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張曉明:《二十世紀漢字字形結構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
趙誠:《二十世紀甲骨文研究述要》,太原,書海出版社,2006年。
裘錫圭:《漢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蔣善國:《漢字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黃天樹:《論漢字結構之新框架》,《南昌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姚萱:《殷墟花園庄東地甲骨卜辭考釋(三篇)》,《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2期。
李運富:《從楚文字的構形系統看戰國文字在漢字發展史上的地位》,《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
潘鈞:《現代漢字問題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葛本儀、王玉新:《漢字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貴元:《漢字構形系統及其發展階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
黃德寬、常森:《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雲艷:《現代漢字的結構類型》,《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08年。
李圃:《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立軍:《read.99csw.com漢字形體變異與構形理據的相互影響》,《語言研究》2004年第3期。
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
黃侃:《文字音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黃文傑:《秦至漢初簡帛文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王寧:《說文解字與漢字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孟華:《漢字兩書論》,《東方論壇》2006年第5期。
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張素鳳:《漢字演變中的理據重構現象》,《河北學刊》2008年第4期。
李運富:《漢字構形原理與中小學漢字教學》,長春,長春出版社,2001年。
張素鳳:《釋「帚」》,《中原文物》2007年第2期。
姚孝遂:《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鄭振峰:《論甲骨文字構形系統的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2004年第3期。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蔣紹愚:《漢語詞彙語法史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王貴元:《漢九-九-藏-書字形體演化的動因與機制》,《語文研究》2010年第3期。
李運富:《楚國簡帛文字構形系統研究》,長沙,嶽麓書社,1997年。
張玉金:《當代中國文字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趙平安:《說文秦篆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
李運富:《論漢字的記錄職能》(上、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1、2期。
許慎:《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論文

張素鳳:《「美」「尾」與遠古服飾審美的演變》,《漢字文化》2005年第3期。
黃德寬:《漢字理論叢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王寧:《系統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建》,《暨南學報》2000年第2期。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張遠:《漢字字義的演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婷珠:《殷商甲骨文字形系統再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趙誠:《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內部調整》,《古文字研究》第10輯。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年。
王鳳陽:《漢字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
齊元濤:《〈說文〉小篆構形系統相關數據的計https://read.99csw.com算機測查》,《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
陳煒湛:《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
李運富:《論漢字的字際關係》,《語言》2002年卷,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炳海:《部族文化與先秦文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張素鳳:《談記錄職能對漢字形體結構的影響》,《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素鳳:《漢字結構演變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作新:《漢字結構系統與傳統思維方式》,武漢,武漢出版社,1999年。
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李圃:《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6年。
董蓮池:《說文部首形義新證》,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
張素鳳、張學鵬:《甲骨文中從「帚」之字考釋》,《中原文物》2007年第6期。
徐復、宋文民:《〈說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
〔美〕摩爾根:《古代社會》,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周有光:《文字演進的一般規律》,《中國語文》1957年第7期。
趙學清:《戰國東方五國文字的構形系統研究》,《聊城師範學院學報》2001年第5期。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https://read.99csw.com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劉又辛、方有國:《漢字發展史綱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運富:《論漢字職能的變化》,《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4期。
李運富:《論漢字結構的演變》,《河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張素鳳:《古漢字結構變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李孝定:《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1986年第6期。
季旭昇:《說文新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
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鄭州,中州書畫社,1983年。
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
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年。
李運富:《漢字語用學論綱》,《勵耘學刊》(語言卷)2005年第1輯。
姜亮夫:《古文字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郭偉:《〈說文解字〉形變字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張素鳳:《一本書讀懂漢字》,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徽大https://read•99csw•com學學報》1994年第3期。
黃德寬:《漢字構形方式的動態分析》,《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張素鳳:《「王」字的文化蘊涵》,《中華活頁文選》2005年第9期。
劉志基:《漢字與古代人生風俗》,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曾憲通:《說繇》,《古文字研究》第10輯。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詹鄞鑫:《漢字說略》,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
張素鳳:《談古漢字構形變化規律》,《河北學刊》2007年第2期。
楊洲、張素鳳:《孔子「仁」「聖」思想內涵及其關係探析》,《河北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
淳於懷春:《漢字形體演變概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9年。
劉志成:《文化文字學》,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張素鳳:《「孟」字的文化意蘊》,《文史知識》2006年第4期。

專著

夏淥:《文字學概論》,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江林昌:《夏商周文明新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運富:《漢字的形體演變與整理規範》,《語文建設》1997年第3期。
杜耀西、黎家芳、宋兆麟:《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