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妄念 從憤青到首相,這個日本人為何能改變整個東亞格局?

妄念

從憤青到首相,這個日本人為何能改變整個東亞格局?

伊藤博文回答:「能在哈爾濱一睹貴國軍隊的威儀,非常高興。」
相對如同大象一般的中國而言,精緻可口的朝鮮一直是日本更想率先得到的美食。
他是日本人嗎?他想幹什麼?伊藤博文腦海中閃過的疑問,很快被這個青年的下一步行為解答了:
毫無疑問,在亞洲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伊藤博文都是一個可以留下名字的政治強人。作為日本的第一任首相(他曾三次組閣),伊藤博文和日本的迅速崛起是分不開的。如果從「興國」的角度來看,他確實堪稱亞洲乃至全世界都應該敬佩的人。
雖然蓄謀已久,但伊藤博文在甲午戰爭中卻是「克制派」,他反對一路打到北京。當然,這並非因為他愛好和平,而是他擔心如果日軍進攻北京,會引來西方列強的干涉。所以按照伊藤博文的策略,日軍一方面派兵佔領台灣,一方面攻打威海衛,全殲北洋艦隊,隨後就迫使清廷投降——後來事態的發展,確實如此。
1853年,日本經歷了「黑船事件」——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強行闖進江戶灣,用大炮轟開了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西方列強的入侵,給包括伊藤博文在內的所有日本人都造成了強烈的震撼。伊藤博文在17歲的年紀就去了炮術傳習所學習軍事,但他對純粹的軍事並不是非常感興趣——與「術」相比,他對「道」更感興趣。
1841年10月16日,伊藤博文出生在日本的長州藩(今日本山口縣)
在經過周密的安排之後,安重根混入了當天在哈爾濱火車站歡迎伊藤博文的隊伍,並在適當的時機站了出來,舉起了手槍。
可能會有人問,伊藤博文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為什麼是「馬鹿」?

6

伊藤博文在到朝鮮前,就策劃了對朝鮮明成皇后的暗殺(其實是直接派人追到宮裡去砍死的,因為這位皇后一開始親中,之後親俄,一直反對日本殖民),在到任一年後,又抓住機會迫使朝鮮簽訂《第三次日韓協約》,剝奪了朝鮮政府的政權並解散了朝鮮的軍隊,使朝鮮徹底被日本控制。
事實上,這部《明治憲法》最鮮明的特色,就是突出天皇的「皇權」,把天皇構架為不可侵犯的「神」。根據憲法規定,日本由天皇總攬立法、司法、行政之統治權。此外,行政各部的官制、陸海軍的統帥、宣戰的公布、條約的締結等,都屬於天皇的大權。
在東亞近代史上,有一個名字是無論如何抹不去的。他不僅深深影響了日本,也影響了中國和朝鮮,進而改變了整個東亞的格局。
這個國家,就是朝鮮。

那次事件之後,伊藤博文第一次在中國遇見了比自己年長18歲的大清頭號權臣李鴻章。李鴻章在和伊藤博文會晤后回報朝廷,對伊藤大加讚賞:「伊藤久歷歐美各洲,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專註通商睦鄰、富國強兵之政,不欲輕言戰事、吞併小邦。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
伊藤博文本身就是一個軍國主義者,他在這部憲法中大大強化了軍權,並且讓「軍權」與「皇權」直接https://read.99csw.com畫了等號,即「天皇統率陸海軍」和「天皇決定陸海軍的編製及常備兵額」。在這些條文的規定之下,憲法規定的所謂「內閣」和「議會」其實都是擺設,軍權代表天皇的意志,只要天皇願意,軍部就可以把連同政府在內的一切職能機構一腳踢開,將整個國家變為「戰爭機器」。
所以,一國之相,尤其是像日本這樣國家的首相,不僅僅有義務帶領人民讓本國振興和進步,也承擔著與周邊國家和睦關係的責任,對歷史和未來都需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但真的是這樣嗎?
槍擊案發生后,醫生隨即對伊藤博文進行了搶救。但由於伊藤博文內臟出血太多,再加上已經68歲,所以回天乏術,在上午10點因醫治無效而死去。
當然,當時年少氣盛的伊藤博文還是會經常陷入一種狂熱的情緒中。在21歲那年,他和十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鋸斷了英國公使館四周的木柵欄,潛入使館區域后扔了一堆自製燃燒彈,然後逃回自己住處,徹夜飲酒狂歡,慶祝「攘夷」成功。
第一,向木戶孝允提出了廢除諸藩,建立「府縣制度」,進一步加強日本的中央集權。為此,伊藤博文草擬了「國是綱要」,詳細規劃了日本如何建立府縣制度,統一兵力、財力,大力發展教育。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東京大學的大學生在舉辦音樂會,可見當時日本的「西化」程度
雖然毛利敬親沒有聽伊藤博文的勸告而強行開戰,最終只能賠款道歉,但「尊王」這件事最終還是在三年後做成了。1867年10月,幕府將軍德川慶喜被迫提出了「大政奉還」,而明治天皇宣布「王政復古」——日本開始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而明治維新也就此開始。
伊藤博文在朝鮮時,已經把一個主權國家完全肢解了:外交、軍事、政府職能全部廢除,這和實際上的吞併有什麼區別嗎?伊藤反對吞併,只是不想太急而已,難道還指望他「大政奉還」?
4.《他一手把日本變成亞洲霸主 為何死後拿不出來區區10萬元》(「勇哥讀史」,百度百科「TA說」,2017年10月13日)
19世紀80年代的日本,可以說是「有實無名」。
在憲法出台後,伊藤博文成了日本的第一任首相(內閣總理大臣)

