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們向歌德學習什麼?

我們向歌德學習什麼?

作者:綠原
1.不斷奮進的人生態度。歌德有一條著名的箴言:「在一切德行之上的是:永遠努力向上,與自己搏鬥,永遠不滿足地追求更偉大的純潔、智慧、善和愛。」他的一生就是對這條箴言的實踐過程,他的巨著《浮士德》的主旨也就在這裏。其中永不停歇地無窮無盡地追求充實而圓滿的人生的精神,寧願從錯誤、危險和覺悟中摸索前進也不安於無所作為的精神,正是歌德為歷代後人所發揚的現代精神。這也正是我們學習歌德的主線,同時也是我們沿著這條主線開發自身價值的第一步。
1999年1月15日,北京八里庄
9.晚年客觀地看待自己。歌德儘管一生取得奇迹般的成就,卻從沒有把自己看成什麼「超人」,始終客觀地認為自己得益於時代和環境,這些觀點均見於晚年與愛克曼的談話中。例如,1824年2月25日,他說:「我出生的時代對我是個大便利。當時發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我活得很長,看到這類大事一直在接二連三地發生。對於七年戰爭、美國脫離英國獨立、法國革命、整個拿破崙時代、拿破崙的覆滅以及後來的一些事件,我都是一個活著的見證人。」1832年2月17日,他說得更坦率、更明確:「在我的漫長的一生中,我確實做了很多工作,獲得了我可以自豪的成就,但是說句老實話,我有什麼真正要歸功於我自己的呢?我只不過有一種能力和志願,去看去聽,去區分和選擇,用自己的心智灌注生命于所見所聞,然後以適當的技巧把它再現出來,如此而已。我不應把我的作品全歸功於我的智慧,還應歸功於我以外向我提供素材的成千成萬的事情和人物。」我們由此感奮地認識到,歌德決不認為自己是不可企及的,他不過一直不遺餘力地試圖達到普通世人可能攀登的最高台階,從而極大地增強我們對於自己的人生道路的信心和勇氣。
7.對混亂、暴力、革命的態度。歌德一生厭恨各種形式的混亂和暴力。法國大革命期間,巴士底爾被攻陷之後,德國著名知識分子席勒、赫爾德、克洛卜斯托克等人發出熱情的歡呼,歌德卻採取懷疑、保留以至冷淡的態度,明確宣稱他不是法國革命的朋友。同代人和後人曾經以反對革命為口實而譴責他,看來不免知其一未睹其二了。須知歌德同時也不是專制統治的朋友,更不承認自己是現行制度的朋友,因為時代在前進,人間事物每過五十年都會改弦易轍,不會永久不變。歌德所以不同情用暴力來消除政治弊端,根本上取決於這樣一個信念:人類社會的所有變革和自然界一樣,應當通過進化來完成。在二十世紀進步知識分子中間,歌德這種以進化代替革命的歷史觀是難以得到認同的,因為革命作為社會制度的基本變革形式在人類發展史中畢竟不可避免,有時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具體的革命過程是否需要暴力,從策略上說,在革命陣營內部也經常發生分歧,至於以「革命」之名行動亂之實的社會行為,明智人士從公益視角出發,就更不會以為然了。
10.歌德所從事的工作超出個人的能量和生存年限,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者。三十五歲的席勒1794年在耶納一次自然科學討論會上與歌德交談過原始植物問題之後,給四十五歲的歌德寫過一封為此後十年的友誼奠定基礎的長信。其中談read•99csw•com到這樣三點:一、歌德畢生尋求自然界中的必然性,試圖用整個自然大廈的材料按照遺傳學方式建造萬物中最複雜的機體即人;二、這個從自然界仿造人的構想,誠然富於英雄氣概,但從歌德的出身來說,卻又是一條任何意志軟弱者都會迴避的最艱難的道路;三、這是因為為此而必需的希臘精神被扔在北方世界中,歌德如不甘成為一個北方藝術家,便得藉助思想的力量來彌補現實拒絕提供的想像力,這無異於從內部按照一條理性途徑分娩出一個希臘來。