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在劫可逃

五、在劫可逃

劉邦在偷襲陳留和智取南陽后,沒有任何懸念地進入了關中腹地——咸陽,至此劉邦入關滅秦的任務已經完成。而北上救趙的項羽卻沒有劉邦那麼幸運,作為副帥的項羽,他先殺掉主帥宋義,然後在巨鹿破釜沉舟摧毀了秦朝的兩大主力兵團,章邯兵團和長城兵團,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戰。項羽在巨鹿之戰大獲全勝時開始揮師西進去取關中,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劉邦已經提前兩個月進入了關中,而更讓項羽想不到的是進入關中的劉邦派重兵固守函谷關阻止項羽進入關中,那麼面對著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將如何應對呢?
但這一下把兩個人的關係拉近了,拉近以後第二步給個說法,你把住函谷關不讓人進,項羽生氣就生在這兒,你總要給個說法。你看人家劉邦在這個關鍵時刻,劉邦講了一番話講得非常巧妙,他說:「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這話什麼意思呢?他說我來到函谷關以後,我什麼都不敢拿,全部給它登了記,封到那兒了。劉邦原意什麼呢?封到那兒留著自己慢慢用。別讓士兵一搶而空,沒了。現在說什麼呢?我把它封住,等著項羽來分配呢,然後我派人把住函谷關來幹什麼?原意是不讓項羽入關,現在說我是應付非常事件的,維持社會治安,維持和諧穩定的,所以我把住函谷關,我日夜等著項羽到來,我怎麼能反叛他呢?不可能,你一定好好勸勸項王,把這個意思表達清楚,所以劉邦這番話解釋得非常到位,你不是要給個說法嗎?項羽發怒就是因為這來的,我就把這個說法全部給你解釋完,解釋完你起碼你項伯你心裏明白了吧。這話起沒有起作用呢?看對方的反應,其實你說半天了,對方聽進去沒有呢?看對方的反應,看對方的表情,看對方的說話。項伯聽完以後只說了一句話:「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這句話的原意是說,第二天早上你可千萬別忘了,一早趕過來到鴻門向項王做一個解釋,把這個說法給項羽再說一遍。劉邦一聽心裏全明白了,大功告成,總算把項伯給忽悠住了。只要先蒙住項伯就好辦,因為這是個傳話筒,這是個糊塗蟲,你能把這個糊塗人給蒙住,你再利用他再去蒙另一個糊塗人就好蒙了,再利用他去蒙項羽啊。所以項伯告訴他「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劉邦一聽是連連點頭,諾諾諾,好好好,是是是,我第二天一定,一早去答應了。
王立群:
畫外音:
其實劉邦心裏也非常清楚和項羽對決他根本不是對手,所以當他聽到項羽的決定時也慌了神,而和項羽不同的是,儘管劉邦沒有項羽的實力,但他有項羽不具備的素質,所以當危機來臨時劉邦就發揮了他特有的素質。但是畢竟項伯不是項羽,他能說服項羽嗎?劉邦能否躲過這一劫呢?
項伯回到大營之中,就把他夜見張良、私見劉邦這個經過原原本本地說了一遍,把這情況全告訴了項羽。但是他最後,項伯說了兩點很關鍵的意見,把這個過程全部說完了,然後說什麼呢?「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劉邦要不先把關中給打下來,我們怎麼能那麼順利地入關呢?這個話含了兩層意思,第一,劉邦是有功之臣。第二,劉邦是首先佔了關中之地的這是一句話,第二句話「今人有大功而擊之,read•99csw.com不義也」。人家有了大功,我們再把人家給滅了不仗義。所以我們看項伯這個人,過去很多人講這一段的時候,總認為項伯是個內奸是個潛伏的卧底,不是,項伯可不是內奸,項伯充其量只是個糊塗人,項伯的漢字知道得不多,就認一個字叫義,這個人就認一個字叫義。當年張良你救了我,我現在來救你,是為了義。張良說我要不告訴劉邦,那不義,那行,你告訴他。現在我再告訴你項羽,人家立了功,你再滅了人家,不義。