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非凡父母

第一章 非凡父母

這座擁有天籟之聲的小島,島上有日光岩等六七座奇俊的岩峰和岡巒,花樹掩映,周圍環擁著沙灘和大海,海風經年吹拂鳴響,波濤日夜往複吟唱。從古至今,居住在這裏的人們以漁、農為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一個人當堅持自己的良知、堅持自己內心的感受時,會面對什麼呢?鍾家世代經歷了諸多磨難,但是鍾世藩從來沒有後悔過當初留在祖國大陸,始終沒有改變自己的愛國之心。他的風範,深深地感召著他的後人。
鍾世藩少言寡語。廖月琴總是帶著溫和的笑容。
鍾世藩回答說:「不做點工作,讓我等死嗎?」
廖月琴54歲的時候,得了一次心肌梗死。她的家族有這樣一個病史。她的姐姐也是因為心肌梗塞去世的,時年只有62歲;而她的妹妹很早就夭折了,死於肺結核病。廖月琴住在醫院病房的時候,鍾南山還在北京上學,母親生病的事並沒有讓他知道。放假回到廣州的鍾南山,立刻趕到醫院去看望母親。
這部40萬字的兒科醫學專著,歷經3年默默寫作,鍾世藩所得的稿費是3000元。他把其中的1500元給了溫醫生作為酬謝,還給了幫助他查閱資料的人大概1000元,最後他自己留下了500塊錢,又用這些錢全部買了自己的《兒科疾病鑒別診斷》送給別人,所以,他的稿費一分錢都沒有剩。
鍾世藩雖已離世多年,但每當說起父親,鍾南山所透出的恭順、敬畏之心,卻彷彿父親還在世間。父親是他的驕傲。
在鍾南山的記憶里,母親廖月琴是典型的淑女:她有特別好看的雙眼皮兒,總是面含微笑。她的衣著樸素大方,逢年過節穿的新衣頂多是白色帶一點兒花。鍾南山回憶母親道:「她喜歡聽我講話。我講的時候,她總是仔細地聽我講的內容。她要表達對我的批評或者是建議的時候,常常不會直接地說,而是很婉轉地對我講。」
廖月琴非常負責任。「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她為什麼被批鬥?主要是她要保持病房的乾淨,為了病人不受感染,因為化療病人很容易被感染。醫院黨委宣傳部在牆壁上貼了一些毛主席語錄,廖月琴堅決不同意,執意要保持乾淨。後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就因為這個原因,她被安了一個「反對毛澤東思想」的罪名,受到批判。
鍾南山對外婆家的記憶是,生活在鼓浪嶼的廈門人家,有很好的文化修養。的確,鼓浪嶼的普通人家都有鋼琴,再窮的人家九*九*藏*書都會有。他們已經習慣性地認為,那是家裡必備的東西。家裡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彈鋼琴,一代代地傳承下去,形成了良好的家庭熏陶、民風教化。
鍾南山舉例說,他的父親鍾世藩於1975年開始撰寫集一生醫學經驗之大成的《兒科疾病鑒別診斷》時,還沒有被完全平反,但鍾世藩堅決不允許在自己的著作中加上一句毛主席語錄,尤其在最醒目的序言中。在當時,不寫上毛主席語錄,是很難出版的。然而,鍾世藩毫不猶豫地堅持說:「我的這本書是醫學著作,不是政治宣傳品。」
鍾世藩是典型的象牙塔里的精英。他們那8位同學之中,有後來非常有名的皮膚病專家胡傳揆,有在生化學界非常著名的劉士豪。鍾世藩,無論醫德和才學,都堪稱那時我國兒科醫學的權威。
鍾世藩培養的學子,可謂桃李滿天下。有一個研究生叫沈皆平,他對恩師鍾世藩有很深的感情。直到現在,沈皆平已經是年近80歲的人了,每年清明拜祭鍾世藩夫婦的時候,他都一定會和鍾家人一起去。
因為他的父親、母親祖上都是廈門人,鍾南山對廈門人有非常好的評價:「他們性格好,對人真誠、熱情。我的母親就是這樣的人。」
鍾南山談起他的父母,顯得滿懷深情。他說,他的性格能夠融入社會,這一點和他的父母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父母是典型的傳統知識分子,很有風骨。鍾南山說,他的人生哲學是,生活在這個社會,就必須融入進去,只是自己不因融入而喪失原則。
這是一個特定時期真正的學者所為。《兒科疾病鑒別診斷》一發行立刻售罄,所以隨後多次印刷,共發行了幾十萬冊。
1949年10月,他們全家其實面臨著兩條路。鍾世藩是一個愛國的、有良知的名醫,是一個誠實的人。他痛恨國民黨當局的腐敗,所以毅然決然留在大陸,沒有隨國民黨一起撤往台灣。
鍾世藩從來都是這樣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因而鍾南山從小受到的最重要的教育就是要誠實:「把你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說出來。」
鍾世藩毅然決然地回答說:「是中國人就得待在這裏,而不是離開。」
無論在何種境遇之下,鍾世藩都告誡鍾南山:要誠實、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鍾世藩有的時候給研究生改論文或者是講義,他如果覺得質量很差,就會直接在學生寫的稿子上打叉。那時同樣身為一名學生,鍾南山心裏想:這不是傷害九-九-藏-書那些學生嗎?可鍾世藩說:「寫得實在太差了,所以要給他們非常鮮明的印象。」
