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國建築史》第六章宋·遼·金 部分 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中國建築史》第六章宋·遼·金 部分

第五節 南宋之臨安

皇城內之宮殿,隨事給名,後代改額,不易悉考。前殿建於紹興四年,行在所錄謂之正衙,即文德殿,凡上壽朝賀宗祠策士皆御此殿,故或稱紫宸、大慶、明堂、集英。紹興十二年,增建垂拱「以內諸司地為之」。「殿後有擁舍,孝宗改為別殿,是為延和便殿」。東部麗正門內為東宮。建炎初,「孝宗初育宮中,只造書院于宮門,曰內資善堂……迨為太子……止建廳堂並諸官屬從屋……光宗升儲,建太子宮門。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年)創射圃為遊藝之所。度宗時(幾十年後)更為增廣」。孝宗于乾道初「辟射殿于禁垣之東,名曰『選德』」,及至淳熙五年,「中設漆屏,書郡國守相名氏其上」,圖事揆策於此,以示著意軍機,周必大被旨撰《選德殿記》。殿近東華門,近臣常於此召入。「自北宮門循廊而左,轉南為祥曦殿,西接修廊為後殿」。而「欽先孝思在崇政之東」。
高宗詔曰:「……朕荷祖宗之休,克紹大統,夙夜危懼不常厥居,比者巡幸建康,撫綏淮甸既已……是故復還臨安,內修政事,繕治甲兵以定基業。非厭霜露之苦而圖宮室之安也……」實則紹興元年,已詔守臣修內司百間,「二年九月,南門成,詔名行宮之門;三年詔梁汝嘉創廊廡于南門之內」。四年八月,知臨安府梁汝嘉奏明堂行禮,殿成。此即臨安初創時之正殿,蓋「凡上壽則曰『紫宸殿』,朝賀則曰『大慶殿』,宗祠則曰『明堂殿』,策士則曰『集英殿』,四殿皆即文德殿隨事揭名也」。高宗自紹興初年蓄意議和,受制於秦檜,坐失兵機,迄三十二年禪位於孝宗,自「以秦檜舊地作德壽宮,鑿池引水,疊石作山」,優遊其間,無非皆「圖宮室之安」者,園苑建造之頻,尤甚於其後諸帝。為太上皇時曾「甃石池以水銀浮金鳧魚于上……指示曰水銀正乏,此買之汪尚書家」。實不失當艮岳之裔。
南宋內苑御園之經營,借江南湖山之美。繼艮岳風格之後,著意林石幽韻,多獨創之雅緻,加以臨安花卉妍麗,松竹自然。若梅花、白蓮、芙蓉、芍藥、翠竹、古松,皆御苑之主體點綴,建築成分反成襯托。所謂堂與亭者最多,皆為賞玩花木,就近營建,如為古梅題匾曰「冷香」,石曰「芙蓉」,又為蟠松作清華堂,https://read.99csw.com荼蘼作清研亭,皆此之類也。高宗究心藝事,內禪后尤多閒情逸緻,所營德壽宮苑內萬歲橋,「橋長六丈,並用吳璘進到玉石甃成,瑩澈可愛。橋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羅白木建造,極為雅潔。大池十余畝,皆種千葉白蓮」。
其他如慶樂園,光宗曾以賜韓侂胄,后復歸御有。內多古桂,亦有「十樣亭榭,工巧無二。射圃、走馬廊、流杯池、山洞,堂宇宏麗,野店村莊,裝點時景」,謝太后府園歇涼亭之布署則尤著重濱湖亭館之建築。「有眉壽堂、百花堂、一碧萬頃堂、湖山清觀,皆宏麗特甚……地宅百余間,後為元帥夏若水所居……元夕放燈,上下輝映」。高宗所賜楊存中之水月園,其中之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萬柳」,亦為近水堂榭,西湖園苑之特徵也。
