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周總理回延安

周總理回延安

作者:路遙 曹谷溪
—九七三年六月初,當人們得知周總理要陪同外賓來延安的消息后,整個延安城和陝北高原都沸騰了。從大大小小的城鎮到僻遠的山鄉旮旯,人們奔走傳告這個喜訊。老年人們說:「快到延安看咱周副主席去!」年輕人不管你知道不知道,見面就喊:「知道不?咱們的周總理要回來啦!」郵電局裡,接線員和譯電員們加倍地忙碌了起來,各地紛紛用電話電報請示地委,要求六月九日來延安歡迎總理,看望總理。幾十里甚至幾百裡外的老鄉們,提前幾天就背著乾糧,向延安趕來了。這些當年的老紅軍戰士、老赤衛隊員、老游擊隊員,為了看一眼敬愛的周副主席,旅社滿了,他們就睡在大街屋檐下過夜。人們扳著指頭,盼等著這個日子。
這時,高同有和他的女兒來了。總理緊走幾步迎上去,拉住了高同有的手,像久別重逢的親人一樣,親切而火熱的目光長久地看著他的老鄰居的臉。高同有老漢激動地向總理問好。總理問:你多大年紀了?高同有說:七十歲了。總理又問:你現在住哪裡?高同有說:我還在後溝住。總理一邊回憶,一邊對高同有說:我在後溝住過。一九四五年住這兒,就是開「七大」時在這裏住了一段,開政協會回來就在後溝住。然後關切地問高同有:你害哮喘病?睡眠可好?
在整個延安的二十四小時中,總理無論在革命舊址,還是在招待所,都要親切地詳細詢問每個講解員、服務員的名字、年齡、家庭住址,文化程度高低,參加過勞動沒有。在參觀鳳凰山毛主席舊居時,總理要和外賓一塊兒照相,講解員就主動閃在了後邊,但被總理髮現了,他叫照相的同志先別照,喊:「說明員同志,你過來!」一直等到講解員站好后,他才說:「現在照吧。」在楊家嶺,總理參觀完已經上了車,又把講解員招呼到車前來,對她說:「歡迎你晚上來參加宴會。」十日上午,總理在臨離開延安前的繁忙中,還來和招待所的服務員一一告別,他握著大家的手,對每個人都說:謝謝你們!並要人轉告灶房裡的炊事員,說他馬上要走,來不及和大家告別了……
正在這時,外賓來到了棗園。總理把外賓向棗園同志一一作了介紹。然後,又向外賓介紹了高同有,並說:這是我的老同志,他打過胡宗南!
追憶周恩來總理一九七三年六月在延安
總理在延安的每時每刻,心裏都記掛著人民群眾。他從機場來到賓館,休息不到五分鐘,就步行來到延安大街上,和延安人民見面。吃過午飯,他冒著炎熱,登上寶塔山,長久地俯視延安全景,指點著這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時地詢問:現在群眾生活怎樣?下雨了沒有?延安機關和工廠佔耕地多https://read•99csw.com少?隨後,他把深沉的目光投在松柏蒼鬱的清涼山上,問那裡的路好走不好走,說那裡掩埋著跟他一起打仗而犧牲了的兩位戰士……他滿懷深情地說:延安的小米好啊,是延安的小米哺育了我們,哺育了革命……
—九七七年一月于延安
當公社和大隊負責同志來到后,總理高興地和他們握手,詳細詢問公社、大隊革命和生產各方面的情況。並問棗園大隊書記雷治富:現在還有當年的老同志嗎?雷治富說:高同有還在,主席請他吃過飯。總理叫人馬上去請高同有來。
從一九七三年起,延安人民更加拚命地大幹苦幹,發誓要把延安建設好,讓敬愛的周總理再回來看看新延安。
十時,濃霧散了。寶塔、延河、人群、紅旗,一切都沐浴在金燦燦的陽光下。這時,幾架銀白色的飛機降落在了延安飛機場上。周總理在機艙口出現了!他穿一身半舊的灰衣服,微笑著面向歡迎的人群,兩隻手在有力地鼓著掌。機場上即刻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歡呼聲。人們不知該喊什麼,只是一股勁地大聲呼喚著:「啊!啊!總理!總理!!」成千上萬雙手臂高揚了起來,像是要把他從機艙口接到自己的面前似的。所有的人都兩腮掛著熱淚,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大家記得,當年就是在這裏,延安人民曾迎接周副主席從西安談判回來,從南京談判回來。人們熟悉他寬闊的胸脯,這胸脯裝著一個海洋;熟悉他濃眉下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這眼睛對人民投射著慈愛的光芒,對敵人噴射著憤怒的火焰……而今,他偉岸洒脫的身姿,矯健有力的步履,嚴峻而慈祥的容貌,敏捷而富於表現力的手勢,又重新出現在了延安人民的眼前,怎能不叫人欣喜若狂!
