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七章 陷入自我欺騙 我們會本能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與智商

第七章 陷入自我欺騙

想象你在一片柔軟的沙灘上散步。潮起潮落,海浪留下一大片濕潤的細沙供你漫步。你正朝著自己常看美女的地方走去。哦,假設你是一隻爭強好勝的青蟹,實際上,此行你要和另外幾隻雄蟹比試一下,看誰會贏得雌蟹的歡心。
你看到前方有一隻漂亮的雌蟹,它的蟹鉗長得十分可愛。同時,你還注意到你的情敵們也在迅速地向它靠近。你知道處理這種情況的最佳辦法是嚇走其他螃蟹。那樣的話,你就不用打架,也不用冒傷害自己或失去交配機會的風險。所以,你必須得向其他螃蟹證明,你比它們更為強壯。在慢慢靠近情敵時,你意識到需要彰顯一下自己的體型。但如果只是踮著腳,隨意地搖晃蟹鉗來假裝自己很強壯的話,很可能會露餡。那你該怎麼做呢?
你該做的就是給自己打氣,然後開始相信你確實很強壯。「知道」自己是這個沙灘上體型最大的螃蟹后,你盡量站高,蟹鉗也儘可能地向外伸展(展示鹿角、孔雀開屏,以及自吹自擂,都可以幫助雄性動物吸引異性的關注)。信任你自己的偽裝,意味著你不會畏縮,你(被誇大)的自信心可能會威懾到你的敵人。

現在,再來說說我們人類。作為人類,我們展示自己的方式比動物稍微複雜一些。我們有撒謊的能力,而且不僅能對別人撒謊,還能對自己撒謊。自我欺騙是使我們相信自己所說的話的一種有效策略。如果成功地欺騙了自己,我們很少會畏縮,有時還真的可能成為自己佯裝的那樣。我不認為欺騙可以作為我們尋找夥伴、工作或追求其他事物的方法,但在本章里,我們將要探究人們如何能在欺騙別人的同時,成功地欺騙自己。
我們當然不可能馬上就相信自己撒的謊。例如,假設你是速配相親會中的一位男士,正試著打動一位迷人的女士的芳心。突然,一個瘋狂的想法閃進了你的腦海:你告訴這位女士你有飛行員執照。即使她相信了你的話,你也不太可能相信自己確實有飛行員執照,也不會在下次搭機時跑去建議飛行員應該怎樣提高他們的著陸技術。再舉個例子,假設你和朋友出去跑步,你們談到了跑步的最佳成績。你對他說你跑1英里用不了7分鐘,但實際上你的成績卻稍微超過7分鐘。幾天以後,你對別人說了同樣的話。在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這個稍被誇大的跑步成績之後,你最終會忘記自己實際上從未真正實現這一成績,而對這個謊稱的成績深信不疑,甚至願意用錢來打賭。

