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十四、奪儲之禍

三十四、奪儲之禍

第二點,就是戚夫人失敗在很大程度上她沒有想到阻力會那麼大,她想著皇帝是這個「集團公司」的「老總」,如果把「老總」擺平了,「老總」一聲命令不就解決問題了嗎?她沒有想到這件事情會這麼難於被大臣們接受,這是她沒有想到的。實際上在這件事情中間,戚夫人所做的事情是歷代帝國制度最難接受的一件事,叫廢長立幼,這個廢長立幼是中國古代歷代國君做這件事情都很困難。當然不是說做不成,那也有很多做成的,你比如漢景帝把他的皇長子劉榮廢掉,然後立了劉徹作為太子,劉徹後來繼位成了漢武帝。他廢皇長子的時候也是大臣們反對,栗姬也反對,他最後做成了,漢景帝是非常果斷的一個皇帝,能做成。漢武帝晚年聽了小人的諂言廢了皇長子立太子,最後他立了8歲的小兒子劉福陵做了皇帝,就是漢昭帝,那能做成。所以你看漢景帝、漢武帝都是廢長立幼都做成了,唯獨劉邦廢長立幼做不成,這和皇帝的辦事風格有關係。劉邦是個什麼呢?事兒還沒辦他都喊得全中國都知道了,誰都知道了,大臣也知道了,後宮也知道了,這個找他說,那個找他鬧,最後他沒辦法,他說我給你們說的都是開玩笑的,搞的自己很被動。
畫外音:
戚夫人雖然在劉邦生前得到了無限的寵愛,但在劉邦死後,她又被呂后非常殘忍地殺害,她的人生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人生。那麼在整個事件中,究竟是誰導致了戚夫人的悲劇呢?
但是,劉邦並不是幫她辦成事的那種男人,就是劉邦不是一個處事果敢有力的男人,當然這話說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劉邦叫「外戰內行,內戰外行」,對外在權力之爭中間劉邦是非常果敢的。項羽一自殺,他回到齊國第一件事,奪了韓信的軍權;鴻門宴一結束,回到營中第一件事,殺曹無傷,毫不手軟,所以我們叫他「外戰內行」。但是一沾到他的老婆、兒子、女兒,這事就不成了。你比如在平城被圍七天,他出來以後,劉敬給他獻了一個計策叫和親匈奴,當時提出來,就是讓劉邦和呂后的親生女兒嫁給匈奴的單于,劉邦當時答應了,但是回來以後跟呂后一商量,呂後來了個一哭二鬧三上弔,劉邦這事就做不成了。最終結果怎麼樣?拉倒,找了一個劉姓宗室的女兒,說是自己的女兒嫁給匈奴的單于了,這就是漢代和親的開始。所以你從這個上可以看出來,劉邦沾著女兒的事辦不成,沾著兒子,想換個兒子當皇太子辦不成,想換個皇后辦不成,這就叫「內戰外行」,他這種事情一律辦不成。但是「外戰內行」,這是她對劉邦判斷的一點失誤。
王立群:
畫外音:
戚夫人想挑戰皇后之位,但她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沒有認清自己在實力上和呂后之間的差距,所以雖然鼓動劉邦掀起了廢立太子的風波,但最終沒有成功,而自己也以悲劇收場,可以說戚夫人的錯誤在於判斷失誤。那麼劉邦在其中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他對戚夫人的死又應該負怎樣的責任呢?