歌德以贊同而又感激的心情給席勒寫了回信,其中寫道:「我所從事的工作遠遠超出個人的能量和生存年限,我想把某些部分寄放在你名下,好讓它們不單得以保存,還能充滿生機。如果我們更親近一些,你會發現我身上有某種朦朧和猶豫,儘管我清醒地意識到,卻也無從控制,因此你將親自看到,你的關懷對我是大有助益啊。」席勒所說的歌德所從事的工作並不純粹屬於自然科學,仍不過是試圖按照自然界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通過文化途徑促進人性的改善。在歌德看來,文化就是第二種自然,文化史就是人類從自然狀態的動物成為世界改造者和歷史創造者的進化過程。這兩位大詩人建交以後,歌德節制了席勒對於哲學玄思的愛好,席勒則幫助歌德把他對自然科學的熱情轉移到文學創作上來。於是,和諧、自我完善、致力於真善美、以古代為楷模被肯定為高尚的安適自在的新文化的基礎。然而,真正按照自然進化規律仿造人,這個遠大理想又談何容易?歌德生前顯然不可能也沒有祈求實現,充其量像席勒所說,不過開闢了一條道路,雖然遠比在別的道路上走到終點更有價值。在歌德沒有走完的道路上,當代世界各地的接力者們,包括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健兒們,將以更迫切的心情、更清醒的頭腦、更堅決的步伐繼續堅持走下去。他們的實際目標雖已從「按自然規律仿造人」改換成「首在立人」的「新宗」,但對新人類具有確信,則是和歌德完全一致的。
飽經二十世紀滄桑的中國知識分子不可能爭取,也不必妄想達到與當年歌德相當的成就,但是決不因為難以望其項背而自慚形穢。無論如何,人類永遠是在由蒙昧、錯誤、過失、挫折所組成的進化過程中前進。歌德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必然的歷史局限性與我們今天所具有的迥異,他作為大寫的人,身上有些什麼寶貴的精神財富仍然值得我們抽象繼續,需要我們自己獨立思考。筆者不揣涉獵孤陋,覺得下列幾點曾經在歌德身上產生過輝煌效果的高尚品質,是我們按照自我教育的實踐要求,應當認真學習,細緻培養,並且永遠身體力行的。
綠原(1922~),原名劉仁甫,生於湖北黃陂,詩人。著有《童話》、《又是一個起點》、《人之詩》、《我們走向海》等。
中國知識界的先進分子早在本世紀初葉,就曾以開闊的胸懷呼籲,從廣博深厚的人類文化積存汲取各種於己有益的成分,以建立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所需要的新人。但由於各種難免的和本來可免的歷史阻力,包括連年的爭戰和動亂,這個宏願直到本世紀末還難以實現。目前,全國人民在艱難的改革中前進:一方面是柳暗花明的希望在招手,另方面是所謂社會失序、道德失范、心理失衡九-九-藏-書的轉型陣痛在加劇,知識分子的自我教育任務比任何時期更為迫切。一些有識之士檢討了幾十年來知識分子心身兩方面所遭受的種種挫折與創傷,從而發現他們本身固有的弱點和病根,深感有強調宣傳魯迅當年的「立人」說和「拿來主義」之必要。他們一致認為,除了爭取民族國家的獨立、富強和民主,更應重視「人的個體生命的精神自由」;個體生命本身更應「有辨別,不自私」,對世界先進文化(包括自己傳統文化的民主成分)加以「挑選」和「佔有」,以求有利於建立和鞏固自身的新價值和新人格。已故詩人、教育家馮至先生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說過一段語重心長的話:「人們一旦從長年的憂患中醒來,還要設法恢復元氣,嚮往遼遠的光明,到那時,恐怕歌德對於全人類(不止是對於他自己的民族)還不失為最好的人的榜樣里的一個。」這裏說的是「最好的」,不是可有可無的「榜樣」。同時是說他是其中的「一個」,不是說他是惟一的。正是這樣看,半個世紀以後的我們(不止是我國的德語學者們)才熱情呼籲要向歌德學習,並且提出「我們向歌德學習什麼」這個問題。
