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十七、謀聖受封

二十七、謀聖受封

張良勸劉邦封雍齒,不僅糾正了劉邦任人唯親,徇私行賞的弊端,而且輕而易舉地緩和了矛盾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動亂,那麼這個意外獲得好運的雍齒到底怎樣得罪過劉邦呢?
劉邦總結戰勝項羽的「三傑」時,把張良列為「三傑」之首,而且劉邦對所有的部下都是想罵就罵,唯獨對張良言必稱其字「子房」,古代稱人稱字是表示尊敬,這對經常口吐髒字的劉邦來說就實屬不易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張良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過大功,所以建立漢朝之後論功行賞,張良名至實歸被封為留侯,那麼張良究竟為劉邦立過哪些功勛呢?
王立群:
這件事張良不知道,張良投奔劉邦比較晚,但是劉邦心裏可清楚,所以張良就說,找一個你最恨而且全軍將士都知道的那個人,先封他,兩個條件,一個是你恨,再一個你恨這個人大家都知道,要是沒有一個人知道那個也不行,一定要找一個大家都知道的你最恨的人,把他一封天下就穩定了,這件事張良做得很巧妙,應當說很有智慧。
第六件事是阻封六國,集中力量,這是指什麼呢?這指的是劉邦打得受不了的時候,曾經接受酈食其的意見,鑄了六國的國君的印,想封六國的後代為國君,結果張良回來了,他請張良參謀一下,張良一口氣說了個「八不可」,一不可,二不可,一直說到八不可,把劉邦說得嘴裏含的飯吐出來,把酈其食臭罵了一頓,把鑄好的印全消了,這是第六件大功。
張良作為一個文弱之士雖不曾揮戈迎戰卻以軍謀家著稱,他一生反秦扶漢籌劃大事,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所以劉邦封賞功臣的時候給了張良遠遠高於別人的獎賞。但是張良沒有接受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漢初,劉邦在高祖六年十二月跟正月封侯的時候,大家都在爭功,爭什麼功呢?爭軍功,殺了多少人,俘虜了對方多少將領,佔領了多少城市,滅了多少國家,比這個呢,張良沒有,所以在封侯的時候,劉邦表態,說張良是什麼功勞呢?「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裡外」,這就是張良的功勞,他是在大營中間謀划,能夠決定千里之外的勝負,這就是張良的功。在所有人封侯的時候,劉邦都沒有講話,只有兩個人封侯,劉邦站出來為他說話,他立了什麼功?其中第一個需要劉邦站出來說話的就是張良,說他的功勞就是:「運籌策帷幄中,決勝千裡外」,怎麼封呢?劉邦說了一句話:「自擇齊三萬戶」,你自己挑,到齊國那個土地上你自己挑選三萬戶,這不得了啊,大家知道中國古代的封侯,最高的侯叫什麼?萬戶侯,幾百戶到幾千戶,最高的封侯叫萬戶侯,劉邦一張口就是三萬戶,而且叫「自擇齊地」,齊國是最肥沃的土地,你到那兒任意挑。
第二功叫智取嶢關,進入咸陽,嶢關這一仗是劉邦進入關中以後打的很關鍵的一仗,武關幾乎沒有打就過去了,為什麼到嶢關這兒這一仗很關鍵呢?因為這時候秦二世被殺,而且秦王子嬰已經殺了趙高,子嬰掌了權了,子嬰不是一個無能之輩,所以子嬰掌權以後,子嬰調集重兵在嶢關阻擊劉邦,劉邦當時急於入關,就想拿出自己的家底兩萬人跟秦軍拼了,想急於拼過去,搶先進入咸陽,誰先進誰就可以做關中王啊,劉邦這時候已經急,了因為嶢關離咸陽已經很近了,但張良不同意,張良的辦法是什麼呢?先派人去跟人家談,而對方又打聽到守嶢關秦將是商人的子弟,商人重利,拿錢賄賂,然後跟秦將https://read.99csw.com商量好一塊兒滅秦,瓜分關中,等秦將麻痹了,然後張良勸劉邦趁這個機會打嶢關的守軍,就這樣打過去了,應當說在滅秦之中,張良幫劉邦的忙主要是這兩件事立了功了。
