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陳東的血痕

陳東的血痕

作者:牧惠
理宗寶祜四年(1257)六月,太學生陳宜中等六人上書,抨擊專橫跋扈的侍御史丁大全,因而被開除學籍,送崖州等地編管,也被稱為「六君子」。
賈似道當政,接受了過去的教訓,對知識分子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懸賞格徵文收買太學生,讓他們歌功頌德,一方面毫不客氣地鎮壓敢於批評他的人。即使如此,仍有敢於揭露他的太學生。有一首詩,就是一位太學生諷刺賈似道搞官倒販私鹽的:
書奏,軍民不期而集者數萬人。會邦彥退朝,眾數其罪,謾罵,且欲毆之,邦彥疾驅以免。帝令中人傳旨,可其奏。有欲散者,眾哄然曰:「安之非偽耶?須見李右丞、種宣撫復用乃退。」吳敏傳宣雲:「李綱用兵失利,不得已罷之,俟金人稍退,令復職。」眾猶莫肯去,方撾壞登聞鼓喧呼動地。開封尹王時雍至,謂諸生曰:「脅天子可乎?胡不退!」諸生應之曰:「以忠義脅天子,不愈于以奸佞脅之乎?」復欲前毆之,時雍逃去。殿帥王宗恐生變,奏帝勉從之,帝乃遣耿南仲號于眾曰:「已得旨宣李綱矣。」內侍朱拱read•99csw.com之宣綱後期,眾臠而磔之,並殺內侍數十人。綱惶恐入對,泣拜請死,帝即復綱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綱固辭,帝不許,俾出外宣諭。眾又願見种師道,詔促師道入城彈壓。師道乘車而至,眾褰簾視之曰:「果我公也!」始相率聲喏而散。(《續資治通鑒》)
例外的是,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八月,「斬太學生陳東、撫州進士歐陽澈于都市」。罪名就是言事即提意見:「先是帝聞東名,召赴行在。東至,上疏言宰執黃潛善、汪伯彥不可任,李綱不可去,且請上還汴,治兵親征,迎請二帝。其言切直,章凡三上,潛善等思有以中之。念澈亦上書訓用事者,其間言宮室燕樂事,潛善密啟誅澈,並以及東。」於是,這二位丟了腦袋。
趙匡胤建立了宋皇朝後,曾在太廟立下了一個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的誓約。因此,即使在王安石時代,改革、反改革兩派鬥爭得非常尖銳的時候,對被認為有罪一方的處置,了不得是罷官、流放。蘇東坡的烏台詩案得以從寬發落,不至於重複范滂的九九藏書悲劇,也與這個誓約有一定的關係。
野蠻血腥的鎮壓無法鉗住太學生們的口,但是,前仆後繼的太學生也無法打倒更談不上消滅奸佞。宋朝終於給學生們打不倒的昏君奸臣玩完了,最終演出了在新會崖門那慘烈的一幕。從這個意義上看,陳東們未免有點傻,只不過傻得可愛可敬,成為後來一代代學生們的榜樣。
1994年5月31日
欽宗想用當官來收買陳東,陳東不買賬,「辭不拜而歸」。陳東不屈服,朝廷雖然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如處理「六賊」等,但反對李綱的勢力一直占統治地位。康王趙構代替當了俘虜的欽宗建立了南方政權后,黃潛善、汪伯彥代替了李邦彥之流繼續主和,繼續排擠李綱、宗澤,耳朵軟加上害怕徽欽二帝回來后位子不穩的宋高宗當然站在他們一邊,不斷削弱李綱等主戰派的實權,有鬧事紀錄在案的陳東又出面來反對黃潛善、汪伯彥,擁護李綱,當然實際上等於反對趙構。黃潛善對趙構說:如果不殺陳東,他遲早會作亂。於是新九*九*藏*書賬老賬一齊算,被判死刑。「東始未識綱,特以國故,至為之死,行路之人有為哭者。」死得重如泰山。
選自《隨筆》,1994年6期
太學生是不是被陳東的血嚇怕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陳東是在金兵進逼宋京時露頭的,他主要的攻擊對象是蔡京、王黼、童貫、梁師成、李邦彥、朱這「六賊」。他于宣和七年帶頭上書,說:「今日之事,蔡京壞亂於前,梁師成陰謀于內,李邦彥結怨于西北,朱結怨于東南,王黼、童貫又從而結怨於二國,敗祖宗之盟,失中國之信,創開邊隙,使天下危如絲髮。此六賊異名同罪,伏願陛下擒此六賊,肆諸市朝,傳首四方,以謝天下。」所謂六賊,其實應當加上趙佶為「七賊」,陳東當然不敢直指皇帝。趙佶心裏明白;但敵軍壓境,而且陳東反映的又都是人民心中所想、口中所講的事實,趙佶只好先是裝作沒有聽見,不得已時才把「六賊」拋出來當替罪羊。第二年,趙佶混不下去了,把皇位讓給兒子趙桓即欽宗,陳東又一再率領太學生https://read.99csw.com上書對局勢提出看法。靖康元年二月,主戰派李綱因所部作戰失利而被主和派罷官,陳東率領幾百名學生在宣德門請願,要求重用李綱這種社稷之臣,斥退李邦彥等社稷之賊,馬上形成了一個極其動人的場面:
47年前的今天,參加學生反內戰、反飢餓大遊行被毆于廣州長堤
昨夜江頭涌碧波,滿船都是相公鹺。
陳東是當時很有名氣的太學生,宋朝比較注意教育,教育事業比過去任何時代都發達。首都設有國子監即京師大學,包括國子學、太學兩個學院。國子學是專收高幹子弟的貴族學院,太學則平民百姓的子弟亦可以入學。王安石當政時,為了培養新政人才,給太學生定出優異的待遇,學生達二千四百人。徽宗崇寧間,名額又有增長。除了國立大學外,還有相當於私立大學的書院,其規模有的竟超過國立大學。那麼多過去、現在、未來的太學生聚集在京師,「知識分子成堆」,自然會形成一股捲入政治鬥爭的特殊力量。朝廷有什麼大事件,都有太學生上書朝廷或大臣提出意見。九九藏書有的是個人上書,多數是集體上書,於是無形中成為某種意義的學生運動。陳東是其中的一名代表人物,與他同時的有名的太學生還有張寅亮、徐揆等人。
牧惠(1928~2004),原名林文山,廣東新會人,著名雜文家。著有雜文《湖濱拾翠》、《碰壁與碰碰壁》等。
雖然要作調羹用,未必調羹用許多。
陳東被殺后的寧宗慶元元年(1195)四月,太學生楊宏中等六人上書,請求留用右相趙汝愚等人。時人稱這批因此被押送到五百裡外編管的知識分子為「六君子」。
對於一場場學生運動,有褒有貶。貶之者謂學生不明事理,受人利用,徒勞無益。當然不能說其中毫無道理,學生有可能變成派系鬥爭的工具;但是,誠如黃宗羲所說,宋學生伏闕槌鼓,請用李綱的意見如能接受,局面有可能改觀。陳登原《國史舊聞》中也說得好,「衰世之政,大吏所自作自造,而能望大吏之自言之乎?而能望阿逢大吏之小吏代言之乎?邈茲學生,乃忙唇舌,大小之吏,自多不快。此非學生議政之可矜,而實當時政局大有可議之為可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