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夢三千年

一夢三千年

作者:金克木
周公的主要官職是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時當了沒名義的攝政王。這又是後來三千年中一個重要政治形象。最後王朝滿清開國是攝政王多爾袞,亡國時也有個攝政王保小皇帝宣統的駕。從秦朝呂不韋起,有名義沒名義的攝政王不少。不過這些攝政王在皇帝長大「親政」后大都沒有好下場。周公也是遭到自動或被動的放逐。傳說他這時還作了《鴟※》詩。詩收在《詩經》中,作得很好,但若真是周公作給成王看的,那膽子未免太大了。攝政王還少不了一個皇太后。秦朝呂不韋,清朝多爾袞,都有皇太后合作。周公如何?看《詩經》以《關雎》開篇,傳說與周文王結婚有關。重「后妃之德」,周公也未必沒有皇嫂做內應。夏、殷不算,西周亡國的幽王的故事就是烽火戲諸侯引王妃褒姒一笑。從此亡國的罪名有可能就加在後妃頭上以保全皇帝威名。周公據說還曾禱告神要自己代替武王死,又保密,又在貶逐時泄漏給成王知道,因而能回來重掌政權。這些故事說來話長,雖然本身簡單,卻是後代再三變形式重複的歷史模式。
周公的另一大功業是在河南靠陝西這邊建立了一個新城洛陽。這又是偉大的戰略部署。不僅給周平王東遷建立東周準備了退路,向更發達的中原九九藏書地區進了一步,而且眼光直射到西漢、東漢。以後東西對立轉為南北相峙,黃河上下游的豐饒轉為長江上下游的富足,是版圖擴大,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口繁殖的結果,布局模式仍出不了周公的畫策。他彷彿真有未卜先知的本領,無怪乎算八卦的不忘禱告周公。
宰相是什麼人?是陪伴皇帝老虎替他辦事的人(「伴君如伴虎」),從秦始皇的李斯到慈禧太后的李鴻章都是。
金克木(1912~2000),安徽壽縣人,學者、作家。著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書城獨白》等作品。
諸葛亮是「周公二世」。他本來也是樸素的形象,越來越傳奇化,成為另一種聖人。中國人無論識字不識字誰不知道諸葛亮?三個「臭皮匠」也敢和他比一比。可是三分天下一到手,諸葛亮就遠遠超過皮匠了。他「官拜武鄉侯執掌帥印」。皮匠仍然是皮匠。然而劉備活著的時候,請葛亮不過是蕭何。掌帥印的劉備死了,他仍然只當宰相。六齣祁山不打仗,和司馬懿心心相印。兩人都擁兵在外,自己不做皇帝。曹操曾經自比周公,作詩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幾位相爺都是周公的後代。
read.99csw.com公的故事足夠一部長篇小說或電視連續劇。到底是小說還是歷史?說不清楚。學者們喜歡研究這類問題,普通人不耐煩去問真假,沒法定。眼見未必是真,何況眼不能見的?當代流行所謂「紀實小說」。「小說」一詞在外國話里本是「虛構」之意。我們又有「事實與虛構」的小說,兩者夾雜分不清。這一直可以上溯到上古的歷史文獻如《書經》、《史記》、《左傳》等。這是我們的悠久傳統,割不斷,滅不掉,砸不爛的。打倒再踏上多少只腳也只能把自己墊高些,真假照舊難分。當事人自己口述回憶、日記、書信就那麼可靠?靠不住得很。這問題不好辦,不問為妙。也許正因此,「假作真時真亦假」的《紅樓夢》才會一出現抄本便風行,直到今天還不衰,還要查清事實和虛構。孔子衰了就不再夢見周公了。若是《紅樓夢》和許多被當成歷史的小說以及被當成小說的歷史也衰了,那是不是聖人衰老「不復夢見周公」的時代快到了呢?何必尋根問底?正是:「周公原是夢,一夢三千年」。
周公是《尚書·周書》的主角,在《毛詩·豳風》中的作詩人和主題。他還被認為在《周易》的卦爻上加解說,因而是用八卦卜筮的必不可少的禱告對九*九*藏*書象之一,與文王、孔子並列。在歷史傳說中他是周朝制度的奠基人,是《周禮》或《周官》的制定者。他帶兵打過仗,建設過洛陽城,受過貶逐,又是詩人、文人。他是個屬於歷史兼理想的政治人物的藝術形象。
1993年12月
《論語》里記載大聖人孔子說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能在孔聖人身強力壯時夢中常見的自然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周公一世」是幾個樸素形象的合成。後來的或優或劣或局部或全體的複製品越來越擴大化,複雜化,細緻化。時代環境不同了,要處理的問題不同了,要對付的人不同了,但是當宰相的,不論有無宰相的名義,都帶有一些周公形象。學得不好不得善終,如李斯。學得好的如蕭何,就會保全自己,只是當差,辦後勤。除推薦韓信外,自己不出主意。殺韓信時他不說話,好像還幫了忙。
周公是什麼人?
