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編 抗日戰爭時期之前 回憶我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

上編 抗日戰爭時期之前

回憶我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

我們的實驗工作,是從發展生產入手的。鄒平縣是產棉區,我們首先幫助農民改良棉種,同時,還推廣優良麥種和畜禽良種,植樹造林,疏通河道,努力發展生產,改善農民的生活。當地的棉花都是運到青島紗廠去紡紗的。我們以孫家鎮為點收購棉花,經初加工運往青島。我們還計劃在鄒平建設紗廠,就地加工。因為抗日戰爭爆發,沒有來得及辦。這是推廣科學技術,發展生產方面的建設。
二、鄉村服務訓練部
以上是幾個重點,那個時期全國搞鄉村工作,作鄉村建設的人很多,形成一種社會運動。
經濟上的合作組織和政治上的地方自治團體是相因而至的。隨著經濟上合作組織的建立,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民生活的改善,他們參与過問國事的要求和可能就增強了。這樣政治上的地方自治團體也就會搞起來。總之,鄉村工作搞好了,憲政的基礎就有了,全國就會有一個堅強穩固的基礎,就可以建立一個進步的新中國。
鄒平縣自然條件、地理位置都較好,是我們搞實驗理想的地方。它交通方便,在膠濟鐵路沿線,縣城離周村火車站只有三十多里地。縣不大,人口不多,當時有十七萬多人。
研究部是高級研究機構,任務是研究鄉村建設理論。它招收的對象是大專院校的畢業生,或者雖未取得大學文憑,但學識有相當根底者。這些人都作為研究生,學習一年,每期招收四五十人。
第三階段,是在山東,在這裏搞的時間最長。從1931年初到1937年底,日軍侵佔山東以後結束。
可是,不久政局發生了變化。當時,中國有不少的軍事政治巨頭,蔣介石是一個巨頭,李濟深是一個巨頭,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也都是巨頭。南京國民黨政府成立后,蔣介石成為國民黨政府的頭兒,佔據中央的領導地位,成了中國的第一個巨頭,其餘的都成了地方巨頭,要聽蔣介石的。蔣介石若是可以信任人,本來是可以團結住這些人的。但是,蔣介石不是這樣,他排除異己,要把這些巨頭一一剷除掉。這樣就先後爆發了蔣介石同桂系、同晉系閻錫山和西北軍系馮玉祥等的戰爭。蔣介石要除掉李濟深的勢力,把李濟深軟禁在南京城外的湯山,共囚禁了兩年。李濟深倒了,我的鄉村建設計劃在廣東搞不成了。於是,我離開了廣東。這是我搞鄉村工作的第一階段。
中原大戰前,馮玉祥有二十多萬軍隊,佔據著山東、河南以及整個西北地區。馮玉祥在蔣介石的壓迫下,放棄了山東、河南,向西北撤退。部隊撤入陝西潼關以後,馮玉祥在陝西省華陰縣召開軍事會議,韓復榘在會上反對他的西撤計劃,馮很生氣,怒斥韓復榘並打了他一個耳光。這時,韓復榘在政治上已經是省主席,在軍事上是幾萬人的總指揮,馮玉祥對他的態度,使他很受不了。韓復榘回到部隊以後,便帶他的嫡系部隊一萬多人,出潼關向東開去,脫離了馮玉祥。這正是蔣介石與閻錫山、馮玉祥的矛盾即將爆發之際。蔣介石看見馮玉祥內部分化,很是高興。1930年9月,蔣介石任命韓復榘為山東省政府主席。
九九藏書由於我搞的鄉治,與他們搞的村治差不多,他們歡迎我參加,請我接辦《村治月刊》,擔任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主持學院的具體工作。我很高興地接受了他們的邀請。當時,河南村治學院正在籌建,我便把籌建工作抓起來。首先起草了《河南村治學院旨趣書》,闡明了河南村治學院的宗旨。這篇文章收入我的文集中。我還起草了村治學院的章程等。1929年底,河南村治學院招收了第一批學生,有四百人左右。正在搞的時候,蔣、閻、馮中原大戰爆發,河南是主戰場。戰火紛飛,村治學院難以繼續辦下去,學生學習了不足一年,便草草結業,1930年10月學院也就結束了。這是我搞鄉村工作的第二階段。