張良受封以後,據史書記載,張良跟著劉邦定都關中以後,「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就是張良跟著劉邦到了長安以後,就逐步地淡出朝政,然後說自己有病,不吃糧食,練一種辟穀的功,就是練功養生,這件事情給張良留下來一個美名,四個字,叫功成不居,有了功勞了反而急流勇退了,後人對張良所有的表揚都脫不開這一點,一個說他有智慧,一個說他功成不居,這件事情其實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張良真是功成不居嗎?這裏學術界有兩派意見,一派意見認為張良是有病,他淡出朝政是為了養病。第二種意見說張良是明哲保身,淡出朝政是為了自保。這是兩派意見,各說各的理,張良是不是有病啊,確實有病,有沒有記載呢?有記載,比如《史記·留侯世家》有這麼一段記載:「張良多病,未嘗特將兵,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從楚漢戰爭開始,張良就經常害病,就在劉邦的身邊病歪歪的病歪歪的,一直為劉邦出謀劃策,沒有單獨去領過兵。《漢書》也有這樣的記載,封侯以後張良乾脆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乃學辟穀,道引輕身」。就是張良確實是有病,而且《史記·留侯世家》中間寫過這麼一段話說:「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其偉」就是當然這個「余」是司馬談還是司馬遷也有爭議,因為《史記》是經過了司馬談、司馬遷兩代人寫成的。《史記》的作者說,我原來認為張良是個高大魁梧的一個男人,後來一看張良的畫像,當時沒有照片,看畫像,說張良實際上長得可像一個美女,原話叫「婦人好女」,婦人就是個女人,好女就是個美女,張良長的樣子就是個女人相,所以有的學者推測,張良如果長得像個美人,像個女人,肯定體質不太好,男人就像男人,男人長得像女人,說他體質不太好。
畫外音:
王立群:
畫外音:
而後來還有兩件事,一個是高祖十一年,劉邦帶病去平定黥布叛亂的時候,張良抱病送行,他不能跟著去了,抱病送行,劉邦跟他說過兩句話說:「子房雖病,強卧而傅太子」,說子房先生雖然身體有病,希望你躺在床上指導著太子去處理朝政,「強卧傅太子」就是你卧在床上,你別忘了指導太子,那劉邦說這話什麼意思?等於說承認張良有病,這是一條。
王立群:
畫外音:
第九功,就是劉邦追項羽追到固陵,他的二十萬人被項羽的十萬人打得受不了,原來打算說好要來的,韓信不來,彭越不來,劉邦無奈,徵求張良的意見,張良說,他們就是應該不來,您現在馬上(把)項羽打敗,整個天下都是你的了,人家沒有得到什麼好處,人家不來,這個時候張良建議給韓信、給彭越都加封封地,他們就會來,所以劉邦就接受了張良的建議,給韓信、給彭越都加封了土地,所以這兩個人領兵來,在垓下合圍項羽,這叫固陵建議,合兵垓下,這是第九功。
滅秦之功主要是兩點,兩個方面:第一是攻取南陽,免除後患,這個我們講過,講劉邦西入秦關經過南陽的時候,劉邦九九藏書把南陽軍隊打敗,並沒有把南陽的軍隊解決,劉邦就匆匆忙忙走了,然後張良提出來說這不行,你這時候西行入關,後邊的有南陽的軍隊沒有被打垮,前面有堵截的秦兵,前後夾擊,這個情況非常危急,劉邦聽了建議就主動回來,把南陽問題給解決了,這是張良為劉邦滅秦立的第一功。
另一條記載是高帝十二年,劉邦臨死之前,我們講過這個事,呂后問了三問,第一蕭相國死後誰繼位,第二問曹相國死以後誰繼位,第三問王陵、陳平死了以後誰繼位,劉邦一一回答,說蕭何死了以後曹參繼任,曹參死了以後王陵、陳平繼任,王陵、陳平死的事情,你不要再問了,你也管不了了,這個呂後跟劉邦的三問三答,非常有名,在劉邦的三答之中,提到了曹參,提到了王陵、陳平,甚至於連周勃都提到了,唯獨沒有提到誰?張良。這就有兩種解釋了。
王立群:
