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編後記

編後記

從以上三個面向的選文,簡約勾勒了王德威的近年學術關懷。這些文章體現了他精準犀利的洞察力,以及介入新穎學術視域的對話能耐。選文嚴格說來不算學術專論,但清麗抒情卻辯證張力十足的論述文字,依然是王德威自成一格的文學評論特色。希望這本選集可以帶給讀者愉快又充實的閱讀體驗。
此書命名為《懸崖邊的樹》,跟曾卓的詩作同名,那是王老師的主意。個中體現了王老師長期將學術研究與現代意識聯結所試圖彰顯的憂患意識與微言大義。那是知識分子對人文傳統的承擔,也是學術文字背後的個人胸懷。
此書分為三輯,各有不同關懷脈絡,九-九-藏-書集中反映了王老師長年關注的幾個核心議題。第一輯「古典今典,詩力文心」,除了文學經典與公民意識之形塑,是王老師針對人文學科的發展趨勢發揮之議題,其他挑選的各篇序文,涉及幾個關鍵詞:抒情傳統、近代文論、舊體詩新論,以及文學與文人的跨境離散。這些序文的最大特點,除了張揚各家專著的學術論點,往往精彩處還在王的點評與對話,碰撞的火花及洞見。藉由書序,王老師的關懷焦點,可以接應上他對文學現代性的思考。在小說研究之外,文論、新詩、舊體詩同樣可以置入到文學與歷史的辯證,攸關國家及個九_九_藏_書人主體論述在現代文學的表徵。「文學」與「現代」因此有著微妙與複雜的對話關係。王老師的近年關懷重申抒情傳統,目的不在復古,而是將抒情視為美學觀照、生活風格,文類特徵、情感結構不只是個人情緒的表現,同時代表了歷史主體面對文化與時代的塊壘。儘管序文是為他人的論著加持,但遊走其間的論述脈絡,引導的思路層次,傾注了個人對相關議題的開闊思考,個中識見總能打開論著的視野,讓人印象深刻,耳目一新。
台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最後一輯「文學行旅,小說中九*九*藏*書華」,在王德威長期關注的世界華語文學譜系內,提醒讀者注意旅行的「中國性」議題。小說中華,尤其強調了「華語語系文學」作為思辨問題的視角,就是觀察中華元素和中國想象如何在地域、族裔、社會、文化、遷徙、移民、殖民等面向的移動和轉化,各地華語文學如何銘刻、再現、體驗這些經驗和想象,進而展現某種對話與辯證關係。專輯里的文章,是對橫跨中國、馬來西亞與美國的現當代華文文學的點評文字。其中數篇評述中國當代重要小說家及小說的短論,屬於相關小說在台灣地區出版時的導論。這是面向華語小說世界的引介和評述,既能響應中九_九_藏_書國語境下的評論成果,亦能反映華語小說的眾聲喧嘩,展示王德威個人的閱讀眼界。
王德威教授的《懸崖邊的樹》是近年作品的重要結集。作為王老師的學生,長年研讀其文章,如今有機會替老師編一本選集,恰似給自己下了一道題目,必須在有限的篇幅內,重點擷取和呈獻老師這些年的學術思路與論述。這個選集系列,尤其強調不標榜學術長文,故我挑選了王老師這些年在學術研究之外,替同行的學術專著寫作的序文,懷人憶舊的散文,以及學術性短文和文學評論。但熟讀王德威論述的讀者應該知道,這類看似較為簡短的文章,依然透現出王老師慣有的敏銳洞見,九_九_藏_書以及學術關懷。
在序文之外,王德威最能寄託學術情懷的文章,當屬寫作學界師長前輩的懷人散文和評述。第二輯「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本屬討論齊邦媛先生《巨流河》的文章篇名。挪為專輯標題,更能見出王老師對筆下人物保有一種溫厚的理解和敬重。評述師長著作,或記敘往事,學術理性之餘,處處留有溫情。懷人憶舊之間,王老師為長者們建立了獨特的人文典範。這個專輯涉及夏志清先生的文章最多,共有五篇。王老師跟夏先生的相處,無論于公于私,已是美國漢學界學術交遊的佳話和掌故。
高嘉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