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走向共和政體的羅馬

第二章 共和政體下的羅馬

走向共和政體的羅馬

隨後將要講述的應該是贏得自由后的羅馬人無論在戰時還是平時,都是怎樣生活的。羅馬將在一年一度選出的官員的治理下,成為以法律取代個人治理的國家。
這些年輕人悄悄地相約來到其中一個人的家裡,他們密謀請回被逐出羅馬的國王小塔克文。決定王政復辟的他們甚至割破手指,在誓約書上血書他們的名字。然而,他們的談話被這家的一個奴隸從頭到尾偷聽到了,此人隨即向執政官告了密。

羅馬搖身一變,進入了共和政體時代。
話雖如此,經過250年的時間,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國王專制政體突然轉變為共和政體,終究是一次重大的變革。在變革期內,事件會一樁接一樁地發生,因為變革帶動變革。誕生於公元前509年的羅馬共和政體也無法避免這一歷史必然。
在制定了一項又一項的法律之後,瓦萊利烏斯這才召集公民大會,從同僚候選人中選出了執政官。當選的是為了貞節而自殺的盧克麗霞的父親。但是他因為年歲太大,不久就死了。這次,空缺很快就有人補上了。但是對於新當選的執政官荷拉斯來說,他在位的日子實在太短。因為執政官通常是兩人同時當選同時改選。儘管因為一些原因,有人在此任執政官的任期內當選,但是其任期結束的日期是不變的。
得知敵軍動態的「親民者」,按照事先制定好的作戰計劃,向指揮各部的將領下達了命令。
波塞納的名字在羅馬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僅是位名君,同時也是一位才幹出眾的武將。羅馬人陷入了一片恐慌。甚至有人提出回歸王政也未嘗不可。波塞納的軍隊一路南下,很快佔領了位於台伯河西岸的賈尼科洛要塞。波塞納把指揮部設在了那裡。
但是,伊特魯里亞人畢竟是強鄰。「傲慢者塔克文」為了奪回王位,甚至不惜卑躬屈膝懇求他們的幫助。
注意到這一動向的瓦萊利烏斯馬上僱用大量工匠,僅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拆除了自己家的房屋。然後在土地價格相對便宜的羅馬城牆附近,蓋了一個非常簡樸的房屋。他要讓所有人都可以自由進出,讓所有人都可以目睹他的生活狀態。基於這一考慮,他家的門永遠都是敞開的。
但是包圍還沒有解除。羅馬城內的小麥庫存已經殆盡,軍糧告急。當時,有一個叫穆奇烏斯的年輕人認為要拯救羅馬,只有殺死波塞納。但是他擔心自己擅自行動,可能會被大家誤以為自己做了逃兵,因此,他來到元老院,向兩位執政官和元老院元老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並得到了認可。於是,穆奇烏斯帶著匕首,游到了台伯河西岸。
羅穆路斯時代只有100位元老院元老,到了第五代國王塔克文·普里斯庫斯的時候增加了一倍。現在又進一步增加到了300人。新任命的元老多為新興勢力中有權勢家族的家長。
正忙著追趕家畜的伊特魯里亞士兵突然背後受敵,頓時亂作一團。他們從追逐者變成了被追逐者。這一天的混亂局面使波塞納遭受了非常巨大的損失。
波塞納於是改變戰術,改進攻戰為包圍戰。他徵集了河面上的所有船隻,命令伊特魯里亞士兵乘船渡過台伯河,在環繞羅馬七丘的羅馬城牆外布下天羅地網。台伯河上的交通被伊特魯里亞方控制,從南方水運來的小麥一粒也進不了羅馬城內。
但是,這並不表示羅馬和伊特魯里亞之間已經實現了真正的和平。與波塞納之間的講和只是暫時休戰罷了,但給了羅馬喘息之機。
「下面的事情就交給你們了。」
但是,由於過度在乎輿論的支持,瓦萊利烏斯制定的法律中難免有一些偏離了正確的判斷。
「我是羅馬公民,我的名字是蓋烏斯·穆奇烏斯。我要殺敵卻沒有成功,我早已做好必死的準備,不怕死也是我們羅馬人的性格。
國力的低下同時威脅到了羅馬在鄰近各部族中的威望。
布魯圖有違人性的行為並不是為了炫耀他的家長權威。他有一種擔心,而他的擔心不幸成了現實。
這是一場表兄弟之間的決鬥。兩人之間從來沒有交過read.99csw.com手,卻滿懷憤怒和絕望。阿隆斯對驅逐自己的罪魁充滿了憤怒,布魯圖則為公私間的裂痕無法填補而滿懷絕望。
在隨即召開的公民大會上,宣讀了由這些年輕人署名的誓約書。他們被控叛國罪,卻無人為他們辯解。民眾在默默地看著。有幾個人可能猜到了布魯圖的心思,建議處以流放。他們之所以這樣建議,是因為看到了執政官科拉提努斯臉上流下來的眼淚,因此認為這些人判不了死刑。因為兩位執政官的意見必須一致,決定才有效,否則就無效。
共和政體的創立者布魯圖的壯烈犧牲讓羅馬人悲痛不已。然而他們的眼淚未乾,就開始猜疑起了倖存的執政官瓦萊利烏斯。
「提圖斯、提貝里烏斯,你們為什麼不為自己辯解?」
先王小塔克文沒有放棄奪回王位的決心。他一直不知疲倦地奔走于亡命地伊特魯里亞各地,說服伊特魯里亞各城市把軍隊借給他。從地理位置上來看,在伊特魯里亞的城市中,距離羅馬最近的是塔奎尼亞和維愛。正好這兩座城市對羅馬清除伊特魯里亞勢力懷著強烈的不滿,它們答應了被流放的國王借用軍隊的請求。有了軍隊的小塔克文,其作為武將的才能早在他在位時已經得到充分的證明。
首先,制定了有關國庫管理的法律。在王政時代,國庫由國王掌管,現在則交由財務官進行管理。作為政治軍事最高權力者的執政官不干預國家財政的這一法律贏得了公民的喝彩。
戰鬥一直持續到太陽下山,兩軍撤回到各自的領地內。當天夜裡,兩軍營地傳出一個非常奇怪的流言,說是在白天的戰鬥中,伊特魯里亞方面的陣亡者比羅馬軍的陣亡者只多了一個人,戰鬥以羅馬獲勝而告結束。士兵們確信這是神的旨意。
穆奇烏斯被士兵制伏,帶到了國王的面前。他無所畏懼地挺起胸膛,對國王說:
布魯圖把國王逐出羅馬後馬上召集公民到古羅馬廣場。在那裡,他要求全體公民起誓,從此以後的羅馬,無論是誰都不得登基王位,無論是誰都不得侵犯羅馬公民的自由。他創立了新的制度,規定每年由公民大會選舉出兩位執政官為國家最高權力者,取代曾經的國王。第一任當選為執政官的是布魯圖和自殺身亡的盧克麗霞的丈夫科拉提努斯。
氣急敗壞的波塞納嚴刑拷打穆奇烏斯,試圖從他口中了解他背後的情況。但是年輕人只是大聲地告訴他:
這個時期,「親民者」的懷柔政策也許是必要的。因為羅馬剛剛實現共和制,以往在王政時代不曾有過的新問題不斷出現。如果沒有羅馬人的團結,相信共和制一定會夭折在萌芽階段。
但是儘管被稱作傻瓜,既然他是國王的外甥,他終究處在權力的近處,耳目自然少不了,也有機會冷靜觀察所有的一切。他的這種身份使他能有自己的判斷。他認為羅馬已經長大,完全可以廢除效率很高但只受國王個人意志左右的王政制度。可見,改革的領導者往往來自舊的勢力,而非新興勢力。

