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編 人性觀察 人性現象

第三編 人性觀察

人性現象

有兩種人最不會陷入瑣屑的煩惱,最能夠看輕外在的得失。他們似是兩個極端:自信者和厭世者。前者知道自己的價值,後者知道世界的無價值。
其實,人品和才智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要有大的改變都很難。
偏才或有強的感情,或有強的理智,或有強的意志。全才三者俱強,因而要忍受最強烈的內部衝突,但也因此有最深刻的體驗和最高的成就。最強的本能受到最深的潛抑,從而有最耀眼的升華。
在社會關係領域,厭惡也比喜好屬於更深的層次。因為共同的喜好,人們結為同伴,因為共同的厭惡,人們才成為同志。
要做自己的性格的主人,不要做自己的性格的奴隸。一個人做了自己的性格的主人,也就是儘可能地做了自https://read•99csw•com己的命運的主人。
單純的人也許傻,複雜的人才會蠢。
我聽到一場辯論:挑選一個人才,人品和才智哪一個更重要?雙方各執一端,而有一個論據是相同的。一方說,人品重要,因為才智是可以培養的,人品卻難改變。另一方說,才智重要,因為人品是可以培養的,才智卻難改變。
每個人的個性是一段早已寫就的文字,事件則給它打上了重點符號。
天性健康者之間容易彼此理解,天性病態者之間往往互相隔膜。原因何在?
套一句托爾斯泰的話——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給某人一筆惠贈,開始時他會驚訝,漸漸地,他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惠贈的read.99csw•com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怨恨你。
厭惡比愛更加屬於一個人的本質。人們在愛的問題上可能自欺,向自己隱瞞利益的動機,或者相反,把道德的激|情誤認做|愛。厭惡卻近乎是一種本能,其力量足以衝破一切利益和道德的防線。
心理學家們說:首先有慾望,然後才有禁忌。但事情還有另一面:首先有禁忌,然後才有觸犯禁忌的慾望。犯禁也是人的一種無意識的本能,在兒童身上即可找出大量例證。
厭惡比喜好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喜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出自心靈,也可以是緣于感官,可以是出自個性,也可以是緣於時尚。相反,厭惡往往是出自心靈深處和個性特質的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
九-九-藏-書事實上,在相同性格類型的人裏面,都既有成大事者,也有一事無成者,原因多半在此。
人是難變的。走遍天涯海角,誰什麼樣還是什麼樣,改變的只是場景和角色。
有的人頭腦肆無忌憚而軀體安分守己,有的人頭腦安分守己而軀體肆無忌憚。
健康與健康是相似的,病態和病態卻各不相同。
一個仗義施財的人,如果他被竊,仍然會感到不快。這不快不是來自損失本身,而是來自他的損失缺乏一個正當的理由。可見人是一種把理由看得比事情本身更重要的動物。
假如你平白無故地每月向某人敲一筆竹杠,開始時他會氣憤,漸漸地,他也習慣了,視為當然了。然後,有一回,你減少了勒索的數目,他會怎麼樣呢?他會感激你。
這個https://read•99csw•com例子說明了人類感激和怨恨的全部心理學。
人永遠是孩子,誰也長不大,有的保留著孩子的心靈,有的保留著孩子的腦筋。誰也不相信自己明天會死,人生的路不知不覺走到了盡頭,到頭來不是老天真,就是老糊塗。
把自己的弱點變成根據地。
人是很難真正改變的,內核的東西早已形成,只是在不同的場景中呈現不同的形態,場景的變化反而證明了內核的堅固。
一個人不應該致力於改變自己的性格,最好的辦法是揚長避短,把長處發揚到極致,短處就不足為害了。
如何限制?就是發揚性格本身的長處,抑制短處的真正力量在此。
理性早熟者的危險是感性發育不良。凡別人必須憑情感和經驗體會的東西,他憑理性就理解了。於是就略去九*九*藏*書了感性的過程,久而久之,感性機能因為得不到運用而萎縮了。
一個人的性格的所謂優點和缺點是緊密相連的,是一枚錢幣的兩面,消除了其中一面,另一面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在享受性格之利的同時,承受性格之弊,乃是題中應有之義,只須把這個弊限制在適當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大魄力,人情味,二者兼備是難得的。
人不由自主地要把自己的困境美化,於是我們有了「懷才不遇」、「紅顏薄命」、「大器晚成」、「好事多磨」等說法。
人都是崇高一瞬間,平庸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