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篇 文學感悟 感知文學的光芒、熱度與精彩——五年來中國文學風貌掃描

第二篇 文學感悟

感知文學的光芒、熱度與精彩
——五年來中國文學風貌掃描

「我們的作家群體用文學的生動和幽默,用中國作家身上煥發的自信、自如、謙和而又尊嚴的光彩,征服很多讀者和觀眾。我們應以什麼樣的心態來判斷民族變化,怎樣在自己的創造中積攢和建設理性而積極的文化自信?」這是中國作協主席鐵凝的思考,也讓許多中國作家深思。
俯身大地,才能生長出真正的文學。無論是成名已久的大作家,還是鋒芒初露的年輕人,都已經將「大地上的行走」看作文學的題中應有之義。賈平凹堅持每年走訪西部幾十個村莊,不打招呼,不讓接待,寫出了長篇紀實散文《定西筆記》。梁鴻的《中國在梁庄》,慕容雪村的《中國,少了一味葯》,都是對當下現實的深刻記錄與思考。「其核心內容是讓更多作家走向民間,走向這個時代豐富多彩的內部。」《人民文學》主編李敬澤如此看待「非虛構」文體的興起,其實,這樣的判斷對整個文學來說,也很貼切。
不同的時代,文學會有它的堅守,也有它的變化。
2009年7月,魯院舉辦網路文學作家培訓班。同月,《人民文學》推出「80后」作家專號。
民族文學之花,也開得越發燦爛。最為明顯的例證是: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都有了中國作協會員,各國家級文學獎項均有少數民族作家的身影。獲得魯迅文學獎的藏族作家次仁羅布在他的小說《放生羊》中注入了藏族文化的濃厚積淀;蒙古族「80后」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先後兩次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在湖南,被評論界稱為「文學湘軍五少將」的青年作家有三名是少數民族……
「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藝術的偉大」,這句話跨越時空,是如此的意味深長。2009年,在老作家柯岩從事創作六十周年的座談會上,這位八十歲的寫作者的自我解析是那樣令人動容:「我是誰?我是勞動人民培養出來的一個普通寫作者。我是誰?我是我們祖國無邊無際海洋里的一粒小小的水滴,我只有和我十三億兄弟姐妹一起洶湧澎湃,才會深遠浩瀚。」「只要想到勞動人民不但為我們提供衣食住行、給我們溫暖和光明,還在用他們崇高的精神叩擊我們的心靈之門,我就會立即嚴肅起來,絕不敢胡編亂造、輕薄為文。」
這裏,我願意以在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名列榜首的《你在高原》為例,略述一部作品的「誕生歷程」。
2010年1月,魯院第二屆網路文學作家培訓班開班。