鍾世藩在1975年74歲時開始寫《兒科疾病鑒別診斷》,直到978年寫完,一共用了3年。在鍾南山的心目中,父親鍾世藩有自己的追求,所以,無論政治運動怎麼搞他、搞到什麼程度,他都要把學術上的東西留給大家,對於學術推動作一點貢獻。這樣做,他才會覺得沒有白來一世。
臨終之際,鍾世藩還特別交代鍾南山,千萬不要開追悼會,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
鍾世藩在寫作的時候,根本沒有想過稿費。他只是想寫出一點東西,對於廣大醫務人員有幫助。他有這麼一個動力,所以再困難也要寫。
他的原則,是堅持真理、不講假話。
一位古稀老人,伏在書案上,因患白內障,他的視力嚴重下降,幾乎整個臉貼到桌面上。因為復視,他蓋著一隻眼睛,只用一隻眼睛寫作,讓另一隻眼睛得到休息。他完成了40萬字的醫學專著——這是一個醫學世家孜孜以求的寫照。
「我父親不太愛講話,所以母親沒有人來傾訴。那個時候,我很內疚,我不在母親身邊。妹妹也不在,她那時就讀於大連海洋學院。」廖月琴內心的委屈和憤懣無處發泄,於是採取了最激烈的行動……鍾南山無以名狀對母親的負疚感。
鍾世藩一生都在追求揭開未知之謎。在病毒學開始發展的20世紀40年代,正是鍾世藩在美國進修病毒學期間。他發現細菌保護病毒活力的作用,是在細菌活躍繁殖狀態下產生的。這一發現得到當時在辛辛那提大學的病毒學家賽賓(A.B.…Sabin)的重視,認為值得報道。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病毒學家豪威(H.A.…Howe)也認為,這一發現是一貢獻。同時,鍾世藩還發現,胎鼠可以作為病毒生長的理想的培養基。
1964年,鍾南山在北京已經大學畢業了。那一年,他從北京回到廣州探親。但是,他怎能想象,與母親的這一次相見,竟然是訣別。
廖月琴後來當了護校校長,工作極其負責。在計劃籌建華南腫瘤醫院之時,廖月琴被調到該院任副院長。正院長是謝志光,一個放射學專家。廖月琴投入了非常多的熱情和精力,參与創辦了這家腫瘤醫院。
這就是剛直不阿的鍾世藩。
有時候,鍾南山勸父親:「您的眼睛、身體都不太好,算了吧。」
父母的人生經歷,對於鍾南山來說,是寶貴的精神財read•99csw.com富。他經歷了風風雨雨的洗禮,更顯出他的豁達與睿智:「人首先必須能夠在社會上生存。社會有公平的事情,也有不公平的,一定要堅持做人的底線,只要守住底線就行了。如果什麼都是原則,那就沒有了靈活性。很慶幸,我比我的父母要靈活些。」
「我和父母不同。我既看到社會光明的一面,也看到不光明的一面,但是我畢竟看到光明的了。儘管那個時候中國顛倒黑白、動蕩不安,但也並非一無是處。」說到這個令他痛苦不堪的話題,他的語氣,竟如同老朋友一般推心置腹,如此的胸懷開闊。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的前夕,廣州城已經可以聽見解放軍隆隆的炮聲。國民黨政府「內政部衛生司司長」王祖祥,頻繁地匆匆出入鍾世藩的家,動員鍾世藩一家帶著廣州中央醫院的13萬美元財產去台灣。
1934年,廖月琴從協和醫學院高級護校畢業以後,和鍾世藩結了婚。她是一個非常善良和有同情心的人,屬於很愛幫助人的那種類型。鍾南山在稍微大一點記得事的時候,常聽她給自己和妹妹講起過去的事。
廣州解放后,鍾世藩將廣州中央醫院留下的13萬美元,全部交給了解放軍的臨時軍管會。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鍾世藩受批鬥,並被下放到盥洗室去洗奶瓶。鍾世藩連這樣的處境都不在乎,但對他最大的打擊是愛妻廖月琴的冤死。那個打擊,使得鍾世藩一度萬念俱灰。

與父親鍾世藩、母親廖月琴、妹妹鍾黔君在一起
在1959年積極主動要求入黨的鍾世藩,「文化大革命」時被開除了黨籍……
對於自己幼年的往事,鍾世藩並沒有對兒子鍾南山講述過太多。鍾世藩於1901年出生在廈門,從小和他的叔叔一起長大。鍾南山只是隱約記得他的父親是個孤兒。因為父母英年早逝,所以鍾世藩很早就跟著他的叔叔去廈門讀書。中學畢業以後,因為成績優異,鍾世藩考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那是1924年,北京協和醫學院一共只招收了40名新生,是非常難以考中的。
有的時候,晚上吃完飯,本來一家人都是自己看書的,突然有人來了,急急忙忙請鍾世藩去看病。有一次是校衛隊的人,大學裏面叫九_九_藏_書保安,那些孩子們都很窮,要鍾世藩去看看病。
在如此沉痛的話題之下,他的語調仍然充滿信心:「現在更是如此,國家在不斷地進步。雖然很多東西不如想象的那麼美好,但是國家畢竟正在往高處走,在不斷地改進。所以我說,我比較能夠適應社會。同時,我也不會喪失原則。」
20世紀50年代,鍾世藩創辦了中山醫學院兒科病毒實驗室,利用實驗室從事病毒研究及培養研究生。這不但是廣東省而且是全國最早創辦的臨床病毒實驗室之一。在臨去世的前一天,鍾世藩還給兒子鍾南山講解,試圖用電磁場來切割培養病毒的液體,讓病毒產生一些變化,看一看這樣會不會對病毒有殺滅的作用。他和鍾南山講這些的時候,已經知道自己病入膏肓。面對死亡,他從容不迫,依然鎮定地吩咐兒子:「找人弄來電磁鐵,準備做下一步的實驗。」