我也曾相信過自己的謊言。1989年夏,在我離開那家醫院的兩年後,我和我的朋友肯決定從紐約飛往倫敦去看另一位朋友。我們買了最便宜的機票,恰好是印度航空公司的航班。當計程車把我們送到機場后,我們沮喪地發現等候的隊伍已經排出了候機樓。肯靈機一動,說:「為什麼不把你放在輪椅上呢?」我考慮了一下他的建議:如果這樣做,不僅我自己會感到更舒服,我們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檢票。(老實說,因為我腿部的血液循環不好,我很難堅持站很長的時間,但我還不至於要坐輪椅。)
我們都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所以肯跳下了計程車,不一會兒就推回了輪椅。我們輕易地拿到登機牌,並在剩餘的兩個小時里享用了一些咖啡和三明治。這期間我想上洗手間,於是,肯推著輪椅,把我送到了距離最近的洗手間。但不幸的是,這個洗手間不是殘疾人專用的。儘管如此,我還是繼續裝成殘疾人。我坐在輪椅上,並使輪椅儘可能地靠近便池,像殘疾人那樣上了廁所,但不怎麼成功。
上完洗手間,我們也該登機了。我們的座位在第30排,進入飛機之後,我意識到輪椅比過道寬出許多。但我的行為應該符合我現在的身份,所以我在飛機入口處離開輪椅,抓住肯的肩膀,由他扶著到了座位上。
飛機起飛后,我發現飛機里也沒有殘疾人專用的洗手間,而航空公司也沒有為我提供窄一點的輪椅,這令我十分懊惱。當我意識到因為自己不能像正常人那樣使用洗手間,因此在這6個小時的飛行中不能喝任何飲料時,就更加惱怒了。飛機在倫敦降落後,又出現了新的問題。肯必須再次幫我移動到飛機入口,而飛機入口是沒有輪椅的,我們必須等人把輪椅送過來。
這次體驗使我充分理解殘疾人每天的惱怒從何而來。我那天非常生氣,決定去找印度航空公司倫敦總部的領導理論。坐上輪椅后,肯將我推到印度航空公司的辦公室。我用非常憤怒的口氣描述了我遭遇的每一個困難和羞辱,並指責印度航空公司的地區經理,因為公司在各個環節的設計上都沒有為殘疾人考慮。經理自然是不停地道歉,之後肯便推著我走了。
這件事最為奇怪的一點是,在整個過程中,我明知道自己能走路,卻快速且徹底地融入了新的角色,我感覺自己真的就是一名殘疾人,有充分的理由心煩。之後,我們去行李領取處取走背包,像電影《非常嫌疑犯》中的愷撒·蘇爾那樣輕鬆自如地走了。
為了更加認真地研究自我欺騙,佐伊·強思(耶魯大學博士后)、邁克·諾頓、弗朗西斯卡·吉諾和我開始研究人類如何以及何時會相信自己的謊言,有沒有什麼方法防止人們這樣做。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參与者會回答8個類似智商測試的問題。(例如,其中一個問題是,以下哪個數是400的1/10的1/4的1/2?)完成測試題后,控制組的參与者將其答案交給了實驗人員,實驗人員會檢查他們的答案。如此一來,我們就能得到參与者在測試中的平均表現。
在有機會作弊的條件下,參与者的答卷下方有相關問題的答案。實驗人員會告訴參与者,下面的答案是用來算分的,也能讓他們大致估計自己回答類似問題的準確率。不過,參与者要先回答問題,再核對答案。回答完所有問題后,參与者核對自己的答案,然後彙報自己的做題情況。
實驗第一階段的結果表明了什麼呢?如我們預期的那樣,有機會「核對答案」的小組,其得分比正常情況下的平均分高出了幾分,這也表明,他們不僅用答案計算了自己的得分,還通過答案提高了自己的表現。其他的實驗結果也是這樣,即人們在有機會欺騙的時候,就會去欺騙,但欺騙的程度不會太大。

我們會本能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與智商

結果表明,參与者經常會自我感覺良好。他們對自己在第二階段測試成績的預測說明,參与者不僅在第一階段偷看了答案,並因此得了高分,還很快就確信自己能得這麼高的分。在第一階段有機會作弊的人基本上都會開始相信,高分真實地反映了他們答題的正確率。
但如果我們根據參与者對第二階段得分預測的正確率提供報酬,又會發生什麼呢?在第一階段,參与者利用參考答案來提高分數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如果有了錢的驅使,我們的參与者也許就不會如此絕對地忽視這個事實了。為了驗證這個猜想,我們重新找了一組參与者,重複了相同的實驗,這次,如果他們能正確預測自己在第二個測試中的成績,他們將得到20美元的最高報酬。但是,即使有了金錢的誘惑,他們仍然傾向於將高分歸功於自己,並高估自己的能力。儘管他們有著力求準確的強烈動https://read.99csw.com機,自我欺騙還是佔了上風。

