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篇 以國家之名 1944,刺殺希特勒

中篇 以國家之名

1944,刺殺希特勒

施陶芬伯格開始物色同謀者。
晚上6點,希特勒通過全國廣播發表講話,表示一場針對他的政變已經失敗——等到這個時候,密謀集團確實沒有任何翻盤的機會了。
本土兵團的副司令奧爾布里希特將軍表示願意一起剷除希特勒,但總司令弗洛姆將軍不置可否——他不是支持希特勒,而是擔心叛亂失敗后,遭到希特勒的報復。而那些一直對希特勒心存不滿的德國軍官也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方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施陶芬伯格的謀殺集團,而另一方害怕遭到報復,表示拒絕。
12點過後,施陶芬伯格首先進入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的辦公室,然後他得知了一個變故:因為墨索里尼要在下午兩點半來訪,希特勒將會議時間從1點提前到了12點半。
那是在1943年春天的北非突尼西亞戰場,幾架美國戰鬥機掃射了一條海岸公路上的一列德軍卡車編隊,而施陶芬伯格正好就在其中一輛卡車上。
施陶芬伯格被宣判死刑,並立即執行槍決。在臨死前,施陶芬伯格仍在試圖讓審判者相信:這件事和其他人沒關係,只是他自己一個人的行為。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幫助本土兵團制止發生叛亂的計劃,但關鍵是,如果叛亂就是本土兵團發起的呢?
1943年,渴望有人能取希特勒性命的施陶芬伯格,自己差點兒丟了性命。
當然,沒有懸念,施陶芬伯格最後也被捕了。
1944年7月20日,施陶芬伯格期待改變歷史的一天,終於來到了。
當時在會議室的有24個人,有4人當場死亡,3人重傷,但最關鍵的暗殺對象希特勒,只是燒傷了大腿,燒焦了頭髮,震壞了耳膜。
這時候的時間,是12點37分,距離計算中的爆炸,還有5分鐘時間。

被炸后的「狼穴」會議廳
源於德國南部的施陶芬伯格家族,可以追溯到13世紀。
施陶芬伯格向希特勒問好,然後平靜地走到桌子前,把公文包自然地塞到橡木底座的桌子底下——大概離希特勒的腿有2米左右遠。
這一天的上午10點15分,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抵達「狼穴」附近的機場,他和副官的公文包里,各藏了一枚定時炸彈。
炸彈確實成功引爆,威力也非常大,甚至整個會議室的房頂都被炸塌了。但由於之前那個叫勃蘭特的上校挪動了公文包,所以,希特勒並沒有被炸死。
歷史沒有如果,但肯定還是會有人忍不住問:如果希特勒被刺殺了,結果會如何?
另一方面,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開始橫掃全球,德國的中產階級開始大幅度萎縮,大量的工人失業,人們都開始感到迷茫:我們的未來究竟在哪裡?

