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個人的抉擇 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成功與悲劇

個人的抉擇

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的成功與悲劇

如果把智商和學歷作為一個門檻的話,那麼奧本海默無疑是夠格的。
5.《奧本海默的勝利和悲劇》(吳生,《今日科苑》,2006年第11期)
歐內斯特·勞倫斯是高能粒子回旋加速器的發明者,也是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同時,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教授。

1

毫無疑問,從智商、學歷和資歷上,奧本海默是夠格的。但是,參与「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們,哪個不是「天才+學霸」?從二樓向這些科學家丟塊磚頭,很難不砸中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肯尼迪的繼任者約翰遜成了1963年12月23日頒獎典禮上的嘉賓。在授獎儀式上,59歲的奧本海默走向主席台時不小心絆了一下,約翰遜總統趕忙伸手扶他。但奧本海默推開了約翰遜的手,說:「總統先生,當一個人行將衰老時,你去扶他是沒有用處的,只有那些年輕人才需要你去扶持。」
那麼,是不是應該在當時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美國來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挑選一個呢?按理說,負責如此高端和機密的工程,「得過諾貝爾獎」應該是一個最低門檻。
第一,奧本海默年輕時與大量左翼組織接觸並保持往來(奧本海默年輕時確實非常同情並支持共產主義,曾動用父親的30萬美元遺產中的一部分資助當時志願去西班牙保衛共和國的「國際縱隊」),並且他的學生中有大量左翼分子甚至共產主義者,妻子哈里森是左翼分子,弟弟弗蘭克·奧本海默加入過美國共產黨(奧本海默的這位弟弟同樣是一位天才核物理學家,但后因為「麥卡錫法案」被剝奪教職,只能去做牧民放牛)。

也正是在這段時期,奧本海默的人生開始急轉直下。
而奧本海默依舊沒有認識到美國政府對發展核武器的決心。1946年7月1日,美國在比基尼島試爆第四顆原子彈,奧本海默拒絕出席參觀,事先還寫信給杜魯門請求放棄這次爆炸試驗。杜魯門對奧本海默再一次做出評價:愛哭的科學家。
在聽證會上,聯邦調查局給奧本海默羅列了24條罪狀,但主要歸納起來是兩點。
這個建議很快被美國政府否決了——「曼哈頓計劃」歷時三年,耗費數十億美元,如果不用於實戰,不產生結果,怎麼向國會交代?怎麼向納稅人交代?怎麼向那些反對人士交代?

3

2.《奧本海默與原子彈》(胡新和,《社會科學戰線》,2001年第6期)

2

為此,當奧本海默在12月21日回到國內時被告知:要麼主動辭去他在美國政府的行政職務,要麼就出席一場指控他的聽證會。
彼時的人類物理世界,正在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1925年,海森堡提出「矩陣力學」,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1926年,薛定諤提出「薛定諤方程」,玻恩對波函數做出概率解釋……
奧本海默不辱使命。

