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譯後記

譯後記

筆者查閱了當時在社科院文獻中心能夠看到的所有德文報刊,收集了許多評論文章,因為通過外文所圖書館訂購的原版書還沒有到,就將德國雜誌上預先選登的該書全文複印裝訂成冊。根據收集的材料,筆者寫成了《聯邦德國青年作家帕·聚斯金德》一文,發表在《外國文學動態》1987年第8期上。這是我國首次介紹《香水》和它的作者。
蔡鴻君
1986年初,筆者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在《世界文學》編輯部負責德語文學部分。當時,國內的外國文學界,尤其是搞德語文學的,基本上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外國古典文學和經典作品上,對國外的最新創作動向關注較少。為了能夠在《世界文學》上較快較多地反映德語文壇現狀,筆者花了大量精力翻閱了八十年代初以來的德文報刊。一本名叫《香水》(Das Parfürm)的長篇小說十分引人注目。它出版於1985年,這一年聯邦德國文壇十分活躍,許多著名作家出版了新作,例如海因里希·伯爾的《河邊風光前的女士們》、西格弗里德·倫茨的《練兵場》、馬丁·瓦爾澤的《激浪》、君特·瓦爾拉夫的《最底層》等。但是,在德國的文學暢銷書排行榜上,《香水》作為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第一部小說,竟然長期位居榜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德文版就售出了60萬冊,賣了二十多個外國版權,非德文版的總印數也超過了180萬冊。
《香水》不僅以其奇特的故事和曲折的情節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而且也受到了德國評論界的一致好評,認為這是一部寓言式的小說,情節和人物雖屬虛構,但作者旨在借古諷今的意圖則顯而易見,作品影射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醜陋現象。著名評論家馬塞爾·賴希拉尼茨基在《法蘭克福彙報》上撰文說:聚斯金德這個在德語文壇初露頭角的年輕人,能夠嫻熟地駕馭德語,擅長敘述故事,是一個永遠也不會使人厭煩的小說家。聯邦德國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于爾根·洛德曼在向當時正在德國訪問的中國作家代表團介紹當代德國文學情況時,專門提到《香水》一書,認為「其寫作技巧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它描寫的環境如實,富有感性」。《明鏡》周刊將《香水》的出版稱作「德語文壇的一件大事」;《時代》周報認為聚斯金德的小說「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香氣」;《標題》雜誌寫道:「這是一部描寫細膩的諷刺作品,它並非針砭某一具體對象,求證內容是否完全符合事實是毫無意義的。」美國的《時代》周刊說,這部小說「充滿力度」,「使人入迷」;法國的《費加羅報》預言:《香水》將成為「當代文學史上一個無可比擬的奇迹」;美國的《紐約時報》發表了題為《成功的芳香》的書評和聚斯金德的談話《向德語區的勝利進軍》。
《鴿子》得到了德國評論界的幾乎眾口一詞的讚揚。《明鏡》周刊1987年第12期認為:以古典中篇小說形式寫成的《鴿子》,是一篇表現人類生存恐懼的寓言https://read.99csw.com,反映了當代社會普遍存在的人們對於未來的恐懼。《萊茵河水星報》1987年3月號文學副刊的評論員沃爾夫·舍勒認為:「《鴿子》是當代散文創作中的一部罕見的傑作,是一篇結構縝密、技巧嫻熟,以心理描寫見長的小說,在敘述技巧上是歐洲傳統的中篇小說創作藝術的繼續。」