周總理為了人民的革命事業,廢寢忘食,鞠躬盡瘁。在延安二十四小時中,他工作了十九個小時,只休息了五個小時。一直到深夜三點,他的窗戶還亮著燈光。而當延安人民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意,送給他一點小米和豆子時,他都如數按價付了錢和糧票。延安的人民群眾看到總埋這一言一行,都激動地說:咱總理還是「老延安」!
六月,西河川麥子正在揚花秀穗。棗園裡,梨樹已經掛果,棗花正在飄香。
六月九日一大早,在淡藍色的霧靄中,從寶塔山下到延河兩岸,從東關的飛機場上一直到賓館幾里路的大道上,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頭包白羊肚子毛巾的人影。
飯間,總理吃著陝北的小米飯,問他們:今年群眾的口糧吃多少?有沒有缺糧隊?接著他又一次情意深長地說:延安人民哺育了我們,取得了全國革命的勝利。他問了延安地區一九七〇、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的糧食read•99csw•com產量后,問他們:五年糧食翻一番行不行?他們齊聲回答:行!這時,總理站起來,和大家握了手,高興地說:拿酒來!酒倒好后,他舉起滿斟的酒杯,與大家一一碰杯說:為延安地區糧食五年翻一番,乾杯!說完,一飲而盡。知心的話,舒心的酒,像滴滴甘露灑在延安兒女的心頭,像團團火焰,燃燒著萬里高原!
就這樣,在鳳凰山、棗園、楊家嶺,他「三過家門」而不入。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當講解員給外賓講到總理在「七大」做了重要報告時,總理笑著打斷講解員的話說:「我沒做什麼重要報告。」在休息室,外賓們發現了總理在「七大」做報告的照片,對總理說:「這不是你在做報告!」
人民總理人民愛,人民總理愛人民。——民謠
這一天,周總理陪同外賓參觀完幾個革命舊址和紀念館,出席了為外賓舉行的宴會和文藝演出,時間已經很晚了。但他還不肯休息,又把省、地負責同志請到幹部招待所的會議室內,促膝交談起延安的工作來。總理雖然經過一天的奔波操勞,但沒一點困意。他談笑風生地說:……陝北有黃土高塬,土字旁的塬,土質很好,四邊種樹修梯田,這是最好的地方。搞梯田種樹,不下三五年功夫不行。你們幾位書記都在這裏,你們不像大寨那樣干它七八年是不行的。總理接著詳細詢問了延安現有的耕地和水地的面積,談了打壩、植樹和「五小」工業方面的問題,然後說:搞農業第一還是平整土地。不平地,不搞深翻,土壤沒有團粒結構,不能儲存水和肥。要深翻深種,土就肥了。總理問:你們一畝地上多少糞?延安的負責同志做了回答。總理又問:你們的豬有沒有圈?人有沒有廁所?回答說大部分有了。總理詼諧地說:糞是黃金,米字頭,田內上了糞就出米。好東西,要提倡……會議室里響起了一片笑聲。在這萬籟俱寂的深夜,千山萬嶺凝神斂息,注視著這個燈火閃爍的地方,傾聽著總理那爽朗的話語笑聲……
官,該怎麼當?人,該怎麼做?怎樣才算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怎樣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周總理就是一面鏡子!
周總理對於延安的革命、建設和人民群眾的生活十分關心。早在一九七〇年,當他聽到延安群眾生活困難時,難受得流了淚。他滿懷感情地說:全國解放二十年了,北京這樣好,延安那樣差,怎麼行呢,怎麼對得起延安人民?從那時起,他在日理萬機的百忙國務中,多次過問並親自主持召開了有關延安工作的會議;指示重新發表了毛主席在一九四九年給延安和陝甘寧邊區人民的複電;向延安人民提出了「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號召。
九日下午,周總理為了看望棗園的群眾,比外賓提前十幾分鐘來到了棗九九藏書園。他一下車就問:這裡有公社的人嗎?有大隊的人嗎?