老年伊藤博文
值得一提的是,甲午戰爭之後沒多久,中日關係反而進入了「蜜月期」。清朝被「打服帖」之後,迫切希望能學習日本崛起的經驗,事事以日本為師。而日本出於共同對抗沙俄等各種目的,也樂於和清廷禮尚往來,甚至願意「傳授」一些改革經驗。伊藤博文成了其中代表。
當了解到刺客是朝鮮人後,這位一生堪稱叱吒風雲的伊藤博文,說出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後一句話:「馬鹿(笨蛋)!」https://read.99csw.com

安重根,1910年3月26日被判處絞刑
3.《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人安崇根刺殺身亡》(張燕,《法制晚報》,2004年12月28日)
因為他之後就真正明白,日本究竟有多落後。
在這部憲法中,「皇權」是「明線」,伊藤博文還埋了一條「暗線」,那就是「軍權」。

饅頭說

彼時的日本,其實和中國一樣,正陷入痛苦和迷茫之中。
6.《1909年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 值伊藤與俄臣談侵略》(《濟南時報》,2014年1月20日)
伊藤博文當時在中國和亞洲的地位,可見一斑。
十年之後的1894年,日本終於等到了時機,在那場對賭國運的甲午戰爭中,日本人笑到了最後。
其中的一個,就叫作安重根。

1

一槍擊中左肺,一槍擊中左腰,一槍擊中腹部。

3

現在,回到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事實上,他當時的目光已經放到了一個更有可操作性的東亞國家身上。
他決定進一步改造日本。

剛剛走下火車的伊藤博文
於是,伊藤博文有了一個最重要的任務:讓日本擁有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憲法。
在這樣的形勢下,日本國內要求直接吞併朝鮮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伊藤博文卻站在反對一方,他認為「吞併」這件事千萬急不得,要從長計議。
1863年,伊藤博文前往英國留學一年,徹底改變了想法。
伊藤博文想動中國很久了,但一直迫於羽翼未豐,不敢貿然動手。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政變」,日本試圖由此挑戰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但被當時在朝鮮的袁世凱以霹靂手段迅速化解。
所以,伊藤博文當初給出的策略是:「此時只宜與之和好。……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發行鈔票……三五年後,我國官商皆可充裕,彼時看中國情形,再行辦理……惟現實則不可妄動。」
但是,他對朝鮮的各種控制和手段,已經激發了千千萬萬謀求朝鮮獨立的革命志士的萬丈怒火。
甲午一戰,清朝徹底失去了在朝鮮問題上與日本叫板的能力,而通過日俄戰爭,日本又把一直阻礙自己染指東北亞利益的俄國一舉打趴。

