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科幻總是在問一些宏大而深奧的問題:人類是什麼?在萬物的宏偉藍圖中我們的位置又在哪裡?我們是浩瀚宇宙中的唯一存在,還是某個龐大群落的一分子?而這一切又都意味著什麼?將來會發生什麼?我們是註定毀滅,還是必將成就偉業?科幻,是一種不懼未知、對深不見底的哲學深淵積極進行探求的一種文學體裁。十幾歲的我被這種主題深深地迷住了,而在之前的童年時代,我時常為亮閃閃的機器人和淌口水的怪物所誘惑。我開始變成了一個科幻小說和科幻影視的狂熱消費者。我四處搜羅任何一本封面上有宇宙飛船和機器人的廉價平裝小說和雜誌(通常封面上還會安排一個性感撩人的艷麗女郎,衣不遮體、楚楚可憐地出現在太空或外星世界那險象環生的環境中……)。每個周五晚上,我總要熬到凌晨收看「怪物恐怖電影劇場」,也正因如此,20世紀50年代的B級黑白電影我都耳熟能詳。如此,我見識了形形色|色的外星人入侵的策略——無論它們通過豆莢、孢子,還是藉著流星以黏黏的一坨的形式來到我們中間;我熟知每一種創造怪物的方法,不管是通過實驗室事故、核試驗,還是把屍體縫綴在一起使用電流激活。那時,我在鄰近一個城市上中學,每天乘坐公交車單程要花上一個小時。在這段通勤時間里,我每天看一本科幻小說(不過,《沙丘》花了我好幾天時間)——從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的那些廉價小說到布拉德伯里(Bradbury)、克拉克(Clarke)、海因萊因(Heinlein)和阿西莫夫(Asimov)這些大師的作品,再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顛覆傳統的新浪潮科幻,可以說我都看https://read•99csw.com遍了。
科幻絕不僅是怪物和火箭飛船,科幻總是直指人心。它探究的是一群會用工具的猿猴是怎樣掌管了這個世界、建立起人類世(Anthropocene)紀元,好壞姑且不論。人類就像是夜間行駛在蜿蜒高速公路上的一輛汽車,每一個彎道都面臨著打滑的危險,科技是驅使我們向前的動力,它既能讓我們生存也可以令我們毀滅。科幻則是我們的車燈,通過它我們才能看清前方的道路,使我們在每一個彎道處能及時轉彎。同時,它也能讓我們瞥見沒有轉彎會產生的後果。理解一代又一代科幻創作者留給我們的那些嘆為觀止的傑作,是我們這個物種向著掌控自己命運的方向前進的一個階梯。
恰好就在《終結者》問世前的幾年時間里,這種類型的影片成功地打入了主流電影的行列。在1977年,《星球大戰》莫名其妙地——難以置信地——變成了史上最賣座的電影。接著,《E.T.外星人》(E.T.the Extra-Terrestrial)又在1982年續寫了這種不可思議的壯舉。在當今時代,科幻大片的成功不再是曇花一現,而是成為佔據著票房排行榜榜單的主流。要是算上漫威(Marvel)的電影——那裡面的主人公要麼穿著智能的金屬鎧甲(鋼鐵俠),要麼被實驗室中的伽馬射線轟擊過(綠巨人),又或者是被輻射變異的蜘蛛咬過(猜猜他是誰)——以及《變形金剛》(〔Transformers〕,這裏面的主角和反派都是外星機器人),那麼長時間佔據票房排行榜前12位的電影中,就有11部是科幻電影。這些電影用科學時代的術語,而不是迷信和幻想來講述新神話故事。它們不僅僅是科學幻想,也是世界上最為盈利的娛樂形式。科幻電影不再是少數派了,如今它已成為主角。https://read•99csw•com
當終於輪到我施展拳腳的時候,我所寫的第一批劇本都是太空歌劇和外星人入侵的故事,第一個被拍成了電影的是1984年的《終結者》。當我緊趕慢趕拍完了這部電影后,我與獵戶座影業(Orion Pictures)市場營銷的頭兒,也就是這部電影的發行人見了面。我把我的一些想法告訴了他,說我們該如何把這部電影作為一個科幻故事來賣。他說:「這不是一部科幻電影。這樣做是在誤導。」一部關於時間旅行和機器人殺手的影片不是科幻電影?他的話令我目瞪口呆,過了一段時間后我才意識到,在他的理解中,只有《星球大戰》(Star Wars)這樣的電影才算是科幻電影。也就是在喬治·盧卡斯的新神話史詩劇橫空出世之後,科幻題材的電影才在好萊塢高層人物的心中進入主流。在這之前,科幻一直是一種很偏門的電影類型——是商業電影中的「後娘養的熊孩子」——低預算的B級片,就是直奔著汽車影院去拍的,叫好不叫座(直到1968年,《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的問世才改變了如此狀況)。而凄涼的反烏托邦故事以及末日啟示錄般的未來世界這樣的主題,太過悲觀,一直以來是無法讓觀眾排長隊去觀影的。https://read.99csw.com
直到上了大學我才意識到,其實還有其他類型小說的存在,於是我又開始了更為寬泛的閱讀,所接觸電影的藝術形式也更廣了,但骨子裡已經定型了,我已經從基因層面把自己的大腦塑造成了一個科幻故事講述者的大腦。