總理笑著說:「不知他們哪裡搞來的這張照片!」
一九七六年一月九日早晨,凜冽的寒風搖撼著延安每戶人家的窗戶,告訴人們那個不幸的噩耗:我們敬愛的周總理與世長辭了!從那時起,延安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經歷了感情上從來沒有過的悲痛。
當雷治富告訴總理,棗園現在有九十六戶、四百七十一人、一千零九十畝土地時,總理說:比大寨還大,你去過大寨嗎?雷治富說:去過。總理問:修梯田了嗎?雷治富說:修了二百畝。總理說:那了不起。雷治富說:我們的梯田比不上大寨,標準低,質量差。總理親切地說:不要緊,先低后高嘛。接著他問:我有個侄子在這兒,你知道嗎?雷說:知道,去年他上大學去了。總理說:你為什麼要把他送去上大學?當農民不好嗎?雷說:他勞動好,群眾推薦他上大學。總理說:你們別因為我的關係!大學畢業后再回來,你要他嗎?這時,群眾都笑著齊聲說:要!總理也笑著說:一言為定,那就是說要了!又問:他常給你們來信嗎?雷說:常來。總理嚴肅地說:不來信就是忘本!
就在這舉國哀痛、民心欲絕的時候,那一道又一道的「禁令」卻像鐵爪子一樣揪撕著人們的心靈:不準開追悼會,不準做花圈,不準佩戴黑紗白花……在那悲憤的日子里,人們堅信:歷史,一定會站出來大聲說話的!
不論是在紀念館,還是在鳳凰山、楊家嶺、棗園等革命舊址,他都親自給外賓介紹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延安領導中國革命的偉大業績,介紹朱德同志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的革命活動,而從不願意說起自己。
記得在棗園的追悼大會上,當一位同志在悼詞中念道:「抬頭望見寶塔山,敬愛的周總理啊,您什麼時候再回咱延安?低頭看見延河水,敬愛的周總理啊,延安人民時時刻刻懷念著您……」這時,人們淚如雨下,放聲痛哭!此時此刻,誰能不想起敬愛的周總理一九七三年在延安那短暫而難忘的二十四小時!
六月十日上午十時,周總理陪同外賓,登上飛機,和延安人民揮手告別。他留給延安人民的最後一句話是:延安建設好了我再來……
在寶塔山上寫著毛主席光輝《複電》的木牌前,總理默默地站了許久。他領著地、市領導同志一字一句朗讀了《複電》全文。他眺望著山巒起伏的陝北高原,語重心長地說:陝北是革命的老根據地,我們是從這裏出發取得全同革命勝利的……二十四年了,戰爭的創傷是恢復了,但是文化、經濟建設很難說,還有問題。農業落後,糧食沒有過關……地、市的領導同志們難受地說:我們沒有把延安的工作搞好。總理說:我在中央,延安的工作關照不夠啊!
到今天,延安人民才知道read•99csw•com:一九七三年,周總理已經身染重病了。他是抱病來延安的!
總理這次來延安,在生活上艱苦樸素、嚴格要求自己的事迹,更是不知有多少。關於他的這些佳話,至今還在人民群眾中傳誦著。
咱總理還是「老延安」!
「我又回到家裡來了!」總理一句話,包含著多少情!凝聚著多少愛!延安人聽了,就像吃了蜜一樣甜。這句親切的話語,隨著六月的和風,傳遍了陝北的村村社社,暖在了每一個延安人的心頭。
而今,周總理為延安人民提出的戰鬥口號就要變成了現實。然而,他卻和我們永別一周年了。但是,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他矗立在延安人民的心坎里,矗立在世世代代中國人民的心坎里!
黨中央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后,延安地市領導幹部,毛主席在延安舊居的工作人員,賓館和幹部招待所的同志,接觸過周總理的老黨員、老貧農、老游擊隊員們,流著眼淚給我們講述了周總理一九七三年在延安那難忘的二十四小時。我們也是流著眼淚寫完了這篇追記。
周總理在延安短短的時間里,他那謙虛謹慎的高尚品德和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給延安人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原載《運河》1977年第1期)
周總理興奮地走下了舷梯,他向前來歡迎的延安黨政軍負責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又回到家裡來了!」
「我又回到家裡來了!」

筆者後記

這次,周總理在陪同外賓來延安這十分繁忙的二十四小時中,無時無地不把延安的革命和建設放在自己的心上。在參觀途中,在休息廳內,在汽車裡,在飯桌上,他從過去的革命戰爭談到今天的社會主義革命;從群眾的衣食住行問到山區的醫療和教育;從土地平整、水利灌溉、良種培育,談到「五小」工業和工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的壯麗前景,連工廠、機關不要過多佔用農田和怎樣增強土壤的團粒結構,都一一作了具體的指示。敬愛的周總理,真是為延安人民操盡了心!