我在中學讀書的時候,就很關心國事。那時候,中國很落後,經常遭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欺侮。我認為,要改變這種局面,中國的政治必須改造,救國也必須從政治入手。根據當時的知識,我心目中好的政治模型,就是英國式的憲政。英國憲政一開始不是靠廣大人民,是靠中產階級,靠有錢的人,後來範圍逐漸擴大,工人和勞動人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廣大的人民有權與聞政治。因此我認為英國式的憲政是最理想的政治。這種認識現在看來,當然是很粗淺的想法,但是在當時,這不僅是我一個人的認識,可以說是要求改造中國政治者的共同認識。舉例來說,清末中國許多人要求君主立憲,辛亥革命后,民國二年開國會,國會分參議院和眾議院;袁世凱稱帝后,全國要求憲政,這些都是學習英國。還有,中國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時,國民黨的黨章,也是參照英國式憲政政黨的。
關於鄉村建設工作,我的主要著作有兩本:一本是《鄉村建設理論》;一本是《鄉村建設論文集》。這兩本書都是在抗戰前由鄉村書店出版的。
為了實施我們的鄉村建設計劃,經山東省政府同意,以鄒平縣為鄉村建設研究院的實驗區。這個縣的全部事情都由研究院管,縣長由我們提名,省政府照提名任命。縣政府的機構設置、行政區域的劃分,完全由研究院根據需要決定。那時,各縣縣政府都設有四個局:民政局、財政局、建設局、教育局。我們改組了縣政府,廢去四個局,改為設置五個科。全縣劃分為十個區,縣城內一個區,縣城外九個區。
鄉村建設研究院先設有出版股,后改為鄉村書店。鄉村書店在「七七」事變后,遷到了武漢,后又遷至重慶,在重慶還辦了一個時期。與我們在山東搞鄉村建設的同時,全國有不少的人也在搞鄉村工作,影響較大的除我們之外,還有三個點:河北省定縣的平民教育促進會;江蘇省無錫的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江蘇崑山中華職業教育社。以上三個機構均有實驗區,中華職業教育社的實驗區在江蘇省崑山縣徐公橋。
黃炎培當時在搞職業教育運動,團體叫中華職業教育社。職業教育社本來在城市辦職業教育學校,後來他們的工作逐漸發展到農村,在江蘇省崑山縣徐公橋搞了建設農村的實驗區。
河南read.99csw•com村治學院是王鴻一先生向當時佔據河南的馮玉祥建議,得到馮玉祥的贊助搞起來的,創辦人大部分是河南人,經濟上主要是靠河南地方上的力量。村治學院的院長是彭禹廷,副院長是梁耀祖(字仲華)和王怡柯,都是河南人。為什麼一批河南人倡導和支持村治呢?河南省地處中原,自古以來是主要戰場,戰爭給河南造成嚴重的破壞,人民經受了很大的痛苦。戰爭中,敗兵逃兵四散,很多人落草為匪,更多的變賣槍支,所以河南土匪多,鄉間散失的槍支多,社會秩序很不安定。為了自衛農村建立了一種武裝組織,叫紅槍會。它是憑藉宗教迷信把人團聚在一起的,常常被人利用。紅槍會的領袖大都是當地有錢有勢的人。這些人掌握了紅槍會後更有勢力。紅槍會被有錢有勢的人利用,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摩擦。建立紅槍會本來是好事,但是也有很大的流弊。所以,地方上的一些開明人士、知識分子就想改變這種局面,教育農民,破除迷信,不被利用。基於這種動機,他們辦村治學院。