《鴿子》的第一版印了十萬冊,一個月後躍居德國文學類暢銷書排名榜第二位,是1987年德國全年第三暢銷書,同時還賣出了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巴西等十幾個國家的翻譯版權。《鴿子》中譯文屬於較早的外文版本之一,當時,在瀋陽出版的《中外文學》的編輯李姊昕女士得知《鴿子》的情況,約請筆者翻譯,因為交稿時限較短,筆者約請友人張建國先生加盟合作,未及全部完成,張先生就負笈西洋,後來中文譯文發表在1988年第3期上。《鴿子》顯然不及《香水》迷人,後來承蒙韓耀成先生看中,選入他主編的《外國心理小說名著選》(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算是多了幾位讀者。

聚斯金德不是一個多產作家,他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還有一本長篇小說《夏先生的故事》(Die Geschichte von Herrn Sommer)和收在本書里的三個短篇小說。《對深度的強制》(Der Zwang zur Tiefe)里寫的是一個「聰穎過人」的年輕女畫家,在舉辦了第一次畫展之後,因為受到「這些畫都缺乏深度」的評論,開始變得懷疑、困惑、古怪、萎靡,她試圖尋找深度,卻又不得要領,「終日閉門不出」,「卻什麼也畫不出來」,陷入了一場難以自拔的危機,最後,絕望地從電視塔上跳下自殺身亡。《一場龍虎鬥》(Ein Kampf)寫的是一場勢不均力不敵的象棋比賽:「棋壇高手」挑戰當地棋王。所有的觀棋者從陌生的年輕人的「姿態中流露出來的鎮定和沉著」斷定他是一位「棋壇高手」,希望他「創造人們期待已久的奇迹」,戰勝七十歲的「其貌不揚」的當地棋王,「讓他也終於嘗嘗失敗的苦澀」。如果說是陌生人從容不迫、大刀闊斧、滿懷信心的舉止,倒不如說是圍觀者屢戰屢敗的心態,使得人們希望有一位天才棋手來「為大家洗刷恥辱」。因此,儘管年輕人屢出漏招,「深諳棋道」的觀棋者們卻總在設法為他找到「這步棋的目的和深刻意義」,斷定「大師自有他的錦囊妙計」。即使是當「棋壇高手」處於劣勢,觀棋者們也找出不以數量優勢論英雄、大師自有戰略目光為其解釋。生死攸關之際,觀棋者們仍然堅信他們的人將獲得勝利,甚至希望、渴望、祈求當地棋王會犯一個低級錯誤,導致棋局發生逆轉,相信大師能創造奇迹,贏得勝利。當他們的統帥推倒棋認輸的時候,他們仍然不能相信這一事實。當地棋王因外界的影響從一開始就變得躲躲閃閃、猶豫不決,思考了好長時間才滿腹狐疑地作出決定。即使處於優勢,陣地固若金湯,他也心慌,懷疑read.99csw.com自己估計錯誤,鑽進了對方設下的致命的圈套,變得更加小心,更加遲疑,更加膽戰心驚。直到勝局已定,他才恍然大悟,他本來在開局的時候就能置對手于死地,因為對手頻頻臭招,顯然是對下棋半通不通,是對手的自信、天賦和青春活力,加上圍觀者們的情緒導向,使他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雖然他最終贏了這盤棋,但是他在心理上遭受了一次失敗,而且是一次不可彌補的失敗,因為他在整個比賽中都在否定自己,貶低自己,在對手面前繳械投降,更為可悲的是,他永遠也不會有「報仇雪恥的機會」,任何輝煌的戰績都無法彌補這樣一種失敗。所以他決定與象棋徹底決裂,永不下棋。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篇小說。《梅特爾·米薩爾的遺囑》(Das Vermächtnis des Maǐtre Mussard)是一篇很難讀懂的作品,一個「看重書籍和科學」的人,在兩百多年前留下了一封遺書,記載了這個「博學的人」對貝類進行的徹底的研究,思索多年,冥思苦想,終於悟出一個道理:「世界……是一個殘忍的合上的貝。」最後,這個看到過貝類的第一人,得了「貝類病」,「到下面去和貝類匯合了」。可惜,筆者功力不夠,終究還是沒能讀懂可憐的米薩爾到底要向後代傳達哪些「難以置信的發現和知識」,更沒有明白作者聚斯金德試圖要表現什麼。但願大多數讀者不要像我這樣辜負了作者的一片苦心。不過,好在作者對於讀者根本就不抱任何希望,或者,他根本就沒有指望有人能夠讀懂他的作品,或者,他也壓根兒就沒有想要表現什麼。天曉得!
