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馳道、絲路與樓船——秦漢時期交通的開拓 1.秦代的道路交通網與馳道

第二章 馳道、絲路與樓船
——秦漢時期交通的開拓

秦漢時期,是我國水陸交通路線的開拓時期,溝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各主要經濟區的交通網基本形成。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採取了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維護國家統一。在陸路交通方面,築馳道,修直道,鑿棧道,基本形成了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交通網。在水運交通方面,整治江南運河、鴻溝水系等,特別是靈渠的開鑿,打通了中原與嶺南之間的交通。秦始皇的五次出巡,除了樹立皇帝的權威外,也起到了融合華夏文明區各區域文化的作用,更是秦朝全國性|交通網基本形成的象徵。
兩漢時期,疆域比秦朝有所擴大。在秦代的基礎上,陸路交通網更為密集,尤其是在邊遠山區,新開闢了許多道路,如通往西南地區的夜郎道、靈關道,聯通巴蜀與關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通往西部要塞蕭關的回中道,處於今冀晉北部、防範匈奴南侵的飛狐道,通往嶺南的湘南嶠道等等。水運交通的發展,則以樓船為標誌。在對外交通方面,是多條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外交流以物質文化交流,也就是國際貿易為主。

1.秦代的道路交通網與馳道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在首次巡遊咸陽以西地區后,下令「治馳道」。馳道是專為天子巡行天下而建的快速道路設施。馳道的規模,據西漢人賈山所言:「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馳道的建設,成為秦漢時期交通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浮江已下,至楚三千余里。舫船載卒,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
馳道修築的標準,首先是「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據孔穎達說:「馳道,正道,如今御路也,是君馳走車馬之處,故曰馳道也。」馳道中間為御道,兩側有旁道。御道與旁道之間,與今天城市道路用行道樹隔開的方法相似,也是以樹作為隔離的標誌,每隔三丈距離種植一棵青松。馳道的寬度是50步,很寬闊,秦制每步六尺,相read•99csw•com當於現在的69米左右。在陝西咸陽窯店鎮南渭河北岸,發現一條南北向古道路遺迹,路寬50米,築于生土之上,與馳道的制度很相似。連接咸陽與九原的直道,其遺迹在今陝西淳化、旬邑、黃陵、富縣、甘泉等地多有發現,路面寬度往往也達到50至60米。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三丈而樹」是指中間御道寬三丈,「道廣五十步」的寬度包括中間的御道與兩側的旁道,御道與旁道間用青松隔離。漢代的規定與后一種觀點相同:「令諸使有制得行馳道中者,行旁道,無得行中央三丈也。」其次是「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是修築路面的技術規則,要求路基構築務求堅實,兩側形成寬緩的路坡。馳道在修築路面時,必須用金椎夯實,使之隆高,高於地表,以分流水。高等級的修築規範,使得馳道成為秦朝御用的高速道路。漢代昌邑王劉賀從其駐地至定陶,路程達135里,劉賀「乘七乘」,日中出發,晡時已達定陶。這在當時的條件下,可以說是速度驚人。由於劉賀所乘的「七乘」速度太快,侍從在旁道騎馬跟隨,為了九_九_藏_書跟上這個速度,所乘的馬匹在半路上先後倒斃。
秦人還善於造橋、制車,在黃河上修建了第一座常設浮橋,製作出了我國最早的雙轅車。車輛眾多,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穰侯被免除相職,出關至封邑時,隨行的輜車多達一千余乘。又善於利用水道進行航運: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新併入的燕地、齊地、荊地離關中地區很遠,控制不便,於是在政治上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制度上「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車同軌」的措施之一,是「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將六國間的關隘打通,整修道路,建立一個全新的全國性的交通體系。在秦始皇時代,初步建成了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交通網路。三川東海道,由關中向東直通今江蘇、山東間海濱,是秦朝的東西向交通要道,也是秦漢時期運輸量最大的交通幹線。南陽南郡道,一名武關道,由咸陽出發,向東至南陽,復向南至南郡,是聯繫長江中游的要道。邯鄲廣陽道,經河東、上黨,至邯鄲、廣陽到右北平,是關中至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隴西北地道,由https://read.99csw.com關中通向西北,為絲綢之路東段的出身。漢中巴蜀道,由咸陽經漢中,西南向至蜀郡、巴郡,由數條經過秦嶺的路線組成,極為險峻。直道開闢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從咸陽向北直通邊境要塞九原。修築直道的目的,是為了防止游牧民族匈奴南下,通過這條道路將物資運送到軍事重鎮九原城。如果發生戰爭,秦王朝的後續騎兵部隊,通過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從都城咸陽趕到九原前線。因此,這是一條軍事高速通道。司馬遷曾經走訪過直道全程:「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築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北邊道,秦在戰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新的長城防線,為了便於修築和巡視,沿長城修築了一條東西向道路。並海道,一作傍海道,北起遼東半島的碣石,南迄杭州灣南部,是一條沿著海岸線的道路。
秦國能夠統一中國,因素很多,發達的交通是因素之一。秦惠王想南下攻蜀,苦於無道可行,於是想出一個計策:「作五石牛,以金置尾下,言能屎金。蜀王負力,令五丁引之成道。秦使張儀九九藏書、司馬錯尋路滅蜀,因曰石牛道。」這條跨越秦嶺、連接川陝的最早的道路,是在秦人和蜀人共同努力下開通的。秦國國內的道路建設也很發達。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掘14座秦漢墓葬時,在1號墓中發現了7幅繪在松木板上的地圖。這些地圖的繪製年份,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前後。4號圖在主河道旁繪有一條交通線,具體|位置相當於今天水東利公路的放馬灘——黃家坪路段,反映了戰國時期天水地區通往秦嶺以南的交通概況,在交通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扞關一名江關,又名瞿塘關,在今四川奉節東長江北岸赤甲山上,為春秋時楚國關隘之一。這段記載,或許有誇張之處,但也反映出當時秦國船舶類型很多,有專裝貨物的,有專門運人的,而且航行速度也比較快。
公元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齊王建四十三年),秦國派大將王賁攻下遼東等地,滅燕、趙兩國。此時,戰國七雄中只剩下秦、齊兩國,其餘五國都被秦國所滅。齊王建與齊相后勝,就將齊兵布防在齊國國境的西線,以防秦兵來襲。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大軍南下攻齊九_九_藏_書,繞開了齊國西境的防線。齊王建只能聽從早已接受秦國賄賂的齊相后勝的建議,率兵降秦。至此,戰國七雄中的秦國,消滅了最後一個對手,完成了統一。
由於馳道是當時的高速道路,而且採用的是當時最好的馬與車,車速極快,但又沒有採取全封閉措施。如果有別的車、馬或行人隨意進入,便會造成嚴重的交通事故。而且隨意穿越,更是冒犯天子尊嚴。因此,秦朝應該頒布了相應的法規,禁止其他車輛的進入或穿越。漢代保留了這種制度。西漢成帝為太子時,元帝有事急召,成帝以太子身份,仍不敢隨意穿越馳道,只能向西行至直城門,才可繞過馳道。這一事例,說明當時制度的執行是相當嚴格。元帝知道后,特別發布命令,允許太子可以穿越馳道。馳道兩側的旁道供高級官員使用,中下級官員或其他人員必須在得到許可后才可使用,違反規定者,車馬用品全部被沒收。

秦始皇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