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民風

第八章 至為關鍵的幾個月

民風

由於需要不斷地遣撤舊勇,另建新營,對兵員的需求量就相當之大,據曾國荃統計,僅湖南湘鄉一縣,前後從軍的人便有二十余萬之多。
按照自己的設想,曾國藩上疏朝廷,請求由兩淮兵勇組成淮揚水師,以作為創建淮軍的前奏和鋪墊。曾國藩安排李鴻章幫助湘軍水師將領黃翼升經辦此事,不料兩淮當時已成為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李鴻章暫時無法前往。後來因為替李元度向曾國藩求情,李鴻章一怒之下離開了祁門大營,以淮勇辦水師的事也就只能泡湯了。
為什麼湖南人能當兵打仗,幾個鄰省的人就不行呢?細究起來,這與當地風氣大有關聯。湖南民風之強悍,在歷史上是有名的。當初太平軍進入湖南而湘軍尚未建立時,境內民眾便立刻自發分化為壁壘分明的兩派,一派投入太平軍,九*九*藏*書一派成為結堡自守的民團,這兩派立場完全不同,但都毫不遲疑地與對方誓死爭鬥。這種民風,在當時的湖南各地少有例外。
曾國藩對戚繼光的這一策略非常服膺。湘軍軍制,凡一個軍營染上暮氣,就必須立即全部遣散,另行招募新軍。曾國藩引用北京舊鞋鋪里的一句諺語,稱之為「抽幫換底,整舊如新」,意思是就好像鞋鋪把舊鞋的底子換上新底子,便能夠使之煥然一新。
失敗的原因主要是淮河兩岸地區的士族力量薄弱,士紳集團受理學忠君的思想影響較淺,見清廷和太平天國對峙日久,相持不下,便對形勢大多採取了觀望和兩面應付的態度。
等到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又再度提出了創建淮軍的計劃。他認為,兩淮地區應該不愁招不到合適的勇丁,https://read.99csw•com只是缺乏訓練人才而已,倘若能用湘軍的制度來訓練兩淮勇丁,同時嚴格紀律,並多訓練一段時間,不但能練出好兵,還有望從中選拔出一兩個日後的名將之才。他樂觀地估計,這樣一支淮軍將成為聲望不減于湘軍的勁旅。
安徽的情形則與湖南、湖北、四川、江西都不大相同。安徽除通常以長江劃界,分成皖南皖北外,還可以按經濟文化水準,大體分出三區,即最南面的皖南地區、最北面的兩淮地區以及夾在兩區之間的皖中地區。
反觀同時期的湖北、江西,太平軍一來,民眾就趕緊蓄起頭髮,清軍一來,又馬上剃頭,民風差異,顯而易見。四川素為天府之國,有漁鹽之富和商賈之利,老百姓生活安逸,民間肯冒兵戈之險從軍的人自然更不會多。
九*九*藏*書相比兩淮,皖中的士族力量較大,理學思想影響深。再者,皖中地區有的為太平軍鞏固的根據地(安慶),有的為拉鋸戰區(廬州一帶),戰鬥激烈頻繁,持續時間長,各縣團練頭目或有父兄被太平軍所殺,或財產被毀,房屋被占,客觀上也使他們喪失了妥協觀望的餘地。
三區中最窮的是兩淮地區,包括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鳳陽在內,都是「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所在。兩淮在嘉慶時就出現動蕩,至道光年間日趨嚴重,在鳳陽、穎州兩郡,搶劫和殺人放火的事件層出不窮,犯案者甚至敢和官府對抗,公然拒捕。
皖南是三區中最富的,這主要是由於徽商的緣故。太平軍攻入皖南時,紳商們曾集巨資獻給太平軍,試圖換取對方不攻奪他們所在的城池。可是太平軍作戰本有其既定的戰略目的,往往都是九_九_藏_書錢財收了,城池也照攻不誤,於是有人就諷刺說:「徽人必有抱金而死者!」顯然,皖南民風不過是湖北、江西、四川的翻版,在這裏很難招募到敢戰能戰的武士。
除湖南外,從就近原則出發,胡林翼、曾國藩、駱秉章也都曾分別籌劃在湖北、四川、江西招募勇丁,並按湘軍成法,組建由該省勇丁組成的新營。可惜的是成效都不顯著,有的剛剛成立不久就被裁汰了。比如胡林翼撫鄂時,就想招鄂人為兵,選鄂人為將,結果所建的部隊根本就不能用,最後他的所謂鄂軍其實仍是湘軍,從兵到將大部分都是從湖南招募過去的。
曾國藩最初創建湘軍的思路,很多都取法於戚繼光。戚繼光練兵用兵有「澄定渾水,再汲新水」一說,渾水指的是舊軍,新水指的是新軍。按照一般經驗,士兵從征的時間一久,都會漸漸染九-九-藏-書上暮氣,秉性善良者思鄉心切,凶暴狡詐者甚至會為敵方所誘而另有圖謀。戚繼光的對策是以新代舊,用重新招募的新軍來替代暮氣沉沉的舊軍。
經歷兩次失敗后,再議創建淮軍,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把目光從兩淮移向了皖中。皖中在經濟文化程度上居於皖南和兩淮之間,同時因其北面與兩淮接壤,東面的巢湖又是鹽梟出沒之區,因而民風也較強悍。
發現兩淮風氣剛勁,還在李鴻章初入湘軍幕府時,曾國藩就決定由他主持招募淮南勇五百人,組成淮南騎兵,為創建湘軍騎兵探路。李鴻章受命后,派人到兩淮募勇,但當地士紳卻借口團練僅保衛鄉里,對前往招募的人員百般阻攔,結果這次試驗沒能成功。
此次李鴻章受命出征,最大的困難還是沒有兵,湘軍的規矩是兵為將有,於是曾國藩便派他招募淮勇,用以組建援滬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