訓練部的任務是訓練到鄉村服務的人員。招收的學員都是有相當中學文化程度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畢業后,要去鄉村工作,年齡一般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大都是二十歲左右的。收的人數比研究部多一些,每期約三百人。
我們在縣城辦了衛生院,設有病床。醫院的大夫,均聘請濟南齊魯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
河北省定縣平民教育會的晏陽初先生,退到四川以後,繼續從事鄉村工作,改用了鄉村建設的名稱,在重慶北碚歇馬場辦了四川省鄉村建設學院。
實驗區確定之後,我們對全縣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對人口作了普查。縣政府設立了戶籍室,掌握全縣的戶籍情況。各區政府都和縣政府裝有直通電話,我們要求各區政府及時報告本區人口變動情況。全縣的戶籍情況,戶籍室都有檔案。有兩種人,作為特殊人口,另立卡片:一種是有文化知識的人,即受過小學以上教育的;一種是鄉村中的壞人和不務正業的人,像流氓、盜竊分子、賭徒、好吃懶做的人等等,以便對他們的使用與管理。
設在江蘇省無錫市的江蘇民眾教育學院,后改稱江蘇教育學院,創辦人是俞慶棠女士。俞先生是美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民眾教育。民眾教育又稱成人教育或叫社會教育。民眾教育的對象是廣大民眾,是成年人,不是小孩,也不是少年。成年人,不論工人、農民、店員、職員等等,都有職業,從事社會生產,不能像小孩那樣進學校讀書,只能在工作之餘進行學習,進學校也只能進夜校。中國的民眾主要在農村,在中國搞民眾教育,主要的對象是農民。教育的目的在於推動農業發展,改造農村,也就是發展鄉村建設事業。俞慶棠先生從美國回國以後,在江蘇省無錫開辦民眾教育學院,後來取消民眾二字,叫江蘇教育學院。俞慶棠先生辭去院長職務以後,由高陽先生接任。高先生任院長多年,一直到抗日戰爭開始。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江蘇省后,學院撤到廣西省繼續辦。
社會教育社成立九_九_藏_書后,曾召開過幾次年會。每次開會都登報,歡迎各界人士參加,是會員的可以參加,不是會員的也可以參加。
地方武裝團體訓練員養成所是幹什麼的呢?廣東這個地方,地方紳士很有力量,他們建立了武裝力量,叫民團。名曰保護地方,防止土匪,實為保護自己。廣州與香港相近,商業發達,商界的勢力很強,也組織有武裝力量,叫商團。1924年,國共合作,廣東的革命空氣很濃厚。共產黨在農村搞農民運動,組織農民協會,建立農民的革命的武裝,叫農團。李濟深領導搞「地方武裝團體訓練員養成所」就是想要訓練一批人,畢業後到各縣地方當武裝訓練員,把民團、商團、農團搞在一起,避免左派和右派武裝力量的衝突。我講課時,聽講的訓練員有千數人。
我們的機關叫鄉村建設研究院。院長是梁仲華,副院長是孫廉泉,名則讓。我擔任研究部主任。不久,梁仲華、孫廉泉二位正副院長相繼調任濟寧專區專員等職,負責菏澤鄉建院分院工作,由我接任院長。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上海、南京相繼失守。12月22日,韓復榘對日本的侵略不作抵抗,退出濟南,接著退出山東。鄒平的鄉村建設事業被迫結束。我們從山東退到武漢,又退到四川。在四川,我沒有再搞鄉村建設,除參加政治活動外,辦了一所中學,目的是使我的朋友在四川有一個落腳的地方。
三、鄉村建設實驗區