第二,自保,張良確實也有自保的思想,但這個思想並不是開始一入關就有的,而是逐漸產生的。司馬光曾經有過一段評價,非常有名的一段評價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間,認為人生必有死,這是個規律,誰不知道這樣的道理,像張良這樣聰明的人,他不知道生必有死呢,他怎麼會跟著去求仙學道,希望能夠長生呢?不可能的事情,張良只能是明哲保身,不可能是這樣做的。所以司馬光認為韓信族誅、蕭何入獄,只有張良「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他認為張良是明哲保身,當然司馬光這個話有他正確的一面,就是張良確有明哲保身的一面,但司馬光的話不可全信任,因為當張良開始從第一線逐步退出的時候,韓信沒有被殺,蕭何還沒有入獄,韓信被殺是後來陳豨叛亂的時候,蕭何入獄那是更晚以後的事情,所以把這件事情,把蕭何、韓信後來的遭遇提前說張良已經預料到了,這個不大可信。甚至於有些古代的詩人把張良和誰等同起來呢?和范蠡等同起來了,大家知道範蠡是功成引退的,把張良和范蠡等同起來了,不對,張良跟范蠡不是一類人,我們在這兒要糾正一下,張良和范蠡不是一類人,我讀一段史書中間的原話,我們從這段原話中間看出來,張良其實還是做了很多事的,「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司馬遷寫這個原話,這段話中間講什麼意思呢?說張良曾經跟著劉邦去代地打過仗,說明他不是不管國家大事,而且說在蕭何擔任相國以後,張良和劉邦說了很多話,但這些話里有很多不關乎到國家大事,所以司馬遷沒有做記錄,所以縱觀張良的一生,他作為一個謀臣,在劉邦在世的時候,他始終在盡一個謀臣的職責,並不是完全不管,張良也跟韓信、彭越這些人不同,他不是割據一方的諸侯,他就是一個出謀劃策的書生,他手中沒有實權,他不會威脅到劉邦的政權,所以劉邦屠殺功臣,不會威脅到張良。
有一天,劉邦站在宮殿跟宮殿之間的通道上,秦代,秦始皇修那個宮殿很奇特,宮殿跟宮殿之間不在下面通,上面修一個通道,這個通道叫復道,劉邦突然間,在宮殿的復道上看見他手下的將領三五成群,一夥兒一夥兒在那兒議論紛紛,劉邦挺納悶兒就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張良說,他們在商量謀反,這把劉邦嚇了一跳,我好不容易打了好幾年,剛當了皇帝,封了二十九個列候,底下的將領們在商量謀反,愣了,問張良怎麼回事read.99csw.com?張良說,這很簡單啊,這些人當年和你一樣編戶齊民,老百姓和你一塊兒打天下,現在天下打下來了,你當了皇帝,我們二十九個人都是侯,你是皇帝,咱們都高官厚祿了,他們幾個人剩下的人再一算,這天下的地如果就這麼個分法,一個人幾萬戶,幾個人幾千戶這麼分,這不夠分啊,而且最近你做了什麼事呢?你封的都是你所喜歡的人,你殺的都是你平時所恨的人,那這些人一想,我們是有功有過,有功這地不夠分,有過說不定還封不上先把我殺了,所以他們在商量謀反,就在商量謀反,劉邦一聽就嚇壞了,怎麼辦?張良給他說了兩句話:「取上素所不快,計群臣所共知最甚者一人,先封以示群臣」什麼意思呢?找一個人,你平時最恨他,而且你對他的恨所有的人都知道,你最恨他,找這個人先把他封了,讓大家都明白這回事,張良問他有沒有這樣的人,劉邦說有啊,有一個叫雍齒的這個人,我恨死他了,就因為他功勞大,我一直沒殺他,張良說趕快封這個人,所以高祖六年三月,劉邦親自宴請文武百官,親自封雍齒為什邡侯,先把劉邦最恨的、大家都知道的那個人封了,這一封所有的功臣們都樂了,你看,這皇上最恨雍齒,雍齒都封了,那對我雖然有意見,還不至於到恨雍齒這個程度吧,所以我們沒事,將來肯定能封,這叫什麼?這叫急封雍齒。
第一,張良就不是干相國的料。第二,張良這時候病得很重,沒辦法給他安排去當相國的重任。說明在高祖十一年、十二年,張良確實病得很重,那張良的病,劉邦打天下的時候他都不病,等到劉邦一得天下,他就病得起不來了,真是如此嗎?應該說張良確實有病,而且是跟著劉邦的時候就已經有病了,到高帝十一年、十二年病得很重了,那麼張良不管那麼多事除了有病以外,應當說還有兩個因素:一個叫知足,張良是個很知足的人,他覺得自己憑著三寸之舌為帝王師,封萬戶侯,已經是人臣極矣,就是做臣子做到頭,無非就是如此,張良很知足,就在這一點上張良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
最後一功,第十功叫建都關中,萬世基業,其實第一個提出建都關中的是婁敬,劉邦當時在猶豫,支持婁敬的是張良,婁敬說你不要建都在河南的洛陽,你建都到陝西的長安,劉邦不聽,然後張良說婁敬說得對,劉邦說行,立即走,同樣一句話,說得雖然很對,關鍵看誰說呢?