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氫彈爆炸的場面
11.《奧本海默訪談》(「曼哈頓計劃之聲」網站,https://www.manhattanprojectvoices.org/oral.histories/j-robert-oppenheimers-interview)
1927年,奧本海默九_九_藏_書因在量子力學方面的研究而獲得博士學位,沒多久后決定回到美國。當時美國諸多名校競相向奧本海默發出任教邀請,但他最終選擇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據說一個原因是那裡圖書館的古典文學書籍收藏不錯。
只有一千個太陽,才能與其爭輝。
現在美國迫切需要進一步在核武器上建立起對共產主義世界的優勢,怎麼會聽從奧本海默的勸阻?
如今回過頭看,其實誰都無法從類似的政治風暴中倖免。在麥卡錫主義甚囂塵上的時候,當初舉薦他的勞倫斯曾勸奧本海默去歐洲暫避風暴,但奧本海默拒絕了,理由是:「我不去,因為我就是愛這個國家!」
7.《重審「奧本海默事件」》(方在慶,《科學文化評論》,2006年第6期)
玻恩曾回憶奧本海默在他手下做研究生時,經常打斷別人(包括老師在內)的演講而走上黑板拿起粉筆開始寫方程式:「這樣會更好。」後來很多學生聯合起來給玻恩寫了一封抗議信,玻恩將這封信悄悄放在奧本海默很容易看見的地方,於是奧本海默後來參加討論時就明顯收斂了很多。
12月23日,針對奧本海默長達4周的聽證會拉開帷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奧本海默事件」。
只是,因研發核武器登上這個台階的奧本海默,卻轉而說服美國政府停止和限制核武器研究。因為作為一名科學家,他認為他和他領導的團隊並沒有增加全人類的福祉,而是給整個文明的未來蒙上了一層陰影。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科學和政治都很難完全割裂。在這樣的前提下,科學和政治需要的不是一種對抗乃至兩敗俱傷的狀態,而是一種博弈,一種雙方求得各自最大利益的博弈。
第二,奧本海默一直對美國研製氫彈進行「重重阻撓」以及抱「消極態度」,這是明顯為蘇聯講話,是對美國的不忠誠。

5

看看奧本海默的成長經歷吧:在幼年時就受母親影響涉獵藝術、文學、哲學、歷史、科學和語言等各個領域,11歲因為在礦物研究方面的成績成為紐約礦物俱樂部年紀最小的會員,18歲從紐約菲爾德斯頓文理學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美國很多政商和文化界名人都出自這個學校),后考入哈佛大學化學系。
整個美國科學界也因此震動。
1953年12月初,奧本海默去英國做一場科普講座。在此期間,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胡佛終於讓總統艾森豪威爾相信:奧本海默是一個危險的共產主義分子,並且很可能是蘇聯在美國核領域方面的「代理人」。
1967年2月18日,奧本海默因喉癌逝世,終年63歲。
奧本海默見到了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對他激動地說了一句話:「總統先生,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而杜魯門的回答比奧本海默還要激動:「沾滿鮮血的是我!你手上的血還沒有我一半多呢!這件事你就留給我來操心吧!」在奧本海默離開后,杜魯門對身邊的人表示今後再也不想見到這個人。
其實,奧本海默自己也有「出賣」過別人的歷史。
領導氫彈計劃的,正是當初被奧本海默拒絕,但之後獲得美國政府支持的愛德華·泰勒。
奧本海默本人在聽證會上否認了一切指控,但似乎政府並沒有想聽取他的辯解以及公眾的呼聲。
奧本海默把原本分散在英國、加拿大和美國各地從事原子彈相關工作的實驗室全部集中到了一起,親自選定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作為總實驗基地,統一領導工作。
1952年,二戰歐洲盟軍的最高司令、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總統。
但是,最終「曼哈頓計劃」九-九-藏-書項目負責人名字被公布的時候,還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那是一個並沒有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尤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在哈佛大學,別的同學一般只選4門課程,他選了7門,但還是抱怨「作業太少」。他只花三年時間就以「優秀」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了,在他的畢業照片上有一句特別註明:「他只做了三年大學生。」
10.《奧本海默案件:美國的科學與政治》(王德祿,《世界科學》,1988年第4期)
奧本海默在答謝詞中說:「我想,今天的儀式是需要您的膽量和寬容的,我覺得這是我們光明前景的預兆。」
《杜魯門傳》中專門記錄了這樣一個情節。
這是當時一個科學家能在美國得到的最高政治地位,奧本海默用他自己的能力和表現,開了科學家影響美國政府決策的先河。
漫天奇光異彩,有如聖靈逞威。

