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新認識休謨

重新認識休謨

作者:歐諾
當然,休謨人生的最耀眼之處還是他在哲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他是整個哲學史上少數從小就喜歡哲學的哲學家之一。他受塞涅卡和西塞羅的影響,16歲時就宣稱:「要像個哲學家一樣說話。」18歲時,他已感到一個新的思想的世界向他敞開,因此他明確提出:要去找尋一條通向真理的新的道路。他為自己確立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即像牛頓把物體的運動統一于萬有引力規律那樣,他要揭示人的心靈的規律,建立統一的「人的科學」,為人的生活幸福和心靈安定服務。他這樣寫道:「把你的感情沉迷於科學,但是要使你的科學成為人的科學和與活動及社會有直接關係的科學。」
當休謨在經驗主義領域把懷疑論哲學推演到它的邏輯終點后,又把他的視野轉向倫理哲學。我們這位懷疑論哲學家,按照他的懷疑邏輯又驚異地發現,在認識領域和價值領域二者之間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矗立著一種由此及彼的橋樑,從「是什麼」的前提中自然引申出「應當是什麼」的結論來,即從事實的認知中自然得出價值的結論,而是相反,「應該是什麼」的命題從來不能從「是什麼」的命題中推導出來,即價值不能從事實中推導出來。這就是被人們廣泛討論並一再提起的「休謨問題」。休謨並不否認理性在價值領域的作用,認為「理性對於讚美或反對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它必須提供有關它們對象的事實」。但他反對一些理性主義者將「事實認知」和「九九藏書道德判斷」混為一談,明確提出「真正的道德判斷是非認知的,本質上是情感的」。他認為,理性的判斷提供對象的事實因素,而不是動機根據,相反,指責或讚揚不管多麼微弱,傾向於一類對象並相應地排斥其他的對象,也就是說「理性的功能是發現它的對象,道德(和審美)情感(或趣味)的功能是賦予價值」。因此二者之間具有本質的區別,不但不能混為一談,而且不能從這一判斷(事實判斷)中得出另一判斷(道德判斷)。
休謨踏上「新的道路」是從清算神學和形而上學的所謂先驗推論開始的。他認為形而上學的觀點「要麼是人類的虛榮徒勞無益的工作的結果,試圖進入理性無法到達的對象;要麼是迷信精心紡織的謊言,在空曠的田野里無以防範,便尋找灌木叢來遮蓋和掩護自己的弱點」。而把人們從這些沒有結果的問題的研究中解放出來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嚴格地考察人的理性,通過仔細研究它的力量和能力來證明人的理性不適宜這些古怪而晦澀的東西。」在休謨來看,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經驗,而經驗是沒有客觀內容的。他鄭重指出,他的哲學向人們揭示的真理是:「除了影像或知覺之外,什麼東西也不能呈現於心中,而且各種感官只是這些影像所由此輸入的一些入口,它們並不能在人心和物象之間產生什麼直接的交通。」由於只承認感覺經驗,對於感覺經驗以外的東西,包括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https://read.99csw.com都一概採取不可知的懷疑態度,因而休謨走上了一條「不可知論」的道路。他認為這是「摧毀一種深奧哲學的基礎」的有效途徑。因此他曾不無自信地寫道:「只要我們是哲學家,就應當是懷疑論哲學家。」在休謨來看,在討論經驗來源和因果關係時,以往哲學家所提出的證明都不能令人滿意。他們以假定為論據,將試圖證實的東西作為先決條件,即每個事件都有一個原因。顯然,這個既非自明又不可證明的因果原則如此基本,以至於我們都因為似乎不可知的理由而接受這個原則。休謨接著解釋說,如果我們假定某些事件過去始終恆常地結合在一起這個過程是合理的,例如「我們聽到某種聲音,會想到有人在按門鈴」,那麼我們就得假定自然的同一原則是真實的。這個原則斷言:「我們所沒有經驗過的例子必然類似於我們所經驗過的例子,而自然過程一如既往地使同樣的情況繼續發生。」休謨認為,接受這個原則是人性的基本特徵。但問題是,由於世界在未來有許多方面都會發生變化,因而證明自然必定是同一是不可能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的經驗沒有證據表明自然的未來進程是什麼或必然是什麼。僅僅因為到現在太陽每天升起,並不能證明太陽明天一定會升起,因而休謨得出結論,在將要發生什麼的領域,我們並沒有什麼現實的知識,只有信念,由於我們無法完全確定我們的信念是否符合現實的物態,所以我read•99csw•com們建立在信念基礎上所謂現實知識充其量也只能是或然的。休謨雖然對他的這一哲學結論報有絕對的信念,但他也清醒地意識到他的哲學同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與不和諧之處,因此他明智地堅持把他的哲學同現實區別開來。休謨指出,哲學使我們完全懷疑我們憑藉感官感知的對象狀態,但是自然嚴肅地阻止我們接受這種論證。他說,當我們走進這個世界時,懷疑主義的懷疑就喪失了它們的力量,我們為自然的感受和信念所征服,像其他人一樣行為和生活。因此他忠告,一個人不得已的時候,他是自然的信仰者,儘管他意識到,哪一種態度都沒有最終的正當理由。所以休謨自稱是一個溫和的懷疑論者。