對於沒有足夠的實力晉陞為元老院元老的伊特魯里亞人來說,生活在以伊特魯里亞各城市為敵不斷進行戰鬥的羅馬感覺一定非常不爽。從來都是外國人移居而來的羅馬,這時第一次出現了人口向其他國家外流的情況。擁有技術和經濟實力的伊特魯里亞系羅馬人的外流使羅馬的國力大大下降。可以說,這一時期的羅馬再也不見了大規模的建設事業。
共和政體誕生后出現的第三個問題是羅馬徹底把伊特魯里亞變成了敵人。儘管伊特魯里亞已經進入衰退期,但當時的國力依然很強,不是羅馬能比的。戰場上,兩軍士兵身上的軍裝軍容也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點。相對於努力追求華美裝束的伊特魯里亞戰士,羅馬士兵的軍裝能用上銅或皮革已經非常難得了。
出於防止專制的目的,原本由國王一個人負責的事情改由兩位執政官共同負責。執政官的任期只有一年,即使再次當選,任期依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因此,為了使這一制度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需要一個既有權威又有權read•99csw•com力的穩定機構。布魯圖於是進一步強化了王政時代就有的元老院。
不管怎麼說,因為這一年中制定的幾項法律,立法者瓦萊利烏斯的人氣不斷攀升。人們為瓦萊利烏斯取了個綽號叫「親民者」(意思是重視公共利益的人),並開始這樣稱呼他。公元前508年,在第二年的執政官選舉中,「親民者」毫無懸念地再次當選。他曾經的合作者荷拉斯無緣連任,另一位當選的執政官是提圖斯·盧克萊修。
共和政體時期的羅馬在元老院進行演講時的稱呼從原來的「元老院諸位元老」,變成了下面的說法,並漸漸成為慣例。
過去,奧斯提亞鹽田出產的鹽是由個人經營的,「親民者」把這個經營權收了回來,改由政府經營。他試圖通過這一改變來恢復因伊特魯里亞人外流而日漸下滑的羅馬經濟。當時的羅馬還沒有流通貨幣,鹽在交易外國商品時充當了貨幣的角色。「親民者」的這一改革,與其說把生活必需品鹽變成了國有化,不如說使貨幣國有化了。不管怎麼說,確保國庫收入才是首要問題。
古羅馬時代的孩子是兩眼放著光、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的。那時的他們需要學習的歷史還很有限,有充分的時間聆聽英雄的故事。與此相比,2000年後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歷史知識大大增加,為了了解更多的歷史,只能依靠枯燥乏味的死記硬背了。
歷史學家李維在《羅馬史》第二卷中對進入共和政體的羅馬是這樣描述的:
瓦萊利烏斯為布魯圖舉行了國葬,要求所有羅馬女人像父親去世時一樣服喪一年。
但是,這還只是個開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瓦萊利烏斯制定了一項又一項民眾評價似乎還不錯的法律。
路奇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是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兼具先見之明和行動力的人。因為他的母親是被逐出羅馬的國王小塔克文的姐妹,所以他和國王是甥舅關係。「布魯圖」這個姓不是他的原姓,而是他的外號,意思是「傻瓜」。據說他在專橫跋扈的「傲慢者塔克文」時代,一直隱忍著被蔑稱為「傻瓜」。結果,這個外號就成了他的姓氏。
元老院集中了羅馬有權勢家族的家長,元老的任期為終身。事實上,因任期只有一年而不斷更換的執政官輩出的機構就是元老院。權威和權力對於元老院來說是永遠也不缺少的東西。
其次,制定了有關訴訟的法律。凡是享有羅馬公民權的人,對法務官做出的判決有權向公民大會提起訴訟。這一法律體現了對人權的尊重,它的制定為後世羅馬留下了極其重要的法的概念。
一個身處領導地位的人遲早會遭人嫉妒、猜疑和中傷。瓦萊利烏斯也不例外。
兩個年輕人一言不發。父親重複了三次同樣的問題,他們依然默不作聲。布魯圖只好對衛兵說:
以拉丁同盟的名義結成的軍事同盟中,加盟者是使用相同的拉丁語、祭祀相同的諸神的鄰近各部族。而此時,由於羅馬的政體已經改變,再加上國力下滑,他們不再把羅馬看作同盟國了。也許早已習慣相互提供軍事支持、由羅馬國王擔任軍事指揮的同盟軍,難以接受由羅馬執政官執掌指揮權吧。畢竟各同盟國的國王是終身制的,要他們服從任期只有一年的執政官的指揮,自然會有抵觸,而且已經走上下坡路的羅馬也不再是一個人人仰視的國家。
指揮伊特魯里亞軍騎兵團的是小塔克文的長子阿隆斯。在確認迎面而來的就是羅馬騎兵團后,阿隆斯策馬來到隊伍最前面,向羅馬騎兵團建議,由兩軍指揮官進行一對一的決鬥。這時布魯圖也策馬來到了隊列的最前面。
「Patres Conscripti Insieme.」
儘管如此,按新老分別稱呼元老院元老的做法,乍一聽似乎是無藥可救的舊弊,實際上卻是相當高明的一個做法。先道一聲「父老」,然後再提新興勢力的稱謂不僅給足了舊勢力面子,而且只要堅持提「各位新進者」,就使得隨時有新人加入成為可能。
伊特魯里亞王提出兩個講和條件,「親民者」拒絕一個,接受一個。拒絕的read.99csw.com是恢復小塔克文的王位,接受的是返還上一年的戰鬥中佔領的維愛的領土。波塞納表示滿意。講和談判結束后,伊特魯里亞軍撤回到台伯河西岸的營地,並回到丘西。小塔克文知道奪回王位的希望再次破滅了。
支撐羅馬社會的國王、元老院、公民大會這三足之中,現在只有國王換成了執政官,而權力的三足鼎立結構並未改變。

