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代跋 鹽野七生及其筆下的文藝復興運動先驅者——皇帝腓特烈二世

代跋 鹽野七生及其筆下的文藝復興運動先驅者
——皇帝腓特烈二世

因而,鹽野七生認為,中世紀的基督教會和歷任教皇(至少在腓特烈二世的時代)開了歷史倒車,用嚴酷的手段(除了前面提到的,還有異端裁判所等)阻礙了歷史的發展,遮擋了進步的光芒照進中世紀。正因為如此,鹽野七生非常坦誠地說過這樣一句話:「基督教不是那麼回事。」也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逆反和反彈,才會有人在黑暗中抗爭、摸索,提出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觀點、政策、策略和措施,推動歷史車輪向前轉動,為黑暗的中世紀帶來文明發展和文藝復興的曙光。腓特烈二世便是這些人的傑出代表,是文藝復興運動最早的先驅者之一。
最有趣的例子是,教皇(英諾森七世)宣稱「教皇是太陽,皇帝是月亮」,月亮是靠了太陽的光芒才發亮的。而腓特烈二世則引用聖經經典語錄認為「教皇的歸教皇,皇帝(愷撒)的歸皇帝(愷撒)」,教皇管好精神世界的事情就好,不應干涉俗界事務。這種爭鬥持續了腓特烈二世的一生。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世界認為存在著兩個最高領袖:一個是羅馬教皇,是精神上即宗教的最高領袖,擁有神權;一個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是俗界的最高領袖,擁有俗權。腓特烈二世與他在世時的歷任教皇在神權和俗權的內涵與邊界問題上都發生過激烈的衝突,而基督教內部的這種爭鬥竟也會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鹽野七生用其手中的彩筆將這段歷史描繪得精彩絕倫,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鹽野七生認為,寬容使羅馬帝國強盛,「是『羅馬治下的和平』得以長久存在的最大因素」,所以「腓特九_九_藏_書烈要建設一個模仿羅馬的法治國家」。可是由於基督教會和教皇的阻撓,「他無法採取寬容路線」。儘管如此,腓特烈二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思想,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治理西西里王國的過程中,他在西西里王國制訂和實施了包容伊斯蘭教徒的政策和措施;在第六次十字軍東征時,他與伊斯蘭教領袖談判,實現了「不流血」收復聖城的大業。
鹽野七生是日本當代著名作家,1937年7月7日出生於日本東京,父母因而為她取名「七生」。她大學時的專業是哲學,26歲遊學義大利,便愛上西歐。兩年後,她因抗婚而辭去公司的工作,離家出走,定居義大利。在那裡,她窮一生之精力苦心研習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歷史。她於1968年因偶然機緣開始了自己的寫作生涯,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歐洲歷史,在海量閱讀和精細研究的基礎上,用日語創作了大量講述歐洲歷史的寫實文學作品,成為用日語寫作歐洲歷史的大家。
例如《卡普亞憲章》和《梅爾菲憲章》頒布一事,在筆者看來,這是在黑暗的中世紀中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但在腓特烈二世去世后,教皇與教廷保守勢力擊潰了他的後輩,剷除了這兩個憲章,把《梅爾菲憲章》收進了教廷,徹底阻止了這一偉大歷史成就的傳播,導致這個憲章的歷史功績被長期堙沒,以至於許多歷史學家也認為近代人權意識的發端不是《梅爾菲憲章》,而是英國的《大憲章》。
然而,腓特烈二世去世后不久,教皇以及保守勢力便徹底摧毀了他包容伊斯蘭世九*九*藏*書界的象徵——盧切拉城,把這座城市夷為平地,從地圖上抹去了它。甚至在腓特烈二世生前,在他和平收復基督教聖城耶路撒冷后尚未來得及率領十字軍凱旋之前,教皇就認為「應該用基督教徒的鮮血奪回聖城耶路撒冷」,認為與伊斯蘭教媾和是對基督教的背叛,認定腓特烈二世通過媾和「不流血」收復聖城不但無功,反而有罪,是基督的敵人,第四次把腓特烈二世開除教籍。更有甚者,教皇還派出軍隊入侵了腓特烈二世的領國西西里王國。可見,腓特烈二世包容了教皇,教皇卻要置腓特烈二世于死地而後快。
中信出版集團獨具慧眼,獲得了在中國大陸出版鹽野七生全部作品簡體字漢譯本的版權,從而組織了一項具有遠見卓識的浩大而艱辛的文化工程,影響波及大陸的出版、史學、文學、教育、政商等各界。王石、王巍、俞敏洪等著名企業家向讀者傾力推薦這些譯作,凸顯了鹽野七生作品在中國商界的影響力。
(4)古希臘系列:《希臘人的故事》(三卷,2017年出齊)。
于滬上稚豚舎
(3)文藝復興系列:《海都物語》《文藝復興的女人們》《優雅的冷酷》《神的代理人》《文藝復興是什麼》《我的朋友馬基雅維利》《馬基雅維利語錄》
