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案 寄生惡念 第十五章

第三案 寄生惡念

第十五章

在民間流行這麼一句話,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意思是說,不孝順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無法傳宗接代為大不孝。由此可見,傳宗接代在中國人心中佔據多麼重要的位置。話雖這麼說,可傳宗接代有個前提,就是要討得到媳婦。從20世紀50年代初的「三轉一響」到現在的「有車有房」,這討媳婦的成本與日俱增,連很多中產階級都快邁不過這道坎兒了。在一些偏遠的農村,傳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依舊是主流,重男輕女的現象也是屢見不鮮。那些為了要男娃接連生個三四胎的家庭比比皆是,導致很多地方,越窮越生,越生越窮,惡性循環,討媳無望。
尤其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童養媳」在落後的農村幾乎是普遍存在,而王雨燕的悲慘人生,就是在那個時候拉開的序幕。
這樣的做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在表面上緩解了很多貧困家庭討不到九_九_藏_書媳婦的窘境。又因為很多農村人文化層次不高、見識短淺,「無知者無畏」的大有人在,有的人甚至抱有「不早下手,好媳婦都被搶走了」的愚昧想法。
在貧窮落後的地區,這不是一家兩家要面對的問題,而是一個村甚至幾個村都要解決的實際困難。不過就算再困難,討媳婦這事也不可能指望政府幫你解決。俗話說,「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總有奇人能想到奇招。所謂「生兒育女」,很多家庭「生兒」的目標是達到了,可「育女」的成本卻讓他們苦不堪言,要是「一兒一女」尚且可以勉強度日,若是「一兒多女」,那真是給很多貧困家庭雪上加霜。為了緩解多方壓力,達到一石二鳥的效果,「童媒」這一行當便應運而生。
王雨燕被「童媒」抱走時剛剛滿月,她是母親生下的第3胎,按照「童九*九*藏*書媒」的規矩,介紹出去的女娃,要保留父姓,而名字則由結親的家庭「賜予」。
1977年,王雨燕出生在一個極為貧窮的家庭,她的父親為了延續香火,只能通過「童媒」把一個又一個女兒「嫁」出去,好換取生兒子的營養費。
之所以這麼做,也是頗有「講究」:
賜名,則是讓「新女兒」更好地融入結親家庭。很多人都有個習慣,喚名不喚姓,如果女娃剛進門就帶了個生分的名字,說一千道一萬都會有些隔閡。
其實對李旭光來說,本不該走到這一步,畢竟在農村只有混得不好的家庭,才會想著給兒子找童養媳,但這又怪誰呢?用一句話來說,就是「自作孽不可活」。李旭光本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屠夫,多年來練就了一身「庖丁解牛」的本事。都說「藝高人膽大」,可到了李旭光這裏,「藝高」的人不光膽大還很自大。
在農村,大多九九藏書數男性都會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這會導致新陳代謝加快,產生大量乳酸,從而改變體內酸鹼平衡,假如男性選擇在這種疲憊的狀態下同房,生女兒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為了要個兒子,連續生幾個女兒的事情在農村早就不是什麼新聞。兒子生了,祖宗香火也有人繼承了,可另外一個難題又擺在眼前:若干年後兒子的媳婦怎麼討?或者說,拿什麼去討?
從遺傳學的角度分析,若想生男孩兒,那麼需父方的Y染色體與母方的X染色體結合,而Y染色體相對短小,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抽煙、喝酒、干重活兒,都會給Y染色體的遺傳造成障礙。
留姓,是為了以後認祖歸宗。都說「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但嫁女兒,不是賣女兒,怎麼著也要對得起列祖列宗,雖然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明顯的「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但「里兒」和「面兒」都還必須要說read.99csw.com得過去。
所謂「童媒」從字面上就可理解,她們乾的就是給「小孩兒」說媒的活計。舉個例子,張三生了個兒子,李四生了個女兒,張三的父母自知以後可能無經濟能力給兒子討到媳婦,而李四想要個兒子,又怕兒女太多無法養活,於是兩家經「童媒」一撮合,由張三出點兒彩禮,把李四家的女兒接回家撫養,等李四家的女兒長大成人,給張三家的兒子做媳婦。這樣,李四也因此減輕了負擔,還能圓了要兒子的夢。
作為屠夫,殺完牲口后喝酒沖腥是必不可少的步驟,按照屠夫行當的規矩,沖腥后當天不能再殺生,李旭光也一直堅守著這個底線。可有一次村裡一戶人家辦酒席,原本只計劃著殺一頭豬,讓村民們沾沾葷腥,可沒想到的是,這戶人家想著「借喜收錢」,不光本村,就連鄰村都收到了這家的喜帖,戶主回家一合計,一頭豬指定不夠,為了防止村民說閑話九九藏書,戶主咬牙讓李旭光再幫著殺一頭。當時已經喝得酩酊大醉的李旭光完全可以拒絕,但無奈他耳根子軟,聽不得別人兩句溜須拍馬,於是他「義無反顧」地把行規甩到一邊,又「磨刀霍霍向豬羊」了。
王雨燕過門的那天早上,天空烏雲壓頂、電閃雷鳴,她的養父李旭光本想換個大晴天再圓了這門親事,可「童媒」選的良辰吉時豈能說改就改?於是眾人在瓢潑大雨中,把王雨燕抱進了門。李旭光夫婦沒有什麼文化,在給「童媒」包了10元錢紅包后,「童媒」親自選了「王雨燕」三個字作為新閨女的名字。其中「王」是其父姓,「雨」則是過門時的應景天氣,而「燕」則代表喜慶。這三個字連起來的意思為,王家的閨女在雨天來到新家,給新家帶來福氣和喜慶。不得不說,「童媒」這張巧嘴確實深得眾人歡心,一樁本來骯髒不堪的交易,在她的描繪下,竟是這樣「鑼鼓喧天、鞭炮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