是年春天,我回到北京。這時,北方有一批朋友,在思想上與我共鳴,也在搞鄉村工作,但不叫鄉治,叫村治,在北京出版《村治月刊》,在河南創辦村治學院。《村治月刊》是王鴻一先生創辦的。王鴻一,山東人,曾任山東省議會副議長,很有名望。他與閻錫山、馮玉祥等都是朋友,給他們提建議,是他們的座上客,但是他不當官,不做他們的部下。《村治月刊》在北京出版,錢主要是由閻錫山捐助的。那時,閻錫山在山西省搞村政運動,省政府設有村政處。村政處的任務有兩個:一是禁吸毒品,即禁抽大煙;二是禁婦女纏足。1929年我從廣東回北京途中,曾往江蘇崑山、河北定縣和山西考察當地農村工作。
我們還積極倡導和支持發展合作社,即搞團體組織。合作社是從信用合作社到生產合作社這樣發展的。組織合作社的工作,是由羅子為負責。他帶幾個助手在鄉村奔走,幫助農民組織起來。當時,鄉村中建立了不少的合作社。為了支持發展生產合作社,縣裡設立金融流通處,兼縣金庫。什麼人都可以存款,但是借款必須是集體,也就是合作社才能借,不借給個人,以資助集體引進和使用新式科學技術發展生產。
此外,我們還舉辦過三次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這三次會是在鄒平、定縣、無錫先後舉行的。
設在河北省定縣的平民教育促進會,創辦的時間比我們早。它是由晏陽初先生主持的。晏先生是四川省巴中縣人。這個地方是比較苦的。晏先生自幼在當地美國教會辦的學校讀書。由於他天資聰明,教會資助他去美國留學,又由美國轉到歐洲。他到歐洲正趕上九*九*藏*書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法國男子大部上前線作戰,國內勞力不足,工廠缺乏工人,資本家便到中國來招收華工。這些華工全部是在青島集中,乘船到法國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農民,沒有文化,不識字,遠離家鄉,往家寫信也寫不了,很是苦惱。晏陽初在法國看到這種情況,很是同情。於是創辦平民教育會,在華工中搞識字運動,教華工識字。很多人識字以後,可以往家寫信了。晏陽初的這種作法,深受華工的歡迎。他自歐洲回國以後,還繼續搞識字運動。人們告訴他,最需要識字的是農村的農民。於是,他便選定河北省定縣為他的平民教育促進會的實驗區。他的經費主要是從美國的慈善機關募捐來的,來的比較方便,也很充足。我們的經費主要是靠中國的地方政府,在河南靠馮玉祥,在山東靠韓復榘。但是,晏陽初也遇到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解放戰爭後期,他去美國募捐,美國的捐款人對他說,你只許站在國民黨一方,不許站在共產黨一方。他從美國回到國內時,蔣家王朝的覆滅已成定局。黃炎培在上海對他說,蔣介石不行了,共產黨將取得全國政權,你不要跟國民黨跑,勸他留在大陸。他說,不行,我的捐款人都要我只能站在國民黨方面。結果,他沒有聽勸告,隨國民黨逃到台灣。他在台灣的國民黨農村復興委員會搞了一段,後來轉到菲律賓,繼續搞鄉村工作。晏先生今年八十八歲,仍健在。
我的家庭,從曾祖父、祖父、父親,到我,都是生活在城市中,沒有在鄉村生活過。我是怎樣去搞鄉村建設的呢?怎麼起了這麼個念頭呢?這要從我的中學時代說起。
搞鄉村工作的理想、志願確定后,我總想找一個地方試試看。首先我選擇了廣東。我生長在北京,工作以後,又在北京大學教書,怎麼選擇廣東實踐我的理想呢?因為我看廣東有一個方便條件,就是我的明友、孫中山先生的部下李濟深在廣東掌握政權。他希望我去,我也想去,我就從北京去了廣東。
我就是基於這樣一種想法去搞鄉村工作,以這樣一個主觀願望為指導離開城市到鄉下去的。這是我二十歲到三十歲時候的事。
我們在河南辦村治學院時,河南的當權者是馮玉祥。他的部下韓復榘任河南省政府主席。韓復榘的省主席只是一個名義,因為事事都要聽馮玉祥的,省政府的事馮玉祥又派薛篤弼主持。韓復榘雖然不掌省政府的實權,但他也關心村治學院的事,並同我們相熟悉。
1929年正月,我離開廣州北上,沿途考察了各地的農村情況,寫了一篇論文《北游所見紀略》,後來發表在《村治月刊》上。