……總理的談話在繼續。一直到十日凌晨三點,他才休息。延安地委的領導同志,誰也忘不了九日中午那個美好的時刻。這天中午,總理主動提出要和他們同桌吃飯。飯前,總理笑著說:咱們午餐不喝酒!
二十四小時,在周總理光輝的一生中,僅僅是短暫的一瞬。他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我們的階級,為了人類最崇高的事業,熬盡了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他是黨和人民無比忠誠的兒子,是我們階級的光榮,民族的驕傲!
這天早晨,沒有人能咽下一口飯。寶塔肅立在鉛灰色的天空中,冰層下的延河發出了嗚咽。從延安到棗園的十幾里大道上,人們一隊隊,一行行,冒著零下二十幾度的嚴九_九_藏_書寒,邁著沉重的步伐,去總理舊居弔唁。在這悲痛的行列中,經過幾十年嚴峻戰爭考驗的老人,傷心得像孩子那樣捶胸頓足地嚎啕;平時活潑淘氣的孩子們,像霎時長大了十幾歲,抽泣著,那天真爛漫的心靈在默默地掂量著祖國這個巨大的不幸。
總理穿著半舊了的白布短袖衫和一條灰褲子,樸素得像當年在延安—樣。他不住賓館,住的是普通的幹部招待所,睡著普通的硬板床。他吃的是陝北的小米和雜糧面,喝的是清涼山下的泉水。從招待所大門口到總理的住房,要上一段很陡的石台階,他年紀大了,每次上時,大家都要去扶他,他都謝絕了。吃飯時,服務人員按禮節給他安排了首席,他一進來,就在靠牆的角落裡隨便找一個位置坐下,服務員讓他換換,他說:「哪兒都一樣。」每頓吃菜,他總是只吃一盤,其他菜不動一筷子。九日十二點,總理和省、地負責同志一同在招待所吃午飯。飯間,總理一直和地方上的負責同志談工作,連放在面前的飯都忘了吃,一碗蕎面飴鉻眼看擱涼了,招待所服務員小拓就拿去在灶房裡換了一碗熱的來。這事被總理髮現了,他拍著小拓的肩膀問:你把飯倒在什麼地方了?然後又說:那飯還能吃!當總理吃完一碗小米飯後,看見碗上還有沒吃凈的米粒,就盛了一勺麵湯倒進去,沖凈全喝了……
注:此文系同曹谷溪合作。
從一九三六年到一九四七年這十幾年中,周總理就和延安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實現毛主席的偉大戰略規劃,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從這裏出發,闖龍潭,入虎穴,幾經生命的危險,為黨完成了艱巨卓絕的任務。大生產運動中,他在棗園的梨樹下紡過紗線;打胡匪的日子里,他跟著領袖毛主席,在陝北鄉村的麻油燈下熬費過心血。延安的山山水水,到處都有他留下的腳印和灑下的汗水。而更使延安人民銘刻在心、永志難忘的是:一九七三年,周總理二十六年後陪同外賓第一次回延安來,在所停留的那短短的二十四小時中,對延安的革命和建設,延安的人民,表示了多麼親切的慈父般的關懷啊!
在參觀的過程中,總理談笑風生,和藹親切。使周圍的任何人都沒有拘束感。休息的時候,總理親切地給講解員遞了一根冰棍,問:你會唱陝北民歌嗎?當講解員唱起《軍民齊心鬧生產》時,總理就雙手在桌子上輕輕地打著拍子,沉浸在當年那戰鬥生活的回憶中。唱完后,他開玩笑地說:山歌要上山唱才好聽!惹得大家都笑了。
在參觀棗園時,大家路過總理當年住過的院子,省、地負責同志對總理說:這是你住過的地方……總理馬上笑著說:咱們去看主席住的地方!看完主席舊居返冋后,翻譯已將總理在這兒有舊居的情況告訴了外賓,外賓提出要去參觀,總理說:你們去,我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