4

1909年10月26日上午9點,一列專列駛入中國哈爾濱火車站。
這些毫無疑問給他的一生功績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不僅僅是折扣,https://read•99csw.com他還因此送了性命。
伊藤博文隨即下車。此時車外的俄國儀仗隊已經奏響了樂曲,在科科夫佐夫的陪同下,伊藤博文按順序檢閱了俄國軍樂隊、儀仗隊、各國領事團、中國儀仗隊。
由此說兩句伊藤博文這個人。
1881年,「明治三傑」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相繼過世,年僅40歲的伊藤博文年富力強,已然成了日本政壇當仁不讓的元老和中流砥柱。
他掏出了手槍,對準了伊藤博文——砰!砰!砰!
兇惡的豺狼,終於要露出獠牙了。

伊藤博文和當時朝鮮太子李垠在一起。李垠的父親是高宗,在位時改國號為「大韓帝國」
而伊藤博文回國后也總結了中國當時進行的「洋務運動」,觀點有兩個:第一,「三年後中國必強」;第二,日本「對此事直可不必慮」。因為伊藤博文認為,中國的改革會從內部遭到巨大阻力,幾年之後,中國會「又睡覺矣」。
此時的伊藤博文才26歲,但已經開始在明治政府里嶄露頭角,擔任了「外國事務交涉員」,後來又擔任過大阪府判事(相當於首席法官)、兵庫縣知事(相當於省長),而他跟隨的上司,是木戶孝允和大久保利通——他們都是明治維新的標杆性人物。
1864年,伊藤博文回國,思想已經完全轉變。當時正值日本著名的「下關事件」(英法等四國艦隊攻擊日本下關海峽兩岸的炮台,準備用武力讓堅持「攘夷」的長州藩屈服)爆發前夕,伊藤博文力勸長州藩藩主毛利敬親,與其浪費力量去打一場不可能獲勝的仗,不如把「尊王」先放在首位,先完成日本的統一,再慢慢富強。

2

伊藤博文從小貧苦,但非常調皮搗蛋,且能言善辯,張口就來,所以在當時的小夥伴中有「胡說利助」的綽號(他幼年名為伊藤利助)。有一個事例頗能看出他的性格:一次兩隊孩子玩軍事遊戲,伊藤擔任首領的那一隊眼看就要落敗,結果伊藤把對方引入一堆枯草堆,然後就在上風口直接放火。差點被燒死的孩子們到伊藤家告狀,伊藤的家長只能帶著他挨家挨戶去道歉。
1.《伊藤博文分析中國改革:將遭到內部巨大的阻力》(雪珥,《中國經營報》,2015年2月10日)

7

不過,伊藤博文很快就發現自己的「憤青」行為其實非常幼稚。
伊藤博文的父親叫林十藏,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民,後來被一個叫伊藤武兵衛的下級武士收為義子,所以也跟著改姓為「伊藤」。
所以,他對自己的私塾老師吉田松陰的理論非常尊崇。吉田松陰這個以思想影響日本近代一代人的理論家,主張「尊王攘夷」,主張「天皇至上」,以及主張「海外擴張補償論」(即日本打不過歐美的話,就從中國和朝鮮身上得到補償),這些思想後來都被伊藤博文貫徹始終。https://read•99csw.com

伊藤博文(左)與長谷川好道(右)一同坐上馬車準備前往「統監府」
因為當時伊藤博文在日本國內是力阻吞併朝鮮的,當他得知自己是被一個朝鮮人暗殺時,難免會覺得對方是「笨蛋」。而事實是,伊藤博文被刺后一年,日本果然吞併了朝鮮。所以後世也有一些人,據此說安重根才是真正導致朝鮮被吞併的罪魁禍首。
從治國到交通到經濟到工業,伊藤博文可以說是全程參与並主導了很多改革和創新,但屬於他的高光時刻還沒有到來。
第三,在赴美國進行細緻考察的基礎上,於1871年主導了日本新貨幣制度的建立和發行。
1898年,內閣剛剛被解散的伊藤博文到訪中國,受到了隆重接待。時值「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甚至提出請伊藤博文擔任中國的「首相」,至少也要入閣擔任「顧問」。而當時熱情高漲的康有為還向光緒提出過一個更加瘋狂的計劃:中日合邦!
然後他就看到一個30歲左右、蓄著鬍鬚的青年忽然從隊伍中閃了出來。
1894年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伊藤博文是幕後全程策劃者。
9點30分,整個檢閱進入尾聲,伊藤博文開始折返。此時,他們經過了專門趕到車站的日本歡迎隊伍,那些日本民眾興高采烈地揮舞著太陽旗,喊著歡迎的口號。
為此,伊藤博文專門考察了英國、法國和德國。日本一開始全面對標的是英國,伊藤博文卻發現這個國家的憲法不適合日本,因為英國的國王或王后雖然有地位,但對國家根本沒有統治權,「與本國國情不符」。而德國的憲法是最受伊藤博文青睞的,因為「君主親掌立法行政大權,不經君主許可,一切法律不得實行」,「邦國即君主,君主即是邦國」。
俄國財政大臣科科夫佐夫登上了列車,和在列車上的伊藤博文握上了手。對於這位日本前首相的到訪,俄國方面非常重視,科科夫佐夫在寒暄后發出了邀請:「稍後有宴席款待公爵。如蒙閣下能檢閱我的儀仗隊,我將十分榮幸。」
在這個過程中,伊藤博文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
伊藤博文微笑著向他們揮手,點頭。

