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藏書

A·阿德勒

A·阿德勒
收藏

奧地利(1870 - 1937)

A·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出生於維也納郊外一個米穀商人的家庭中,排第二。他的家庭富裕,全家都熱愛音樂,但是他卻認為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快樂,不快樂的原因來自他的哥哥,他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趕不上哥哥的成就。他自小患有駝背,行動不便,因此他哥哥的蹦跳活躍使他自形慚愧,而覺得自己又小又丑,事事都比不上他的哥哥。儘管如此,他卻個友善而又隨和的孩子。五歲那年,他患了一場幾乎使他致命的病,痊癒之後,他便決心要當醫師。以後,他說他自己的生活目標就是要克服兒童時期對死亡的恐懼,他的許多心理學上的觀點都可以從他童年的記憶中,尋出其蛛絲馬跡。

後來,A·阿德勒進了維也納大學,1895年得到了醫藥學位,兩年後,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蒂諾菲佳娃娜(Raissa Tinofejewna)結了婚。蒂諾菲佳娃娜是個飛揚跋扈、能言善辯的女性,最關心她祖國的社會革命。她特立獨行和A·阿德勒所處階級的保守風氣並不十分協和,A·阿德勒在他的回憶錄里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得多。由此可見,他們的婚姻生活最初可能有些小磨擦,不過後來兩人倒也能相敬如賓,白首偕老。

A·阿德勒在維也納居住期間,也象維也納人一樣,經常到咖啡館和朋友及學生們一起飲酒作樂,談天說笑。他友善謙和,不拘小節,因此和三教九流的人都能交上朋友。

A·阿德勒曾經熟讀弗洛伊德所著的《夢的解析》一書,他認為它對於了解人性有莫大的貢獻。有一度,他曾在維也納一本著名的刊物上,寫文章辯護弗洛伊德的觀點,結果弗氏寫信給他,邀請他加入弗氏所主持的討論會――有人因此認為A·阿德勒是弗學生,其實大謬不然,他們是並駕齊驅,等量齊觀的。雖然他的觀點與弗氏迥然不同,但是,他仍然在1902年加入了弗氏的集團。此後,他即成為這一集團的領導人之一,飽受弗氏的讚譽,並繼承弗氏之後,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

1907年,A·阿德勒發表了有關由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補償的論文,而使其名聲大噪。他認為:由身體缺陷或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病,在另一方面,它還能使人發奮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例如。古代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Demosthenes)原先患有口吃,經過數年苦練竟成為著名演說家;美羅斯福總統,患有小兒麻痹症,其奮鬥事迹,更是家哈喻戶曉之事。有時候,一方面的缺陷也會使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補償,例如尼采身體羸弱,可是他卻棄劍就筆,寫下了不朽的權力哲學。諸如此類的例子,在歷史上或文學上真是多得不勝枚舉。

早先,弗洛伊德已經主張:補償作用是由於要彌補性的發展失調所引起的的缺憾。受了弗氏的影響,A·阿德勒遂提出男性欽羡(masculine protest)的概念,認為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一種要求強壯有力的願望,以補補償自己不夠男性化之感。

以後,A·阿德勒更體會到:不管有無器官上的缺陷,兒童的自卑感總是一種普遍存在事實;因為他們身體弱小,必須信賴成人生活,而且一舉一動都要受成人的控制之故。當兒童們利用這種自卑感作為逃避他們能夠做的事情的借口時,他們便會發展出神經病的傾向。如果這種自卑感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存在的下去,它便會構成「自卑情結」。因此,自卑感並不是變態的象徵,而是個人在追求優越地位時種正常的發展過程。

此時,弗洛伊德將A·阿德勒的觀點認為是對自我心理學的一大貢獻,可是卻覺得它未談及本我和超我等部分,而且所謂的補償作用也只是自我一種功能而已。這時候,A·阿德勒的觀點尚未自成一個獨立的系統,然而,當A·阿德勒主張補償作用是其中心思想時,兩人便勢同水火了。

