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從「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亂」:三國西晉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1.曹魏的統一北方與分封

第三章 從「三分天下」到「八王之亂」:三國西晉時期的疆域與政區

東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人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爆發。雖然起義大軍的主力僅僅堅持了一年,便被統治者用武力鎮壓下去了,但它徹底地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整個王朝已走向衰落。
在鎮壓這場農民起義的過程中,各地的州牧趁機擴展自己的勢力,紛紛割據一方。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當時州的管轄區域很大,平均一個州要統領七八個郡,具備了稱霸一方的物質基礎,尤其是在州由監察區變為行政區之後,就更容易造成分裂。
中平六年(189年),時任并州牧的董卓率兵進入洛陽,廢掉少帝,毒死了何太后。然後另立獻帝,自任相國,專攬朝政。各地對董卓的這些做法極為不滿,群起而伐之。於是,在獻帝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在眾人的反對下,被殺身亡。天下分裂割據的形勢,便在此後明朗化了:劉焉佔據了益州(今四川一帶),袁紹奪取了冀、青、並三州(今河北中南部、山東東北部及山西一帶),劉表控制了荊州(今湖南、湖北),曹操佔有了兗、豫二州(今山東西南部、河南一帶),公孫瓚擁有幽州(今河北北部),陶謙據有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袁術佔領了揚州(今長江下游與淮河下游之間),孫策盤踞在江東(今長江以南東部),韓遂、馬騰割據于涼州(今甘肅),公孫度佔領了遼東。
曹操從初平三年收編了三十萬青州黃巾軍后,軍事實力大為增強。隨後又向南擊敗了佔據徐州的陶謙,繼董卓之後,把從長安逃出的漢獻帝迎到許(今河南許昌東),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消滅其他割據勢力。曹操先是利用袁術與呂布相互攻擊的機會,將他們二人分頭消滅。然後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南)之戰中,大敗他在北方最強大的對手袁紹。然而,當他揮師南下,準備一鼓作氣統一南方時,于建安十三年在赤壁(今湖北武昌西,一說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遭遇到了江東的孫權與荊州的劉備組成的聯軍的合力抵抗,結果曹軍大敗而歸。從此,「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之子曹丕廢漢獻帝,自己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一年之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222年,孫權在建業(今江蘇南京)稱吳王,229年稱帝。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在行政區劃方面,魏、蜀、吳都承繼了東漢末年以來的州——郡——縣三級制。

1.曹魏的統一北方與分封

在曹魏的行政區劃中,值得一提的是在朝鮮半島上設置的政區。東漢時期,玄菟郡已完全僑置到遼東郡內,而樂浪郡也放棄了單單大嶺以東的管轄區域。獻帝時,公孫度守遼東,管理遼東、玄菟、樂浪諸郡。漢末建安中,公孫度之子公孫康分樂浪郡屯有縣以南的荒地,在朝鮮半島上設立了帶方郡,稍後半島上的倭韓也從屬於帶方郡的管轄。公孫氏政權被曹魏消滅后,其勢力範圍所及的九_九_藏_書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也便轉為曹魏所有。其中設置在朝鮮半島上的樂浪郡管轄今朝鮮清川江、狼林山、威興以南,帶方郡則是在樂浪郡以南,管轄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

三國疆域示意圖
https://read•99csw.com
魏國建立后,依然採取了分封諸侯王的政策。黃初三年(223年),魏文帝曹丕開始分封皇室子弟十多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雖然都以郡置國,但文帝顯然已接受了西漢分封的教訓,讓這些諸侯王有名無實,他們雖然有各自的封國,享有封國內的食邑,並且可以世襲,但是沒有統治管理王國內民眾的九九藏書權力。這樣,諸侯王便不能分裂割據,無法構成對中央政府的威脅。所以,在曹魏時期,諸侯王國的地位與漢郡相當,除去官職名稱不一樣外,諸侯王國與郡的行政制度沒有什麼差別。
赤壁之戰失利后,曹操將關注的焦點轉向經營關中、關西等地。經過數年的征戰,他終於戰勝了西涼的韓遂與馬超,以及割據漢中的張魯,從而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大業。
曹魏政權對西域地區的控制非常重視。九-九-藏-書在建國之初,便恢復了戊己校尉與西域長史的職位,由涼州刺史兼任戊己校尉,治所設在高昌,西域長史則駐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北樓蘭遺址)。除此之外,曹魏政權還給西域地區的一些國家的國王授予一定的爵位,頒發印信。例如車師後部王壹多雜就被封為「魏侍中」,號「大都尉」,並授予印信。當時曹魏對西域的國家控制的數量雖不如漢朝多,但主要地區的龜茲、于闐、康居、烏孫、疏勒、月https://read.99csw.com氏、鄯善、車師等國,都在西域長史府的管轄之內。這些國家年年來朝貢,情形與漢朝時大致相同。
在魏、蜀、吳三國疆域之中,曹魏的疆域最廣,其次是吳國,最小的是蜀國。其時魏國佔有司、冀、並、豫、兗、青、徐、幽、涼、雍等十州及荊、揚二州的江北部分,共有十二州之地,大體相當於今天的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陝西的大部分地區(參見《三國疆域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