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遙想當年《京報》

遙想當年《京報》

可是報紙並沒有消亡。新聞媒體天天在忙。坐在豪華汽車裡的大官照樣怕新聞記者怕得要死。大大一個國家要把小小一個記者關十二年。歷史越悠久的老報紙越受人尊敬。林行止《政經短評》的一條註文說,倫敦金融中心區有一條街叫隆巴特街,歷史悠久的銀行各在這條街上設總部,十九世紀著名財經評論家W Bagehot在《金融時報》上的專欄以此為名,《金read.99csw.com融時報》至今還有這個欄。都上百年了,報紙的責任不變;滿清的內府還在。
古今中外看新聞、罵新聞之聲不絕於耳。有人說,腦袋讓騾子踢壞了的人才會相信星期日報紙上說的東西("He had been kicked in the head by a mule when young, and believed e九-九-藏-書verything he read in the Sunday papers")。有人說,報紙永遠分辨不出腳踏車相撞和文明大崩潰的不同之處("A device unable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a bicycle accident and the collapse of civiliza九*九*藏*書tion"),有人說,美國星期天報紙的重量太可愛,光是俯身從地上搬起這堆報紙對身段體態就大有好處了("I love the weight of American Sunday newspapers. Pulling them up off the floor is good for the figure")。美國一位籃球教練要https://read.99csw.com隊員靜默五秒鐘,說這樣新聞媒體才能做一次完全正確的引述。
金性堯《清代筆禍錄》說,清代每日上諭,由軍機處承旨,下達內閣。內外陳奏事件,則有奏摺,有題本。這些文字傳知各衙門抄錄遵行,是朝廷傳布消息的方法。清初有南紙鋪名榮祿堂,與內府有關係,得到不少「縉紳錄」、「京報」發售。當時山東有個生意人覺得販賣內府消息有利可圖,乃在北京正陽門外設立九九藏書報房,發行《京報》,轉載內閣發抄的上諭和奏摺,每冊約十余頁,售價十文。那些文字都刻在泥板上,以火微烙之,立堅,再用煤屑和水印出,墨色暗淡,卻成了中國報業沿革的重要歷程。上諭奏摺這樣南北流傳,影響自然很大;內容偶然牽涉內府機密、朝廷傾軋的情事,不免釀成大禍,株連遠近。這是滿足大家知情權的途徑,也是新聞文字獄的肇端;新聞從此成了群眾的鴉片,也成了官府的砒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