你看見沒有他判斷問題、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只遵循一個原則,義,就這麼一個義。當然,項伯可以這樣說,項伯沒有決定權,決定權在誰手裡啊?在項羽手裡,明天的仗打不打不取決於項伯,取決於項羽,項伯的話項羽可以聽,也可以否定,甚至可以治項伯的罪。項伯是有罪的,私見張良,私見劉邦,泄露軍情,這要追究起來,項伯這三宗罪那是跑不了的。問題是這番話講完以後,項伯提了一個建議:「不如因善遇之」。不如趁這個機會咱們好好地招待人家一下,別滅了人家了,請人家好好地撮一頓,這才是咱們應該做的。下面項羽怎麼辦呢?《史記》中間只寫了四個字:「項王許諾」。項羽答應了,劉邦忽悠住了項伯,項伯又忽悠住了項羽,項羽最後是許諾,這個許諾意味著第二天用軍事手段消滅劉邦集團的這個命令撤銷了。這就很奇怪了,這裏邊有三個問題:第一,不追究,他沒有追究項伯通敵之罪啊。第二,不詢問,我們剛才講過張良那麼忠心耿耿地把那個破敵之策告訴劉邦以後,劉邦還反問他一句什麼話?「君安於項伯有故?」你怎麼和項伯有老交情?在大戰的前夜項伯敢跑過來向你泄露這麼個軍事機密,你們倆到底是什麼的關係?而這個時候項羽至少得問一句吧?君安於張良有故?這句話是嘴邊的話,你怎麼和張良有那麼深的交情,我明天要打仗,你頭天晚上私入敵營,私見張良,泄露軍情,你們倆到底什麼關係?項羽連這個話沒有問。劉邦在那麼危急的情況下,劉邦問了;項羽在這麼從容的情況下,項羽沒有問。這反映出兩個人怎麼樣?一個精明,一個糊塗,兩個人政治的精明跟糊塗表現得非常清楚。第三不商量,一怒之下,他跟范增決定第二天滅了劉邦。但這個時候呢?他不追究,不詢問,也不商量,沒有跟范增商量,他就答應取消第二天的軍事行動。
王立群:
王立群先生認為項羽對於關中之地是有自己想法的,劉邦做關中王不符合項羽的戰略設想。事實上巨鹿之戰後項羽的自信心大增,他不允許任何人挑戰他的權威,所以大怒之下決定武力解決劉邦,四十萬對十萬這是一個任何人都能看出勝負的對決,但問題是項羽的這個決定能順利進行嗎?
我們剛才說過,用軍事手段解決劉、項矛盾,是項羽集團最正確的選擇,但是這個選擇由於它的基礎不牢,只是建立於兩次大怒之下做的決定,所以這個決定很快地被撤銷了,一句話撤銷了,那這裏邊我們當然可以看到,項羽的自尊得到滿足,劉邦表示臣服,那麼懷王之約可以廢掉了,項羽可以自主地來分封關中之地了,但這裏面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項羽為什麼輕信項伯?項羽為什麼能夠被項伯給忽悠住?原因在哪兒?最本質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項羽一直到這個時候為止,他沒有意識到他最大的敵人是劉邦,項羽這個認識遲到了很長時https://read.99csw.com間,他意識不到,不知道秦朝滅亡以後劉、項兩家的關係的變化,不知道劉邦已經從戰友變成了自己最大、最危險的敵人。假如他要知道的話,假如他有這個清醒的認識的話,項伯忽悠不了他,第二天軍事解決的命令不會撤銷,劉邦集團被毀滅的這個結果一定會得以實現。項羽最可惜的就是,他一直意識不到誰是他最大的敵人,這就是項羽在鴻門宴之前取消軍事行動的最根本的原因。反過來,劉邦倒是很成功,把項羽忽悠住,起碼迫在眉睫的滅頂之災解除了。但是這事並沒有完啊,第二天還要到鴻門去見項羽,那麼到了鴻門以後他還能忽悠住項羽嗎?鴻門這一場見面還會引發出來哪些問題呢?請看下集,《鴻門脫險》謝謝大家。
畫外音:
王立群:
劉邦封堵函谷關暴露了他想當關中王的私心,但事實上劉邦比項羽提前兩個月,進入關中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按照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關中王非劉邦莫屬,項羽也應該遵守約定但是此時的項羽做出了一個武力解決問題的方案,那麼項羽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大怒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問題呢?
