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四章 希波戰爭以後 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城市一體化

第四章 希波戰爭以後

公元前478年,第二次希波戰爭結束,波斯軍隊被徹底趕出環繞愛琴海的希臘領土。
直到亞歷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4年開始東征,這144年間,希臘和波斯之間再也沒有發生過可以稱得上是「戰爭」的戰事。
當然,這144年間希臘世界並非風平浪靜,尤其是后三分之一的時間里,甚至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希臘世界,那就是「亂象叢生」。因此我想,希臘世界維持和平局面的時間只是希波戰爭結束之後的100年。
那麼,如何理解他們的和平局面呢?
難道僅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保證了100年的和平嗎?
或者是各國為了維護和平局面,戰後制定並實施了各種新的政策,從而保證了100年的和平?
對於同一段歷史,不同時代的人看法不盡相同。後人看歷史,相信都會選擇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很可能選擇這是制定和實施了各種保障政策的結果。
歷史是在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在後人眼裡,生活在當時的人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都是枉費心機。至於比常人付出更多的領袖人物則比常人更加愚蠢,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爭權奪利。
持此種觀點的人用「peace」來表現長期安全的狀態也許是最合適的。因為英語中的「peace」給人的感覺是,無論說與不說,和平都可以實現。而「peace」的詞源——拉丁語「Pax」,給人的感覺則不同。
古羅馬人用這個詞創造了「Pax Romana」(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的說法。由此可見,古羅馬人已經認識到「和平」是指「長期的和平局面」,他們認為和平局面是人們理性和冷靜的結果。
如果你想到了這一層,就不會再認為當權者和領袖人物為保障百姓的安全而付出努力是愚蠢之舉了。即使在後人眼裡這種努力是徒勞的,也絕不是愚蠢的。
因為制定政策時預想了種種可能出現的意外,所以,儘管只有短短的100年,希臘人也充分享受到了「和平」,他們無須再擔心波斯人的入侵。
如果你堅持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地位和權力,那麼,請允許我用一個難聽的詞,這是「小人之見」。帶著如此消極的態度去看待歷史,除了「小人之見」,我找不出更合適的詞了。
地米斯托克利因薩拉米斯海戰一舉成名,此後他再也沒有作為最高指揮官率領希臘聯軍抗擊過敵人,無論在海上還是在陸地。對此,不少歷史學家覺得很不可思議。
的確,公元前480年秋,地米斯托克利在薩拉米斯打敗波斯海上力量以後,再也沒有上過戰場。也許他當選過每年一屆的10位將軍(指揮官)之一,只要他願意,以他當時的聲望,再次率領軍隊出征應該不會有人反對。
從年齡上來看,公元前479年,即希臘給波斯以致命一擊的那年,地米斯托克利才45歲。
公元前479年對希臘全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雅典率領軍隊上戰場的兩位將軍,陸地上是阿里斯泰德,海上是克桑提普斯。來自雅典的這兩位將軍和來自斯巴達的帕薩尼亞斯聯手圓滿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公元前479年成了「給波斯致命一擊的一年」。