「各位父老及各位新進者。」
羅馬共和政體由布魯圖播下種子,又在「親民者」的施政中深深紮下了根。這兩人之後的羅馬再也沒有出現過試圖復辟王政的人。
公元前503年,羅馬改為共和政體已經6年了。這一年,「親民者」撒手人寰。此時的瓦萊利烏斯家已經散盡萬貫家財,連喪葬費都拿不出來,是每個羅馬人自發捐款,為「親民者」舉行了葬禮。和布魯圖死時一樣,羅馬女人服喪一年。
公元前509年至前503年的6年間,「親民者」瓦萊利烏斯共當選了四屆執政官。除了提圖斯·盧克萊修當選過兩屆以外,其餘人都只當選過一次,也就是只做過一年的執政官。因此,這期間實施的政策可以認為基本上都出自這位「親民者」的想法。
最初的戰鬥圍繞著架設在台伯河河面上的橋進行。伊特魯里亞方面努力要保住這座橋,而羅馬方面不能允許他們的計劃得逞。戰鬥的結果是,羅馬方面獲勝,橋被燒毀。
直譯的意思是:
決鬥的這一結果激起了兩軍士兵的鬥志。他們顧不上保護主將的遺體,紛紛衝上前去,與敵軍短兵相接。激烈的戰鬥遲遲沒有決出勝負,隨後趕來的羅馬步兵團也加入了戰鬥。由瓦萊利烏斯指揮的羅馬步兵對陣由曾經的國王小塔克文指揮的伊特魯里亞步兵。他們同樣勢均力敵。
「親民者」非常歡迎外國人移居羅馬。在羅馬鄰近部族中,有人說同屬拉丁民族的人之間、擁有相同語言和相同諸神的拉丁人之間相互爭鬥毫無意義。說這些話的人都是很有勢力的人,「親民者」於是向他們發出了邀請。在接受邀請的人中,最有名的是克勞狄烏斯。他帶著一家人和5000名「被保護人」(clientes)移居到了羅馬。「親民者」給這些人羅馬公民權,向他們提供居住地,並邀請作為家長的克勞狄烏斯加入了元老院。昨天的移民今天就可以加入羅馬領導階級的這一事例加快了鄰近部族的人移居羅馬的腳步。「親民者」的這一政策在填補因伊特魯里亞人的外流而出現的空缺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削弱鄰近拉丁民族力量的效果。