4.《原子彈之父的悲劇人生》(王波,《中國青年報》,2010年12月1日)
當二戰進入1942年上半年的時候,美國政府終於下定了決心:投入全部力量,全力研製一種聞所未聞的超級炸彈——原子彈。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勞倫斯的推薦理由簡單卻有說服力:「曼哈頓計劃」是一個要凝聚全世界最頂尖大腦的「超級工程」,但越是一流的科學家,就越有些「恃才傲物」,必須要有一個既懂科學又懂管理的人才來把這批人管理起來,有效運轉,最快達成目標。
但是,就在頒獎前的10天,肯尼迪遇刺身亡。
……
只是,奧本海默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說這話的時候,奧本海默已經知道,政府雖然用這種方式給他恢復了名譽,但依舊禁止他接觸一切關於原子能的機密。
按照他的遺囑,他的遺體被火化,骨灰撒到了維爾京群島。
奧本海默的付出得到了美國軍方和科學家們的一致認同,連一向挑剔、與奧本海默不和的核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後來他發明了氫彈,被稱為「氫彈之父」)在參与「曼哈頓計劃」后也感慨:「我不知道奧本海默是怎樣做到這一切的,但是沒有他的話,這項工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成功。」
最終,聽證會的審判委員會出具了判決結果:沒有發現奧本海默對國家有過不忠誠的行為。
在奧本海默即將迎來自己的50歲生日之際,他的人生從巔峰跌落到了低谷。在之後的幾年時間里,奧本海默迅速衰老。

奧本海默和愛因斯坦
他先是進入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師從物理大神盧瑟福(被稱為法拉第后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但盧瑟福認為這名天才弟子更適合研究理論物理,於是奧本海默受玻恩(量子力學奠基人,195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引薦去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奧本海默遇到了當時全世界物理學界的頂尖天才們:玻爾、狄拉克、海森堡、泡利等等。這段學習生涯對奧本海默產生了巨大影響,也讓他的天賦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那段時間,從歐洲傳來了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殺的消息。而在美軍鏖戰的太平洋戰場,日軍也已經節節敗退,失敗也只是時間問題。這讓那些夜以繼日研發原子彈的科學家們失去最大的動力——早日研製出原子彈,是為了不讓納粹德國搶先,如今這個威脅已經消除了read.99csw•com
除了泰勒之外,絕大多數在聽證會上出席作證的科學家都表示因一個人的「核政策」與政府不符就要受審是對「民主精神的踐踏」;當初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158名科學家聯名反對對奧本海默的審訊;愛因斯坦甚至不止一次在《紐約時報》等報刊上抗議,稱「美國政府迫害原子物理學家奧本海默」。

二戰結束,一道「鐵幕」在昔日的盟友蘇聯和歐美之間緩緩落下。1949年8月29日,蘇聯宣布成功試爆本國第一顆原子彈,美國人苦心建立起來的「核壟斷」在短短四年之間就被打破;中國共產黨通過「解放戰爭」,在短短三年多時間里就在中國建立了不可撼動的優勢;在朝鮮戰場,武器和後勤明顯落後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居然把以美國為首的十六國聯軍死死釘在了「三八線」……
在那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一度聚集了超過6000名世界頂尖的科研工作者。奧本海默從科學實驗到醫療衛生,到地區交通,甚至到科學家孩子上學的問題都管了起來。他自己每天只睡4個小時,早上7點由他吹響第一聲起床哨,敦促大家開始一天的工作。
作為阻止核武器發展的另一個舉措,奧本海默明確拒絕了當時找他尋求支持的科學家愛德華·泰勒,表示自己「不會出力,也不願出力」——泰勒當時希望能得到奧本海默的支持,繼續研究比原子彈威力更大的氫彈。
當年10月,奧本海默辭去了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主任的職務,重新回到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此時的他早已聲名鵲起,受到全世界矚目。兩年後,奧本海默當選為美國最權威的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所長,並出任美國政府能源決策機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下屬的一般顧問委員會主席。
1.《奧本海默——天才的靈魂深處》(弗里曼·戴森著,陳難先譯,《物理》,2017年第1期)
作為耗資25億美元、最多時參与人數超過50萬的「曼哈頓計劃」的總指揮,奧本海默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科學素養和管理才能。在他的遊說和鼓動下,玻爾、費米、查德威克等當時世界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和諾貝爾獎獲得者都加入了該計劃。在奧本海默的領導下,他們全身心投入,高速運轉。
說這個插曲並不僅僅是想證明「人無完人」,更是想說明,再是天才,再孤傲的科學家一旦遭遇政治,往往都會有深深的無力感。奧本海默無疑是一個天才,他對哲學和歷史領域的廣泛涉獵更使他成了一個超出民族主義、關注全人類共同命運的科學家。但這也在相當程度上造成了他的悲劇人生。
在淘汰了一批「忠誠度可疑」(比如移民到美國)的頂尖科學家之後,格羅夫斯和軍方人員再三審核了奧本海默的家庭成分和忠誠度(出生在美國成了當時奧本海默的加分項),在要求勞倫斯寫下保證書後,終於任命奧本海默為整個「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和總實驗室主任。
在獲准主持「曼哈頓計劃」之前,奧本海默接受了美國軍方嚴格的調查和盤問,迫於種種壓力,他在盤問中交代了他的一個同情蘇聯的好友——加州大學拉丁語系教授恰瓦列埃,這導致恰瓦列埃後來受到當局審查,被剝奪教職。
大學畢業后,奧本海默來到了歐洲,覺得自己當初的化學專業有些無聊,深深迷上了物理。
值得一提的是,奧本海默一生獲得過三次諾貝爾獎提名,但一次都沒有獲獎(他當時最有可能獲獎的是關於「引力坍縮」的研究,但他沒有持續研究下去)。事實上,他在牽涉到政治之後,就基本沒有拿得出手的論文面世了。
奧本海默在1966年終於退休,但很快就發現自己患上了喉癌。
這對奧本海默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因為他一直希望九_九_藏_書今後能用他的政治身份,促成原子能在國際範圍內的和平利用。