劉邦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他為了保證他的江山不落入他姓之手,他有一個白馬盟誓,白馬盟誓的要點是三句話,第一叫非劉不王,不姓劉不能稱王;第二句話叫非功不侯,沒有功不能封侯;第三句話,如果不是這樣天下共誅之。就是劉邦和他的功臣有一個白馬盟誓,這個盟誓盟了以後,誰都不敢封異姓王,呂后封自己的呂氏封王的時候,大臣們都敢反對,可見,劉邦九_九_藏_書如果想保存一個政權的話,他還是有作為的。那麼劉邦保護戚夫人做的事應當說是很不夠的,他可以給戚夫人頒布一道詔書,也可以給戚夫人預留一道詔書,戚夫人在危急的時候可以拿出來劉邦的遺詔。什麼都沒做,當然還有更好的辦法,他什麼都沒做,最後導致戚夫人的慘死。當然這個清人這個詩中間說「虞夫人後戚夫人」,說虞夫人跟戚夫人同樣都死了,但是兩個人死還是有區別的,虞姬是在項羽失敗的時候自己很有尊嚴地死去了,而戚夫人是在受盡凌|辱以後,毫無尊嚴地死去了,兩個美人雖然都死了,但是其實她們在死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所以我們這一集要討論的,實際上是討論在劉邦的後宮中間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權力之爭,這場權力之爭以呂后的完勝和戚夫人的完敗而結束,所以劉邦最終是應當為戚夫人和劉如意之死負責任的人。但是劉邦的一生是個多事的一生,這皇帝的日子並不好過,有他非常瀟洒的一面,但是皇帝天天那個煩心的事也非常不少。也就是劉邦在解決他的後宮之爭的時候,另外一件讓劉邦非常痛心疾首的大事發生了,這件事讓劉邦十分震驚,那麼這是一個什麼事情呢?請看下集《封王之路》,謝謝大家。
畫外音:
劉邦雖然不再支持戚夫人進行奪儲之戰了,但是這個事情並沒有了結,它一個最大的隱患就在於,戚夫人和呂后之間已經結成了死冤。所以這件事情在劉邦下世以後,出現了兩個劉邦生前很擔心的結果:第一,戚夫人被殘害為「人彘」被迫害致死;第二,是愛子劉如意被呂后所殺。所以戚夫人發起的這場奪儲之戰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就引起了我們的一個思考,就是在這場戰爭中間,戚夫人肯定是戰敗的一方。那麼戚夫人最終是被迫害致死的,戚夫人的被迫害致死誰該負責任呢?當然我們可以想到,那肯定戚夫人自身要負責任,她要不挑起戰爭,那麼這場戰爭不就沒有了嗎?另外還有劉邦呢?這戚夫人「打仗」靠誰?靠的是劉邦,這劉邦也應當負有責任。當然還有另一方,劉邦跟戚夫人是戰爭的一方,戰爭的另一方是呂后,呂后肯定也有責任。所以我們這一集實際上是在討論,就是這一個後宮的奪儲之戰,誰該為這場戰爭負責,就是誰該為戚夫人的慘死負責。我概括起來總結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叫「戚姬估計失誤」,第二叫「劉邦難辭其咎」,第三叫「呂后應對得力」,這三個人我們應當這樣來看。我們先看戚夫人,戚夫人她的失敗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判斷失誤,第二是阻力很大,第三是沒有妻黨,這三大原因是戚夫人失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王立群:
那劉邦呢?劉邦叫難辭其咎,劉邦的難辭其咎主要是三點,第一,立儲過早,他立這個太子什麼時候立的呢?他做漢王就立了漢王的太子,當了皇帝就把那個王太子轉變一下就成了皇太子了,立得太早,所以這個立得早的時候他往往看不出來。劉邦立他的長子做太子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後面還有幾個兒子呢,到後來他稀里嘩啦來了一批兒子,等那八個兒子都出來了,他發現這個嫡長子不行,但是已經立過了再改很難,叫立儲過早,這是一點。