「狼穴」是希特勒指揮所的稱號,位於當時德國東普魯士的臘斯登堡,即現在波蘭的肯琴約東15公里處的密林中,為1941年的巴巴羅薩計劃而修造,由一系列地堡和碉堡組成,四周有鐵絲網圍繞
read•99csw•com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情感,一開始就有點複雜。
和所有的貴族孩子一樣,施陶芬伯格到了讀書的年紀,就被送入私立學校,接受精英教育。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施陶芬伯格拒絕使用任何鎮痛劑,他學會了自己穿衣服、洗澡,以及用左手的三個手指寫字。1944年春天,他提出要求,希望能返回部隊。
但因為凱特爾在門外不斷催促開會,只有三個手指的施陶芬伯格沒有時間再啟動第二枚定時炸彈,所以他決定只帶一枚炸彈前往會議室。
兩次失敗后,施陶芬伯格有點心急了。
7月15日,施陶芬伯格決定實施第二次暗殺。
施陶芬伯格從戰友的屍體堆中爬了出來,被當時德軍的北非軍團總指揮隆美爾派人緊急送往醫院搶救。他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自己的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兩個手指,並且雙腿落下了殘疾。
當然有。
1907年11月15日,施陶芬伯格家族又添了一個男丁,他被取名為克勞斯·馮·施陶芬伯格。沒錯,他的名字中有一個「馮」字,那是德國貴族的標識——施陶芬伯格的父親是一名將軍,母親是伯爵。
這樣的話,公文包和希特勒之間,就隔了一層厚厚的橡木板。
這個變故,對貴族出身的施陶芬伯格打擊頗大,直接改變了他的人生選擇——1926年,19歲的施陶芬伯格決定參軍,他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重新振興家族和國家。
回顧歷史,很多民族都經歷過自己的瘋狂時期,尤其是整個國家都陷入瘋狂的時代,讓人心有餘悸。而在此期間保持頭腦清醒,乃至敢挺身而出,甚至做出犧牲的人,都值得尊敬。
勃蘭特並沒有打開這個公文包——他當然不會這麼做,因為誰也不會質疑這個核心的會議室里會出現背叛者——而是將這個公文包拿起來,放到了桌子底座的另一側。
甚至連對暗殺不置可否的帝國元帥隆美爾,最終也被希特勒勒令服毒自殺——在一份被搜出的名單中,隆美爾被密謀集團內定為未來帝國的領導人之一(但很可能施陶芬伯格並沒有徵求隆美爾的意見)。
那麼,施陶芬伯格的刺殺究竟有意義嗎?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施陶芬伯格徹底參与了德軍秘密反希特勒的地下組織——這個密謀集團其實從希特勒下令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就已存在,只是施陶芬伯格一直不是核心成員。
一項統計數據顯示,甚至到了1952年,也只有20%的德國民眾贊同反抗納粹統治。哪怕是在「二戰」后,作為忠誠乃至刻板的德國人,仍有不少人認為施陶芬伯格是「叛國者」,認為他破壞了德國人「忠於職守」的傳統。
這個時候,時間到了12點42分。
但好在,他畢竟是暗殺集團中唯一可以近距離接觸希特勒的人,機會還是有很多的。

2

特雷斯科夫的回答是:「當然有意義!無論刺殺成敗,都能向世人證明:德國是有那https://read.99csw•com麼一群人,是曾經起來反抗的。」

3

但是,施陶芬伯格錯了。
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這一舉動是感到吃驚的,尤其是之後德國直接和英法開戰,更讓施陶芬伯格感到心慌——他認為自己的祖國並沒有做好這樣的戰爭準備。
施陶芬伯格知道,不能再等了。
施陶芬伯格加入的是德國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第十七騎士兵團。三年後,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在一年後升任少尉。
7月19日,施陶芬伯格接到了通知:7月20日下午1點,到希特勒當時藏身的地穴「狼堡」,彙報編組新的「人民步兵師」的進展情況。
在被槍決前,37歲的施陶芬伯格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神聖的德意志帝國萬歲!」
本土兵團的士兵全部駐紮在德國國內,除了負責警戒工作外,還負責德軍的徵兵和訓練。更重要的是,為了防止國內出現叛亂——可見當時已經出現了這樣的苗頭——本土軍團制訂了一個以北歐神話中奧丁戰神婢女名字命名的「瓦爾基里行動」計劃。這個計劃具體來說,就是一旦國內發生叛亂,本土兵團有權控制政府的各個部門,以及包括電台在內的通信設施、包括火車站在內的交通設施。
為此,當時的施陶芬伯格雖然加入了衝鋒隊,但沒有加入納粹黨。不過,作為一名軍人,他在1939年被從第六裝甲旅調到了德軍總參謀部,更進一步接近了整個納粹軍隊的神經中樞。
在施陶芬伯格11歲的時候,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嘗到了失敗的滋味,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成立了共和國,帝制時代結束了。
這是一種英國製造的定時炸彈,大概兩磅重,通過溶液腐蝕金屬線釋放撞針的方式引爆——施陶芬伯格設定的引爆時間,是12分鐘。
1933年,施陶芬伯格和無數熱情乃至近乎瘋狂的德國民眾,用民主的選票,把他們認為的那位「救世主」選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不管怎樣,德軍的內部早已不是鐵板一塊。
所以,2004年6月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的儀式上,時任德國總理的施羅德說:「施陶芬伯格等人的行動證明,早在德國戰敗前一年,一些德國人已在試圖結束納粹統治。」
「暗殺成功了!」
會議室里的炸彈準時爆炸了。
事實上,想殺希特勒的人不是沒有,而是一直在失敗。
也正是在1939年,希特勒一聲令下,德國百萬大軍閃擊波蘭,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序幕。在德國和蘇聯的兩面夾擊下,波蘭在一個月後淪陷。
但和當時很多德國民眾及軍人一樣,德軍初期超乎想象的巨大「勝利成果」,讓很多人都暫時閉住了嘴巴,施陶芬伯格也把質疑埋在了心裏。
調任本土兵團,確實給了施陶芬伯格一次機會。

