滿整個平面,然後把它們投影在白色卡紙上。這些光在立體空間中能產生明暗不一的效果,看上去隱約有點人形。通過改變萬花筒的圖案,比如從小直徑突然變到大直徑,我可以製造出頭、肩、手臂、身體和腿的大概形狀。但這些只是體積光,由於光是透明的,它們看上去有點像水母。這個設計確實不錯,不過要讓這個用光構成的角色移動或發聲非常困難,程序非常複雜。
這個效果不行,斯坦利再也沒提過。
不斷更改的劇本是迫使庫布里克儘早著手外星形象設計的另一個原因。電影製作期間,各種設計想法層出不窮。阿瑟·克拉克在日記中記錄了這些思維的火花。
特效監製道格拉斯·特朗布爾還補充說:

當一切塵埃落定

「開始。」我保持靜止。
1970年接受採訪時,庫布里克談道:
庫布里克的最終選擇的確是神來之筆,在當代流行文化中,這塊黑色石碑的象徵意義獨一無二。然而,現有證據表明,他一直努力嘗試將外星人搬上熒幕,直到影片首映前幾個月才不得不放棄。可以說,固執的庫布里克為了不接受隨卡爾·薩根的意見,一直奮鬥到了最後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