所以我們這一段時間講了很多封侯,在我們講這些封侯中間,大多數人是軍功,有些人是沾親帶故,有些人是幸運,也有人靠智慧,講了這麼多集的功臣和封侯,但是有一個問題沒有講,封侯的標準是什麼?憑什麼封侯?請看下集,軍功封侯,謝謝大家。
其實雍齒跟劉邦的結怨是叫,有一個成語叫源遠流長,他倆的恨那早了,是劉邦一起兵,雍齒就是劉邦的部將,劉邦一起兵以後,他是起自哪兒呢?起自沛縣豐邑,沛縣是縣,邑就相當於今天一個鎮,劉邦一起兵就派雍齒替他守住豐邑,這個豐邑是他的大本營,這是他的老家,然後他帶兵出去打仗了,他外邊打了勝仗,大本營丟了,雍齒叛變了,雍齒的叛變給劉邦帶來了極大的被動,雍齒為什麼叛變?很簡單,兩條,按《史記》的原話記載叫:「雍齒雅不欲屬沛公,」就是雍齒平時就看不上劉邦,再加上劉邦一帶大軍出征,雍齒受到了當時魏國軍隊的壓力,當時魏國就想把豐邑給吞了,就告訴雍齒,說你要投靠我們魏國,我封你為侯,你要不投靠魏國,我們把豐邑https://read.99csw.com給滅了,雍齒本來就跟劉邦不和,當然什麼原因沒有交代。第二就是魏國軍事的壓力,在這個壓力之下雍齒叛變,替魏國人守豐邑,而且豐邑的子弟跟著雍齒跟劉邦作對,劉邦一聽說自己大本營丟了,匆匆忙忙帶著兵來打豐邑,結果第一仗就打了個大敗仗,把劉邦氣得大病一場,回到沛縣養病去了,一攻豐邑沒有攻下來,但是這是個心病啊,所以劉邦就想去投奔另一個起義軍,想從他那兒借兵打豐邑,結果半道上遇到秦軍又沒有借成兵,劉邦後來費了很大的勁兒把另一個地方打下來了,盪,打下來了收編了五六千兵,然後著軍隊二攻豐邑,又失利了,又沒有打下來,最後劉邦為了三攻豐邑,逼得劉邦沒有辦法,把劉邦逼到一條好路上去了,劉邦就投奔項梁了,劉邦為什麼投奔項梁,我們前面講過,但是沒有提原因,就是因為劉邦要打豐邑,他投奔項梁就想向項梁借兵,項梁還對劉邦特別器重,給了他十員戰將,五千士兵,劉邦帶著軍隊三攻豐邑,把豐邑拿下來了,雍齒打了敗仗以後投奔到魏國去了,後來雍齒又歸了劉邦,劉邦正在用人之際,人家來投奔他,你不能殺人家啊,而且後來雍齒還很能打仗,打了很多勝仗,所以你打了勝仗更不能殺了,所以劉邦一方面是恨得牙根癢。另一方面又不敢殺,你殺了他以後很多人就跑了,軍心就散了,這就是劉邦跟雍齒結怨的經過。
第七件大功是勸阻劉邦,加封齊王,這是指韓信拿下齊地以後,要求封假齊王,劉邦不想干,而且罵韓信的使者,當時是兩個人,有陳平,也有張良,主張封韓信,千萬不能得罪韓信,這是第七件大功。
令人頗感意外的是受封之後的張良,在正值事業巔峰的時候,竟然逐步淡出了朝政,有人認為張良是功成身退,以求自保,也有人認為張良退出朝政是萬不得已,因為此時的他已經疾病纏身,那麼張良淡出朝政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他後來真的不理朝政了嗎?