《鴿子》這部中篇小說是聚斯金德出的第三本書,出版於1987年,主人公是法國巴黎銀行的門衛約納丹·諾埃爾,五十歲出頭,農民出身,服過兵役,已經當了近三十年的門衛。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銀行大門前面,或者在三級大理石台階上邁著穩健的步子踱來踱去。回首平生,諾埃爾沒有任何值得留戀的事情:展望未來,他更是別無它求,唯有死亡在等待著他。諾埃爾幾十年來過著一種平淡孤獨、極有規律、自我滿足的生活。三十年來,他一直住在一間很小的但是布置得井井有條的房間里,在這個充滿不安的世界上,這裏一直是他的安全島。1984年8月,在一個剛剛下過暴雨的星期五的早晨,諾埃爾拉開房門,發現有一隻鴿子蹲在門前,他嚇得趕緊退回房間,把門鎖上,祈求上帝的幫助,最後終於鼓足勇氣,衝出了房間。素來與世無爭、嚮往平靜生活的諾埃爾把這隻鴿子視為一種外部的威脅,因為它打破了他常年恪守的生活規律。整個上午諾埃爾都六神無主、心不在焉,他感到自己長期以來習慣的生活規律和平靜的心境遭到了破壞,他驚愕地發現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可笑,平靜的生活一下子全被打亂了。作者不吝筆墨地陳述了主人公枯燥乏味的生活和工作,細緻入微地描寫了諸如他的走路、站立、吃飯、喝酒、散步、睡覺、整理房間、分發信件,甚至小便等日常瑣事。這種無聊乏味的機械性的周而復始,構成了主人公的全部生活內容,使他感到滿足、平靜、安全,而這隻鴿子的出現打破了他的內心平靜和生活秩序。在一個半小時的午休期間,諾埃爾在小公園裡遇到一個已經認識多年的流浪漢,他想起三十年前第一次見到他的情景,他們見過無數次,但彼此仍然是陌生人。與生活極有規律的諾埃爾相比,流浪漢則過著一種完全隨意自由的生活。每個工作日,諾埃爾九點準時站在銀行門前,而流浪漢則常常在十點或者十一點才優哉游哉地翻騰著街角的紙箱,尋找可以吃的和用的東西。諾埃爾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靠為銀行看門掙生活費,抱怨生活的艱辛,而流浪漢則對每一位將硬幣零錢扔進帽子的施主笑臉相迎,顯示出極大的滿足。諾埃爾不禁感到既氣惱又嫉妒,氣惱的是,流浪漢的那種自信和滿足,嫉妒的是,他自己不可能像流浪漢那樣顯得信心十足。他的氣憤和嫉妒繼而又轉變成了驚奇,他早就以為,這個流浪漢不會再活多久,但是卻驚奇地發現,流浪漢活得好好的,而且很自在,但是他立刻就被一種恐懼感所攫住,他擔心自己有朝一日也會淪落街頭。想到這裏,他的生活看似堅實的基礎,頃刻之間分崩離析。他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是個無能的人,下個月就會被銀行解僱,而他根本不可能找到一個新的工作。失業,流離失所,一無所有,生存危機的恐懼,驅使諾埃爾急於逃離,情急之下,他竟然把自己的褲子撕了一條大口子。諾埃爾感到,這條口子不是撕在褲子上,而像是把他自己劈成了兩半,血咕嚕咕嚕地往外冒,不趕緊堵住這個「傷口」,他擔心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死掉。於是,他心急火燎地奔向一家裁縫店,當他看見女裁縫的時候,覺得自己得救了,因為這位女裁縫是「令人信任」的,但是在僅剩下的午休時間內,女裁縫表示絕無可能完成縫補工作。絕望和不安再次攫住諾埃爾,他離開裁縫店,衝進百貨店買了一卷不幹膠,把褲子上的口子粘住,然後匆匆趕回銀行上班。