俯身大地,時代大潮中作家從未缺席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文學越來越多地走向世界,中國作家也越來越多地承擔了文化使者的責任,與國外同行與讀者九*九*藏*書面對面地交流。中法文學論壇上,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講起了河北地方戲《借髢髻》,一出小戲中兩個女人的瑣碎絮叨中蘊含的日常生活的精彩和鮮活,引起人們溫暖的笑容。中美文學論壇上,遼寧女作家孫惠芬從丟失一隻鴨子這樣的日常小事講起,展示了中國當下的村莊、家族中父輩和年輕人的生機盎然的衝突,有美,有矛盾,但充滿明亮而堅定的希望。愛荷華的國際作家寫作營計劃為人稱道,而這次,是中國這邊邀請美國作家和中國作家一起做了一次「文學旅行」,大家去同一個地方,對同一個情境做文學片段練習,當場翻譯、朗讀、討論。在被譽為「世界出版人的奧運會」的德國法蘭克福書展上,一百五十多位中國作家組成的代表團盛大亮相,舉行了包括演講、對話、論壇、朗誦會等數十場關於中國文學、文化、歷史的活動,更是贏得多方矚目。在兩個月前剛剛落幕的第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中國作家館」成為年度文學成就與作家和社會交流、亮相的一個平台,中國作家攜作品以整體形象出現,展示了風采和魅力。
作為多民族文學創作的陣地,《民族文學》雜誌見證了中國多民族文學的發展過程。2009年,《民族文學》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文版創刊,填補了全國性少數民族文字文學刊物的空白,進入草原牧場、雪原邊疆、寺廟學校,反響熱烈。近年來,《民族文學》以專號專輯方式,推出了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朝鮮族等青年作家專輯,更展示了少數民族文學的實力。
的確,真正的作品,從來不缺少讀者。所以,才會有七十一位年輕的讀者,用快遞的方式傳遞給對方輪流抄寫長篇小說《額爾古納河右岸》,最後把這珍貴的禮物送給了它的作者遲子建。
「文學看似沒有有形的力量,但文學的功用,是讓靈魂有所依託。文學應該有能力溫暖世界。」五年前,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上任伊始,曾有過這樣一番真摯的言說。的確,文學應該有能力溫暖世界。文學,應該矗立起人們精神世界的高原。
2008年3月,魯院第八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開班,這是歷屆高研班平均年齡最低的一屆,五十二名學員平均年齡三十三歲,還包括十四名「80后」。
網路文學的勃發,可謂近年間文學園地的一個最為顯著的變化。彷彿是突然間,網路文學、「80后」、類型化、連載與點擊……這些名詞都彷彿顛覆了人們對於傳統文學的理解。
五年來,中國發生了太多的大事、難事和盛事。作為社會生活的反射鏡,時代精神的感應器https://read.99csw•com,文學與時代顯示出了強烈的互動;滿腔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沉情思,心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那些令人難忘的時刻,作家從未缺席。
事實上,不是顛覆,而是豐富。
在老舍先生的小說里,曾這樣描繪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英國人眼中的中國人:耳朵眼裡塞著砒霜,袖管里揣著蛇,嘴裏呼的氣是綠色的……
用這麼長的篇幅來回顧一部作品的寫作、出版過程,是為了讓讀者對於文學生產過程中每一個環節的「嘔心瀝血」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如何建明所說:「書固然很多,滿世界漂泊,但一部真正的作品,是千錘百鍊而成,每個字背後都凝聚著對社會的獨到觀察,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情感。這些東西閃耀著,才是真正的作品。」
《唐山大地震》《暗算》《潛伏》《闖關東》《奠基者》《命運》《手機》……這一系列受觀眾喜愛的影視,背後都有文學的源頭。文學,為影視提供了豐富而充沛的創作資源。影視與文學,顯現出了和諧互動的態勢:影視因為增添了文學的精神、內核和方法,而獲得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在當今社會文化藝術的總體生態環境里,文學也因有了影視的優勢表達和強勢傳播而流布更為廣泛,影響更為深遠……
2010年7月,魯院網路文學編輯培訓班開班。
俱往矣,那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如何讓世界更加了解日益開放、正在崛起的中國,認識當代中國人的風貌?通過文學凝視彼此,溝通心靈,成為最直接的選擇。「文學的目的不是發明橋,但好的文學有資格成為橋,它所抵達的將是人的心靈深處,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情感的相通。」鐵凝曾如此表述。
我們來看看這一系列備忘錄吧:
真正的作家,也從來都在讀者心中。所以,2010年的最後一天,當史鐵生不幸辭世之後,無數曾在《我與地壇》等作品中分享他深刻的人生體驗、智慧與思考的讀者——行業各異,代際不同,為他舉行了三十多場追思會,在作品誦讀、重訪地壇中緬懷這位為人類精神世界做出貢獻的作家。
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的日子里,八十余位作家分赴韶山、井岡山、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探尋激|情澎湃的紅色歲月。「對歷史的回顧與發現,任何方法都比不上實地考察。」作家龍一如此感慨。每一片土地都有讓人落淚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讓人震撼的細節,每一個細節背後都有無數普通而偉大的人民……無數次,作家們駐足凝思,含淚記錄,重新經歷了一次精神的洗禮,並發表了大批新作,有近四十部作品得到中國作協read.99csw.com的重點扶持。青年作家王松四個月走遍了贛南地區的每一個縣,在名為《紅》的長篇小說中以「菊瓣式結構」寫了十二個相互關聯的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有歷史原型,作家以此向歷史、向人民致敬。