但是,布魯圖沒有以執政官的身份而是以家長的身份對此事做出了裁決。在羅馬人家中,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擁有生殺大權。
實際上,羅馬的元老院不是由一群固執己見的老頭兒組成的機構,「元老」這種譯法讓人容易產生這樣的誤會。我在想,在每逢演講,所有元老必以「各位父老及各位新進者」作為開始,並慢慢成為習慣的過程中,大家對元老院為新參政者打開其門持有的抵觸情緒是否也隨之減弱了呢?當然這隻是我的猜想,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但是,語言的力量終究不能小看。
把國王小塔克文逐出羅馬,迫使他投奔伊特魯里亞的結果,一定使伊特魯里亞系羅馬人的立場變得非常微妙。而布魯圖增補上百名新興階級出身的人進入元老院,可以認為是為了留住這些人的一個策略,是為了向他們表示,國王被逐出羅馬,完全是國王和他的家人咎由自取,是他們的專橫暴虐造成的。與生活在羅馬的伊特魯里亞人無關。但是,這一策略實施的結果,只能說是成敗參半。
其次,他們對瓦萊利烏斯家非常氣派的建築不滿,因為他家建在一眼可望見古羅馬廣場的山丘上,在羅馬人眼裡更像是國王的居所。
「只有膽小鬼才會顧惜自己的肉體!」
曾經的羅馬只關心如何提高國力。伊特魯里亞系的國王連續出了三代,每一位國王都給羅馬帶來了大規模的開發事業和與此相隨的工九九藏書商業的發展。毫無疑問,為這些國王提供技術和經濟支持的伊特魯里亞人,在羅馬的地位和勢力得到了非常明顯的提高。甚至有研究者認為,羅馬從王政向共和政體的轉變是以農牧業為主的土著羅馬人對獨佔工商業的伊特魯里亞系羅馬人的排斥。