1954年,奧本海默登上了《時代》周刊封面
本文主要參考來源:
1952年11月1日,代號為「邁克」的人類歷史上第一顆氫彈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埃尼威托克珊瑚島被引爆,產生的爆炸當量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500倍。

6

1945年7月16日清晨5點30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在洛斯阿拉莫斯附近的阿拉莫戈多沙漠爆炸成功。
是帶頭寫信的愛因斯坦嗎?他的能力、資歷和威望自然是夠了,但因為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這位天才科學家是最先被排除的。
誰最合適?奧本海默最合適。
事實上,在原子彈研發進入尾聲時,奧本海默的信念就已經產生了動搖。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這一點上,奧本海默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為此,當初在奧本海默那裡碰壁的愛德華·泰勒還出庭作證,言語含糊卻又指向明確地表示「美國的這項事業(指原子彈事業)如果不放在奧本海默手裡,會更安全」。

4

3.《奧本海默的成功和衰落》(徐波、金尚年,《物理》,1988年第4期)

饅頭說

1960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總統。那時,麥卡錫主義帶來的瘋狂浪潮已經褪去,肯尼迪在當選總統之後不久就向自己身邊的幕僚透露,想給以奧本海默為首的一批當初受到迫害的人補償(其中也包括卓別林)。肯尼迪為奧本海默選擇的方式是頒予他1963年度美國原子能方面的最高獎項——費米獎,並頒發5萬美元的獎金(相當於當時美國國務卿的年薪)。
最堅定推薦奧本海默的,是歐內斯特·勞倫斯。
但是令人感到諷刺的是,在做了這個判決之後,美國政府還是決定剝奪奧本海默的一切安全特許和許可權,全面禁止他與一切原子能項目產生接觸。
如果說是因為羅斯福起用奧本海默,繼任者杜魯門多少還有些忌憚和敬畏的話,那麼軍人出身的艾森豪威爾對一直和美國政策唱反調的奧本海默並沒有什麼感情可言。更糟糕的是,艾森豪威爾執政時期,恰恰是極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可參看本書收錄的《麥卡錫主義:一個從未遠去的幽靈》一文)。
但是,奧本海默能夠成為領導,恰恰也是因為這點。
當然,這絕非說奧本海默後來都是在浪費時間,恰恰相反,奧本海默的所作所為從某種意義上對科學研究和發展而言是具有重大意義的,他本人其實也不只是一個埋首實驗室和課堂的學者,而是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後來,奧本海默自己也感到了深深的自責,稱自己當初做出的證詞是「完全荒謬」的(奧本海默的作證後來在他的聽證會上被聯邦調查局公布,之前沒人知道)。這也成了奧本海默一生當中無法抹去的污點。
在爆炸的一瞬間,現場受邀觀看的1000多名觀眾歡呼雀躍,而作為總設計師的奧本海默,望著那片騰空而起的蘑菇雲,卻從心底里感到了恐懼。他忽然想到了自己經常讀的印度梵文詩選段(奧本海默會包括梵文在內的8種語言):
9.《奧本海默安全聽證會研究》(王曙躍,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904年4月22日,奧本海默出生在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父親是紡織行業的企業家,母親是畫家。放到現在https://read.99csw.com,奧本海默足以讓周圍人羡慕——他是個富二代,又是個超級天才。