走向世界,積攢和建立文化自信

而在這一切一切之後,我們不能忽略,中國作家協會為作家默默提供服務與支持的辛勞努力與不懈探索。作協的定點深入生活制度,兩年來幫助四十三位作家來到農村、山區、牧區、民族自治區域、工礦企業等地,深度介入當地生活;在中國作協的組織與聯繫下,東北老工業基地、西氣東輸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中,都能看到作家跋涉的身影;中國作協的重點作品扶持工程成果豐碩,從2007年至今,已扶持重點作品四百四十二部,也有效地鼓勵了作家對現實的關注。
許多作家展示了自己的精神追求。莫言的《蛙》以一個鄉村醫生的命運折射我們民族的艱難歷程,表達了對生命倫理的深切思考。畢飛宇的《推拿》通過都市偏僻角落裡一群盲人的世界,誠懇而珍重地照亮人心中的隱疾與善好。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對中國人的精神境遇做了精湛分析。喬葉的《最慢的是活著》,通過鄉村平凡祖母樸素安詳的一生,敘寫著中國人的生活倫理準則和情感密碼。王十月的《國家訂單》,在對底層打工者的關注中,表現出生活的真實性和深刻性。還有以獨特方式闡釋當代中國奧運夢想的《八月狂想曲》,記錄改革開放恢宏歷程的《國運——南方記事》……無數無數的作品,為人們點亮了心中的明燈。
汶川地震,山河崩裂。幾乎是在第一時間,文學界發出了「中國作家在行動」的呼聲。李鳴生帶著相機和錄音機,在滿目瘡痍的災難現場觀察、傾聽,一部《震中在人心》真實講述了大地震如何粉碎、歷練、重鑄人心的故事,有悲憫,更有反思。何建明三赴災區,在地震后的第七天、第四十九天、第一百天的忌日,他都在那裡,多次遇險,終於以一部《生命第一》,寫下一曲向死而生的生命禮讚。詩歌熱潮席捲而來,《詩刊》一周內推出兩期《詩傳單》,《星星》詩刊臨時撤稿改成特別專輯,報紙副刊文學雜誌、網路、手機……都湧現了成千上萬的詩歌,記錄那令人歌哭的悲愴與堅強,那四面八方的無私救援和由此煥發出的民族精神。
作家們用汗水和生命壘起的精神高原,再次被證明文學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筆下凝聚使命感,心頭澎湃赤子情。用文學這種最真切的方式,詮釋著人生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於是,我們的悲憫被激活,我們的良九_九_藏_書知被喚醒,我們的信念被升華,我們的心靈被崇高和理想點燃、照亮。」第十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頒獎晚會上致獲獎文藝類圖書的頒獎詞,如今讀來,仍令人心神激蕩。
在劉醒龍和《天行者》背後,是無數無數的俯首大地、以筆為犁的中國文學工作者,是無數令人激蕩、令人回味的作品。五年,一千八百多個日子,太陽每天都在升起,大地上發生了那麼多讓人心潮澎湃的事情,文學就這樣生長著,以它的光芒、熱度和精彩,組成了波瀾壯闊的獨特風貌。
2009年6月25日,中國作協公布當年作協新會員名單,金庸等七名港澳作家,當年明月、千里煙等網路寫手,都在名單之內。——也正是這同一天,網路文學十年盤點活動揭榜,二十余家傳統文學期刊編輯與網路讀者共同對十年網路文學進行了梳理,中國作協深度介入了此項活動。
張煒,這位已經以《古船》《九月寓言》等作品而奠定自己在文學史重要地位的作家,「窩」在家鄉,用激|情撫摸土地,用二十多年的精力成就了這部四百五十萬字的皇皇巨制。知情者曾這樣描述他的生活狀態:有一年,在半島地區考察時,他借住在一箇舊樓里,冬天沒有暖氣,只有一個小電熱器烘一烘雙腿;夏天沒有空調,一台老式電扇不停地旋轉;吃飯更簡單,將飯分成七天份額凍在冰箱里。寫作過程中,張煒遇到車禍,躺在病床上吸著氧氣,繼續寫;幾乎寫瞎了一隻眼,還在繼續寫……
稿子出來,要找出版社,是作家出版社拿出了它的擔當。「作品有十冊,五萬起印數就是五十萬冊。不是小數目。何況那時,誰能料到日後能拿茅盾文學獎?能預期市場效應?可是,對這樣的作家與作品,我們不支持他支持誰?」當機立斷「拿下」這部作品的中國作協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長後來曾這樣回顧。當然,「任何作品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大作家也需要幫助。」出版社組織近十位高級編輯審閱並提出修改意見,足以傷筋動骨的巨量改寫不下五六次。「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以如此巨大的篇幅沉湎於歷史、自然、人性、傳說、哲學、宗教的諸般追索之中」,顯示了「它深沉的思想和強大的道德勇氣」,這是老編輯楊德華寫下的終審評語——幾個月後,這位身患癌症、連續動了十八次手術的編輯家,懷揣著《你在高原》離開了人世。
不管是有意的安排還是無意的巧合,這一天,都可看作中國文學的新變化而在文學史上記上一筆。事實上,這也確實曾一度成為當時的熱點新聞。——幾年之後,當越來越多的港澳作家、網路作者成為作協會員,當魯迅文學獎九_九_藏_書把網路文學納入評獎範圍並有作品入圍之後,「文學」的含義在日益豐|滿,中國作家協會的努力與包容性也被人們更加認可。
「每次魯院的開班儀式,凡是在京的中國作協黨組成員都會去參加。也許看起來,我們去參加開幕式、閉幕式,或者講課,似乎是很表面的工作,但是,也許就是這樣的一次面對面,會讓那些青年作家感到溫暖的力量和希望。我們年輕時就是這樣的,一個大作家跟我們說句話,一生都不會忘。作家是靠感情來生活,靠感情來寫作,我們的工作同樣需要感情。」這是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的肺腑之言。
而就在今年,隨著茅盾文學獎的評選,文學,又一次成為全民的關注焦點。入圍的一百七十八部作品,層層淘汰,先後推選出八十強、四十二強、三十強、二十強;評委會規模從過去的二十人擴充到六十一人,實名評獎,接受公證機構和社會監督……從中,人們看到了文學評獎的公正與透明,也看到了,優秀的文學從來也不曾遠離讀者,依然在人們心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內在生長,新格局豐富了「文學」的含義