后見之明

實驗第一階段的結果表明,參与者傾向於通過先看答案來提高答題成績。但這個結果並不能說明他們採用的是明顯而老套的欺騙方式還是自我欺騙的方式。換句話說,我們仍然不清楚參与者到底是知道自己正在作弊,還是一直在說服自己他們自始至終都知道正確答案。為了弄明白這一點,我們在下一個實驗中增加了另一個元素。
假設你參加了與上一個實驗相類似的實驗。你做完了含有8道題的測試,並正確回答了4道題(正確率達50%),但因為看到了答卷下方的答案,你稱自己解決了6道題(正確率達75%)。現在,你認為你的正確率是在50%的範圍內,還是在75%的範圍內?一方面,你可能覺得自己是看了答案才得了高分,所以你實九九藏書際的正確率應更接近50%。另一方面,你得到了解決6個問題應得的報酬,所以你可能會相信自己解決類似問題的正確率更接近於75%。
此時,我們進入實驗的第二階段。完成數學測試后,實驗人員會請你預測自己在下一個測試中的表現。在下一個測試中,你將要回答與上一個測試性質相同的100個問題。這一次,答卷的下方沒有答案(因此,沒有參照答案的機會)。你覺得這次你的成績會如何呢?是根據自己在第一階段的實際正確率(50%),還是根據被你誇大后的正確率(75%)來預測呢?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個邏輯:如果你覺得自己在之前的測試中看了答案,成績不能反映自己的真實水平,你預測自己的正確率就會與本次實驗沒有答案供你參照的情況下的正確率相同(8道題中有4道回答正確,或正確率為50%)。但假設你相信自己真https://read•99csw.com的答對了6道題,且這6道題是由你獨立完成的,而不是因為偷看了答案,你可能就會預測自己在下次測試中有可能正確解答更多題目(接近75%的正確率)。當然,事實上,你只能正確解答大約一半的題目,但自我欺騙會使你的自我感覺良好,就像前文提到的螃蟹,你對自身能力的信心會增加。
當答案寫在另一頁中或者倒著印刷時(許多雜誌和學術能力評估考試指南通常會這麼做),基本情況都會如此。在備考階段做練習題時,我們總會使用答案來使自己相信我們是聰明的,如果答錯了,我們就會說服自己確信真正考試時我們絕不會犯這麼糊塗的錯誤。無論採用哪種方式,我們對自己的聰明程度總是持樂觀態度,且我們也樂意接受這種做法。
我就我研究的內容針對不同的人群(從學術型到工業型)進行了很多次的演講。演講開始時,我通常https://read.99csw.com會先對某項實驗、該實驗的結果,以及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進行描述。但我經常發現有些人對於實驗結果並不感到驚訝,還總是說他們早就預料到了。對此我很困惑,因為作為這些實驗的發起者,我自己都常會驚訝于實驗結果。我想知道,難道這些聽眾真的具有如此敏銳的洞察力嗎?他們怎麼可能比我還早知道實驗結果?或者這隻是一種出於直覺的后見之明?
人們都有一種自然傾向,即說服自己相信自己一直都知道正確答案,為了讓人們都知道自己常有這種反應,我將自己在杜克大學的研究中心命名為「后見之明中心」。
這個實驗方案的靈感來自飛機座椅背後口袋中的一本贈閱雜誌。在某次飛行中,我翻閱雜誌時,發現了一套門薩測試題(用來測試智商的題目)。由於我比較好勝,便想要一試身手。試題要求中提到,測試的答案就在題目的背面。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后,我就https://read.99csw.com翻到了後面看我的回答是否正確。你瞧!我答對了。當我繼續做題時,我注意到自己還是會做一道題核對一次答案,而我的眼睛也會不自覺地掃到下一道題的答案。由於瞥到了答案,我發現下一題變得更容易了。最後,我回答出了大多數的問題,這使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天才。但我也開始思考,我的得分那麼高到底是因為我特別聰明,還是因為我不經意間瞥到了答案(當然,我這樣做的潛在原因就是想提高自己的智商測試成績)。
最終,我想到一個方法來反駁這種「我一直都知道」的感覺。我開始請聽眾預測實驗的結果。在描述完實驗設計、測量內容之後,我給了他們幾秒鐘的時間思考。然後,我會讓他們對實驗結果進行投票,或寫下他們的預測。只有在他們說出或寫下自己的預測之後,我才會揭曉結果。好消息是,這種方法很有效。運用這種「先提問」的方法,我很少聽到「我一直都知道」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