5

1889年2月11日,伊藤博文一手主導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即《明治憲法》)頒布。這部憲法以1850年《普魯士憲法》為藍本,分7個章節,共76條。憲法的第一句就是:「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統治之。」
而他主導的這部《明治憲法》的出台,讓日本從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與此同時,也為接下來的武力擴張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當時安重根怕打錯人,還向伊藤博文身邊陪同的幾個日本人也開了槍,但那幾槍都沒有致命,真正造成致命傷的,只有在伊藤博文身上的三槍:
19九_九_藏_書06年,伊藤博文來到朝鮮,身份是朝鮮的第一任「統監」——日本在朝鮮設立了「統監府」。這個機構名義上是指揮在朝鮮的日本官吏的活動,但事實上它還接管了朝鮮的外交權,所以它其實就相當於一個「總督府」,而伊藤博文就是朝鮮的第一任「總督」。
2.《逆淘汰:中國歷史上的毀人遊戲》(程萬軍,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1月)
第二,頂住方方面面的極大壓力,全權代表政府向英國東陽銀行貸款100萬英鎊,在1872年9月修成了日本的第一條鐵路(東京—橫濱)。在此基礎上,日本的鐵路開始大發展,由此邁入交通近代化。
5.《伊藤博文政體思想剖析》[楊愛芹,《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安重根出生於1879年,長期以來一直是謀求朝鮮獨立、反對日本侵略的革命黨骨幹。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之後,安重根最終決定犧牲自己,刺殺伊藤博文——在很多朝鮮人看來,伊藤博文就是導致朝鮮淪陷的罪魁禍首。
但當時伊藤博文已經看出了「維新派」只是口號叫得響,並沒有實力,所以一直與康有為等虛與委蛇。

青年時期的伊藤博文
所謂「實」,就是經過「明治維新」,日本的國力迅速提升;所謂「名」,就是它的國際地位依舊不高,當初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依然存在。而歐美列強拒絕修改條約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日本法律不完備,時機不到。
事實上,當時在亞洲已經沒有國家有能力阻止日本吞併朝鮮了。
但換個角度來看,伊藤博文的「興國」,有相當一部分是建立在侵略別國的基礎上的。在他的眼裡,日本的利益至上無可厚非,但其他國家的主權和獨立,其實是不存在的。而且他奠定的日本第一部憲法和他的一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日本後來舉國被綁上軍國主義的瘋狂戰車,最終沖向懸崖。
1909年10月26日,在哈爾濱火車站對伊藤博文連開三槍的,正是朝鮮人安重根。
在英國,伊藤博文親身感受到了西方文明在多方面比東方文明都領先。他開始認識到,憑藉一股衝動和熱情的「攘夷」其實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只有虛心向西方學習,韜光養晦,才能最終實現民族獨立。
第四,歷時兩年訪問歐美十多個國家,充分了解西方工業發展后,回國領導工部省,開始大力發展日本的工業。在他主事期間,包括三菱會社、長崎造船廠等一大批工廠和企業開始崛起,甚至開始與美國、英國等的輪船公司開展國際航運競爭。這些措施為後來日本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奠定了紮實基礎。

康有為當時不僅提出過「中日合邦」,甚至提出過「中日美英合邦」,共同選出百餘人作為內閣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