那麼這一年,45歲的地米斯托克利做了些什麼呢?難道他只是無所事事地守在雅典臨時設在薩拉米斯的政府機構里嗎?難道他對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嗎?當然不是。
雅典向普拉塔亞戰場派出了8000名重裝步兵外加800名弓弩手。對於雅典來說,這已是可派出的全部兵力了。因為在陸戰的同時,為了攻打米卡勒,雅典派出了200艘戰船。多達200艘的三層加萊船需要4萬人的兵力,包括重裝步兵和輕裝步兵,當然也包括舵手和槳手。因此,對於雅典來說,向陸上戰場派遣8800人已是極限。
陸地戰鬥中,擔任雅典軍隊指揮官的是51歲的阿里斯泰德。他在馬拉松會戰中有過對戰波斯的作戰經驗,因此,就算他沒有統率全軍的能力,作為助手也完全可以勝任其職。馬拉松會戰中,地米斯托克利和阿里斯泰德曾是並肩作戰的指揮官,前者一定很清楚後者的能力,所以舉薦了後者。我想,薩拉米斯海戰之後,以地米斯托克利的聲望,如果他反對,阿里斯泰德應該沒有可能擔任陸上指揮官之職。
因為此時還沒有人知道帕薩尼亞斯的能力。不僅他的國人斯巴達人不了解,雅典人心中對此也是個未知數。因此,雅典需要派遣有經驗的指揮官指揮自己的軍隊,這樣即便帕薩尼亞斯沒有克敵制勝的韜略,雅典軍隊依然可以保障自身的安全。無疑,阿里斯泰德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在米卡勒之戰中,雅典投入了全部海上力量——200艘戰船。米卡勒海角距敵人海軍基地薩摩斯島較近,攻佔米卡勒可激勵薩摩斯島民反抗波斯。這樣的戰術除了地米斯托克利,估計沒有人能想得到。
10年前的第一次希波戰爭以後,薩摩斯島成了波斯海上軍隊的集結地。一口氣橫渡愛琴海,打擊敵人海上軍隊集結地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攻佔敵人的集結地本身。
只要成功拿下波斯人在愛琴海最大的海上軍隊基地,就可以促使愛奧尼亞地區和愛琴海群島的居民向前邁出關鍵的一步。薩拉米斯海戰以後,這些地區的希臘人仍猶豫不決,始終沒有足夠的勇氣脫離波斯的統治。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出乎敵人意料、效果奇佳的作戰構思,我想除了地米斯托克利再無第二個人能想得出來。
而且,米卡勒之戰沒有止步于將波斯軍趕出薩摩斯島。
成功奪回薩摩斯島后,斯巴達人對繼續推進愛琴海上的作戰失去了興趣,他們離開希臘聯盟的海上軍隊回到斯巴達。雅典決定僅靠自己的戰鬥力量繼續在愛琴海北上。為了將波斯軍隊徹底趕出希臘,可以運用一切必要的手段。這就是地米斯托克利的想法。
在愛琴海繼續北上的目的是切斷波斯陸上軍隊入侵希臘的路線。狹窄的達達尼爾海峽將歐洲和亞細亞徹底分隔開來。
希臘人的具體做法是,到達達達尼爾海峽以後首先攻佔位於歐洲一側的西斯托,接著破壞連接西斯托和亞比杜斯的浮橋,切斷連接浮橋的牢固繩索,使敵人無法輕易往返亞細亞與歐洲之間。
波斯是超級大國,又是一個以陸上軍事強國聞名的大國。當年,波斯軍隊入侵希臘時走的就是陸路。而「西斯托之戰」的目的就是切斷他們的陸上道路。
這一作戰計劃的目的非常明確,這個目的達到以後,世人都明白「希臘走出了來自波斯的威脅」,即便不懂用兵韜略的普通希臘人也知道他們從此無須再擔心敵人來自陸地的進犯了。
很難相信這一作戰計劃是克桑提普斯想出來的。一方面,他是第一次上前線,缺乏實戰經驗。另一方面,我不認為他有制訂這種作戰計劃的才能以及將其付諸行動的決斷力。
只有不按常理出牌的地米斯托克利才會有一個接一個的奇思妙想,因此才會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也許你會說,既然如此,他為何不親自挂帥呢?先不說統率普拉塔亞戰役的陸上軍隊,僅憑他在薩拉米斯的作戰經驗,只要他願意,完全可以率領海戰軍隊前去攻打米卡勒和西斯托。
