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馬洛伊·山多爾

馬洛伊·山多爾
收藏

美國(1900-1989)

馬洛伊·山多爾(Márai Sándor,1900年4月11日-1989年2月21日),美籍匈牙利小說家、詩人和劇作家。

1900年4月11日,馬洛伊·山多爾出生在奧匈帝國時期匈牙利王國北部的考紹市。馬洛伊的家族原姓「格羅施密德」,是當地的名門望族。18世紀末,由於家族的社會威望,國王賜予他們兩個貴族稱謂——「馬洛伊」和「拉德瓦尼」。馬洛伊的母親勞特科夫斯基·瑪爾吉特是位知識女性,出嫁前曾做過教師;父親格羅施密德·蓋佐是著名律師。

1916年,馬洛伊第一次以「薩拉蒙·阿古什」的筆名發表了小說處女作《盧克蕾西亞家的孩子》。同年,開始使用家族的貴族稱謂「馬洛伊」。

1918年1月,馬洛伊應徵入伍,但由於身體羸弱沒被錄取。不久,一戰爆發,馬洛伊搬到布達佩斯,遵照父親的意願在帕茲馬尼大學法律系讀書,但一年後就轉入人文學系,接連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並出版了第一部詩集《記憶書》。

1918年一戰結束后,布達佩斯陷入革命風暴和反革命屠殺,為了遠離血腥和徹底逃離家庭,馬洛伊決定去西方求學。

1919年10月,馬洛伊先後去了德國萊比錫、法蘭克福和柏林,實現了記者夢。年僅20歲的他和托馬斯·曼、亨利希·曼、狄奧多·阿多諾等知名作家一起成為《法蘭克福日報》的專欄作家;同時,他還向布拉格、布達佩斯和考紹的報紙投稿。

1921年,馬洛伊的第二部詩集《人類的聲音》出版。同年,他還翻譯並在雜誌上發表了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和《審判》,成為卡夫卡的第一位匈語譯者和評論者。

1923年,馬洛伊與瑪茨奈爾·伊倫娜在布達佩斯結婚,隨後兩人移居巴黎,住了6年。在巴黎期間,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屠殺》在維也納問世,同時他還完成了遊記《跟隨上帝的足跡》。

1928年春,馬洛伊回到布達佩斯。因此時的匈牙利因為1920年的《特里亞農條約》四分五裂;考紹被劃歸給捷克斯洛伐克。馬洛伊留在布達佩斯,成為《佩斯新聞報》的記者。同年出版長篇小說《寶貝,我的初戀》。

1930年,青春小說《反叛者》問世,小說被譯成法語,大作家紀德讀後,興奮地致信這位素不相識的匈牙利作者;存在主義思想家加布里埃爾·馬塞爾則親自撰寫評論。同時期,因德國納粹主義日益囂張,馬洛伊率先在匈牙利報紙上撰文,提醒同胞警惕,遭到本國民粹主義者的憎恨。

1934年至1935年,馬洛伊完成了代表作——自傳體小說《一個市民的自白》上下兩部。

1934年,馬洛伊的父親去世,使馬洛伊陷入內心更深的孤獨,在悲痛中寫了一首詩《父親》。

1935年,馬洛伊與流亡的托馬斯·曼在布達城堡會面,堅定了自己的反法西斯立場。

1939年,馬洛伊的兒子克利斯托夫在出生幾星期後不幸死於內出血。葬禮之後,馬洛伊長達幾個月沉默不語,寫下詩歌《一個嬰兒之死》。

1944年3月19日,德軍佔領匈牙利。3天之後,作家夫婦逃到了布達佩斯郊外避難。這一年,他沒有寫出新作品。

1945年,二戰結束后,有關當局請馬洛伊出任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友好協會主席,而他無法在家鄉考紹被割讓、同胞被驅逐的情況下扮演玩偶,不但拒絕當主席,還退出協會表示抗議。馬洛伊的抗拒性沉默以及他與主流文學保持的距離,使他最終難逃脫當局的打壓。

1947年,馬洛伊當選匈牙利科學院院士。

1948年,馬洛伊離開了故鄉,先前往瑞士,后移居義大利那不勒斯,至死都沒有再回匈牙利。

1949年,馬洛伊完成了《土地,土地……!》,這部回憶錄講述了他流亡初期的生活,直到1972年才正式出版。

1952年,馬洛伊移居美國紐約,並在倫敦出版了流亡中寫的第一部作品《和平的伊薩卡島》。

1954年,發表長詩《亡人的話》。

1957年,馬洛伊夫婦加入了美國國籍。

1967年,移居義大利薩萊諾。

1970年代,匈牙利政府解禁了馬洛伊的作品,還邀請作家回國。但馬洛伊表示只要家鄉還不自由,就決不返鄉,甚至禁止自己的作品在匈牙利出版。

1974年底,馬洛伊夫婦返回美國,在聖地亞哥度過晚年。

時間快進到80年代,此時的馬洛伊垂垂老矣,摯愛之人陸續離他而去。1986年1月愛妻羅拉撒手人寰,1987年春天孝順的養子雅諾士去世,馬洛伊白髮人送黑髮人。他越來越沉默。

1989年1月15日,他在日記里寫下了最後一行:「我等著死神的召喚,我並不著急,但也不耽擱。時間到了」;2月20日,他給好友、遺稿託管人沃羅什瓦利·伊什特萬夫婦寫下絕筆信;2月21日,馬洛伊在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生命。由生到死,是流徙還是歸去,馬洛伊的一生都在行使著他的自由意志。

