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致讀者

致讀者

1993年春于羅馬
我把本叢書名定為《羅馬人的故事》,如果把日語的這一書名翻譯成拉丁語,我都不希望直接使用表示歷史的「History」和表示故事的「Memory」這兩個詞,因此,選擇了意思相同的「Gestae」一詞。「Res Gestae Populi Romani」直譯過來就是「羅馬人的種種行為」。我不想裁定任何思想,也不想裁定任何倫理道德,我只想追溯命運無常的人類行為。
本書是叢書的第二冊,講述的是從公元前264年到前133年為止的130年間的故事。對羅馬人來說,這是一個對外擴張的戰爭時期,其間主要與迦太基之間發生了布匿戰爭,同時也與希臘及敘利亞等國進行了交鋒。
話雖如此,我卻不贊成同屬於第二派的巨匠級人物蒙森的看法。
在這裏我不想評論這兩派孰優孰劣,我只想說他們之間的不同。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分量之差呢?read.99csw.com我想這是因為屬於第二派的作家認為歷史就是過程。
儘管希臘人充滿智慧,儘管迦太基人不但經濟發達,而且有絕世名將漢尼拔,但是為什麼他們都輸給了羅馬人呢?關於這個問題,在一點一點追溯歷史進程的同時,如果能引起您的思考,作為作者的我將深感榮幸。因為在這一冊講述的這個時代里,您將有機會了解到在第一冊中講到的羅馬人構築起來的體系擁有的真正價值。
與此相比,我更加欣賞馬基雅弗利的觀點——人類和人類成果體系都需要順應時代的變化。如果讓我對歷史進行裁定的話,依據只有一個,那就是它是否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我非常理解學校里老師為什麼必須在一年時間內教完全部的世界歷史。我在本冊中寫的全部內容,在日本高中生使用的教科書中,可以用下面短短的幾行文字進行概括:
這樣描寫的歷史只重結果,是一名高中生必須掌握的,否則只有掛科。但是,為成年人書寫的https://read.99csw.com歷史與此不同——那應該是過程,因此,不僅令人期待,而且還提供了引導人們進行思考的素材。
關於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的史料明顯多了許多。只要看同時代的人寫的史書,歷史人物的面孔就會非常清晰,甚至讓我忘記了以漢尼拔和西庇阿為首的本冊出場人物與我們之間竟然相隔2200年的歲月。在書寫這一時期的歷史時,我的心中充滿了期待。讀這段歷史,您也有權對這一段歷史心懷期待。這不是高中學生的教科書,這裏要講述的是歷史的過程,這樣的歷史比什麼都令人期待。
鹽野七生
如果認為歷史在於過程,那麼戰爭就是書寫歷史的最好素材。因為,沒有任何一件事情可以像戰爭那樣讓我們清楚地認識當事國的人民。
關於歷史,我認為以他們二人為代表的一派只是對歷史做了敘述。對他們來說,敘述歷史只是目的而非手段。
這位生活在啟蒙時代的德國人似乎把「由九九藏書歷史做出裁定」誤解為「由歷史學家做出裁定」了。在他盛年之時,他的《羅馬史》一出版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寫到愷撒死後,他就擱筆不再寫了。也就是說,關於帝政以後的羅馬,他隻字未寫。對此,連當時他的讀者也深感遺憾。蒙森始終沒有說出自己不再繼續寫下去的原因。但是,只要讀了他寫的《羅馬史》,這一點便會不言自明。
另一派以德國人蒙森和英國人吉本為代表。他們的作品內容僅限於羅馬史,並被認為是該領域的經典之作。蒙森的作品內容始於羅馬建國,結束于尤里烏斯·愷撒死亡。吉本的作品內容則始於五賢帝時代,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為止。
作為啟蒙時代人物的蒙森,在敘述歷史的過程中自然會加入自己的評論。他給予共和國時代的羅馬極高的評價。鑒於這樣的認識,他自然很難下筆敘述帝國時代的羅馬了。
《君主論》和《政略論》是馬基雅弗利的代表作。其中,《政略論》是日文的譯名,原名叫《基於提圖斯·李維的〈羅馬史〉進行論述》。通過這部作品,我們可以了解馬基雅弗利在提出自己的論點前,通讀了李維、波里比阿、普魯塔克的作品。有一點可以肯定,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馬基雅弗利選擇了以李維的《羅馬史》為核心的歷史現象作為例證。像他這樣選擇「利用」歷史的人中,最近的可以舉出《大國的興衰》的作者保羅·肯尼迪。此外,我認為名著《文明衰亡之時》的作者高坂正堯氏也屬於這一派。read•99csw•com
一派以馬基雅弗利為代表。他們列舉歷史上的諸多事例,以期引起人們的反思。
在叢書第一冊《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提到的希臘,在本書中您將看到它的終結,正式登場的迦太基也將走向滅亡。關於這一結果,生活在2000年後的我們早已瞭然于胸。

對歷史所持的態度,除了熱衷於研究個案現象的學者,我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派:
羅馬在統一義大利半島之後,繼續策劃向外擴張,於是與迦太基之間發生了一場生死攸關的戰爭,這就是布匿戰爭。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殖民城市,控制著地中海的制海權和通商權。在消滅迦太基並掌握了西地中海霸權之後,羅馬將注意力轉向東方,逐一征服了馬其頓和希臘的各個城邦,攻佔了敘利亞王國,把小亞細亞置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就這樣,地中海成了羅馬的內海。read.99csw.com
那麼,這兩派的不同表現在哪裡呢?說實話,他們的區別就在於著作的分量不同上。屬於第一派的人,他們的著作通常只有一兩卷。與此相對,屬於另一派的人,他們的著作往往會超過十卷。
如果只想了解結果,那麼看一本打著考生必備旗號的歷史概要書就足夠了。日本高中生使用的世界史教科書,有關羅馬史的記述不足十頁。但是,如果追溯過程,分量就自然輕鬆地超過這一數字的幾千倍。分量如此之重,不是因為作者偏好洋洋洒洒地寫作,而是因為他們認為只有追溯過程,才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我屬於第二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