我想,這是因為地米斯托克利已經清醒地認識到此時的他已走上了人生巔峰。
我想,這是因為他知道到達巔峰之後,前面只有下坡路了。
薩拉米斯海戰勝利以後,地米斯托克利應邀訪問了斯巴達。斯巴達人堅守閉關鎖國的政策和一國和平主義的路線,但他們隆重迎接了這位英雄。按現在的標準,他受到了國賓級的禮遇。
平日里,斯巴達人總是帶著懷疑的眼光看雅典人,但是對地米斯托克利,他們卻大加讚賞。他們將月桂冠戴到這位雅典人的頭上,就好像他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冠軍一般。
儘管他是雅典人,但是斯巴達老兵都十分認可他作為武將的才能,青少年更是用崇拜的眼神看著地米斯托克利。
不久后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發生了這樣一個插曲。
在運動場上,比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時,地米斯托克利來到了觀眾席上。原本正在專心觀看比賽的觀眾扭頭齊刷刷地向剛走進觀眾席的地米斯托克利望去,運動員都被冷落了。
地米斯托克利不僅是雅典最有名的人物,而且成了整個希臘境內最負盛名的人物。
薩拉米斯海戰以後,地米斯托克利沒有再上過戰場。如果你以為他是擔心戰果不佳會損害自己的榮譽,那才是「小人之見」呢。
他擔心的不是自己的榮譽受損,而應該是擔心自己重蹈馬拉松之戰後米提亞德的覆轍吧。
公元前490年,馬拉松平原上發生了馬拉松會戰。這一次戰役與公元前480年的溫泉關之戰以及薩拉米斯海戰並稱為三大著名戰役,是希臘聯軍迎擊入侵的波斯軍隊的三大重要戰役。即使過去了2500年,歐洲人對這三大戰役依然耳熟能詳。尤其是馬拉松會戰,成了近代恢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壓軸賽事馬拉松賽的起源。馬拉松長跑應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即便是對歷史漠不關心的人也都知道。
馬拉松會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希臘軍隊僅靠1萬人的兵力完勝兵力10萬的波斯軍隊。其最大功臣是實際上的總指揮官米提亞德,是他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己方的戰鬥力。
傳遞捷報的信使為了將勝利的消息儘早送到正翹首以待的祖國,從馬拉松平原一路跑向了雅典。他一刻不停地跑呀跑,終於將勝利的喜訊送到了祖國。然而,信使剛說完這一喜訊就一頭栽倒在地,氣絕身亡。這就是馬拉松長跑的起源。最初,「馬拉松」還只是一個普通地名,但在馬拉松之戰大獲全勝后,雅典人有理由對這個地名備感驕傲和歡欣鼓舞。
第一,波斯人在馬拉松會戰中失敗后士氣大落,直接選擇了撤退。第一次希波戰爭僅此一戰即告結束。
第二,希臘聯軍雖說是聯軍,實際參加戰鬥的只有雅典公民組成的部隊。儘管雅典軍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卻以絕對優勢打敗了一直所向披靡的波斯軍隊。雅典公民對重裝步兵有了更大的信心,重裝步兵是保衛雅典的主力軍。
第三,馬拉松距離雅典不遠,雖然雅典在這個地點取得了勝利,但是如果敵人不甘心失敗,就會直逼雅典。而勝利的消息使雅典公民的擔憂煙消雲散,他們為此欣喜若狂。
取得勝利后,米提亞德的聲望飆升。雅典公民開始覺得,只要由他指揮,戰鬥一定可以取得勝利。
60歲才享受到如此盛譽,也許米提亞德飄飄然了吧。第二年年初,在公民的要求下,他率領海上軍隊發動了攻打帕羅斯島之戰。
由於準備不充分,再加上米提亞德身負重傷,不到一個月,雅典軍隊就撤離了帕羅斯,無功而返。
米提亞德回到國內,遭到雅典公民的一致聲討。這位身負重傷的總指揮官被起訴。
當時最壞的結果是,這位「馬拉松英雄」可能被判死刑。