起初,兩人還彼此容忍對方,可是當弗氏要求A·阿德勒登在其學刊上的文章要先受楊格(Jung)的檢查時,他們便正式鬧翻了。弗氏致書給心理分析學刊發行人:要把他學刊封底里的A·阿德勒的名字除掉,否則就把自己的名字去掉!維也納心理學會為了A·阿德勒的觀點曾經開了許多次會,由於弗洛伊德和其它許多人都堅持A·阿德勒的觀點無法見容於心理分析學派,A·阿德勒便率領他的一群跟隨者退出心理分析學會,而另組「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學會」並稱其為「個體心理學」。

在和弗洛伊德決裂之後,A·阿德勒便摒棄了弗氏泛性論的心理觀點,他譏之為對性的迷信,並以社會的概念來解釋男性欽羡。他並不否認潛意識動機的實在性,但是他比弗氏更重視自我的功能。他也不否認夢的解釋有其重要性,不過他卻認為夢是解決個人問題的一種方法,而不是象弗氏那樣,事事都以性來解釋。例如奧迪帕斯情結的發生,他也認為史是被寵壞孩子對母親的依賴而已。當然,性慾是存在的,不過它和飢餓或口渴樣,這種生物上的因素只有在追求優越地位時,才能進入心理學的領域。

1911年有一位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 Vaihinger)出版了一本書,叫做《『虛假』的心理學》(The Psych ology of『As If』),它對A·阿德勒的思想立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懷亨特主張:人類都是憑藉一些在一些現實上不存在的虛假目標而生活著的。我們認為宇宙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實體,並以此種虛假的觀念為基礎,作出種種行為,其實宇宙是紊亂不堪的。我們造出了虛假的上帝,並且裝模作樣,彷彿他是真有其人一般,基實哪裡有什麼客觀存在的神?儘管這些東西在經驗上都是虛假的,我們卻不懷疑其真實性,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其影響。A·阿德勒把這種概念引用到心理學上,尤其是因果關係的問題。弗氏把因果關係當做是心理學的一項基本定律,但是A·阿德勒卻在懷亨特概念中看到足以打倒弗氏觀點之物。他認為:促使人類作出種種行為的,是人類對未來的期望,而不是其過去的經驗。這種目標雖然是虛假的,它們卻能使人類按照其期待,作出各種行為。個人不僅常常無法了解其目標的用意為何,有時他甚至不知其目標何在,因此,這種目標經常是屬於潛意識的。A·阿德勒把這種虛假的目標之一稱為「自我的理想」,個人能借之獲得優越感,並能維護自我尊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A·阿德勒曾在奧國軍隊服役,充當醫生。以後,他又曾在維也納的教育機構從事兒童的輔導的工作。此時,他發現:他的觀點不僅適合於父母和子女間的關係,而可涵概師生關係。他對教師們的影響既深且遠,有許多個體心理學家都是出身自將其觀點用於教育上的教師。

在1920年左右,A·阿德勒便已經聲名遠播了。在維也納,有許多學生和跟從者包圍著他,他和他們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然後,他便周遊各國,到處講學。1926年,他初抵美國,受到熱烈歡迎。1927年,他受聘為長島醫學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自卑與超越》,全書主要有生活的意義、心靈與肉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的記憶、夢、家庭的影響、學校的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及同伴和愛情與婚姻等十二個主要論點。原書名為《生活對你的意義》(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1934年,A·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次年,他創辦了國際個體心理學刊。1937年,A·阿德勒受聘赴兩個城市演講。過分勞累的結果,他終於因心臟病突發,而死於蘇格蘭亞伯丁市的街道上。

A·阿德勒一著作豐富。《自卑與超越》一書,成書于A·阿德勒思想最為成熟的時期。自從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以泛性論為基礎,主張人類的一切行為均可溯源於

作品總覽,總共1筆
  • 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

    《超越自卑》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A·阿德勒博士的代表作品。阿德勒在該書中運用個體心理學原理對普通人日常生活中面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細密的解剖,指點迷津、破疑解困。該書語言平易優美,對人類個體心理的描述和解釋獨闢蹊徑、細緻入微、客觀而精闢,被認為是分析個體心理的經典之作,出版以來一直暢銷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