王立群:
項羽來到函谷關之下才得到劉邦先入關的消息,他看見他把著函谷關呢,所以他就知道了兩點。第一,劉邦比他早入關,第二,劉邦把住了函谷關不讓他進。這兩點給項羽的刺|激非常之大,所以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間寫到,項羽走到關前以後有一個非常經典的一個心理活動,就是大怒。這是第一次大怒,一怒之下項羽就派他自己的將領打函谷關,硬打,當然項羽這個時候軍隊的力量強戰鬥力也強,迅速地就把函谷關打進去了,到了12月項羽帶領他的軍隊來到了戲水,這個時候跟劉邦的軍隊相距不遠,相距四十里地,兩個人沒有見面。進入關中以後他又得到了一個消息,這個消息是劉邦手下的一個左司馬叫曹無傷向項羽告密,這個告密的話對項羽來說是火上加油,曹無傷這個告密講了三點,「沛公慾望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寫得很簡單,這三句話是三個要點,第一,劉邦要做關中王,第二,讓秦王子嬰做相國,第三,劉邦想把關中的財寶全部據為己有,這三點在項羽看來沒有商量一條都不能承認,一條都不能接受,所以項羽這個時候呢,第二次大怒,又生氣了非常生氣,這個時候項羽手下唯一的一個謀士叫范增,范增又給項羽做了一番批講,范增怎麼批講呢?范增這樣說,說:「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急擊勿失。」什麼意思呢?范增這個話是說,說劉邦這個人原來在老家的時候貪財好色,現在入關以後財也不要財、色也不近,這個人在壓抑自己的本性,當一個人壓抑自己本性的時候,他一定是有自己所圖,所以這個人的志向不小,這是范增說的第一點。第二點,我派人去看了劉邦頭上的雲氣,說他頭上這個雲氣是艷若五彩、形若蛟龍,他說這是天子之氣啊,所以根據這兩點范增的建議趕快打,別失去機會本來項羽就想打,范增又給他做了這一番批講,更堅定了項羽要滅了劉邦的決心,所以項羽就下了一道命令,這道命令司馬遷寫得很簡單叫「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就第二天一早讓我的士兵吃好飯,然後一鼓作氣把九九藏書劉邦給滅了,這個決定其實是源於項羽的兩個大怒決定的,一個是函谷關前的大怒,一個是得到曹無傷密告以後的大怒。
但劉邦有他很高明的地方,在最危機的時候他衝著張良說了四個字,叫「為之奈何?」我怎麼辦呢?張良當然胸有百萬雄兵完全能夠給他化解這場危難,但張良有意不說,張良反過來問了他兩個問題,第一「誰為大王為此計的?」誰給你出的餿主意?劉邦這時候很老實「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有這麼一個傢伙告訴我把著函谷關不讓別人進,這都是我的了,「故聽之」,張良第二又問「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你估計估計就你那十萬人抵得住人家項羽四十萬大軍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劉邦很高明啊,劉邦這時候很老實我確實不如他,那我該怎麼辦呢?張良問這兩問很巧妙,第一他在了解情況,因為張良事先不知道情況,第二他在提醒劉邦別忘了四個字叫,項強劉弱,這四個字你別忘了,緊跟著張良一句話把破解之策點給了劉邦,張良就一句話「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去告訴項伯,就說你不敢背叛項王,但這個話如果我們概括一下,用四個字概括這叫,政治欺騙,用兩個字概括叫,欺騙,再提煉一下一個字概括叫,騙,張良其實教給劉邦的招就是一招騙,按我們今天的話忽悠,一個字就解決問題了,劉邦極其聰明一聽張良說叫他忽悠,他是個大忽悠,所以下面再不用張良告訴他怎麼辦了。反過來,特冷不丁地問了張良一句:「君安於項伯有故?」你怎麼跟項伯有那麼老交情呢?他能在大戰前夜來給你通報絕密軍情,你們倆什麼的幹活?你們倆什麼關係,他能把這麼個消息告訴你,這說明什麼?劉邦這個人警惕性極高,剛才是蒙了,急了顧不上,一反應過來不就是忽悠他嗎,自己下面全知道怎麼辦了,反過來倒問一句「君安於項伯有故?」