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譯者序 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五

譯者序 二十世紀的《戰爭與和平》


從前方到後方,從斯大林格勒到莫斯科,從希特勒的集中營到盧布揚卡監獄,從烏克蘭農舍到喀山,凡是有人的地方,格羅斯曼都在演繹一段段動人心扉的故事。

戰前與妻子離異的營政委克雷莫夫,在斯大林格勒身受重傷,轉入後方后卻遭逮捕,原因是戰爭初期他曾在烏克蘭森林和白俄羅斯沼澤地奇迹般率領部分戰士突出德軍重圍生還。前妻得知消息后義無反顧、不怕牽連,趕到盧布揚卡監獄探望他。人的感情就是這麼複雜,夫妻不和,可以離異,但當一方受到冤屈,身陷囹圄時,另一方卻忙不迭地去看他,想分擔他的痛苦,在常人眼裡豈非不可思議。
在托爾斯泰看來,拿破崙就是戰爭,而俄國士兵則是和平。在格羅斯曼看來,希特勒是戰爭,千百萬普通蘇軍戰https://read.99csw.com士是和平,只有他們才是真正的愛國者、戰爭的反對者和拯救祖國及俄羅斯民族的中流砥柱。而他們的精神支柱,不是道德規範、行為準則、戰鬥條令、行政命令等社會性的行為模式,恰恰是最不顯眼最平凡不過的人的情感與品德,是父母兄弟子女間的親情,是純真的友誼和愛情,是正義感,是愛國心,是良善,是樂於助人和勇於獻身。他還相信,這一切似乎不是任何經濟體制、政治理論、社會變革、宗教信仰所能替代的。某種程度上,這恰恰與托爾斯泰的思想不謀而合。
這樣的故事在書中比比皆是,遠非我的一支禿筆所寫的那樣簡略、粗糲。但是,我們即將看到,作者對善和惡有著超乎常人的深刻理解,他說:
斯大林格勒發電廠的老廠長,將read.99csw.com一批批工人疏散到後方,自己卻日夜守衛著被炸得只剩下一堆斷垣殘壁、廢銅爛鐵的廠房,始終在地下室里與女兒為伴。女兒已有身孕,但就是不願撤離,天天冒著危險上大路口,望穿秋水等待她朝思暮想的孩子的父親,而她的伴侶早已在空戰中陣亡。
是的,在人類歷史上,惡常常顯得十分強大,相比之下善總是那麼纖弱。血流成河也好,生靈塗炭也罷,最終失敗的總歸是惡,因為它太過低估了人民的力量,人性的力量,人的情感和品德的力量。而恰恰是這些亘古不變的因素的存在,恰恰是人類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人類的歷史才得以延續,社會才得以進步和發展。
在這場關係到國家和人民生死存亡的戰爭面前,敵我雙方,與其說是兵力、武器、裝備的較量,不如說是人心、士read.99csw.com氣、精神的較量。作品充分顯示了蘇聯人民在這場反對法西斯暴力和奴役的生死之戰中,表現出的英勇氣概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這種氣概和精神是勝利的源泉,每位戰爭題材作家必得大書特書,格羅斯曼自然也不例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是人人都懂得的。但是,在為誰而戰的問題上,過去戰爭小說中常見的那種蘇軍將士振臂高呼「為斯大林而戰」。沖向敵陣的場面,在《生存與命運》中卻蕩然無存。九十天的巷戰,在斯大林格勒的街壘上殺得天昏地暗。一座孤樓,四面被圍,與外界斷絕了一切聯繫,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堅守孤樓的是一支「雜牌軍」。有上了年紀的工人民兵,有突出重圍的散兵游勇,有剛畢業的軍校學生。領隊的是個上尉,但大伙兒都叫他「樓長」。這裏管理鬆懈,沒https://read.99csw.com有上下級的尊卑,不做戰鬥動員,不記戰鬥日誌,不向上級彙報,吃的是爛土豆,喝的是鍋爐水。他們都曾經歷過種種悲慘命運,帶著生活的創傷,心裏卻裝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未來的憧憬,默默忍受著死亡的威脅,打退德軍一次又一次的突襲,最後在總攻開始時,被瘋狂突圍的德軍坦克和重炮連人帶樓一起摧毀。幸免於難的只有一老兩少和一個偵察員。「樓長」在總攻前夕,以戰時不合時宜地談情說愛為由,命令一對熱戀中的青年男女,通過新挖的地道去團部接受處分。老民兵想念這對青年,「樓長」同意他去探望並讓他跟偵察員一起去,實則讓他們走出了死亡。
更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女軍醫,人到中年,依然單身,在前線負重傷被俘,送往納粹集中營,一路上呵護一個素不相識、孤苦伶仃的猶太男孩。毒氣室https://read.99csw.com里,兩人相互擁抱,雖幾度被驚慌的人流衝散,但最終小男孩還是得以在女軍醫的懷中安然死去。彌留之際,她感到無比幸福,因為她終於當上了母親。災難,對常人來說也許只是災難,但對女軍醫來說就不一樣,在孩子面前,她像慈母般安詳。那甜絲絲的殺人毒氣終究無法阻止她去尋求生命的底蘊。
人的歷史不是一場善極力戰勝惡的大戰,人的歷史是一場強大的惡極力把人性的種子碾成齏粉的大戰。但如果今天人性沒有被扼殺,那麼惡已經不能取勝。
本書的基本情節框架,是震驚世界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戰。一場九十天的保衛戰和一百小時的大反攻,悲慘壯烈,艱苦卓絕,使不可一世的希特勒保盧斯兵團,從瘋狂進攻,到被迫防禦,最終全軍覆沒,成為衛國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