饅頭說

依我看,真的未必會像施陶芬伯格他們想的那樣:戰爭立即結束。
在諸多刺殺希特勒的行動中,1944年的這一次,應該是最著名的。關於這次刺殺行動,有各種版本的描述。這一次,我們從一個人的視角來感受一下——他就是克勞斯·馮read.99csw.com·施陶芬伯格。
在那場會議中,戈林和希姆萊都不在。施陶芬伯格離開房間打電話通知夥伴,說不管另外兩人是否在場,他都決定要炸死希特勒。但是,當他返回會議室時,希特勒已經離開了。
時間緊急,施陶芬伯格馬上提出需要借用一下凱特爾的衛生間。在衛生間里,施陶芬伯格弄碎了定時炸彈里裝有酸溶液的玻璃管——定時炸彈開始倒計時。
這時候,該輪到施陶芬伯格彙報了,但凱特爾發現會議室里並沒有他的蹤影——他想起來開會前施陶芬伯格等電話的那句話。於是,凱特爾匆匆跑出會議室,希望找到施陶芬伯格,告訴他輪到他向領袖彙報了。
那個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施陶芬伯格如此堅毅的表現,在德軍後方傳開了,也傳到了希特勒的耳朵里。希特勒隨後就把施陶芬伯格調到了本土兵團擔任參謀長——在德軍東西兩線明顯已轉到下風的情況下,希特勒需要這樣的軍人表率。

德國抵抗力量紀念中心的一面紀念牆,上面貼滿了參与刺殺希特勒行動的德國官員照片,他們都在行動失敗后被處決

從左至右依次是:希姆萊、希特勒、戈林
這個時候,施陶芬伯格的密謀集團又犯了關鍵的錯誤:位於柏林的內應團伙反應遲緩,他們甚至等施陶芬伯格連闖三道關卡,花了3個小時抵達柏林后才開始全面執行「瓦爾基里行動」——其間,他們甚至連電台都沒有佔領。

6

而施陶芬伯格如此急著返回部隊,並不是要繼續效忠希特勒,而是通過一次生死關口的考驗后,他已經下定了決心:他不想再等別人去終結這個德國的「瘟疫」了,他要親自動手。
一位叫勃蘭特的上校俯身上前,想進一步看清楚地圖,結果腳碰到了施陶芬伯格放在桌子下那個鼓鼓囊囊的公文包。
為此,施陶芬伯格甚至還去找過在北非共過事的隆美爾。隆美爾和施陶芬伯格是同一天生日,兩人算是有緣。但隆美爾並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態度。
從1938年開始,密謀暗殺希特勒的德國軍官團體進行了不下10次暗殺行動,但每一次不是發生了意外,就是因希特勒的生性警惕而躲過——希特勒身邊不僅戒備森嚴,而且他經常臨時改變自己的行程。
站在遠處的施陶芬伯格看到會議室冒出濃煙和火光,立刻通知了同謀、最高統帥部通訊處長菲爾基貝爾將軍:
在進入會議室前,施陶芬伯格對前廳管理電話總機的一位上士說,他在等候柏林辦公室打來的緊急電話,有最新材料要補充進他對希特勒的報告,所以電話一來,就立刻叫他出去——「哪怕我和領袖在一起」。
12點35分,施陶芬read.99csw.com伯格進入了會議室,當時會議已經開始了。希特勒站在一張大會議桌前,聽取陸軍副參謀總長的彙報,圍在他身邊的,大概有20多名軍官。
在施陶芬伯格的人生進入上升通道的時候,他所熱愛的祖國,卻境況不佳:
在這場未遂的政變發生后,希特勒一共下令逮捕了大約7000人,其中5000人在受盡各種折磨之後,被殘忍地處決。
1944年7月,施陶芬伯格執行刺殺任務前,也曾詢問他的好友,同樣反對希特勒的原中央集團軍群作戰處處長特雷斯科夫:「戰局已經至此,刺殺還有意義嗎?」
所有人都聚精會神地趴在桌子上看地圖,施陶芬伯格知道自己該離開了。他借口柏林的電話要來了,起身離開了會議室。但他離開后,會議室里發生了關鍵的一件事——
一方面,他非常認同希特勒宣揚的「國家社會主義」,以及高度讚揚希特勒在廢除《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不合理條款上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他很反感希特勒在公開場合宣揚的對猶太人的鎮壓乃至清洗,同時也對希特勒幾乎瘋狂的作戰計劃感到無比擔憂。
即便到了1994年,德國聯邦參議院議長約翰內斯·勞(后成為德國總統)仍說:「不要把1944年7月20日的那些人視為英雄,而應把他們作為在矛盾中的人去理解。重要的是,對於他們的錯誤和疏忽不要視而不見。」