這時,站出來為米提亞德辯護並成功使其免於死刑的正是地米斯托克利。他是馬拉松會戰中的指揮官之一,曾協助米提亞德取得了戰鬥的勝利。這位年輕人努力爭取到的結果,僅僅是將死刑改為罰款。
一年前,米提亞德還沉浸在一片讚譽聲中,而此時卻被判處50塔蘭特的巨額罰款。他的兒子客蒙以分期賠付的代價使其避免了死刑。但是不久,米提亞德因傷勢惡化不治身亡。
這一年,地米斯托克利35歲。我想,他一定從中得到了深刻的教訓。
他認識到,民眾對他的期望越大,一旦不能兌現,他們的失望也會越大。
他一定也認識到,民眾不會反省自己,他們只會在過高的期望未變成現實時,更強烈地感受到巨大的失望,並因此怨恨讓他們備感失望的當事人。
馬拉松會戰結束后,米提亞德已經61歲。而薩拉米斯海戰結束后,地米斯托克利只有45歲。45歲的他還有事情要做。
接下來他要做的是一件大事,只有勇於革新的地米斯托克利才會想到的一件大事。薩拉米斯海戰之後,他傳遍全雅典甚至全希臘的聲譽將極大地有助於他實現這一計劃。即使在雅典有人反對,即使不採取陶片放逐之類的強硬手段,這至少可以讓反對派領袖住嘴。在薩拉米斯海戰前,他曾多次採用過陶片放逐的辦法。
既然地米斯托克利另有打算,薩拉米斯海戰後他不再上前線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吧。
制定戰略戰術不一定要在前方,在後方也可以完成。而且,雅典有合適的人擔任指揮官奔赴前線。畢竟地米斯托克利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只要適合,他可以起用任何人。對他來說,讓曾經的反對派、自己曾經利用陶片放逐制度驅逐出雅典的阿里斯泰德和克桑提普斯分別擔任陸上軍隊和海上軍隊的指揮官,做出這樣的決定完全不需要再三猶豫,畢竟一年前向公民大會提議召回並重用流放國外的這兩個人的也是他。
這兩人在公元前479年的第二次希波戰爭中,分別在陸上和海上給了敵人「致命一擊」。
薩拉米斯海戰之後,地米斯托克利沒有再上戰場,我想應該歸因於他有較強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一種能力,是只有「意志堅定」的人才具備的能力。

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城市一體化

在這個意義上,阿里斯泰德不是英雄,他是配角,他的重要性始終不及主角。他沒有機會成為主角,因此也沒有機會贏得眾人的讚譽。
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一體化建設不僅有長遠意義,而且有現實需求。如果把羅馬和奧斯提亞比作兩個不同的人,那麼可以說雅典和比雷埃夫斯是同一個人,雅典是這個人的上半身,比雷埃夫斯是這個人的下半身。
為了有更多的選擇,他還考慮在雅典到法萊隆的道路上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在道路兩旁建起高牆。
雅典不再是通商中心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建成以後。亞歷山大港由馬其頓年輕的亞歷山大大帝所建,那時距地米斯托克利時代已過去了150年。
因此,危機過後,當地米斯托克利提出雅典與比雷埃夫斯一體化這一宏大計劃時,阿里斯泰德不惜親自登場,唱起了反調。
因此,這一關於公共事業的提議在往常爭論不休的公民大會上出乎意料地得以順利通過。當然,並不是完全沒有人反對,既然是民主政體,有人反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他喜歡躲在幕後,讓別人為他衝鋒陷陣。
也許你會說,既然要發表演說,為什麼一開始不這樣做呢?這是因為人類社會並沒有那麼單純。
5個監察官知道阿里斯泰德是正人君子,絕不會說謊。
圓滿達成一個目的本身,有利於實現其他任何目的。
