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
收藏

中國(1805-1859)

夏爾·阿列克西·德·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政治思想家,政治社會學的奠基人。主要代表作有《論美國的民主》第一卷、《論美國的民主》第二卷、《舊制度與大革命》。

托克維爾出生於塞納河畔巴黎附近的維爾內伊城堡的一個貴族家庭,屬法國諾曼貴族。其父親是同情法國大革命的開明派,熟讀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這對少年時代的托克維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托克維爾就讀於默茲的高級中學,1823年畢業後去巴黎攻讀法律,在學期間博覽群書,在取得法律的學位后,1827年托克維爾獲得任命為凡爾賽法庭的實習文官。他在那裡認識了擔任檢察官的古斯塔夫·德·博蒙(,兩人成為了親密的好友,並且在之後合作寫下了許多著作。在1831年兩人被一同送到美國以考察美國的刑法和監獄制度。在這趟旅程中,他們兩人寫下了《論美國的刑事制度及其對法國的應用》。回到法國之後,托克維爾成為了一名律師,並且將他遊歷美國的見聞記載成書,於1835年發表了這本經典的著作—《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受到空前的好評,不久后也被譯為英文,使托克維爾在美法兩地都大為知名。這本書也成為社會學的早期模型,使他於1837年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勳章的殊榮,並且在1841年被選為法蘭西學院的院士。

托克維爾相當鄙視當時的七月王朝(1830-1848),於是在同一時期開始跨入政界。他當選了芒什省的議員,並一直擔任這個職位到1851年為止。在議會裡,他大力替廢除主義和自由貿易的觀點辯護,但他同時也支持路易·菲利普政權對於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化。托克維爾在1842年也當選為芒什省的總參事。

除了美國之外,托克維爾還曾前往英格蘭考察,寫下了Memoir on Pauperism一書。在1841年至1846年之間他也遊歷了阿爾及利亞,在阿爾及利亞的第一趟旅程使他寫下了Travail sur l'Algérie,在書中他批評法國的殖民化模型。身為廢除主義者,他主張應以英國的非直接統治的模型來管理殖民地,而不是將不同的人口混合在一起。他甚至主張應該在歐洲殖民者與阿拉伯人之間實行種族分離,讓兩邊都有獨立的立法體制以實行自治(他的主張在半世紀后的1881年原住民法里被實行)。

在七月王朝於1848年的2月革命中垮台後,托克維爾于同年當選了國民議會的議員,他在議會裡參与了第二共和國新憲法的起草(1848-1851)。他也支持兩院制以及對共和國總統的選舉普選權,因為鄉村地區的廣大農業人口通常支持保守的政治立場,能夠抗衡巴黎都市地區的勞工人口,以免巴黎市的革命情緒影響全國政治,普選權的擴張同時使托克維爾的選票從原本的700大幅增加至160,000人。

在第二共和國里,托克維爾與保守派的parti de l'Ordre 結盟,對抗激進的社會主義者和勞工。在二月革命的騷亂后不久,他認為一場處於支持「民主和社會共和國」的勞工人口與由鄉村人口和貴族構成的保守派之間的血腥衝突是難以避免了。如同他所預見的,兩大社會群體間的緊繃關係最後爆發了1848年的6月大暴動。托克維爾選擇支持路易斯·卡芬雅克將軍所領導的鎮暴行動,卡芬雅克最後宣布了緊急狀態並且暫時凍結了憲法的法條。儘管身為卡芬雅克以及保守派的支持者,托克維爾仍然接受了奧迪隆·巴羅(Odilon Barrot)政府的邀請,在1849年6月至10月間擔任法國外交部的部長。由於與總統拿破崙三世理念不合,他在就任后數個月便辭職而去,但仍擔任國民議會議員。

托克維爾支持波旁王朝的複位,反對拿破崙家族的第二帝國(1851-1871)。他在1851年的總統選舉中支持路易斯·卡芬雅克對抗拿破崙三世。在選舉之後,新當選的拿破崙於1851年12月2日發動政變,下令解散國民議會。托克維爾與其他議會代表一同在巴黎聚集以對抗政變,但卻被拿破崙以「叛國罪」為名逮捕。在遭拘禁一小段時間后托克維爾獲得釋放,接著他完全退出了政壇,與他的英裔妻子Marie Mottley一同隱居於鄉間的城堡(château de Tocqueville)。在那裡他也開始撰寫《舊制度與大革命》,在1856年出版了全書的第一卷,但在撰寫第二卷的期間因病去世。

作品總覽,總共1筆
  • 論美國的民主

    論美國的民主

    《論美國的民主》是法國政治學家、社會學家托克維爾在美國進行長期考察后寫出的一部舉世公認的世界名著。本書前半部分包括美國的種族狀況、英裔移民帶到北美的影響、美國聯邦制的優點以及與其他國家聯邦制的比較、聯邦政府與各州政府的關係、政黨產生的原因、政治社團的作用、輿論的作用等方面;中心思想是闡明美國的民主、自由、平等是如何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體現的。下半部分是以美國的民主思想和美國的民情為背景分析了美國人的哲學觀念、宗教思想、科學理論、文學、藝術、社會心理、民族性格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