同許多哲學家一樣,大衛·休謨也有一段不同尋常的人生經歷。1711年春天,休謨出生在蘇格蘭的一個貴族家庭。但由於他父親早逝,又沒有多少遺產可繼承,使他很早就陷入了維持生計的困境。為此,他前後當過商行的辦事員、家庭教師、私人秘書、圖書管理員和外交官。在愛丁堡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工作期間,他利用工作之便和圖書館條件,撰寫了八卷本《英國史》並於1763年全部出齊,這為他帶來了空前的聲譽;在出任英國駐法使館秘書期間,他同達朗貝爾、狄德羅、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著名思想家和哲學家結識並有密切的交往。達朗貝爾、狄德羅等人也很喜歡這位溫和機智的英國人,認為:「他是他們進行的啟蒙和寬容運動https://read.99csw.com中一位強有力的同盟者。」因此,他同這些人一樣,受到法國人的廣泛尊重和愛戴。在56歲那一年,他又走到他人生經歷新的高度。這一年,休謨在他一位有權勢的親戚引薦下,出任國務大臣,負責外交聯絡事務。然而沒過多久,我們這位可愛的哲學又辭去這一令人艷羡的職務,為哲學家族的不同凡響做出新的詮釋。
思,精神上的一個寄託和延伸,是生存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總括起來看,休謨的哲學看起來荒誕不經,但裏面確實蘊涵著深刻的哲學精神和思辨力量。是他深刻看到,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命題並不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歸納方法只能提供或然性的結論,從而徹底揭示出歸納推理在邏輯上的先天不足和軟弱無力;是他第一次將經驗主義推演到它的邏輯終點,公然宣布在形而上學層面上,無論主體還是客體都是不可知的,從而奠定了哲學史由經驗主義向理性主義發展的必要過渡;也是他,不管人們是否願意或是否能夠接受,還是無情地掀開了「道德判斷」的情感面紗,從而阻斷了人們從事實到價值的「由此及彼」的思維定勢,喚醒人們重新審視事實與價值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努力使人們從終極的層面認識到「有用的」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休謨在純粹思辨領域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深入的思考,關鍵得益於他的懷疑論哲學。他也深知他在開闢新道路上的艱難旅程,並感觸頗深地寫道:「我感覺自己像在沙灘上多次擱淺后,在一個狹窄的海峽奮力拚https://read.99csw.com搏才倖免沉船,但我依然勇敢地去體歷同樣的險境,在驚濤駭浪中再次揚帆起航,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依然完成我環行地球的計劃。」但由於他選定的目標和採取的途徑或方法之間總有一種「南轅北轍」的感覺,因此,他的探險計劃並不很成功。正如康德說的那樣:「他為了保證自己船隻的安全,將它放到(懷疑主義)岸邊,讓它停泊在那裡慢慢腐爛。」
康德說得雖然很中肯,但我要說的是,休謨的船隻腐爛了,但他的精神卻獲得了永恆。整個人類思想史上,還沒有多少人真正像休謨那樣,把哲學精神發揮到它的極致,雖然這樣做會付出很多導致失誤和荒謬的代價,但在人類思想史的探險旅途中留下的腳印,因此而更深刻,使那些後來者們更宜於辨認,並從中得到更多的感悟、啟示和奮進的力量。
我思,故我在。思就是在的思。
最近讀到兩篇關於休謨的文章,都很有意思。一篇是江怡先生的,題目是《繞不過去的休謨》。文章雖然是為評介高全喜先生的新著《休謨的政治哲學》而作的,但重點是闡述休謨在整個西方哲學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明確提出:休謨對人性的透徹分析以及他對道德善惡標準的界定,為當代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直接提供了論說話題。一篇是李醒民先生的,題目是《跨越休謨原理》。文章雖然篇幅不大,但比較系統地介紹了人們為試圖解決休謨難題而做出的種種努力。讀了這兩篇文章,感到耳目一新,一種重新認識休謨的衝動,不由在心中湧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