北宋陵寢北域悉圍以竹籬,謂之「籬寨」。籬寨有內外之別,外籬在前。建有神御殿、齋宮、東西序、神廚、庫室、公宇等,位在山陵下,故稱「下宮」。「外籬之後為內籬,其範圍包括石象生、獻殿、陵台,謂之上宮」。上宮為陵之主體,其平面布置系「于南端建有鵲台,次乳台,次象生,次神牆,每面各闢一門,門內更為正方形之陵台,其下即帝后埋骨所也」。
此外寧福寢殿及后妃等位於后苑偏宮之西部。稱為南內,「苑中亭殿名稱可見者僅有復古殿、損齋、觀堂、芙蓉閣、翠寒堂、清華閣、欏木堂、隱岫、澄碧、倚柱、隱秀、碧琳堂之類……」。寧福殿後改為壽康宮,光宗遜位后居之。復古殿,損齋均高宗所常御,為其觀摩書畫玩器之處,觀堂建於山頂,蓋「碧琳堂近之一山崔嵬作觀堂為上焚香祝天之所」。 芙蓉閣則在山背,「翠寒堂以日本國松木為之,不施丹雘,白如象齒,環以古松」。澄碧殿位置近宮池,「淳熙二年孝宗曲宴宰執……至一小亭中,前有大池,瀦水平岸,其下為石渠貫亭,以函啟閘,奔流入渠,其聲如雷,上曰:『朕于飲食、衣服、宮室務從簡儉,至所喜者唯此水爾……』」內苑大略如此實皆高宗所建飾,孝宗以後少有增置。
臨安外城「包山距河,故南北長峙」。凡十三門,東壁有七門,西壁臨湖有四門。其中涌金門為「北宋政和六九*九*藏*書年重建,頗極壯麗」。南北則僅各有一門,南即嘉會門,稍偏西與皇城麗正門引直,北曰「餘杭」,亦曰「北關」。外另有水門五。全城「東沿河(錢塘江)西至山崗(鳳凰山),自平陸至山崗,隨其上下,以為宮殿」。形勢乃不規則之山城。
德壽宮「在望仙橋東,高宗倦勤,即秦檜舊地築新宮……內禪后遂移仗居焉。都人稱為『北大內』。鑿大池,續竹筧數里,引湖水注之。其上壘石為山,象飛來峰,有堂名『冷泉』,樓名『聚遠』。又分四地為四時遊覽之所」。其中布置精雅,花木泉流,多有匾額亭榭之名,尤為新穎。至孝宗禪位亦居之,改名重華宮。
自大內北出和寧新路,井市最盛,「南北寶玉珍異、花果時新、海鮮奇品,悉集於此」,一若汴京時之東華門外,和寧門之重要亦乃臨安河道及市區地位所使然。門「在仁孝登平坊巷之中。亦列三門,金碧輝映,與麗正同,門外列百僚侍班閣子……」其內因與宮中後殿密邇,故帝后臣僚率多出入於此。「皇后出宮,至祥曦殿,上升龍檐,出和寧門」。「皇帝御垂拱殿,提舉等官奉迎諸書至和寧門,步導致垂拱殿,各取合進呈……」等。
南宋攢宮制度,比之鞏縣諸陵則大小懸殊,不可同日而語;然除象生、陵台數者外,其上下二宮,猶能具體而微,遵奉舊制。諸帝攢宮,凡所設施,乃參酌時宜,適合南渡后之物力,故廢象生神牆及方上陵台,而藏梓宮于上宮獻殿之後,為龜|頭屋覆之。明、清方城明樓之制,或即由此演變,而又另成形制,蓋亦迥然與古代陵墓布署不同。此實研究我國陵墓沿革之可注意者。
永思陵者,高宗之陵也。建於孝宗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年)冬,至翌年春季落成。陵之規模及間架尺寸,與彩畫、瓦飾材料,見於周必大《思陵錄》者異常詳密。「下宮之構成,系以前後殿與殿門迴廊為主體,其外周以圍牆一重,外復以竹籬繞之」。上宮部分,其外亦有籬門,內有紅灰牆,周回六十三丈五尺,疊砌「鵲台」兩堵。內為殿門,面闊三間,其內為火窯子,更內為獻殿。「殿面闊三間,為上宮之主體,其後附龜|頭屋三間,設皇堂石藏子,置梓宮于內。殿外繞以磚砌之階,施勾欄十七間,正面設踏道」。《思陵錄read•99csw•com》中關於結構尺寸甚詳,尤以大木方面,柱高與開間面闊之比例等,對於宋代結構式樣研究極有俾助,故洵足寶異也。