鹽野七生尊重歷史,主張歷史經驗古為今用;她愛憎分明,在作品中直抒己見;她知識淵博,作品取材廣泛,剪裁得當,故事精彩,風格怡人,娓娓道來的敘事方式老少皆宜。她的作品在日本及周邊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商界和政界產read•99csw•com生了巨大影響。
(1)古羅馬系列:《羅馬人的故事》(1-15卷,1992起每年一卷,歷時15年於2006年出齊);
正如鹽野七生所言,提及文藝復興運動時,我們記住的的確不應該只是那些天才大師們,也不應該只是他們那些人皆稱頌的繪畫、文學等藝術作品,我們更應該去了解它因何而生,了解它賴以興起的思想源頭。
腓特烈生於1194年,卒於1250年,享年不到56歲。腓特烈短暫而奇葩的一生中有著許多有趣的故事。他出生在小城耶西主教堂前廣場的帳篷里,2歲時自己站著接受洗禮,14歲時便任性地宣布自己已經成人,以後萬事均由自己做主。他登基后頒布《神職君主優待法》,統治德意志,建立起「腓特烈治下的和平」。他創立了那不勒斯大學,提出成為「文藝復興宣言」的「回歸知識和教育的本源」的校訓。他挑戰神權,與教皇發生衝突,曾屢次被開除教籍,對教皇既鬥爭又包容。他率領第六次十字軍東征,對伊斯蘭教徒採取包容政策,通過外交談判「不流血」地收復了耶路撒冷,卻被教皇斷為基督的敵人。他制定頒布了《卡普亞憲章》《梅爾菲憲章》,用不同於統治德意志的形態統治西西里王國,在國體、司法、經濟、稅制、市場等方面邁出了從封建制國家走向中央集權法治國家的堅實步伐。他發行「奧古斯塔」金幣,以「復古」的精神啟示了後來的文藝復興。他以武力打擊倫巴第同盟,勝利在望卻被火燒軍營,旋又力挽狂瀾,震懾教皇。而後他突然病倒,安排王子繼承遺志,力戰教皇和反皇帝勢力,直到九九藏書貝內文托戰敗而使腓特烈的理想和事業付之東流……
文藝復興運動是14至17世紀在歐洲興起的一場旨在弘揚資產階級思想和文化的運動,正在形成中的資產階級以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為旗號,為自己登上歷史舞台發出了先聲,奠定了思想和文化基礎。說到文藝復興,人們首先想起的是但丁、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不朽名作。再往前溯,大概就是類似馬基雅維利這樣的思想先驅。
鹽野七生歷時半個多世紀,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屢獲大獎。她的歷史文學作品可以分為下列四大系列:
我們通過這部作品可以看到,腓特烈二世最重要的統治行為幾乎都是在挑戰神權、與教皇激烈鬥爭的過程中做出的。
(2)中世紀歐洲系列:《羅馬滅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十字軍的故事》《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羅德島攻防記》《黎凡特海戰》;
鹽野七生說,「這部作品寫的是基督教世界內部的對立和圍繞神權和俗權的對決。所以在感覺上,這也是我寫中世紀的『壓軸』之作。」
筆者作為鹽野七生在中國大陸出版的部分作品(到目前為止是六種)的漢譯者,為能參与這項文化工程感到榮幸。尤其是在鹽野於2014年訪問中國大陸時,筆者有幸作為她大部分在華行程的全程陪同,擔任了她生活、演講、參觀、接受採訪和出席記者招待會等活動的口譯工作,與她以及原著的出版機構有了直接的交往,建立了友誼,這對筆者的翻譯工作有著極大的幫助。
鹽野七生以翔實的史料為基礎,用文風親切的傳記體裁九-九-藏-書和美好的情懷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人物、一段歷史和一些故事,告訴我們在文藝復興大幕開啟前數百年的千禧之交,在黑暗的中世紀後期,有一位偉大的統治者突破宗教藩籬,打破宗教桎梏,用自己的實際統治行為,為西方世界挑開了黑夜帷幕的一角,把後來稱為文藝復興思想的一縷曙光灑向了歐洲大地。
此外,她還寫有《思想的軌跡》《生存的演習》等散文和隨筆系列的作品。
2018年6月12日
《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是鹽野七生的一部重要著作,部頭較大,時間較緊,因此在翻譯此書的過程中,我們打破兄弟二人合作的慣例,特邀左翼女士加盟,請她翻譯了下卷中的《間奏曲》(約4萬3千字)。今天,我們翻譯的《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即將面世,筆者為此感到高興。同時頗想就此書內容與讀者做些交流,於是不揣譾陋,在這裏以本書為依據,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田建國
如果閱讀這部作品能夠讓讀者通過鹽野七生的眼睛看到中世紀後期的歐洲,知曉皇帝腓特烈二世挑戰神權、主張人本和法治而成為文藝復興運動的先驅者,能夠讓我們一起去不斷探索發現文化傳播中那些不為人知的人物與故事,梳理那些人物以及故事背後的思想淵源,發掘其源頭,那將是我們作為譯者的莫大幸福。
有一點這裏不得不提。
這個人物就是皇帝腓特烈二世,這些故事發生在公元1000年前後。這部《皇帝腓特烈二世的故事》一書講述的就是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