周公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武王滅殷時大功臣是姜太公,即姜尚,姜子牙,勝利后封到山東半島靠海的齊國。周公本封在周,這時封到山東半島南部的魯國。這姬姜二姓兩大族分據東海的山東,和周朝的根九*九*藏*書據地陝西遙遙相對,扼住黃河上下游。姜子牙去齊國了。周公派大兒子伯禽去魯國,自己留在朝廷掌大權。亡國的殷紂王的兒子武庚,大概是作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封在原統治地河南,夾在周、齊間,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封在武庚周圍,奉命監護也就是監視亡殷的「頑民」。陝西、河南、山東,整個黃河流域是周公家族的統治地區。這就是所謂「封建」。這個戰略部署好極了。後來的皇帝中有本領的得天下后往往照這個格局布置。例如周公以後兩千幾百年的明太祖朱元璋就自己定都南京,封最能幹的兒子朱棣做燕王,定都北平,也就是北京。版圖擴大了,東西兩都變成南北二京了,但格局照舊。清初削平異姓「三藩」之後也是以滿族人任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統領「八旗」駐軍,執掌地方最高權力。至於管、蔡後來竟然用武庚號召為殷復辟反對周公而遭鎮壓,那是后話。正如燕王後來打敗侄兒成為永樂皇帝一樣,不是原先布置的。這些屬於另一檔次,與戰略布局不是一回事。
外國人不懂諸葛亮,又不懂曹操,就不懂中國人。若從根本上說,不懂周公就不懂中國人。擴大化了的難分解,不易懂,不如原始的比較容易像語言一樣「分節」了解。晚期的宰相如李鴻章,九_九_藏_書就難懂。周公得美名。李大人受惡名。他是長江航運招商局的大股東,是大資本家,在第一批由官僚轉化的資產階級之列,這一點誰記得?中日甲午戰爭不是他主張打的。打敗了,主戰的皇帝和大臣沒責任,卻要他去日本求和。他在馬關挨了一槍,又招來俄國干涉,才使日本軍閥肯在稍稍降低條件的條約上簽字。義和團也不是他召進京城殺「洋鬼子」和「二毛子」的。八國聯軍來了,慈禧太后跑了,面臨「瓜分」亡國,又派他來喪權辱國一次,再戴一頂漢奸帽子。主犯隱藏,從犯遭殃。自古沒有犯錯誤的皇帝,帝王永遠正確,亡國怪手下不盡忠。但這也不是沒有代價的。李鴻章打仗起家,聯絡外國人又周遊列國見過世面,辦海軍,辦陸軍,辦招商局,讓外國人開礦修鐵路,接替曾國藩,終於挖空了滿族朝廷,由他的「北洋」將領袁世凱等人接班。他本想「以夷制夷」,結果是「以夷制夏」,無數資本家都是買辦化身。他做「周公末世」,恐怕周公在天之靈未必願意。然而末世周公只怕也只能是這樣。功罪難以評說,還是看看「周公一世」吧。
周公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是有血有肉的宰相符號。確切點說,他是三千年來中國宰相的代號,大大小小有名無名的相爺都多多少少有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