先見之明是一種超越常人的才能,並非人人具備。大多數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事情,想象力也只停留在觸手可及的範圍內。
阿里斯泰德反對地米斯托克利,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們雅典發誓,即使將來與希臘其他城邦國家之間出現矛盾,也會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通過對話的方式和平解決矛盾。
就這樣,監察官們去了雅典,地米斯托克利作為人質留在了斯巴達。在斯巴達逗留期間,他過得很舒心。他可以自由外出,因此他還觀看了著名的斯巴達重裝步兵的訓練。
在公民大會上,他向參會公民做了說明。他說,比雷埃夫斯與首都雅典一體化之後,前者除了保有海港功能外,還要建設並完善倉庫群,使商品交易成為常態,從而成為希臘世界一大貿易中心。
在薩拉米斯海戰時,法萊隆是波斯海上軍隊的基地。法萊隆有一個缺陷,就是必須隨時清理內河帶來的泥沙。儘管如此,它也成了地米斯托克利的選擇之一。
毫無疑問,大多數雅典公民並不理解這個計劃的重要性。公民的真實想法是應該優先重建被波斯軍隊破壞了的城市。但是,因為這是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它在公民大會上還是獲得了通過。
於是,地米斯托克利又開口說道:
羅馬是首都,奧斯提亞是它的外港。羅馬與奧斯提亞之間有台伯河相連,但是雅典與比雷埃夫斯之間沒有河流。

連接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的城牆
地米斯托克利是雅典的全權代表,迎接他的九九藏書不是國王,而是5位監察官。
這是一項龐大的基礎設施工程。它不是將環繞雅典的城牆重建使之更堅固,也不是用等長的城牆圍繞比雷埃夫斯,而是用一條長7.5公里、寬180米的直線道路連接兩地,再在道路兩側建起6米高城牆的大工程。
我想,地米斯托克利大概一開始就已經打定主意,等到他們看到工程已近尾聲再做解釋,以此來取得他們的諒解吧。
於是,地米斯托克利制訂了一個大計劃,一個無論什麼人來犯都可以在不採取強制疏散手段的前提下保障雅典安全的計劃。那麼,如何實現這個計劃呢?
波斯是陸上軍事強國,陸上戰鬥力很強。如果波斯再次入侵希臘,一定會從陸路而來。關於這一點,全體公民早已有了共識。
但是,斯巴達的5個監察官是疑心很重的人。而且他們堅信,正因為他們疑心重,斯巴達國體的安全才得以確保。

羅馬與奧斯提亞相距22公里,但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相距只有7.5公里。
當然,在第二次希波戰爭中,兩人精誠合作,為保衛祖國雅典做出了貢獻,因為人人都明白第二次希波戰爭關係國家的生死存亡。
二、只要製造出來的產品都能賣出去就心滿意足的以制壺業為首的手工業者。
時間一天天過去,5個監察官終於回來了。他們怒不可遏。原來,到雅典后,他們莫名其妙地被困了好幾天,後來終於去了工程現場,卻發現工程已接近尾聲。他們知道自己上了當,回國后能平心靜氣才不正常呢。於是,他們一回國就把這份怒氣發泄到了地米斯托克利身上。
疑心重並不代表他們有過人的洞察力,相反,因為受疑心的干擾,很多時候他們的洞察力比常人還要差。斯巴達的這5位監察官認為,既然地米斯托克利這樣說,那麼就把他當作人質留在斯巴達,應該不用擔心什麼。於是他們留下地米斯托克利,和阿里斯泰德一起去了雅典。
阿里斯泰德屬於比較有意思的一類人。他比地米斯托克利年長6歲,此時剛剛50歲出頭。他是穩健派的首領,出身於名門望族阿爾克邁尼翁家族。長期以來,這個家族為雅典政界源源不斷輸送了不少人才。作為穩健派的首領,阿里斯泰德經常與激進派領袖地米斯托克利唱對台戲。
「你們親自去一趟雅典,親眼看一看這項工程怎麼樣?我作為人質留在這裏,直到你們回來。」
三、對開拓新興市場反應敏銳的貿易商。
但最重要的是,這項工程的建設完全遵循了既定方案。