第二點,慮事不周,考慮事情不周全,這就我們看到劉邦這個人的兩面,劉邦在和項羽的鬥爭中間有他老謀深算的一面,劉邦在和諸侯王的鬥爭中間也有他老謀深算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劉邦也有考慮事情非常簡單,處九_九_藏_書事非常粗糙的一面。你比如說他支持戚夫人要換太子,要奪這個儲君之權,這個戰爭是輕易不能發動的,一旦發動以後後果不堪設想。劉邦就沒考慮到,他沒有想到這件事一旦公開化呂后很生氣,問題很嚴重,他沒想到這一點,所以事情出來以後功臣派反對,呂後派反對,他沒有辦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戚夫人的錯誤是劉邦誤導的結果,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優柔寡斷,按照我們看史書的記載,轉折點是商山四皓的出現,實際上商山四皓能夠代表社會輿論嗎?那是張良製造的假象。後來很多古人在評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說,劉邦當時就是把商山四皓殺了又會怎麼樣呢?所以,這場儲君之爭最後給戚夫人,給愛妃愛子帶來那麼大災難,劉邦是難辭其咎的。
所以在這樣一種鬥爭中間,戚夫人判斷失誤,劉邦優柔寡斷,呂后應對得力,那麼最終的結果毫無疑問呂后全勝,戚夫人完敗。戚夫人的失敗,劉邦的失敗,是不是意味著劉邦易位太子這件事情做錯了呢?劉邦換一個太子是錯嗎?我覺得這個話應當分析,如果像張良所說劉邦是因愛廢立,顯然這就有問題了。當皇帝的選一個兒子作為繼位之君,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他能不能駕馭朝政,能不能把這個政權跟大局鞏固下來這是最重要的,至於他母親如何其實是不應當考慮在內的。而劉邦是因為喜歡戚夫人,喜歡趙王劉如意,所以這個因愛廢立本身劉邦是有責任的。但這個還有一種因素在裡邊,我們還應當相信劉邦是有一定眼力的,劉盈和劉如意兩個都是他的兒子,儘管一個母親呂后他不太喜歡,只是他的政治夥伴,另一個戚夫人是他最喜愛的,那麼這兩個兒子之間他還是做過一番權衡的,他一個說「類我」,一個說「不類我」,實際上對兩個兒子做了一個比較。劉盈沒有從政能力,後來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他繼位做了漢惠帝以後果然是沒有什麼大的作為,看到戚夫人被殘害為人彘以後,他就感到精神要崩潰了,最後就沉湎酒色,沒有幾年他就死了,他在位一共只有七年時間,確實沒有什麼作為。而他繼位的另一個他的弟弟,他是老三,老四就是漢文帝劉恆,那是個很有作為的一個君王,所以他和他的弟弟劉恆相比,這個漢惠帝劉盈基本上沒有什麼作為。所以劉邦看他不行這點看得還是準的,問題是劉邦看的這個趙王劉如意有本事嗎?這個小孩一早就被呂后殺了,我們現在不知道劉邦看得準不準。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說,在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最應當看好的是他的皇四子劉恆,就是第四任代王劉恆,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漢文帝,這個漢文帝在整個劉邦的八個兒子中間是最有城府的一個兒子,深度潛伏,所有的人都沒有發現他有能力,最終他勝出了,在呂后這一個家族被滅掉以後,他最後做了皇帝,而且很有作為。但是這個卻沒有被劉邦所發現,這應當是個失誤。當然劉邦在終止這場戰爭以後,我們前面花了很長時間在討論一個問題,誰該負責任?那麼當劉邦明白這件事情以後,就覺得這個戰爭不該發動,劉邦晚年當廢太子的事情終止以後,劉邦整天唉聲嘆氣,愁眉苦臉,非常懊惱。
王立群:
王立群:
畫外音:
王立群:
由戚夫人發起劉邦鼎力支持的廢立太子一事,終於在高帝十二年因為商山四皓的出現而畫上了句號,從此劉九九藏書邦不再提及廢立太子之事,戚夫人也只能偃旗息鼓。但呂后卻不會善罷甘休,在劉邦死後呂后就殘忍地殺死了戚夫人。戚夫人因為發動這場奪儲之戰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麼戚夫人究竟失敗在哪裡呢?誰該為她的死負責呢?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正像我們前面的分析一樣,最應當負責的是劉邦,因為這件事情從本質上講,是劉邦的江山美人之爭,商山四皓一出現,劉邦就面臨著一個選擇,是要江山還是要美人?劉邦毫無懸念地選擇江山,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劉邦是政治強權人物,這種人物,這種政治領袖他有一個基本的處世的出發點,就是把權力看作高於一切,因為這些政治領袖一旦失去權力,他可能什麼都沒有,如果他有權力的話,他什麼都會有。所以你看我們前面講項羽,項羽在窮途末路的時候,和他那個美人虞姬做了道別。所以無論是項羽也好,無論是劉邦也好,只要他們是政治領袖,當他們面臨江山和美人之爭的時候,毫無疑問他們都會選擇江山,不會選擇美人,這一點古人看得也很清楚。我下面給大家讀一首清代詩人寫的一首詠古詩,寫得非常漂亮,這首詠古詩這樣寫的:「誰教玉|體兩橫陳,粉黛香消馬上塵,劉項看來稱敵手,虞夫人後戚夫人。」「玉|體橫陳」是個成語,這個成語出自魏晉南北朝,「玉|體」是形容那個年輕女子的肉體,非常漂亮的那個肉體叫「玉|體」,「誰教玉|體兩橫陳」就是指的一個是項羽最喜歡的虞姬,一個是劉邦最喜歡的戚姬,叫「誰教玉|體兩橫陳」。「粉黛香消馬上塵」,「香消馬上塵」是兩個比喻,說什麼呢?這兩個美女最終都死了,這叫「香消馬上塵」,是劉邦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心愛的女人,項羽也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心愛的女人,無論是失敗者項羽還是勝利者劉邦,最終都沒有把自己心愛的女人保護好。所以,這個詩的最後就這樣做了個評價,他說劉邦跟項羽看來真是打了個平手,劉項看來稱敵手。「虞夫人後戚夫人」,就是虞夫人死了以後沒幾年戚夫人也死了。實際上這個詩是諷刺劉邦的,項羽失敗了,沒辦法只好讓自己的愛妃死了,你劉邦是勝利者,你是皇帝啊,你不是也像項羽一樣沒有保護好自己的女人嗎?這個詩表面上看來是諷刺劉邦的,批評劉邦,實際上點出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劉邦沒有在保護戚夫人上下功夫。
我們先看她的判斷失誤,戚夫人發動這一場奪儲之戰,嚴重地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也嚴重地低估了呂后的能力,而戚夫人這場奪儲之戰戰爭的方式是種什麼方式呢?戚夫人這個戰爭方式帶有很大的普遍性,就是戚夫人首先想擺平劉邦,再讓劉邦去擺平呂后和朝中大臣,是這樣一種方式,這個方式如果我們把它抽象概括一下,就是一個女人她先征服一個男人,再通過這個男人去征服這個世界。這樣說起來其實是一個很古老也很現代的故事,這種故事古代有當代也有,中國有外國也有,這是女人征服世界的一種方式,帶有很大的普遍性。但這種方式要成功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就是女人自身要有很大的殺傷力;第二,就是被攻擊的那個男人要果敢有力,這兩個條件都具備了,那麼這個女人就可能會獲勝。那麼我們再按這個標準來看一下戚夫人呢?戚夫人自身確實有很大的殺傷力,至少說她在征服劉邦這一方面來說做得很成功,劉邦對她非常依賴,願意支持她,願意把她的兒子立為皇太子,這一點上做的是很成功的。
