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西蒙娜·德·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
收藏

法國(1908-1986)

西蒙娜·德·波伏娃(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享譽世界的法國著名作家,當代法國最傑出的女權主義者,存在主義的鼻祖讓-保爾·薩特的終身伴侶,她的存在主義的女權理論對西方的思想和習俗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全名為西蒙·露茜-厄爾奈斯丁-瑪麗-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高等師範學院,1929年通過考試,和薩特同時獲得哲學教師資格,並從此成為薩特的從未履行結婚手續的事實上的終身伴侶,這才是伴侶的最高境界,不被一紙婚約所束縛,但是又比婚約來得更為真實。

波伏娃出身於比較守舊的富裕家庭,但她從小就拒絕父母對她事業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她和薩特相識后,兩人有共同的對書本的愛好,有共同的志向,成為共同生活的伴侶,但終生沒有履行結婚手續,並互相尊重對方與其他人的性關係,但兩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礎上的愛情非常強烈,薩特去世后波伏娃寫了《永別的儀式》,是對和薩特共同生活的最後日子的痛苦回憶,流露出強烈的愛情。

波伏娃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多部小說和論文,她的小說《達官貴人》獲得了法國最高文學獎龔古爾文學獎。小說的主題在於說明知識分子不能為革命和真理同時服務,兩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雖然不同,但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都失敗而犧牲了。此外她還寫過多部小說如《女賓》,《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名士風流》以及論文《建立一種模稜兩可的倫理學》,《存在主義理論與各民族的智慧》,《皮魯斯與斯內阿斯》等,提出道德規範與存在主義理論之間的關係,她一直被人們視為是第二薩特。

波伏娃的個人經歷甚至比文學虛構所能達到的程度更豐富、更複雜、更精彩。她以自己的《第二性》,揭開了婦女文化運動向久遠的性別歧視開戰的序幕,並且成功實踐自己的主張:現代婦女運動最早的權威理論家;現代存在主義思潮的發起者之一;龔古爾文學大獎獲得者;激進的左派人士;社會主義陣營的朋友……以至於法國的兩屆總統密特朗和希拉克,都把她的才華和成就引為法蘭西的驕傲。

波伏娃去世后,和薩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納斯公墓。

作品總覽,總共2筆
  • 第二性

    第二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最重要的著作《第二性》,被譽為有史以來的討論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有智慧的一本書,甚至被尊為西方婦女的聖經,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廣泛,影響深遠。在中國,《第二性》也有不止一個版本被翻譯出版。然而這些中譯本要麼不是全譯本,要麼就是從英譯本轉譯而來,不僅給讀者造成閱讀缺憾,也致學者的研究產生偏差。這部西方女權主義的理論經典,何時才能完整、準確地為我國廣大讀者學者所認知和解讀呢?

  • 薩特傳

    薩特傳

    1970-1980,薩特生命的最後十年,波伏娃大部分時間,都陪伴在他身邊。薩特去世后,波伏娃根據自己的日記與搜集的其它資料,寫成回憶錄,這是本書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根據談話錄音整理。1974年春夏季,在羅馬,薩特的眼睛近乎完全失明,失去寫作能力。在波伏娃的建議下,薩特與她斷續展開對談,內容分成若干主題,圍繞薩特一生的各個方面進行。薩特晚年有意寫一本自傳性質的書,波伏娃的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他的贊同,他指著自己的眼睛說:「正好彌補這個!」

    無論對於學術研究者還是普通讀者,這本書的價值與意義都非同一般。它是波伏娃與薩特共同的創作,為研究他們的哲學思想和個人生平,打開了一扇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