整個下午,褲子上貼著不幹膠,站在銀行門前,使諾埃爾活像一個喜劇小丑,而他此時此刻的心態則充滿了悲劇色彩,在經歷了數次的絕望與希望,懷疑與得救,危難與幸運之間的擺動之後,籠罩著諾埃爾心上的只有對自己的蔑視和怨恨。他也曾產生過要做些什麼的衝動,然而就連他自己也很清楚,這種行動的願望僅僅是願望而已。「他不是一個積極行動的人。而是一個逆來順受的人。」他只能屈從於命運的安排,放棄是他唯一的選擇。他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個侏儒,變成了「一小堆垃圾」,他不再相信生活規律的存在。下班以後,他因為鴿子而不願回家,在街頭漫無目的地遊盪,縱然飢餓難忍,也不願意穿著破褲子走進飯店,因為整潔、秩序、條理、風紀是他的生活規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他覺得自己的外表這時就像一個流浪漢。他在一家旅館開了房間。這間房間比他自己的還要狹小,「開間也不比棺材寬敞多少」,晚飯他吃得很慢,「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的最後一頓飯了」。諾埃爾終於作出了決定:明天早上自殺。夜裡,雷雨交加,他混淆了旅館房間和他自己的房間乃至早年住過的叔叔的家和父母的家,童年的記憶與現實發生的事情交疊,歷來封閉孤獨生活的諾埃爾希望有人來解救他,希望結束迄今的生活方式,尋求與他人的接觸。可以說,當諾埃爾發出「沒有其他人,我就無法生活啊!」的感慨時,標志著他完成了尋找自我的過程,嚮往改變現有的生活方式,開始從孤僻的人(Einzelgänger)向普通的人(Mensch)轉變。多年來離群索居的生活,現在在他看來,是一種可怕的事情,他不願意再重複過去的生活規律。黑暗的陌生環境使諾埃爾得到了解脫,讓他重新找到了自我。當新的一天開始之後,他甚至童心煥發,脫去鞋襪,赤腳回家,一路上不停地從一個水窪跳向另一個水窪,絲毫也不像一個準備要告別人生的人。只是當他快到家門口時,心裏才掠過一絲疑惑:鴿子在那裡等著。然而,「他一下子不再感到恐懼了」。故事的結尾:鴿子已經離去,諾埃爾的擔心、恐懼、氣惱和危機感也隨之一掃而光。生活仍將繼續,一切又重歸原狀。小說幾乎通篇都是主人公的意識流動和內心獨白,是一篇上乘的心理小說。九-九-藏-書九-九-藏-書
這部封面上印著一個半裸女郎的長篇小說,是由瑞士迪歐根納斯出版社出版的,寫的是十八世紀中葉法國巴黎一個香水商人奮鬥、發跡、墮落、毀滅的故事。十八世紀的巴黎是法蘭西帝國最髒的城市,主人公讓巴蒂斯特·格雷諾耶的母親在垃圾堆邊生下了私生子,因為有遺棄嬰兒的企圖被判處絞刑。孤兒格雷諾耶雖然出生在最臟最臭的地方,但卻天生具有超常的嗅覺。他從小學會了用鼻子來認識周圍環境,長大以後憑藉這種奇特的嗅覺能力生產出頗受歡迎的香水,成為巴黎最富有的香水商。但是,格雷諾耶生產香水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賺錢,更不是為了造福於人類,而是另有所圖。他認為:香味可以隨著呼吸進入人體,鑽入心臟,從而支配人的好感與厭惡、痛苦與歡樂、愛與恨。因此,「誰只要控制了人的鼻子,他就能控制人類」。格雷諾耶千方百計採集世界上的各種氣味,試圖製成一種特殊的香水,使人一旦聞到這種香水味,就會神魂顛倒,沉迷不醒,只知終日縱情享樂,甘願任他擺布,掌握這種香水的他,則自然是主宰一切的人物。他尤其喜歡聞女人身上的香味,想方設法接近各種各樣的女人。