王喚究心藝事,尤重建築。平江府治「北垣之齊雲樓,循城為屋,輪奐雄特,一時稱最。吳人至謂兵火之後,唯王喚重建此樓,差勝舊制」。此蓋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等同一性質之城上台觀也。其下為府治宅堂北之齋園,亭軒柱廊亦皆喚之經營。紹興十五年,又繪大成殿兩廡,創講堂,辟齋舍。十六年重作圓妙觀兩廊「畫靈寶度人經變相。召畫史工山林人物樓櫓花木各專一技者,分任其事,極其工緻」。喚與梁汝嘉先後直寶文閣,皆監修平江府治及臨安行宮最力者,北宋建築遺法之得以傳播江南,喚尤有功焉。蓋當時民間建築嚴受限制,「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栱、藻井及五色文採為飾,仍不得四鋪飛檐。庶人合屋許五架門,一間、兩廈而已」。微官府不時興修,建築藝術及法式最易廢弛。董其役者,既以舊法為重,則技術雖有演變,系統究不中斷。
靖康變作,二帝被擄,高宗即位於南京(應天府),改元建炎(一一二七年,適為金太宗天會五年),迄宋幼帝昺蹈海死(一二七九年),為時一世紀有半,是為南宋;后金之亡約四十余年。
「紹興十八年,名皇城南門曰『麗正』,北門曰『和寧』,東苑曰『東華』……皇城周回九里」,南面麗正「其門有三,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左右列百官侍立閣子,登聞鼓院,檢院相對,悉皆紅杈子,排列森然,門禁嚴甚」。外城之嘉會門,營建亦精,其「城樓絢彩,為諸門冠」。蓋南門為御道,「至麗正門計九里三百二十步,皆潮沙填築,其平如席,以便五輅往來」,過南郊,從此幸郊台也。
南宋建築每單位之結構本嗣北宋崇寧格式。紹興初「平江郡守王喚承兵火之餘,興葺官署學校,不遺餘力,又重刊《營造法式》,即世所稱紹興本者,故其興作猶遵奉汴梁遺法」。證之今日江南最大南宋殿宇,蘇州玄妙觀之三清殿亦可識其大略,「此殿自南宋淳熙六年重建后,迄今七百五十余年,雖迭經修治,然迄無再建之紀錄」。
南宋宮室制度,初創時因國恥未雪,諸多顧忌https://read.99csw.com,未克任意施展,僅就州城府治興葺重造,故雲「皆從簡省」。臨安州治本為錢王宮,地址雖較他州宏敞,宋建之正殿,礙於時勢,未曾侈大;及增垂拱,崇政「其修廣僅如大郡之設廳」。《輿服志》雲:「其實垂拱、崇政二殿,權更其號而已。殿為屋五間,十二架,修六丈,廣八丈四尺。殿南檐屋三間,修一丈五尺,廣亦如之。兩朵殿各二間。東、西廊各二十間,南廊九間,其中為殿門,三間六架。」孝宗又以「殿後擁合七間為延和殿,其制尤卑,陛階一段,小如常人所居」,其「上樑文雲:聽朝決事,兼汴都延和、崇政之名……」。崇政究與垂拱易名,抑與延和同為一殿,尚待考證。正殿宮閣無多,又隨時異額,勉襲汴都舊名,尤顯其隘窄。
