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十八章 醫學之根

第四十八章 醫學之根


「你要打開心結」
另外一個動力是學術上的。當解決了一個疾病的未知數,鍾南山就覺得很開心。說起這個問題,他總是強調:「對於實習醫生,你教他什麼呢?我覺得最主要的,是帶他樹立對於病人的責任感。」一個醫生不可能萬能,但是有責任感最重要。
他總是讓身體感覺不舒服的病人首先要打開心結,要開心。而他的開心和快樂,也來自對病人的治療,來自讓病人得到康復。
為什麼非典時期壓力那麼大,他仍然能夠集中力量,千方百計地考慮怎麼樣治好病人。因為他想,哪個領導也不會因為他在拚命救人而批評他。鍾南山認為,他這麼拚命地干,領導批評他幹什麼呢?「你批評我,那好,你來干,是不是?」
義診時,鍾南山一定到場。那樣的場面,永遠讓鍾南山心潮澎湃、感慨由衷:保安站成一排在現場維持秩序,過道、庭院里,水泄不通,擠滿了病人……
呼研所新的辦公大樓,將迎接的是有多方面醫療經驗和醫療技術的醫https://read.99csw.com務人員,以及醫療設備。鍾南山說:現在的情況差不多都是這樣的。比如產婦羊水栓塞,婦產醫院一搞不定,就送呼研所來;其他的病人也是這樣,比如說循環不行的、患敗血症的也送過來了。
因為在那個時候,鍾南山剛從廣州醫學院院長的崗位上退下來。他說,抗擊非典這一仗把所有的考驗都給了他。非典就像在人們前進的路上布了地雷,而他們正好是排雷班。「我們不上,誰上?」這個任務義不容辭,況且,如果這一仗打贏的話,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的形象會大大提高。但也可能失敗,這不僅意味著呼研所無法治療非典,而且其他病人也不會來看病了,因為這裡是傳染病區。但是,領導經過慎重考慮,同意了。為什麼同意了呢?「他們相信我能搞掂,因為我很有信心。這一仗只能打贏,而交給我,打贏的可能性會更大。」
2004年、2005年的時候,一大早就在門診大樓的外頭坐了400多人,診室里也坐了幾百人。後來一看,光是排隊的就將近800人。鍾南山非常感動,因為這時動力常常不是來自他自己,而是來自病人。當醫生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這種責任感,就九-九-藏-書不單純是治病的問題。病人的盼望給了鍾南山很大的動力,同時,也給了他追求學術的動力。面對特殊的病情,他會想,這個病真的很奇怪,太值得探究了,很希望把它搞清楚。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就會覺得很開心,因為又增長了知識。所以,這兩個方面帶給鍾南山無窮無盡的動力。

接受諮詢
鍾南山說,「文化大革命」對於他的影響,實際上不能說完全是負面的,還有正面的影響,讓他懂得了世事的酸甜苦辣。「哈!所以,我這一輩子經歷那麼多了,現在修行已經到了。」
「這就是為什麼醫生得到尊重啊!」他說。
一輩子經歷那麼多了,修行已經到了,他早已看淡了一切。唯一不能看淡的,是病人的期待、病人的需要。這些才是他醫學研究之根,是動力和源泉,被他視為生存的價值和意義。
「現在這個新樓,地方就大了,以後的條件會好很多。」他說,「在非典期間,中共廣東省委張德江書記也給我們醫院做了定位。當時九-九-藏-書他接見我時,我就說,張書記,能和你談一點事嗎?我沒有別的要求,就希望把醫院搞大一點。結果,他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鍾南山憑窗用手指著雨霧中的呼研所新大樓。
鍾南山說,他有一個指導思想,就是作為大醫院來說,什麼時候那裡的病人越來越少了,醫改就成功了。
他的普通話很標準,包括語感的準確傳達。此時,他的聲音像低音的大提琴,幽幽述說他的胸中塊壘:
還有一個病人,其實再早一點兒轉過來還可以治,早一點兒轉過來,就好了……
鍾南山把領導的信任和人民的安危看得很重,他把個人所承受的一切,都當作了「在所難免」。
他介紹,以後他們這裏將是綜合類型的醫院,什麼疾病都可以治療。他們的重症監護室很全面,不光是治療呼吸疾病。他們自己做透析、主動脈球囊反搏、體外膜氧合……做得很成功。一整層樓都是重症監護室,加起來共有40張病床。現在,60%的病人是從外院轉來的;搬進新樓后,病人會更多。有的病人轉來時情況很差,「到了殘缺不全了才送來,其實早點兒來才有希望」。這正說明呼研所已經樹立起形象,病人的身體狀況不行了,就轉到這裏來九九藏書
鍾南山說,當時他到中山二院會診的6個非典重症病人,5個轉到呼研所,有1個沒有轉過來,死了。到中山三院會診時,他讓把非典病人轉過來,他們也都轉過來了。有一個患非典的科主任為了堅守崗位,沒有轉過來,不幸犧牲了。
鍾南山這樣說,把這些傳授給社區醫生以後,讓他們去治病人,「比我一個人去給病人治病的力量強10倍」。

義診
病人通過他的診斷和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后,解決了問題,鍾南山就會非常開心。他從這裏得到的動力對於他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他無論怎麼忙都要來看病人,總是儘可能抽出時間去查房的原因。他覺得可以從病人那裡得到動力,這個動力,不查房、不看病人是得不到的。有一些人說,他沒有必要嘛,北京那麼多會診,省市領導那麼多會診,已經夠了嘛。但是鍾南山總覺得,和普通病人接觸,始終不斷地得到動力,就會始終非常關注病人。病人好轉以後,解決了問題,病人全家得到了安慰,這對他是最幸福的read.99csw.com事情。
還有一個實在是晚期了,搶救沒有成功,還是死了……
疾病的未知數太多,仿如黑箱;而人是生物體,它是經過了幾億年的進化才到這個結果的,太複雜。所以,永遠都有挑戰性,探索是無窮盡的。
每年,他參加兩次義診。一次在5月份,還有一次在10月份。
2009年5月5日第十一個世界哮喘日那天,鍾南山和呼研所的其他專家不是給病人義診,而是給社區醫生講課。這些社區醫生都很認真地聽他們講課,結果懂得了很多道理,有一些東西對於鍾南山他們醫院來說是很普通的道理,但是很多社區醫生並不知道,聽課以後才知道應該是怎樣的。
義診很累,但鍾南山為能夠多看幾個病人感到慰藉。
另一個滿腦袋都是真菌,都昏迷了,感染得全身都是真菌,治療得不好,激素也用得太多了,很可惜,39歲,他死了……
他對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的張德江說,我沒有別的要求,就希望把醫院的面積擴大一些……
當他不再是廣州醫學院院長,而僅以一個專家的身份面對非典疫情的時候,他的大義和果敢,足以讓他自豪。
那個病人是中山二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