戚夫人失敗的第三個原因是沒有妻黨,就是妻子的妻,戚夫人在劉邦的read•99csw.com陣營中間她是隻身一人過來的,她不像呂后。呂后在這個集團中間她是有影響的,她是劉邦的結髮夫妻,早年跟劉邦共過事,而且呂后她的兩個哥哥都是劉邦手下的功臣,我們講過他都被封為侯了,她有一個龐大的集團。所以呂后你看,劫持張良是她哥哥辦的,請商山四皓也是她哥哥辦的,就是她有一個家族的背景。而戚夫人沒有,就是孤身一人,她和劉邦集團所有的大臣都沒有聯繫,就在這種情況,她是一種孤立無援的情況之下來和呂後來做權力之爭的,這種權力之爭實際上是一種政治鬥爭,戚夫人是無黨無派,既沒有妻黨也沒有自己的一派勢力,是孤立一人來和功臣派、外戚派在做鬥爭的。
第三點,我們看呂后,呂后在這件事情上做得非常好,我們叫「應對得力」。呂后在這件事情一發生的時候,呂后確實感到很恐慌,一個是擔心兒子,一個是擔心自己。但是呂后和戚夫人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女人,我們講過戚夫人是通過征服男人在征服世界的這種女人,而呂后是一種什麼樣的女人呢?呂后是不通過男人,是仰仗自己的力量就要征服世界的女人,所以她跟戚夫人是完全不同類型的兩種女人。呂后在這件事情上我們說她應對得力,主要指這麼幾點,第一借力打力,呂后非常巧妙地借用了三種力量,第一,功臣派的力量,功臣派像叔孫通、周昌、張良,都反對劉邦易位太子,這種力量呂后利用了,而且用得很巧妙。你看周昌「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她一聽說,不顧自己皇后的高貴身份跪謝周昌,那她這一跪那周昌更來勁兒了,以後沾著她兒子的事周昌都要撲上去了,這就叫借力,藉助了朝臣的力量,關鍵時刻能大能小,能藉助大臣的力量來約束劉邦,這是呂后很得力的藉助大臣。第二,藉助商山四皓代表的輿論力量,商山四皓並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輿論,商山四皓是張良製造的一種假象,但呂后就利用了商山四皓,用最謙恭的語言寫信,用最貴重的禮品相邀,把四個老頭請過來了,這四個老人一來讓劉邦就收手了,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呂后其實是借用了商山四皓的力量。當然最後還有一點,她藉助妻黨的勢力,她的兩個哥哥都幫了她,特別是呂澤對她幫助很大,應當說,呂后在借力打力方面做得非常成功。
我現在想讀一首宋人寫的《戚夫人》的一首詩,這個詩講到了誰該為戚夫人的悲劇負責任,宋人這首詩題目就叫《戚夫人》,這詩是四句,這樣說的:「百子池頭一曲春,君恩和淚落埃塵,當時應恨秦皇帝,不殺南山皓首人」。「南山皓首人」就是指的商山四皓,這個詩四句是說什麼意思呢?劉邦跟戚夫人活著的時候,每到七月七,劉邦跟戚夫人兩個人都要舉行一些儀式活動,這個七月七,七夕,劉邦跟戚夫人經常在一塊兒要舉行一些紀念活動,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他兩個是情侶關係,所以到七月七就要在一塊兒聚會。這首詩是以戚夫人口吻寫的,她說最恨的是秦始皇,你秦始皇不是焚詩書、坑術士嗎?殺了那麼多人,怎麼不把商山的四個老頭給殺了呢?你要把那四個老頭給做掉了,我戚夫人不就沒事了嗎?秦始皇殺得不幹凈,留了四個老頭把戚夫人給害了,所以這個詩很明顯,這個寫詩人認為導致戚夫人悲劇的是商山四皓。那麼只要一提到商山四皓,第二個「犯罪嫌疑人」就出來了,誰推薦的商山四皓?張良,所以張良是第二被告,張良也有責任,你張良為啥把這四個老頭給抬出來呢?你張良不提,呂后不是想不到嗎?也不知道嗎?所以張https://read.99csw.com良有責任。第三個,那戚夫人有責任,戚夫人叫咎由自取,如果你本分的安分的就做一個嬪妃,沒有非分之想,你會招致這一場大禍嗎?這話說得也有道理。
戚夫人想挑戰皇后之位,這給呂后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呂后的第一反應是惶恐,害怕自己的皇后之位不保。但呂后畢竟經歷過很多人生磨練,她知道,當事情找上門來的時候,恐慌害怕是無濟於事的,所以呂后在最初的慌亂過後她迅速冷靜下來。那麼面對戚夫人的挑戰,冷靜下來的呂后做了什麼呢?