南宋宮中殿宇無宏大之作,禁御則皆亭榭窈窕,曲徑通幽,為優遊忘世,高雅情緒之所託。其配屬實創園亭設計之另一意識。北宋洛陽諸園本已漸有江南氣息,傾向雅素,避脫侈麗之作,著重自然之美。宮苑中延福開其端,艮岳繼其後,因無天然湖山之便,蔡京用朱沖父子,以人工興築,致成花石之擾,反病奢狂。高宗定都臨安,以園苑論,實得山川之助,繼艮岳之態,造成庭園建築之佳例。吳中則自政和以後,進奉花石,開始疊假山之風,為之者愈多。其著者如光宗時之俞澂所作石山,秀拔有奇趣。
宋代陵寢依其分佈,可別為三區。「保定諸陵,皆開國后追建者;鞏縣為太祖、太宗以下諸帝后之陵及乾德間徙建之宣祖安陵,在宋陵中規模最為宏巨;最後為南渡諸帝之陵,權厝于會稽寶山,稱為『攢宮』,示異日恢復中原,歸葬鞏洛也」。
外御園有玉津、聚景(東園)、富景(西園)、集芳、屏山諸園,玉津園為帝王較射之所,在嘉會門南四里洋泮橋側,清時在杭州龍華寺后,猶得見。淳熙八年、十年駕幸玉津園,韓彥直等扈從題名,俱正書摩崖。聚景園之南門在清波門外,北門在涌金門外,西湖之東岸也。亭宇皆孝宗御匾,嘗請兩宮臨幸,后光宗、寧宗亦皆奉太后同幸。乾淳《起居注》雲:「淳熙六年……幸此園,太上太后至會芳殿降輦,上及皇后至翠光降輦,並坐瑤津西軒入御筵……遂至錦壁賞大花。牡丹約千余叢,又至清輝少歇,由翠光登御舟read.99csw.com入湖……泊花光亭,仍至會芳少歇還內。」其布署略可窺見。富景以芙蓉臨池秀髮,高孝兩朝嘗登龍舟卧看,建築不詳。集芳在葛嶺,前臨湖山,園歸太后,藻飾甚麗,諸匾皆高宗御題。屏山園在錢湖門外,正對南屏,又名翠芳。理宗「開慶初,內司展建東至希夷堂,直抵雷峰山下……水環五花亭外」。「內有八面亭」,其建築顯為纖細亭榭之屬。
建炎三年,金兵愈逞,高宗駐蹕杭州,以州治為行宮,下詔罪己,自無心於宮室之營建。且適當金人破徐州,焚揚州,宋雖改江寧為建康府,升杭州為臨安府,固未遑定都。及金人再度進迫,高宗出走,如越州,奔明州,又航于海入溫州。行跡無定,百司零亂。金兵亦追跡至杭州,破越州,屠潭州。游騎又至平江、常州、鎮江焚掠,江南處處尚在破壞中,及韓世忠、岳飛挫金將烏珠于江中,紹興二年,高宗始又如臨安。時軍事稍振,臣下頗有建議奠都建康以圖恢復者。高宗猶豫,「命守臣具圖經畫建康行宮」,又「命漕臣即平江子城營治宮室」,而尤屬意臨安。紹興五年還臨安作太廟;挫岳飛北進之策,乃顯然欲早定行宮,以苟宴安,紹興八年乃定都焉。
慈寧殿亦曰慈寧宮,為高宗因太後有歸期而建,「上謂輔臣曰:行宮地步窄隘,今營建太後宮,抵是依山因地勢修築……」其址當在皇城前部西面山地一帶。后易名慈福、慈壽,仍為各朝太后所居之殿也,寧宗開禧二年焚。
及和議成,韋太后迴鑾,「宮中慶典復始」,禁城內外乃年年增建。「紹興八年,作慈寧宮;紹興十二年作太社太學;十三年築圜丘,景靈宮及秘書省;十五年作內中神御殿(欽先孝思殿);十六年廣太廟;十七年作玉津園,太一宮,萬壽觀……」禁中則營祥曦福寧等殿及后苑堂閣。十八年至二十八年間,曾增築皇城,外城及宮前麗正門御路,建執政府,築兩相第,太醫殿,尚書六府等。高宗禪位后所辟別宮、園苑及所賜府第、私園,亦多工巧靡麗,但建築無宏大者。繼后各朝所增造亭榭及便殿,或為習射、蹴鞠,或攬湖山之勝,多為宮廷宴遊而作。偏安一隅之南宋首都,蓋風雅有餘,氣魄不足,非復中原帝京之氣象,建築多水榭園亭之屬,大殿無所增置,史志美其名曰「務簡約,不尚華飾,以遵祖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