張良如實回答,說:「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當年在秦朝的時候項伯殺了人,我救了他,所以今天有了危難他來告訴我,完了,這話一說把兩人關係全說清了,劉邦下面不再問了,劉邦下面該開始危機公關了,這麼個危機關頭必須,因為劉邦現在非常清楚化解這場危機,關鍵是兩點,第一要死死抓住項伯;第二,一定要好好地忽悠一陣。因為只有項伯這個時候能見到項羽,只有項伯能夠把話傳給項羽,如果抓不住項伯你連捎話的人都沒有,所以他馬上就問:「孰與君少長?」就是張良跟項伯你們兩個人相比誰年齡大?良曰:「長於臣」項伯比我大,劉邦馬上說:「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你把他叫進來我要像對待兄長一樣侍奉他,張良出,邀項伯把項伯請進來下面「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這很簡單卮酒就是一杯酒奉卮酒,就是端起來一杯酒,為壽就是敬酒,劉邦看見項伯進來以後啥也沒幹,就做了一件事先敬酒,下面寫了四個字叫約為婚姻,這個約為婚姻就是劉邦跟項伯兩家定為兒女親家,這司馬遷非常搗蛋,中間很多情節給你省略掉了,兩個人一敬酒就定兒女親家,中間你知道忽略了多少情節,先得問問項伯有兒子還是有女兒你先得問人家,要是個丁克家庭你約為什麼婚姻啊。所以你首先得問這個情況吧,然後介紹自己的兒女,第三再了解對方兒女的婚姻狀況,第四再表達一下願意結為兒女親家的願https://read.99csw.com望,第五還得勸對方接受,第六對方接受。兩家結為兒女親家你看這麼多環節,司馬遷寫得倒是很簡單「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完了,這一下子,這一步非常關鍵這一步叫什麼呢?這叫拉近兩個人的關係,拉近關係,套近乎,你想想,兩個素昧平生的人他倆從來沒見過面。第二個他倆是兩個敵對陣營的人,一個是項氏集團,一個是劉氏集團兩個不認識的,又是兩個集團的,一見面就結為兒女親家,這不是張良教的這是劉邦的原創,這高明,這說明這個學生可堪造就老師教一他能反三,張良只教他騙他,首先是怎麼騙住項伯,把項伯給忽悠住最好的辦法結成親家,當然這個結成親家算數不算數那你想多了,你想想我們通讀《史記》都知道,劉邦的兒女後來沒有跟項伯的兒女結為親家,當年許這個婚姻只是個政治交易,是個政治手段,等到將來項羽一死,項伯就沒有價值了,劉邦當了皇帝,項伯還敢找著劉邦說當年咱倆那個事,他去搶攀皇親?借給項伯10個膽子他也不敢,劉邦後來就不提了,項伯肯定不敢提,所以這場兒女婚姻純粹是劉邦危急公關的手段而已。
畫外音:
既然章邯不能封關中王引來的第三個信息,劉邦也不可能做關中王。這就是項羽的未來的戰略,這才是項羽決心用軍事手段解決,劉邦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他內心確實有這些火在裏面,當然項羽這個決定,消滅劉邦這個決定是非常對的,對於項羽集團來說是非常對的,因為這裏邊有一個轉變,劉、項兩家它有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在秦帝國滅亡之前劉、項兩家有共同的敵人是秦,有共同的目標是滅秦,所以這兩個集團有共同敵人,有共同的目標,他們是盟友、是戰友,一旦秦朝滅亡這兩個集團沒有共同目標沒有共同敵人,他們兩家變成兩個對立的集團兩個集團,要爭奪的是天下。這個變化項羽意識不到,項羽要意識到了不用大怒,項羽要頭腦非常清醒的話兩個大怒都不會有,如果他要是很清醒的話他就知道巨鹿之戰打完,劉邦也進了函谷關,秦王朝也滅了,下面就是怎麼收拾劉邦來獨霸天下的問題。所以你把著關不讓我進剛好給了我一個滅你的理由,我大笑還來不及呢,我何必大怒呢,大怒恰恰說明他沒有意識到兩家關係的歷史性的轉變,但不管怎麼說武力解決劉邦,確實是項羽集團的一個正確選擇。但是這個選擇的基礎很不牢固,這個選擇不是建立在我剛才那套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建立在什麼呢?建立在怒氣之下做的決定。這個決定一做出來本來,第二天一旦付諸實施,劉邦就玩兒完了,項羽是四十萬,劉邦是十萬,四十萬打十萬而且是突然襲擊劉邦必完。