他並非對女人的肉體感興趣,而只是為了攝取她們身上散發出來的芬芳香味,並將其長期保存起來,藉以喚醒自己情意綿綿的回憶。這種芬芳香味使他激動,狂熱,著迷,就像得到了性的滿足一樣。在滿足了自己對香味的需要之後,他便將這些女人殺死。格雷諾耶先後殺死了二十六名年輕女人,最後被警方抓獲,判處死刑。行刑之日,藏在他身上的香水竟然熏倒了許多前來觀看行刑的人,格雷諾耶自己也在這種迷人的香水氣味中死去。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於1九九藏書949年出生在德國南部施塔恩貝格湖畔的阿姆巴赫,曾在慕尼黑和法國學習中世紀歷史和現代歷史,沒有畢業就開始為電視台撰寫腳本,他與別人合寫的電視連續劇《馬納柯·弗朗塞》和《基爾·羅亞爾》曾經轟動一時。當時年僅三十五歲的青年作家能夠被迪歐根納斯出版社看中,完全出於偶然。1984年,聚斯金德的劇本《低音提琴》被搬上了舞台。迪歐根納斯出版社經理達尼爾·基爾的女秘書偶然觀看了這出只有一個人的話劇,並且將其推薦給她的老闆。基爾讀了劇本后,或許是礙於女秘書的情面,安排印了3 000冊《低音提琴》的單行本。後來,這出話劇竟然成了1984—1985年演季上演最多的德語劇目。聚斯金德出於感激之情,將新作《香水》的手稿交給了迪歐根納斯出版社,基爾剛讀了幾頁,就被該書的「香味」迷惑住了,但是他當初並沒有對這本書寄予很大希望。《香水》出人意料的成功,使得迪歐根納斯出版社這個剛剛精簡裁員的中等出版社,立刻再招兵買馬,加緊趕印新書,以滿足市場需求。聚斯金德本人更是深感意外。《香水》不僅使他一躍成為備受矚目的文壇新秀,而且徹底結束了他靠「買文為生」的生活。聚斯金德生性靦腆,出名之後,仍然不願拋頭露面,竭力迴避記者的採訪,甚至在法文版首髮式上讓法文譯者單獨出場應付電視報道。不知是出於什麼原因,大紅大紫的作家,竟然會親自給我這個中國的譯者寫了回信。這封信中對五個問題的回答,當年曾經發表在《世界文學》上,如今摘譯出主要內容作為本書的「代序」。
蔡鴻君 譯
2002年8月于德國凱克海姆
拙文《聯邦德國青年作家帕·聚斯金德》在《外國文學動態》發表之後不久,被《文藝報》的「世界文壇版」(1987年10月24日)幾乎全文轉載,編者換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香水》——當代文學史上一個無可比擬的奇迹」,還配發了作家的照片。當年,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文藝報》在國內文化出版圈裡影響很大,文章立刻引起了好幾家出版社的關注,他們輾轉打來電話希望筆者儘快翻譯出版這本書。筆者當時答應為灕江出版社翻譯此書,但是不久突然接到其他重要任務,因此就在11月廣州舉辦的「德語文學研究會年會」期間,向灕江出版社推薦了南京大學教授李清華老師,並將裝訂成冊的複印本送給了他。當年我國還沒有簽署國際版權公約,其他出版社也在計劃另外請人翻譯該書。李清華老師是一位很有經驗的老翻譯家,很快就交出譯文,灕江出版社的版本率先出版,印數超過十萬冊。
拉拉雜雜,寫成這篇文字,主要是追述了當年聚斯金德和他的作品被介紹到中國的情況。責任編輯裴勝利先生原本是約請寫一篇前言,左思右想,覺得這篇文字作為「譯後記」更為妥帖,縱然是遲寫了十五年。好在有作家本人的一篇親筆真跡作為「代序」,希望讀者們也會對這樣的安排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