施陶芬伯格

1933年,施陶芬伯格結婚。他堅持在婚禮上穿軍裝,因為他堅信軍人在任何時候都要穿軍裝

當時會議室的平面圖。①的位置是希特勒的位置,黑色小方塊為炸彈位置,當中隔了一層木板
1944年7月11日,施陶芬伯格第一次決定實施暗殺。

一名士兵展示阿道夫·希特勒在炸彈行刺中被燒壞的褲子
這一次,施陶芬伯格決定,無論如何都要下手了。
與之相反,希特勒迅速做出了反應。在爆炸發生一個小時后,希特勒就開始部署鎮壓行動,希姆萊麾下的蓋世太保全面出動,開始抓捕各種懷疑對象。

4

這次的死裡逃生徹底改變了施陶芬伯格。
這正是德國人在「二戰」前後舉國陷入納粹狂潮的細思極恐之處:它和義大利的墨read•99csw•com索里尼集團不一樣,它不是一個小集團的專政,而是一個國家幾千萬人的真心信仰。希特勒如果被刺,還會有大批的後來者頂上,因為整個國家機器都已經被捲入了瘋狂的納粹車輪。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二戰」歐洲戰場的轉折點,德軍與其僕從國折損150萬兵力,蘇軍由此開始轉入攻勢
在一次德軍傷亡慘重的戰役之後,施陶芬伯格終於忍不住向自己的一位密友發出了哀嘆:「希特勒的大本營里,難道沒有一位軍官能夠用槍殺了那頭野獸嗎?」
當時,他得到了一個和希特勒待在一起的機會,他的身上帶了一個炸彈,和希特勒與戈林一起待了半個小時。但是,施陶芬伯格沒有拉響炸彈,因為當時黨衛軍頭子希姆萊不在場——施陶芬伯格希望一次性將這三個人一起炸死。
一方面,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在《凡爾賽和約》的約束下,承受著各種束縛乃至屈辱。但在英法兩強同樣也只是慘勝的背景下,德國民眾認為這不是一種公平的生存狀態,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慢慢滋生。
在西線還沒安定的情況下,德國又在東線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煉獄戰場,施陶芬伯格終於清楚地認識到:瘋子希特勒,正在把德國拖向毀滅的深淵。
雖然德國軍隊勝利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地傳來,但1941年6月22日的那個消息,還是徹底擊碎了施陶芬伯格對希特勒的所有幻想: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00萬大軍,全面入侵蘇聯。
就在籌劃醞釀的時候,1944年的夏天來到了,戰局對德國而言越來越糟糕:在東線,蘇聯紅軍已經攻入了波蘭,逼近德國本土;在西線,盟軍通過諾曼底登陸,已經在德國人的後院站穩了腳跟。

5

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施陶芬伯格和他身邊的很多同胞一樣,開始熱切地期盼有一位帶領德國人民走出泥潭困境的領袖出現——他們真的找到了這樣一個人。
時間不等人。
但是,管電話總機的上士告訴凱特爾:「施陶芬伯格上校不知道去哪裡了。」無奈之下,凱特爾只能回到會議室。

這張照片攝於1944年7月15日,地點就在希特勒總部「狼穴」。由左至右分別為施陶芬伯格、希特勒和威廉·凱特爾,與希特勒握手者為卡爾·博登沙茨。此時施陶芬伯格的公事包里便放有炸彈,但這次他並未引爆

1

「狼穴」是希特勒的老巢,重兵把守,戒備森嚴。但由於施陶芬伯格已經是希特勒的親信軍官,所以進入沒有什麼困難。只是一位接待的副官發現施陶芬伯格的皮包很重,對此他的回答是:「我有很多事要向領袖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