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洋流造山

洋流造山

作者:雷鍬
——《地球的沉思》之三
大約五千萬年以前,北極在北令海區,南極在南非好望角以南的洋麵上,南北兩條緯向西風帶也呈西北→東南方向環繞地球。北冰洋西風洋流從挪威海面直奔中國的青藏高原,然後往北迴流,擠出東西北利亞山地;向南迴流,擠出伊朗高原。而大西洋的西風洋流從百慕大海域出發,猛奔東非高原,把它涌推成象北邊青藏高原一樣雄壯高峻的山群,然後北往阿拉伯高原,南往南非高原迴流。原撒哈拉大沙漠與整個歐洲平原都分別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洋底,而亞非山系的東側則有寬厚的陸基。
月球、火星的山脈是環形的,顯然是隕星撞擊的傷痕。而地球https://read.99csw.com的山脈卻橫卧南北,延綿萬里,如此巨大山系的造山力量又來自哪裡呢?
根據地震波測定,佔地表70%的海底地殼平均厚度僅7.3公里,這與6378公里半徑的地球相比,就比軟皮雞蛋還軟兩三倍。以每小時4—6公里速度在這層軟皮「床單」上奔走的萬里洋流,當然會使這層軟皮產生蠕疊、斷裂、震動、堆挪、摺皺。這就是洋流造山的奧秘。
二、德雷克海峽是洋流造山的別影。
若不信,你就看看世界地形圖。凡是處於洋流首沖的地方總有高壯的山脈和寬厚的陸基,凡是遠離洋流沖面的腹地總有坦闊的平原。
五、軟皮地殼是洋流造山的條件。
大偏移后,為何青藏read•99csw•com高原未象東非高原那樣坍塌或斷裂呢?原因是這次的身轉得巧。轉身後的北太平洋赤道洋流正好指向東南亞半島,並通過雲貴高原扭撐住青藏高原,使其無法東坐,而新露出水面的歐洲大陸又成了它的西部陸基,使其無法西坍,故仍維持著世界屋脊的地勢。
巴芬島、台灣島、馬達加斯加島、蘇門答臘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島內山脈,都處在洋流的首沖面一邊,具有背海向陸的地勢。
一、科迪勒拉山系是洋流造山的典範。
南美洲南端的德雷克海峽是個被沖斷的「水口」,它的島嶼碎塊全被衝到峽口的東部。約在3萬年前,這裏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與南極大陸相連,共同阻止著西風漂流的東向推力。后因洋流順智利海岸把南https://read•99csw.com美大陸往東北方向斜推,拉裂了南極大陸,山脈南段的薄弱帶又被沖斷,成為現在的德雷克海峽。
大偏移后,原雄壯高峻的東非高原不再是衝擊的目標,失去了原洋流的水平推力,在自身垂直重力的作用下,向西回塌,坍鋪成撒哈拉大沙漠,向東下坐,出現東非大裂谷。
橫卧美洲西岸的科迪勒拉山系,其高低、粗細的分佈,典型地說明了太平洋東向洋流的衝力分佈。它北段的最高、最粗地帶在美國舊金山海岸以東,這一帶正處在北太平洋洋流的沖面上。隨著該洋流北往阿拉斯加、南往加利福利亞半島迴流,衝力減弱,山脈也慢慢變窄變細。
三、島嶼山脈是洋流造山的佐證。
亞非山系,是指北從俄國的東西北利亞山地→青藏高原→伊朗https://read.99csw•com高原→阿拉伯高原再南到東非高原→南非高原。呈東北北——西南南走向,這一斜卧全球的最雄偉的山系與科迪勒拉山系一樣是由洋流推涌殼蠕疊而成的。
大約一百萬年以前,亞非山系的南段因與南極大陸相連,山體細長,已抵不住南大西洋洋流的東向推力而漸漸崩潰,形成了好望角海峽。大量洋流從海峽無功而泄,南半球的東向推力大大小於了北半球,北半球洋流把地球向東南扭推,地軸開始偏轉,兩極漂移,原來的南北緯向西風履帶所驅趕的洋流移開了原來衝擊的目標,地軸出現大偏移。
大偏移后,原被亞非山系堵在大西洋、北冰洋的海水大量從好望角海峽東泄,抬高了更為遼闊的印度洋、太平洋洋麵。此時亞非山系東面桑田滄海:原中國東部山脈漫入太https://read•99csw•com平洋,露出的山頭成為日本、菲律賓群島,原非洲東部山脈露出的山頭成為馬達加斯加島。而亞非山系的西部滄海桑田:歐洲平原和西西北利亞平原從北冰洋洋底露出水面,原北冰洋的中央海嶺挺出成為烏拉爾山脈。
其實,地球造山的力量正是萬里奔涌的洋流。
科迪勒拉山系的南段最粗地帶處在南緯20度左右、智利北端的阿里卡以東地帶,這是因為南太平洋西風漂流被東北北向的智利海岸斜導的結果。隨著抵向阿里卡的洋流向北迴流,山體慢慢變細變低。
北美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南美東部的巴西高原、馬爾山脈等,由較弱的大西洋洋流推涌而成。北美密西西比河平原、巴西平原均因遠離洋流沖面,而作為山脈的陸基平坦地漂浮在地幔岩漿上。
四、亞非山系有洋流造山的史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