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
收藏

俄羅斯(1905 - 1984)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M.A. 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給予特殊關注的作家。這不僅僅因為他給世界人民留下了《靜靜的頓河》、《新墾地》(舊譯《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等珍貴的文學遺產,還因為他一生的創作和文學活動與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始終存在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繫,併產生了一定影響。

二十年代末,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28年《靜靜的頓河》第一部在《十月》雜誌上發表,第二年魯迅先生便約請賀非翻譯,並親自校訂,還撰寫了後記。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尤其是《一個人的遭遇》在《真理報》上剛一刊出,當月就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本,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和《譯文》上發表。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難尋之事。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1905年5月24日出生在頓河維申斯克鎮,他的一生中絕大部分時間在那裡度過。他僅受過4年教育,靠自學成才,是頓河哥薩克地區多姿多彩的生活給予了後來成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頓河地區的鬥爭十分激烈和殘酷。少年時代的肖洛霍夫不僅是這場鬥爭的目擊者,而且直接參与了紅色政權組建時的一些工作,如擔任辦事員和掃盲教師,參加武裝征糧隊等。

1914年肖洛霍夫先是被送往莫斯科,後來又回到哥薩克村裡上學。十三歲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對烏克蘭的入侵中斷了他的學業。1919年至1922年這段時間里,年輕的肖洛霍夫為紅軍做過各種工作,其中一項是在頓河地區徵集軍糧,大部分哥薩克人卻竭力抵制布爾什維克的「橫徵暴斂」。

1922年,肖洛霍夫去莫斯科,加入了「青年近衛軍」,成為年輕的無產階級作家組織的一員。

1922年,肖洛霍夫來到莫斯科,開始從事文學活動,並參加了文學團體「青年近衛軍」。1923年,肖洛霍夫與一位哥薩克的女教師瑪麗姬·格羅斯拉夫斯卡婭結婚。1923—1924年間在《青年真理報》上登載了他的三篇雜文《考驗》、《三》、《欽差》和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胎記》。

1925年他們回到了頓河地區定居。《靜靜的頓河》第一部的巨大成功使肖洛霍夫聲名鵲起,經過14年的時間終於全部聞名於世1926年,他出版小說集《頓河故事》和《淺藍的原野》(后合為一集),受到文壇的關注。在集子的20多篇小說中,作家把嚴峻而複雜的社會鬥爭濃縮到家庭中間和個人關係之間展開,在哥薩克內部尖銳的階級衝突的背景中展示了觸目驚心的悲劇情景和眾多的悲劇人物。早期作品特色鮮明,但藝術上還欠成熟。1940年,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完成。小說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1930年肖洛霍夫見到了斯大林,1932年肖洛霍夫成為一名正式的蘇共黨員。根據後來發表的文件,肖洛霍夫曾兩次在斯大林的親自過問下,於30年代救助過遭受飢荒和政治清洗的頓河人民。1938年肖洛霍夫本人受到人民內務委員會的迫害,但由於斯大林的幫助而幸免於難。在30年代,肖洛霍夫的國際聲譽逐漸上升,他在文學界為黨所做的政治工作使他得以崛起。

在創作《靜靜的頓河》期間,肖洛霍夫又完成了反映農業集體化運動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又譯《新墾地》)第一部(1932,第二部於1960年完成)。小說以頓河格列米雅其村集體農莊的建立、發展和鞏固為背景,寫出了鬥爭的複雜和尖銳。儘管對這一運動本身和作家的評價態度有不同見解,但是小說中達維多夫、拉古爾洛夫和梅譚尼可夫等形象鮮明生動,戲劇性的情節緊張感人。小說前後兩部的風格有明顯差異。

衛國戰爭時期,肖洛霍夫上過前線,寫了許多通訊、特寫和短篇小說。1943年開始發表反映衛國戰爭的長篇小說《他們為祖國而戰》(未完成)。1957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的遭遇》(又譯《人的命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被稱為當代蘇聯軍事文學新浪潮的開篇之作。作家通過主人公索科洛夫在戰爭中的不幸遭遇和所表現出的堅韌品格,深刻地反映了法西斯的侵略戰爭給千百萬蘇聯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及蘇聯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博大的胸懷和不可推摧的意志。作家沒有拔高人物的行為和塗抹理想主義的色彩,真實地描寫了主人公的家庭悲劇、精神痛苦和心靈創傷,作品散發著強烈的人道主義氣息。英雄主義品格凡人化是這部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徵。小說採用的是故事套故事的形式,主人公的自述與作者的旁白相交融,作品的感情色彩和抒情氛圍得以強化。

肖洛霍夫的筆始終與頓河哥薩克的命運相連。他的作品反映了處於歷史轉折時期的哥薩克人民的生活變遷,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哥薩克形象,並開創了獨特的悲劇史詩的藝術風格。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寫俄國人民生活各歷史階段的頓河史詩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力量和正直品格」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肖洛霍夫兩次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1939年他獲得列寧勳章,1941年獲得斯大林獎金,1960年獲得列寧文學獎金,並獲其他多種榮譽。他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斯大林死後解凍時期的蘇聯文學界的高壓政策,因而聲譽下降,但在人民中間仍受崇敬。1984年肖洛霍夫在他的出生地克魯齊林諾村去世。

作品總覽,總共1筆
  • 靜靜的頓河

    靜靜的頓河

    靜靜的頓河流淌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南方色彩,描繪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期間頓河兩岸哥薩克人的生活畫卷。小說有兩條情節線索,一條以麥列霍夫的家庭為中心,反映哥薩克的風土人情、社會習俗;另一條則以布爾什維克小組活動所觸發的革命與反革命的較量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政治鬥爭為軸心。兩條線索,縱橫交叉,層層展開,步步推進,將讀者帶進了風起雲湧的哥薩克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