劉邦對他的老婆還是有所了解的,因為他目睹了他的老婆呂后怎麼樣殺韓信,怎麼樣殺彭越,他是知道的,所以他為自己的兒子擔心。那麼劉邦為自己的兒子擔心,他做了什麼沒有呢?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他接受別人的建議,派了他自己手下的御史大夫周昌,去做他的愛子趙王劉如意的國相。這個周昌本來是一個中央政府的御史大夫,這個官位很高的,他把他作為一個趙國的國相,這個級別就低多了,地位就低多了。他為什麼派周昌去呢?出於三點考慮,第一,周昌這個人值得信賴,周昌跟他是老鄉值得信賴。第二點,周昌這個人不辱使命,非常耿直的一個人,當易位太子的時候,反對最強烈的三個人中間就有周昌。第三,周昌有恩于呂后,我們講過呂后跪謝周昌,呂后都對周昌跪謝,所以他覺得讓周昌去保護他的愛子,呂后大概不會為難。實際上最終的結果證明劉邦的判斷錯了,劉邦死以後,呂后就下令叫趙王劉如意進京,周昌就不讓進,下一道擋著不讓進,下一道不讓進,最後呂后就先把周昌給調走,調到京城罵了一通,然後再把趙王劉如意調進京,調進京不久就把劉如意給殺了。周昌保護不了自己的兒子,這一點劉邦想不到嗎?劉邦很天真地以為,一個耿直的大臣就能夠保護自己的兒子,我覺得這個想法太幼稚了。畢竟周昌是臣,呂后是君,君臣之間很明顯,掌握主動權的,有權力的只能是呂后,不是周昌,周昌再耿直,他在劉邦那兒他能說「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碰見呂后他一個「期」都沒有了。史書沒有記載呂后罵周昌的時候周昌說什麼話,什麼都沒說,周昌就是生悶氣辭職不幹了,回家幾年氣死了。因為你一個大臣,其實一個臣子他是不是有本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領導,他的領導比較寬容他敢於說話,如果像呂后那樣的領導誰都不敢說話,碰見劉邦那大臣們一個勁地反對,等到呂后要封呂氏為王的時候,只有一個王陵出來說了幾句反對的話,其他陳平、周勃一律都附和呂后,那個制度決定的。第二件事就是力斬樊噲,除了調周昌做趙國的國相以外,他聽說樊噲想等他死了以後協助呂后害他的兒子,他派陳平去殺樊噲,陳平沒殺,這個我們前面講過。陳平殺不殺是一回事,但是至少反映出來一點,劉邦一聽說有人在他死後要害他的寶貝兒子劉如意,劉邦氣得就立馬把這個人要殺掉,而且這個人竟然是樊噲,樊噲是他的「連襟」,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叫既親且貴,既是親戚又是有身份的大臣,這個叫貴,親貴他不顧他一定要殺,說明劉邦對保護自己的兒子還是重視的,但是重視不夠,最後導致愛妃被殺愛子被殺。
畫外音:
劉邦擔心他的愛子劉如意的生命安全,因為他知道軟弱無力的戚夫人根本保護不了自己的兒子,而有權力、有謀略又殘忍的呂后,在他死後是不會放過他的愛子劉如意的。那麼劉邦擔心自己兒子的生命安全,他為此又有了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