路奇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

「行了。你已經讓自己遭受了巨大的痛苦,我很欣賞你的勇氣。在我的人民中,如果有你這樣的年輕人就好了。我放你一條生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你走吧。」
執政官「親民者」決定分散敵人的戰鬥力。他安排一部分羊倌趕著羊群和牛群,從距離台伯河最遠的埃斯奎里山門,假裝逃出陷入包圍圈的羅馬城。這一消息很快在伊特魯里亞士兵中傳開了,他們爭先恐後地放棄自己的陣地,去追趕那些輕鬆就能搶到手的家畜。就連駐紮在台伯河西岸的士兵也紛紛乘船過河,加入了掠奪的行列。
得知羅馬名門望族出身的年輕人密謀王政復辟慘遭失敗消息的小塔克文認為只能依靠武力奪回王位,於是他率軍開始南下。迎戰他的羅馬軍由兩位執政官指揮,其中布魯圖率領騎兵團,瓦萊利烏斯指揮步兵團。
部分隊伍從東門埃斯奎里山門向外沖,部分隊伍從北門科林門出擊。執政官盧克萊修令士兵衝出南門尼維亞門,「親民者」則從東南門卡佩納門出擊。

除了國力下降,羅馬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就是伊特魯里亞人出師有名,他們要求羅馬方面同意小塔克文重回王位。暴君只是羅馬人的看法,而對伊特魯里亞等鄰國來說,小塔克文是值得他們信賴的同盟者。被逐出羅馬的小塔克文本人也充滿了鬥志,發誓要奪回王位。
布魯圖面對著被告席上的兩個兒子,說:
最典型的一條法律,直譯的意思為:「凡是覬覦王位的人,無論是誰,其生命和財產將為諸神所有。」也就是說,即使殺了人,只要有證據證明被殺的人對王位有所企圖,就可以赦免殺人者。對瓦萊利烏斯來說,制定這樣一條法律顯然過於輕率。雖然前提是有證據證明,但是這種情況下,所謂客觀的證據,其可信度究竟有多高是很值得懷疑的。對於純粹的懷疑,每個人的看法千差萬別,自然有被拿來用作證據的危險。但是,這條法律在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對羅馬人起到了約束的作用。
巧妙利用醜聞推翻王政的最大功臣是路奇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他是隨後延續了500年的共和制羅馬的創始人。
閑話少說,在這一段插曲過後,波塞納向羅馬提出了講和。
小塔克文率領伊特魯里亞的塔奎尼亞和維愛兩個城市的援軍向羅馬發起了反攻。戰鬥失利后,他逃到了同屬伊特魯里亞聯盟的丘西國王身邊。丘西國王波塞納表示要為小塔克文奪回王位而戰。國王宣稱不光要提供援軍,還要親自率軍攻打羅馬。
對於布魯圖的態度,讚許聲不絕於耳。但是,另一位執政官科拉提努斯的舉止開始令人生疑。公民們甚至對他在審判席上流下的眼淚也產生了懷疑。科拉提努斯也注意到人們看他的眼神起了變化,他無法接受這種改變,他知道自己當選執政官是因為他是受害者,他的妻子盧克麗霞為了貞節而自殺了,於是他主動辭去執政官,並和家人一起逃往了鄰國。羅馬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對主動亡命國外的人不追究責任。繼他之後,有權勢但和先王小塔克文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瓦萊利烏斯當選執政官,填補了這一空缺。
第二天一早,羅馬軍再次來到戰場,卻不見了伊特魯里亞軍的蹤影。於是,瓦萊利烏斯帶著布魯圖的遺體回到了羅馬。
他成功混進了敵人的陣營,並接近了國王。當時,波塞納正親自給士兵發軍餉。穆奇烏斯從來沒見過國王,他看著一群人給士兵發錢,卻不知道他們中的哪一個是國王。因為在羅馬人看來,九九藏書除了普通士兵,伊特魯里亞人的穿著都非常高貴華麗,看上去個個都像國王。羅馬的這位年輕人以為正在發錢的其中一個人就是波塞納,於是對準那個人手持匕首撞了上去。他成功殺死了那個人,然而他殺死的不是國王,而是國王的秘書。
再有,瓦萊利烏斯沒有馬上召集公民大會選舉新的執政官來填補布魯圖死後出現的空缺。鑒於以上這些原因,人們開始謠傳他已經不滿足於執政官的身份,他在覬覦王位。
蓋烏斯·穆奇烏斯從此落了個「左撇子穆奇烏斯」的外號。因為被火燙過後的右手再也使不上勁了。
「羅馬的年輕人會告訴你我們絕不放棄對你的戰鬥。我死後,會有人再來。他再不成功,還會再有人跟上。我們會前赴後繼,和你一戰到底。我奉勸國王,你最好早做心理準備。」