2.無限的求知慾和對「最好」的追求。歌德在《浮士德》第一部讓主角的助手瓦格納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誠然知道很多,但我還想知道一切。」從這個配角的庸俗性格和迂腐傾向來看,這句話不過是對他的好高騖遠的諷刺。但如移到主角浮士德身上,或者移到作者歌德身上,卻可以閃現出豪邁的異彩,有他的業績所體現的知識總和為證。與無限的求知慾相連的,是對「最好」的追求。「對於藝術家來說,如果沒有最好的,就等於什麼也沒有。」——歌德這樣說過,他也這樣做到了。對於一般人來說,我們不可能知道「一切」,更不可能在一切方面達到「最好」的標準;但是,在充滿艱難險阻因而不進則退的人生道路上,為了達到「立人」的目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盡其在我的精神卻又是我們不可缺少的。
以上正是肩負「立人」使命的中國知識分子值得向歌德學習的幾個重點。這些重點內容作為歌德精神的一部分,雖然知易而行難,卻並不疏隔於我們固有的精神血脈,例如魯迅的道德文章。事實上,學習歌德精神和繼承魯迅的戰鬥傳統本來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補充、相互發明的,這也是我們容易走向歌德的原因之一。歌德逝世一個半世紀以來,由於世界變化太大,對他的評價和議論紛然雜呈,莫衷一是。除所謂「德國鄙俗氣」征服了歌德這個常見觀點外,有的認為在這位滿面春風、彬彬有禮的君子後面,躲著一個憂傷的悲觀主義者,有的把樂觀、堅定的奮鬥者的形象換成一個苦惱的懷疑主義者,以至在他的青年同胞中間一再發出「告別歌德」、「拋棄歌德」的呼聲。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歌德和二十世紀末的魯迅竟然遭到相似的命運,不能不令人在感慨之餘加以深思。儘管施彭格勒斷言西方已經沒落,湯因比把人類的希望寄托在東方文化上,近年來更出現了「文化衝撞」的怪論,而歌德為世界公民所發揚的人文主義理想,在世界各國的接力者們心中永遠不會磨滅,並在目前令人惶惑的喧嘩與騷動中,日益放射出鎮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光輝。中國知識分子要實現「立人」的宏願,從其身內外、境內外將會遇到的阻力來看,read.99csw.com其艱難程度較之當年歌德征服「德國鄙俗氣」有過之無不及,但同時我們也比歌德有更多後來居上的便利要件,包括更廣闊的活動空間、更深刻的經驗教訓,以及更可檢驗自己的能量的機遇和風險。只要我們保持不可或缺的自覺性和堅韌性,永遠努力向上,不斷超越自我,防止滿足和停頓,抵制因循苟且和低落消沉,同時注意保持平衡和穩妥,防止形而上學的片面和偏激或偏廢——這樣必將在人的價值的認識、開發和運用上有所長進,並對自己的人民、民族和整個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8.愛國主義。歌德生前還被責備為不關心政治,以至不愛國。這是指他在普奧聯合反拿破崙的戰爭進程中所持的超然態度。歌德還曾告誡青年詩人,一旦打算髮揮政治影響,「他就不成其為詩人了」,這也被一些人作為「為藝術而藝術」的主張而加以反對。這些是非自有公論,此處毋庸細述。重要的是歌德同時向愛克曼所講的一段政治遺言:「……詩人作為一個人和公民是會愛自己的祖國的……到底怎樣才叫做|愛自己的祖國呢?如果一個詩人終生不渝地致力於同有害的偏見作鬥爭,清除狹隘的觀念,啟迪人民的心智,凈化他們的趣味,其情操與思想趨於高尚。試問他還能怎樣更愛國呢?」的確,誰還能比這樣身體力行而且產生如此豐碩成果的歌德更愛他的祖國呢?
