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三章 一葉而知秋 屈服

第三章 一葉而知秋

屈服

可是不管八旗兵怎樣豁出性命,鎮江還是丟了。鎮江處於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之間,乃漕運之樞紐,佔領和控制這裏,也就等於卡住了道光和整個帝國的咽喉,因此從軍事角度上來說,鎮江淪陷就已經決定了中英之戰的勝負歸屬。
鴉片戰爭以來,從廣東到福建,從浙江到江蘇,在所有海防重鎮中,鎮江設防最為薄弱,英軍投入的兵力也最多,但這裏的抵抗又最為激烈,英軍遭到的損失也最大,總計有172人傷亡,其中42人戰死或失蹤,其傷亡率相當於除乍浦之戰外歷次戰鬥的總和。
在道光三令五申,要求棄「撫」從「剿」的那些天里,耆英從沒有放棄他的「羈縻」努力,一路都追著英軍遞送書信。在他那裡,道光的「主剿」諭旨形九九藏書同空氣,想理就理,想不理就不理。
大概因為官做得太多太大,什麼世面都見過,無形中也把耆英的膽子給弄壯了。在南方主和的官吏中,牛鑒雖然勇於堅持自己的主張,但道光不發話,他還不太敢擅自行動,耆英正好相反,他明裡不跟皇帝爭論,私下裡卻我行我素,稱得上是膽大包天。
他屈服了,儘管很不情願。
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僅靠青州兵難以將英軍驅出城外,城內英軍越來越多。得知城陷已成定局,海齡一把火點燃都統署,然後帶著全家人自殺了。
八旗兵付出了傷亡近五百人的代價,也就是說兩三個八旗兵即能拼掉一個英國兵,這份成績單在近代史中相當矚目,青州八旗因此一舉成名。
失去指揮的青https://read.99csw.com州兵不肯放棄,他們率領京口兵在城內列陣,與英軍展開巷戰。面對英軍更勝一籌的火力攻擊,京口旗兵率先不敵,被迫選擇了後撤。
即使在英軍兵臨南京城下的這一刻,道光仍然在幻想戰局出現轉機,這樣的話才可能保證「先剿后撫」的效果,也才能在談判中爭取到地位。可是牛鑒的話表明,他的想法是有多麼的不切實際。
在給耆英的旨意上,道光告訴對方:「兩年來,沿海百姓頻遭戰火蹂躪,朕實在於心不忍,與其兵連禍結,不如息事安民。」
道光鬆了口,但讓南方官吏糾結的是,英國人卻拒絕跟他們談和。
道光年間,從來沒有天生的「主撫派」,都是碰得頭破血流、鼻青臉腫后才不得已改弦更張read•99csw•com。比如耆英就是這樣,鴉片戰爭爆發之初,他在加強海防方面不遺餘力,你看不出他有什麼主和的氣味兒。發生思想轉變,是到了前線,親眼見識英國人「船堅炮利」之後才開始的。或許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耆英還待在大後方,沒準「主剿」的論調仍然喊得比誰都高。
這麼多年官做下來,老官僚自有一套應付上級的辦法。英軍回復他的照會,他會從裏面挑字眼,然後進行包裝。在他筆下,英方的強硬態度往往會變成「言詞恭順」「深知感激」,反正是一副軟沓沓的孬種樣,其做法頗近似於靖逆將軍奕山。只不過奕山還是打了敗仗,實在沒法交代時才走了文學道路,耆英卻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文學青年,隨時隨地都有創作靈感,可以把假的說得九九藏書比真的還真。
道光留戀滿語是有道理的。保留著傳統的八旗駐防軍總算沒有給這位滿人背景的皇帝丟臉,讓他在長久的挫敗中好歹也找回了一點自尊。在相關奏摺中,道光曾御筆批示:「不愧朕之滿洲官兵。」
青州兵「悉力死拒」,拼著命作戰,到實在力不能支時,才奪門撤退。
「以拯民命」四個字已經觸碰到了道光內心的底線。作為皇帝,他得對整個帝國負起責任,不能破罐子破摔,而在戰爭看不到一絲一毫取勝希望的前提下,越早結束,損失才會越小,這正是當年他的爺爺乾隆征討緬甸時留下的教訓。
耆英是努爾哈赤的後裔,屬於皇室宗親,他跟琦善一樣,都不用讀書,全是靠蔭生才當了官。不過這個人似乎天生就很會做官,連教師爺都不用請,朝廷read.99csw.com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門,他做過四個部門的尚書,一個部門的侍郎,前前後後擔任了五十多個職務。
1842年8月2日,英軍主力溯江而上,直指長江上的核心城市南京。牛鑒與耆英等人連連上疏,請道光下旨議和,以拯危局。情急之下,牛鑒顧不得忌諱,聲稱「危迫實不可言」,情況危急到都不知道該怎麼描述了,要皇帝「速速定奪,以拯民命」。
能夠堅持到這種程度,京口兵已經相當不易,可青州兵仍然很生氣,對之大罵:「你們不敢交鋒,難道在我們屁股後面助助威都沒膽嗎?」
眼見英軍從十三門蜂擁而入,青州兵挺身上前。有的勇士手持長矛,一傢伙先挑了一個,來不及拔出,又挑著屍體刺倒了另一個英國兵,短兵相接處,猶如當年的趙子龍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