1989年2月21日,馬洛伊在美國聖地亞哥家中,用一枚子彈結束了生命。

1989年秋天,東歐劇變,從1990年開始,馬洛伊的全部作品在匈牙利陸續出版,政府追授他「科舒特獎章」,這是匈牙利歷史上第一次將這一獎章頒發給死者。

作品總覽,總共6筆
  • 一個市民的自白

    一個市民的自白

    * 再現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東歐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全景

    * 勾勒歐洲大陸當時動蕩不安、複雜激進的歲月影像

    * 跨越世紀,縱橫歐陸,一部大時代的百科全書

    【堪比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傑作,自匈牙利文移譯的首部中文譯本 】

    它興起於匈牙利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它是包括貴族、名流、資 本家、銀行家、中產者和破落貴族等在內的特殊社會階層,它就是小說里的「市民階層」。

    這是一個「市民」的自白,這是一曲唱給布爾喬亞最後的輓歌,這是一幅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東歐新興市民階層的生活畫卷,這是一段顛沛流離、孤獨決絕的流亡歲月。

    《一個市民的自白》是一部自傳體小說,生動記錄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東歐市民階層的生活與思想,作者...

  • 偽裝成獨白的愛情

    偽裝成獨白的愛情

    * 愛情不堪直視,孤獨才是唯一真相

    * 關於愛的危險、狡黠、頹喪和悲涼,寫給真正的精神貴族

    * 馬洛伊·山多爾用一生寫就的摯愛之作

    前妻坐在街角的甜品店,悄悄看著丈夫為第二任妻子打包橘皮蜜餞。

    咖啡店裡,出身優越的丈夫回憶起第二任妻子在床上偷偷觀察自己時那半迎合半嘲諷的眼神。他視她為真愛,可眼神澆滅了一切火焰。

    曾是夫家女傭的第二任妻子與情人徹夜長談。丈夫家滿櫥的襪子、領帶和整牆的書曾讓她覺得自己的 雙手格外骯髒,而丈夫身上萬年不變的甘草味令她感到噁心。

    多年後,情人在美國的小酒吧里偶遇逃亡的丈夫,目送他消失在貧民窟。

    關於《偽裝成獨白的愛情》……

    《偽裝成獨白的愛情》是馬洛伊·山多爾最偏愛的...

  • 分手在布達

    分手在布達

    《分手在布達》1935年出版,是馬洛伊對家庭、愛情,以及個人內心平衡深刻思索的一部佳作。它體現了典型馬洛伊的風格,以20世紀初流行的大段獨白描繪人物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全景式寫作、時代對個人命運的影響、戲劇式充滿張力的對話等一系列馬洛伊作品代表元素。此版是《分手在布達》的首部中文譯本,直接自匈牙利語移譯。

    初秋午後,青年法官審閱次日的離婚案卷宗,一對夫婦竟是他的舊識。

    晚宴,法官陷入對古老莊嚴家族的漫長追憶:世代傳承的法官職責和君子道德,愛情飄忽脆弱,家庭以克己和教養維繫。賓客們意興闌珊,帝國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箭在弦上,時代迷茫不知所向。

    夜半寂靜的寓所書房,早有不速之客。幾近崩潰的丈夫聲稱剛...

  • 反叛者

    反叛者

    一群面臨畢業、即將奔赴戰場的男孩偷盜、撒謊、欺騙,以抵抗充滿未知的成年人世界,乍看之下小說的主題是關於戰爭、死亡、友情、成長;然而,父親也許缺場,階級永不缺場,在小說的最後,馬洛伊還是回到他所有小說中最重要的母題:階層差異,即便是戰爭和死亡也無法填平階級這道鴻溝。詩意的文字、完美的細節描寫,令這部小說就像夜幕降臨前最後一刻的風景畫。

    1918年5月,戰爭席捲整個歐洲。幾近荒蕪的城鎮上有一群面臨畢業、即將奔赴戰場的男孩,他們偷盜、撒謊、欺騙,以抵抗充滿未知的成年人世界。戰爭和死亡每天都在上演,背叛與陰謀也在悄然醞釀,暴風雨終將來臨,他們所保守的秘密也許從一開始就是圍困他們的陷阱。

  • 燭燼

    燭燼

    空寂的莊園,主人老將軍迎來了一位罕見的訪客,一位曾與他金蘭之交的故友。

    昏暗的客廳里,將軍與訪客秉燭對坐,徹夜長談,懷念將軍逝去多年的妻子,審判一段由愛情及友情、忠貞和背叛交織的三角關係。混亂與騷動在年已遲暮的兩位故友心靈深處涌流,情慾與仇恨的餘燼不斷悶燒。

    在扣人心弦的激烈爭辯中,馬洛伊用沉鬱如輓歌的文字懷念逝去的帝國時代,還有隨之消逝的貴族品德和君子情誼。奧匈帝國面臨衰亡時的哀傷,以及世界秩序坍塌時人們傳統道德的動搖,在字裡行間纖毫畢現。

  • 草葉集

    草葉集

    二百零二個主題,談人生,理想,品德,愛情,友誼,傷痛等,這些組成了人類生命的常數,編織成了各人複雜的命運。這是一本真誠的生活之書,亦是具有強大精神力量的智慧秘笈,它教會我們如何愛,如何療愈,如何放下,如何面對死亡,如何戰勝恐懼……以沉鬱如輓歌的風格著稱的作家馬洛伊,同時也是睿智深雋的散文家,堅忍克己的思想者,友善慈悲的人生導師:他關懷人的生存處境和生命意義,叩問真理,感懷世態,唏噓際遇;然而,心懷溫暖。

    這本濃縮了馬洛伊一生精妙沉思,完全展現其內心世界的散文集,彌足珍貴,是對他作為思想家的一種補充。在作家的身份之外,馬洛伊亦是二十世紀重要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