「如果將兩屆盛會之間的日子,當作文學的一次春種秋收,則還可以說,一個文學的季節以其獨有的輝煌,在一晃之間,深深地銘刻在新世紀的文學史記中。」
「傳統文學、市場文學、網路文學三分天下,老中青六代同堂」,這是有學者對當今文學格局的基本判斷。如何認識與把握這樣的文壇格局,如何團結併為老中青六代作家服務,如何促進各種文學形態的理解與融合,這成為近年間擺在中國作家協會面前的一個迫切而又棘手的任務。
五年前,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代表大會開幕那一天,作家劉醒龍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那時候,劉醒龍剛剛完成他的上一部作品《聖天門口》。而五年之後,他又有了新的收穫:一部深情獻給中國鄉村默默無聞的民辦教師的長篇小說《天行者》,獲得了中國文學的最高榮譽——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一提起文學,人們總是忍不住回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的轟動效應,並不免發出文學「邊緣化」的慨嘆。但是,文學回到它應有的位置,正在為整個社會文化藝術生態發揮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

仰望星空,文學矗立起精神高原

「我是誰?」更多的作家在思考著這個問題。李迪,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作家,在看守所里「蹲點」兩年,為的是在這特殊的地方感受人性的光輝。杜文娟,一個年輕的柔弱女子,離開草長鶯飛的故鄉,卻跑到「世界屋脊上的屋脊」阿里,只是為了想融入那裡,寫出一個「孔繁森之後」的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