4.從絕望中學習斷念。人生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反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斷令人煩惱、沮喪以至絕望。歌德也不例外,他深深體驗到絕望帶來的種種痛苦;但他通過內心和身外的奮鬥,往往能夠從工作中得到解脫,並在事業中加深對自己和整個人生的理解。歌德常常惋惜,他的青年朋友中有不少才智之士對人生淺嘗輒止,不幸墮入犬儒式的虛無主義,終於在否定精神的支配下無所作為,以致沉淪下去,針對一些在逆境中只會埋怨和咒罵的人,1812年他在魏瑪所寫的諺語集中,奉送過這樣一句沒有實際體會就根本無從理解的格言:「誰不能(承擔)絕望,誰就一定活不下去。」同時,他又針對絕望提出了一個更高級的修養手段:斷念(dieEntsagung)。自從歌德在1821年出版的《威廉·麥斯特漫遊歲月》,或稱《斷念者們》一書中,把「斷念」同「愛」和「敬畏」一起,作為他所設想的「教育區」中兒童教育的主要內容以來,這個修養手段在更多德語作家筆下有了更多獨特的形象的闡發。所謂「斷念」決不是無可奈何的聽天由命,而是自願地、主動地、雖然不無痛苦地承受客觀現實加於自身的種種艱辛和矛盾,並且自願地作為人類整體的一分子,安於自己的痛苦地位,達到忘我境界,隱約感到美好與光明緩緩從自己內心流出。實際上,人們通過斷念,可以磨鍊自己的性格,使自己能夠經受客觀上的艱難險阻和主觀上的煩惱、沮喪和絕望,繼續保持自強不息、一往無前的精神,這不能不說是比節制和忍耐更為高級的、更值得刻苦鑽研的一種修養手段。
6.愛惜時間,力求化瞬間為永恆。對於懷有事業心、使命感並對人生短促有自覺性的人,時間是永遠不夠用的。因此,最愚蠢的行為莫過於對時間的拋荒和浪費。歌德真可稱為著作等身的大家,他卻從不以倚馬可待的天才自居,那麼他是如何愛惜時間,也就不言而喻了。值得一提的是為兒子題寫時間https://read.99csw.com警句的逸事:奧古斯特·瓦爾特讀到作家讓·波爾的一則打油詩:「人生只有兩分半鍾,一分鐘微笑,一分鐘嘆息,半分鐘去愛,然後在這半分鐘死去。」他愛不釋手,便把它抄在紀念冊上;歌德看了,便在它後面添寫了這樣幾句:「一小時有六十分鐘,一天有一千多分,孩子,你要知道,一個人能夠做多少事情。」
縱觀人類文化史,從事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作家都算在內,單就文字生涯本身而論,其造詣與成就粲然不可磨滅者,幾如仲夏晴夜的繁星。然而,能超出文字層面,以其畢生凝聚並閃耀出來的人格力量、心智密度、思想深意影響世道人心,進而開拓人類世界觀者,則又顯得屈指可數了。試以今年全世界將為其生辰250周年舉行紀念活動的歌德(1749~1832)為坐標,在他前面近二千年,可以指出亞里士多德、但丁、莎士比亞、牛頓、伏爾泰、盧梭、康德和東方的老子、莊子、孔子幾位;作為他的同代人,不少與他同步伐、同目標卻不一定同姿態、同途徑的思想精英中間,還有和他並立於魏瑪塑像基座的席勒,以《精神現象學》陪同《浮士德》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跋涉的黑格爾,被他認為詩才幾與莎士比亞比肩的拜倫,以及他親自翻譯過其傑作《拉摩之侄》的狄德羅;至於他身後一百多年,由於人類世界觀日益擴大,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生存能力與憂患意識同步並進,則應提及更多的名字,如叔本華、達爾文、馬克思、托爾斯泰、弗洛伊德、愛因斯坦和畢生同各種精神奴役作鬥爭的魯迅。有人卻說,從荷馬到歌德只有一小時距離,從歌德到二十世紀相距長達二十四小時,其間充滿只有追求個人原則的觀察者才能感到的變化和危險。以上推舉、排列和比較因此可能引起一些異議,那不要緊,因為按照不同的觀點,刪去一些名字,添進另一些名字,並不因此抹煞本文將要闡述的主旨,即在這些不僅以寫作質量見長的大作家中間,儘管其成就與影響各不相同,難以比較,但就其對人的榜樣作用的廣度和深度、教育內容的現代性和平民性而言,除了魯訊——中國青年不得不向歌德走去。