我還想展示一下,科幻是如何帶領我們前往充滿希望的未來之夢,又如何驅除當今附在我們身上的種種焦慮的惡魔。在這個前途未卜的時代里,核戰爭、社會動蕩和生態災難等種種的恐懼始終陰魂不散,而科幻允許我們去探究,探究我們對未來最深的恐懼和最樂觀的希望。它也允許我們去應對,應對我們與科技威力之間難以調和的關係,我們對宇宙的了解逐漸深入,更揭示出我們在其中的位置可能微不足道。科幻是我們面對這些恐懼的自有之道。
詹姆斯·卡梅隆
這就是關於科幻的故事,我們得去掌控結局。

詹姆斯·卡梅隆為《異種移植》所設計的概念圖。在這幅創作於1978年的概念圖中描繪出了鰩魚狀的「風鯊」,它們本來出現在《阿凡達》的早期劇本大綱中,但後來經過了重新處理,最終演變成了電影中看到的飛翔的斑溪獸的樣子。
九-九-藏-書
為了獲得更為廣泛的視角,我在電視節目中親自採訪了科幻電影從業者中的6位巨擘:吉爾莫·德爾·托羅(Guillermo del Toro)、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克里斯托弗·諾蘭(Christopher Nolan)、阿諾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本書全文收錄了這些內容廣博而生動的談話,以及對科幻的深刻洞見,它們都來自科幻影史上最著名作品背後的創造性頭腦。專題短文是由幾位科幻專家就節目中探討過的關鍵話題所撰寫的文章。這些文章中附加了一些歷史背景,以便讀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幻類型中的一些關鍵元素。
當然,科幻並不一直都是稱雄天下。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它都在掙扎著期待被人們接納,但卻時常遭人嫌棄、被邊緣化,受到奚落嘲笑更是常有的事。但在那些當代經典科幻電影、電視劇出現之前,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有過一些領先於時代的劇集:《星際迷航》Star Trek)、《陰陽魔界》(The Twilight Zone)、《迷離檔案》(The Outer Limits)、《迷失太空》(Lost in Space),而在那之前,是20世紀50年代的B級電影和20世紀30年代的廉價雜誌和漫畫,再往前就要數兩位偉大的科幻文學先驅了——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和H.G.威爾斯(H. G. Wells)。我之所以著手製作這套AMC發行的電視系列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James Cameron's Story of Science Fiction),是因為我相信,我們需要向這些早期的作家和藝術家表示敬意,今天的流行文化——這個經濟利益巨頭就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的。我想讓每一個「渾然不覺」的科幻迷明白,我們承恩于這些早期的先驅者,我想帶大家去追溯那些創意的源頭。那些瘋狂的概念最早是誰先想出來的?其他的創意又是怎樣與它們融合併將其發揚光大的?而這些創意又是怎樣成就了那些為全世界觀眾所歡呼喝彩的經典電影的?《星球大戰》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它是繼承了一筆豐厚的遺產後才產生的,這筆遺產來自數十年間的科幻文學、漫畫和電影中的創意和想象。我想挖掘並梳理出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化脈絡,並謳歌這個流派中的那些影響深遠的作家和藝術家。read.99csw.com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中,我們大致將科幻分為6個主題:黑暗未來(Dark Futures)、怪物(Monsters)、時間旅行(Time Travel)、智能機器(Intelligent Machines)、外太空(Outer Space)和外星生命(Alien Life),並分別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揭示它們是如何隨著科學發展和人類對自然世界的了解逐步出現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從這個時代的焦慮和偏執中浮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