到了廣州的鍾世藩,受聘為廣州私立嶺南大學醫學院教授。
鍾南山之所以從心底里敬仰他的父親,不僅因為父親的名望,更因為父親崇高的治學精神和醫德。
鍾南山沉浸在回憶中的語調,此刻是驚人的平靜,像一個行人,匆匆地走過已經熟識的街市。
廖月琴畢業后曾由當時的國民政府衛生署,派到美國波士頓學習高級護理;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華南腫瘤醫院(現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副院長,是中山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那個時候的圖書館基本上無人造訪,但是圖書館的那些老管理員,每天一大早,就會接待一位前來寫作的老人。鍾南山回憶此番情景時,眼裡隱隱地含著淚花……中山醫學院兒科教研組一個姓溫的醫生,實在是被鍾世藩所感動,主動提出幫他抄寫手稿,使他的心血之作《兒科疾病鑒別診斷》終於順利出版。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更有著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個性。她採取自己結束生命的辦法,來抗爭社會的不公正,來回答一切誣陷。這段往事成為鍾南山心中的最痛。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出生於1911年,與鍾世藩是廈門同鄉。她是一個小商人的女兒,廖家一共有三個女兒。後來,廖月琴考上了北平協和醫學院的高級護士學校學高級護理專業。
鍾世藩早年所在的南京中央醫院是國民黨的嫡系醫院,他曾隨集體一起加入國民黨。1937年日軍攻陷南京時,他們一家隨著醫院從南京撤退到了貴州,在貴陽中央醫院工作;9年以後,又隨著整個醫院從貴州遷移九九藏書到了廣州。
其實,當時鐘世藩對於共產黨一點兒都不了解,但是他決意不去台灣。早在大學畢業的時候,鍾世藩就完全可以到美國去工作,但他不想離開祖國。
海水鼓起波浪……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
鍾世藩,我國著名的兒科專家。他與妻子廖月琴,為廈門同鄉,是一同留學美國的醫學專家。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文化大革命」期間,56歲的她,不堪紅衛兵與大字報的羞辱而自殺。鍾世藩、廖月琴——鍾南山的父親和母親。
鍾世藩在1932年由北京協和醫學院畢業,之後又取得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46年到廣州之後,任廣州中央醫院院長兼兒科主任、嶺南大學醫學院兒科教授。1949年,他被世界衛生組織聘為醫學顧問;1953年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結束后,任廣州中山醫學院兒科教授兼主任。鍾世藩曾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委員、《中華兒科雜誌》編輯委員、中華醫學會廣東分會兒科學會主任委員等職,是廣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
有的時候,鍾世藩正在看書,或很著急地在做一些研究,有人來敲門了。當時,他也會皺一皺眉,但是病人來了,他還是照樣給看。而且,大多數的病人都給看好了,徹底治愈了,所以,病人都非常感激鍾世藩。
鼓浪嶼在鍾南山心目中,永遠充滿著詩情畫意。
從1924年到1932年,鍾世藩所就讀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採取的是淘汰制。一個班的40名學生,最後只剩下了成績優異、出類拔萃的8名學生,其中就有鍾世藩。
「我一到他面前,就覺得很恭敬,覺得自己的層次提高了一個台階。」這是鍾南山對父親真切的評價。
那個時候培養出來的人,有非常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恆定素養。對鍾南山一生影響最深的是,他的父親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講依據。
鍾南山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的事,父親救治病人,常常是風裡來雨里去,而這樣的出診,與他在醫院的工作基本無關。登門求醫的,是各個階層的病人,鍾世藩從來一視同仁。
鍾南山後來在事業上孜孜以求的時候,對父親的所作所為驀然領悟,那個時候,鍾世藩用自己的工資在家裡做實驗。鍾南山從這些可以看出父親的追求。
從鍾世藩身上,幼年的鍾南山不但學到怎樣去治病,父親鍥而不捨的精神,更是潛移默化,深深影響了鍾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