5.責任感,事業心,為人類造福。以上幾點大都限於個人修養,但不能因此誤解歌德是一個自我完善者,或者一個道德家。從青年時代起,歌德一直聽憑熱情支配,不但表現在他的個人生活和寫作上,還可見於他對神話、傳說、歷史中的反抗精神的仰慕上。隨著自我教育日益深化,他越來越認識到在人生中,比熱情更重要、更寶貴的是責任感。他明確地說:「那麼,什麼是你的責任呢?當務之急。」托瑪斯曼1930年曾經用這個簡明的答案作為他的一本政治論說集的題目,足見歌德對於責任感的強調在德國知識界所產生的影響。歌德的責任感表現在多方面,或者是對人,或者是對自己。例如:為朋友魏瑪公爵承擔各種違反個人志趣的繁重的政務;與移居魏瑪的知己席勒共同制定遭到年輕一代反對的復興古典藝術的「魏瑪藝術之友」綱領;同居十八年之後,公開與克里斯蒂涅·烏爾丕尤斯舉行婚禮;經過六十年趕著在去世前夕把畢生巨著《浮士德》全部完成,等等。這些及其他事件的實際過程證明,歌德實現他的責任感,決不是敷衍塞責,因應人事,更不是自私地追求所謂「良心」的平安。他的責任感的嚴肅性在於和事業心相連https://read.99csw.com,在於通過事業心而形成為人類造福的使命感。他的一生從沒有為任何個人目的、成就、榮譽所滯留,而是為著一個即使超越個人能量和生存年限的偉大使命而永不停歇。人生從頭到尾就是一個奮鬥過程,這也正是《浮土德》這部巨著惟一的啟示。浮士德在失望於美的理想的追求之後,產生了填海造田、為人民建立新的理想之邦的雄心壯志,即使雙目失明,仍然在自己的想像中,彷彿聽見自由人民建設新生活的聲音,而不禁呼喚眼前的瞬間「停留下來」。儘管他為人類造福的理想自己沒有實現,致使這部巨著只能以「悲劇」的形式傳世,浮士德永遠不滿足於渺小的物質享受,永遠不屈服於魔鬼的引誘,終於懷著那個高尚的使命和信念倒了下來:這條英雄主義的人生道路成為歷代先進人類永遠的楷模。
歌德單純作為一位作家,他的著述的廣泛性及其豐碩成果遠遠超出常人的想像,僅就文學領域而言,其中沒有什麼部門他沒有涉及,而他所創作的詩歌、小說、戲劇以至評論,更無一不取得世界文學史中的上乘地位。各國讀者都會記得他的《浮士德》、《伊菲日尼》、《托誇托·塔索》、《厄格蒙特》、《鐵腕革茨·柏利欣根》這些以光輝性格傳世的戲劇;都會記得他的《威廉,麥斯特》、《少年維特的煩惱》、《詩與真》這些頌揚主體性、鞭撻軟弱性格而有別於浪漫派、自然派和現代派的修養小說;更不會忘記他的自由出入一切格律、形式之間、幾乎任何翻譯家為之擱筆的鬼斧神工的抒情詩傑作。此外,他熟諳德語文學,通曉希臘、拉丁、英國和法國的主要文學成果,研究過波斯語詩集,晚年還試圖了解印度文學和中國文學。歌德的文學知識,創作經驗以及大量警句、箴言所包含的人生智慧,決不是一兩篇紀念性文章說得完、寫得透的。然而,在文學之外,他還對繪畫、音樂、建築等藝術部門有過精闢的論述;在文藝之外,他還在自然科學方面,包括岩石、雲朵、色彩、植物、動物以及人體解剖等學科,都下過深湛的功夫。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個人的研究和著述,他還對魏瑪公國的科學文化事業(包括劇團領導、藝術教育等工作)以及其他政治、經濟活動(以至徵兵、開礦等遠離文化的行政管理),都付出了大量的心力和體力。與這些奇迹般的業績相對照,歌德不幸出生於十八世紀一個正在腐朽和解體的德國封建小邦,那是一個足以窒息任何才能和志向的、令人進退維谷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不能不反映一個令人驚嘆的奮鬥過程。在這個奮鬥過程中,不能不隱藏著一個偉人所以成為偉人的秘密。認識了這個秘密,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斷定:與其說歌德沒有戰勝「德國的鄙俗氣」,更應當說,「德國的鄙俗氣」終於沒有戰勝歌德。
3.感情與理智的平衡。歌德的生活和創作一貫基於感性和直觀,對抽象思辨抱著疏隔的態度。但是,他的敏感和多情從來沒有發展成為沉迷與狂放,相反他處處講求節制。首先,他在寧靜而淡雅的古典藝術品面前,深感節制在創作過程中的必要,因為藝術的價值不在於宣洩,而在於凝練。引申開來,他更教導世人,人生的最高境界不在於像火山一樣爆發,而在於像大海一樣包容和持重。用通俗的話說,人逢順境要節制,逢逆境則要忍耐,亦即保持感情與理智的平衡,這是可與各國智者的教誨相印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