刑罰當場執行。也許因為是主謀,布魯圖的兩個兒子首當其衝被脫去衣服,雙手反綁著接受鞭笞。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敢正眼看這一殘忍的場面,只有布魯圖的視線始終盯著他的兩個兒子。兩個年輕人被打得皮開肉綻,倒在了地上,被拉起來后,一斧頭砍去了他們的腦袋。直到這時,他們的父親才離開現場。
這一稱呼成為慣用語也始於公元前509年,即羅馬共和國元年。因為布魯圖的改革,很多新參政者在元老院獲得了一席之地。
羅馬有權勢人家的年輕人中間,一股不滿情緒正在抬頭。新制度對他們的父輩是合適的,因為即使還不是元老院元老,他們也有機會被任命為元老,甚至有可能因此成為執政官,所以他們對新制度是滿意的。但是年輕人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首先元老院元老必須是一家之長,而要成為一家之長必須等到父親去世以後。這和王政時代不一樣。在王政時代,只要得到國王的賞識,誰都有可能得到提拔。出身名門的年輕人認為實行共和制的結果,使自己一顯身手的機會大大減少,對此他們感到極度不滿。
參与陰謀的年輕人無一例外被逮捕了,作為證據的誓約書也遭沒收。然而,這次事件對負責審問的兩位執政官來說,打擊非常沉重。因為這些年輕人個個都是他們熟悉的夥伴,其中提供密謀場地的那個人還是執政官科拉提努斯的親戚。還有,執政官布魯圖的兩個兒子也在密謀王政復辟的這些年輕人中間。
還有,只要享有羅馬公民權,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公民大會。
結果,同盟各國也成了新生羅馬的敵人。所謂的拉丁同盟不過是弱肉強食時代的產物。受羅馬國力下降的影響,戰鬥也很少能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羅馬不得不處在和鄰近各國的交戰中。
說著,年輕人伸出左手一把抓住正在燃燒的火把,把它摁在自己的右手上。頓時,人肉燒焦的氣味充塞了周圍。波塞納對年輕人說:

兩軍在距離羅馬城牆尚有一天路程的地點相遇。這裏叢林遍布,間或會有一些狹窄的空地,視野非常不好。布魯圖率領騎兵團行進在隊伍的最前面,瓦萊利烏斯率領步兵團隨後跟進。
首先,他們對瓦萊利烏斯乘坐四匹白馬戰車的凱旋儀式表示不滿。戰鬥勝利后,舉行凱旋儀式是始於羅穆路斯時代的羅馬的一項傳統。這一點沒有問題,問題是瓦萊利烏斯第一次把凱旋將軍乘坐的戰車的四匹馬全部換成了白馬。雖然他這樣做是因為富有,但是羅馬公民認為他是為了炫耀他的王者風範。
但是,如果改革僅此而已,那麼只能使用高價鹽交易商品的商人對通商的興趣就會大大減弱,對恢復經濟於事無補。於是「親民者」降低了向他們徵收的間接稅,因此還吸引了一些本不從商的人也開始紛紛從商。這樣一來,不僅沖抵了減少后的間接稅,而且即使不再依賴伊特魯里亞人,羅馬也得以避免重回農牧業國家的危機,還開始有了自己的技術。最重要的是,享受到優惠的新興中產階級轉而支持共和政府也成了必然。
在兩軍士兵的注視下,兩位主將之間的激戰持續了很久,兩人勢均力敵,難分勝負。最後,兩人的長矛幾乎同時深深地扎進了對方的胸口,他們從馬背上滾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