畫外音:
這一夜之間發生了變化,而這個變化源於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項羽的季父,也就是他的堂叔,叫項伯,官職是左尹,按照楚國的這個官職,就是左丞相。這個人的出現改變了劉、項兩家的命運,那麼這個人做了什麼改變的兩家的命運呢?這個人要夜見張良,大戰前夜夜見張良,為什麼夜見張良呢?他倒不是有意泄密,他想把張良從死人堆里撈出來,因為第二天一打劉邦和張良玉石俱焚,張良這時候跟著劉邦呢,所以他要見張良,他跟張良兩個人生死之交,他要救張良,結果他跑到張良那兒把情況給張良一說,想叫張良跟自己走其實項伯太簡單了。項伯很簡單,張良可是極其複雜,read.99csw.com張良第一得到了絕密軍情,第二他知道項伯來救他是為了什麼呢?為了一個義氣,為了義來救他來了,所以張良非常委婉地說了番話,說,你救我是為了義啊,我是替我的主公韓王成來送劉邦的,我要是開溜了那對漢王不義,你救我是義,我要不告訴劉邦的話我就不義了,拿這個義做文章項伯無話可說了。所以只能同意張良把這個絕密消息告訴劉邦,這一告訴劉邦這事兒就大了,劉邦一聽當然是大驚失色,因為劉邦沒想到,劉邦一心想做關中王的夢,沒有想到第二天早上會來了一個滅頂之災,沒想到。
我們細想一下這兩個大怒它只是一個表面現象,就是項羽內心非常惱火。但是這兩個大怒的背後實際上深藏著的是三大原因,第一:自尊受傷,巨鹿之戰打完以後,其他去援救趙國的諸侯將領去見項羽的時候,怎麼見的呢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什麼叫膝行而前啊進了項羽的轅門是跪著走,沒有一個人敢抬著頭看項羽,那就是項羽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十分高大。這一仗奠定了項羽的歷史地位,項羽就成了諸侯的上將軍、總盟主,所以項羽也滿足於其他諸侯對他的臣服,他沒有想到,在他自己想來,劉邦作為天下的諸侯之一,對他也應當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他沒有想到劉邦竟然是怎麼辦呢?跟其他諸侯不一樣,其他諸侯對項羽是唯命是從,而劉邦對項羽是嚴把函谷關,連關都不讓他進,你這個一對比,那就說項羽的自尊受不了了。第二點:讓項羽受不了的是懷王傷痛,劉邦把著函谷關是為什麼?是自己想做關中王劉邦為什麼自己敢做關中王呢?有懷王之約。所以提到懷王之約就牽扯到一個人,就是懷王。項羽對懷王可以說是懷有深仇大恨的,當年他叔叔項梁一死,懷王就從他手裡邊把兵權給奪了,奪了兵權以後,讓劉邦西行入關,讓項羽作為一個副帥,跟著一個宋義北伐救趙,最後項羽是忍無可忍把宋義給殺了。其實在項羽心中,他心中非常清楚,他殺的不是宋義,殺的是楚懷王的權威,他挑戰的就是楚懷王的權威,而且巨鹿之戰結束以後馬上他就做了分封。這就牽扯到第三點,就是項羽大怒之後的第三個原因,就是項羽對天下有自己的戰略部署,劉邦把著函谷關想做關中王,是破壞了項羽的戰略。
項羽的戰略是什麼呢?司馬遷沒寫,這就是我們讀歷史最大的困惑,就是我們最想知道的,史學家不寫,他寫的未必是我們想知道的,這就是讀史的時候非常麻煩的一點。但是我們可以從蛛絲馬跡中間看出來,因為在巨鹿之戰之後,項羽封了投降的秦國的主帥章邯做雍王,雍王管轄什麼地方呢?管轄關中咸陽以西的土地,全部歸章邯所管。大家不要小看這句話,這句話透露出來了許多信息,第一關,中的分封原來是歸懷王的,項羽自從封了雍王章邯以後,說明項羽已經不把楚懷王放在眼裡,他要把分封天下的權力奪到自己的手裡,這叫藐視懷王,他要來分封這是第一點。第二個信息透露什麼呢?他封章邯做雍王,雍只是關中之地的三分之一,它有咸陽以西封給了章邯,那還有咸陽以東,還有咸陽以北呢。咸陽的南邊就不用說了,那是秦嶺山脈,秦嶺山脈的南邊,那還有漢中之地。所以可見,第一項羽要主持分封第二項羽不打算封關中王。因為他封章邯章邯只是個雍王,他沒有封章邯做關中王,這說明什麼?說明項羽不打算封關中王,因為關中王的權力太大,如果封給章邯那章邯將來是尾大不掉可能成為項羽的威脅,所以他不再封關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