我們的實驗區,開始在鄒平,後來菏澤縣也划為我們的實驗區。
鄉村建設研究院分三部分,另外還有一個附屬農場。
中原大戰爆發后,河南村治學院匆匆結束。院長彭禹廷回到本鄉河南鎮平縣,我回到北京。副院長梁仲華到濟南,向韓復榘報告河南村治學院的結束情況,因為如前所說,河南村治學院是韓復榘任河南省主席時辦的。韓復榘對梁仲華講,歡迎你們大家都來山東,在山東繼續河南的九-九-藏-書事業。梁仲華到北京找我,說韓復榘歡迎我們大家都去山東。當時,河南村治學院雖然已經結束,但是人員還沒有散夥,大家便聚集山東。這是1931年1月。
我在廣東時,沒有用鄉村建設這個詞兒,用的是鄉治,這是從中國古書上借用的一個名詞。我想在廣東收一批學生,辦鄉治講習所,把我的鄉治主張和辦法講給他們聽。後來,辦鄉治講習所的設想沒有實現,在一個叫「地方武裝團體訓練員養成所」的機關,我以《鄉治十講》為題,作了十次講演,講了鄉治的意義和辦法。
一、鄉村建設研究部
當時,我還有一種認識,或叫覺悟,就是認為英國憲政成功、有效,是靠英國人民爭取來的。英國公民的公民權、參政權、對國事的參与過問權,都是英國人自己要求和爭取來的。自己不要求、不爭取,是不能實現的。在民眾沒有要求的情況下,靠賞賜是不行的,一紙公文,沒有用。當時,中國的民國憲法中也規定了公民的一些權利,但不過是白紙黑字,廣大民眾不懂這個事。選舉時,讓他們走幾十里地去投票,他們不去,沒有時間,把選舉權送給他們,他們還不要。我看到這一點,感到要改造中國政治,必須從基礎做起。國家憲政要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省也是地方,但是太大。從基礎做起,就要從最基層開始做,搞鄉村的自治,一鄉一村的地方自治。一鄉一村的自治搞好了,憲政的基礎也就有了。具體的做法,我設想是把農民首先組織起來搞合作社,由低級到高級,由小範圍到大範圍;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把它運用到生產和生活中去,進行農業的改革和改良,進行農村的各種建設事業,搞工業化的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和生活的提高是互為因果的關係,生產技術改革了,生產就會發展,也就使生活得到改善;生活改善了,對先進的科學技術的要求也就更強烈了。科學技術的運用和組織生產團體也是互為因果的兩面,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運用新式的科學技術,個人的力量不行,需要團體組織的力量。有一個團體組織,才能引進一份科學技術;有一份科學技術,才能促進一個團體組織。團體組織越大,能夠引進和運用的科學技術就越先進、越多。這樣團體組織也會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俞慶棠先生在辦江蘇省民眾教育學院之後,發起組織一個團體,叫社會教育社。這是一個從事社會教育的人自願結合起來的組織,相當於現在的一種專業的研究學會。由於當時許多有志改造農村的人在搞鄉村工作;全國各省、市政府都辦有民眾教育館,也有一批人,所以參加社會教育社的人相當多。社會教育社大約於1933年正式成立。大家推選出三個主要負責人為常務理事,有俞慶棠、趙步霞,我也是一個。
我們在山東的做法與在河南的做法略有不同。在山東不叫鄉治,也不叫村治,叫鄉村建設。這個名稱是我在《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辦法概要》這篇文章中第一次用的。為什麼叫鄉村建設?因為當時人們都在提倡建設,建設有許多方面,我想我們搞的工作是鄉村的建設工作,所以用了鄉村建設這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