第八件大功是廢止合約,追殺項羽,這個是指鴻溝議和,在楚河漢界,鴻溝議和以後,張良跟陳平力主追殺項羽,寧可背一個負約之名,撕毀和平協議,追殺項羽,這是第八功。
張良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很多了,張良被封侯,他到底立過多少功勞,我們都講過,我們在這兒先把它概括一下,張良為劉邦所立的功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是滅秦,第二是亡楚,在滅秦和亡楚這兩大戰役當中,張良都立了很多功。
畫外音:
你可見劉邦對張良多好,張良怎麼辦呢?張良說了一段話,張良說:「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張良的話就說,當初我在下邳起兵,我在「留」這個地方,「留」就是今天江蘇沛縣東邊這個地方,我在這兒和你相遇了,這是天意,這是老天把我交給你的,我提的意見你都聽了,而且很幸運都實現了,這是老天的意思,我哪兒都不要,咱倆當時第一次見面是在哪兒呢?是在「留」,我就要留侯,你把那個「留」封給我就足了,三萬戶我不敢要。這一說,劉邦說這樣吧,那就把留這個地方封給你,一萬戶,所以你今天讀《史記》,張良的傳叫什麼?叫《留侯世家》,這個留是他自己挑的,留這個地方有個特殊意義,是張良跟劉邦第一次見面的地方,這很重要啊,把當初咱倆見面的地方封給我,什麼意思?這是個紀念,張良要的是個紀念,而且是一個感激,我幸虧在這兒遇到了你,我今read.99csw.com天才得了萬戶侯,張良不要三萬戶,只要了一萬戶。
畫外音:
漢六年劉邦大封包括張良在內的二十九位功臣,然而還有很多未被受封的人心中不甘,難免私底下議論紛紛,如果不好好撫平,難免會引起謀反事件,那麼當劉邦了解到這個棘手的形勢之後,他又是如何化險為夷的呢?
張良主要做的事是在亡楚,就是打敗項羽這件事情上做了很多工作,那就是在這一個方面,大概有八件事是張良立了很大的功勞。第一件就是退出秦宮、還軍霸上,這個我們前面講過,這是指劉邦一入咸陽就想留宿秦宮,第一個反對的樊噲,第二個支持樊噲的張良,樊噲的反對無效,張良的支持發揮作用了,這劉邦退出來了,這就退出秦宮、還軍霸上,這件事情意義很重大,我們在上一集講過了,這個不再重複,這是張良為劉邦立的第三功。
第五是彭城大戰失敗以後,劉邦跑到了呂后的長兄呂澤駐軍的地方,就是下邑,在下邑這個地方,劉邦得到一個短暫的喘息,在這個地方劉邦提出來了一個對他來說至關重要的一個戰略策略,就是「捐關以東」,劉邦吃了個大虧以後,下決心把函谷關以東土地全捐出來,只要能幫我打敗項羽,我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封給這些人,不要了,張良提出來如果你這樣做的話,可以用三個人,你手下的韓信,還有一個彭越,項羽手下有一個黥布,這就是張良為劉邦出謀劃策的第五件事,叫下邑划策,重用人才。張良一共為劉邦立了十件大功,這十件大功中間叫我看來最重要的是這個「下邑划策」,其它都是解決了一個局部問題,比如南陽守軍啊,打嶢關的問題,鴻門宴雖然很重要,它只是臨時解決一個眼下的危機,真正關係到全局性戰略問題得到解決的就是這個「下邑划策」,這個「下邑划策」是劉邦提出來戰略,張良提出來辦法,怎麼辦?怎麼把你這個大戰略落實下來,這是第五件事。
王立群:
第四件功勞是利用項伯,化險為夷,這指鴻門宴,鴻門宴這件事情中間,本來劉邦這是一劫,躲不過去的,本來項羽第二天滅劉邦,這件事情上可以說是十拿九穩,但是沒有想到來了一個項伯夜見張良,這個事整個就完了,張良幫助劉邦出了主意,騙了項伯,然後利用項伯又騙了項羽,這是張良立的第四功。
下面我來介紹一下當時封侯的時候,那些功臣們一共得了多少戶?功勞最多的曹參是一萬零六百戶,再往下面排第二的是周勃,周勃是八千一百戶,蕭何第三名是八千戶,第四名就是劉邦那個司機,那個夏侯嬰六千九百戶,再往下騎兵司令灌嬰,還有那個謀士陳平,還有劉邦那個「連襟」樊噲,這三個人五千戶,下余的連五千戶都不到,你想想封的這個情況,曹參才一萬零六百戶,周勃是八千一百,蕭何是八千,劉邦許給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他敢要嗎?你想想假如說張良就說兩個字,「遵旨」或者說四個字「謝主龍恩」,那就麻煩大了,那麼多人加起來,你看灌嬰,騎兵司令啊,樊噲,連襟啊,再加上陳平,那是奇謀天才啊,一個人五千,三個人加起來才一萬五,你張良一個人要三萬,所以張良很聰明,不貪,關鍵時刻我只要一萬,而且我不要齊地,我要那個留,為什麼要留呢?當初咱倆就在那兒見面的,為了紀念這次歷史性的會見,我就要留地一萬戶,這叫智者,假如要是「自擇齊三萬戶」,那張良成了眾矢之的了,所以張良就這樣封了個萬戶侯,這件事叫辭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