在一個嶄新而宏大的物理世界面前,奧本海默立刻被深深吸引。
儘管之前從沒有人做過這項工作,但可以想象,那將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於是問題也就來了:誰來領導這個工程?
奧本海默似乎天生就是一個管理型人才,他演講有說服力,待人有親和力,與整個美國物理學界的頂尖科學家都關係良好,同時,他自己在業務能力上又不會被同行看低。
最初,負責「曼哈頓計劃」的美國軍方主持人格羅夫斯將軍內定的主持人是勞倫斯,但勞倫斯和另一名卓越的實驗物理學家康普頓卻堅持推薦以理論物理見長的奧本海默。
在盟軍已經完全可以取得戰爭勝利的情況下,科學家們陷入了良心的自責:這種超級殺人武器的問世,還有必要嗎?包括奧本海默在內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天真的建議:能不能只選擇一塊無人區,做一個示威性轟炸?

年輕時的奧本海默
關於奧本海默,我在本書第一部分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背後的四個人》中提到過。但我覺得,還是值得為他單寫一篇,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背後折射的科學與政治的關係。
8.《兩位「火神」——奧本海默和特勒》[曾曉萱,《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1期]
一方面,他需要依靠政治的力量來完成一個或幾個科學家根本無法完成的事(「曼哈頓計劃」),也希望藉助政治的力量來實現他的人生理想(推廣原子能在國際範圍的和平利用)。
儘管奧本海默知道自己在主持研究原子彈期間就受到了嚴密的監視和監聽,依舊感到極大震撼。他毫不猶豫地拒絕辭職,決定出席聽證會。

愛德華·泰勒。他在奧本海默聽證會上的表現激怒了整個美國科學界,雖然他是「氫彈之父」,但在美國科學界幾乎被完全孤立。在公共場合,很多科學家都拒絕和泰勒握手
奧本海默最終用了9年時間等來了自己的「平反」。
就像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的那句話:「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但另一方面,他和很多科學家認為的理所當然的道理,在政治人士眼裡看起來卻是近乎天真和幼稚的。更糟糕的是,他們這些人所謂的「抗爭」,在強大的政治力量面前簡直不堪一擊。而且,他們有時候對自己身陷多方政治力量的角力之中也一無所知——奧本海默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當時美國陸軍和空軍較量的犧牲品。
然而,奧本海默作為一名科學家,確實沒有明確意識到當時的國際形勢已經風雲突變。
這個起因如今很多人都已經知道:1939年8月2日,以愛因斯坦為首的科學家們給總統羅斯福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希望總統下令全力研製核武器——德國人已經在海森堡的主持下率先開始了工作,如果這種超級炸彈掌握在泯滅人性的納粹手裡,那誰也不敢想象結局。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先後被投下一顆原子彈,十多萬人在白光一閃間灰飛煙滅。
6.《奧本海默傳略》(初迅,《華東石油學院學報》,1982年增刊)
和很多傑出的科學家一樣,即便功成名就如奧本海默,在這場被一些人稱為「美國文革」的運動中也沒能倖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