這項大工程很快傳遍整個雅典,甚至一提到「城牆」,人們就知道所指為何。這項工程的建成正像地米斯托克利說過的那樣,使雅典成了希臘的一大通商中心。
此時,愛琴海已經回歸希臘。這意味著雅典可以用自己的船隻從海外運來糧食等生活必需品。
後來的研究者指出,由於他的「作品」是突擊施工而成,所以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沒有充足的時間對材料精挑細選,因此石材規格不統一,有時甚至用墓碑來充數,工程質量不盡完美。
地米斯托克利認為,強制疏散城市住民的手段不可反覆使用。
離開雅典九*九*藏*書前往斯巴達之前,他秘密召集了工程的全體負責人,給他們下達了指令。
對人有一定辨識能力的人一定會認為阿里斯泰德從小就少年老成。他有一個做法很奇怪。
地米斯托克利認為,在人口較多的雅典,無論建起多麼堅固的要塞都很難守得住。
那個時期,雅典大多數公民對雅典與比雷埃夫斯一體化建設的理解,就是為防止波斯軍隊再度入侵而制訂的安全保障計劃。
克桑提普斯曾經吶喊過。但是,克桑提普斯在率領海上軍隊成功拿下米卡勒和西斯托后的第二年,就從歷史上銷聲匿跡了,享年不詳。他是下一代雅典政壇第一人——伯里克利的父親,本人又有獲勝戰績的榮耀,因此,如果他死在戰場上,無論如何都應該會留下記錄。既然沒有任何記錄,只能認為他是病逝的。
後來,在雅典國內政治陷入低迷的時代,這裏依然保持了愛琴海一大通商中心的地位。不僅如此,它應該還是東地中海地區的一大通商中心。
與羅馬人不同,希臘人並不太重視社會資本。因此對他們來說,建造這項基礎設施工程已是難得之舉。繼地米斯托克利之後成為雅典領袖的伯里克利對此工程進行了重大改造。經過這次改造,這項基礎設施才達到了真正的完美。
但是,希臘也有陸上軍事強國,那就是斯巴達。
出其不意的計策是不能反覆使用的。
如果每次敵人來犯都採用這種手段的話,敵人就會制定相應的對策。而且,由於這次強制疏散的時間不長,住民很快就回到了雅典。因此他擔心,如果還有下一次,無論採取多麼強硬的手段也很難疏散得如此徹底。
對此,地米斯托克利明確回答:「我們的假想敵是波斯,絕不是斯巴達。」
阿里斯泰德的解釋對於消除他們的疑慮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一方面,在波斯輸掉薩拉米斯海戰、失去薩摩斯島海上基地的情況下,很難想象波斯會從海上打過來。另一方面,此時的雅典已經成為希臘海上軍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因此,雅典擔心的只是來自陸地的進攻。鑒於此種原因,公民大會順利通過了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
第一次和第二次希波戰爭之間的10年裡,地米斯托克利堅持主張增強雅典的海上軍事力量。對此,雅典政界的穩健派始終持反對態度。在前面與地米斯托克利唱對台戲的是克桑提普斯,阿里斯泰德只在他背後為他出謀劃策。
建設連接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的城塞通道,源自薩拉米斯海戰前夜雅典實施強制疏散的教訓。我們決定建設這項工程,只是為了不再出現類似情況,為了保障雅典安全。
他下令突擊建造此項工程,要求無論時間多麼緊張,連接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的道路寬度必須按既定方案施工,建於道路兩側的城牆高度和厚度也必須忠實于既定方案。
也就是說,這項工程必須突擊完成,而重要地方必須保質保量按計劃完成。安頓好這一切后,地米斯托克利才前往斯巴達。
這些優惠政策的出台必然大大提高相關從業者的信心,同時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這些行業。
兩國之間的風波就這樣平息了,結果自然是雙九_九_藏_書方相安無事。斯巴達人最後認可雅典的做法並無不當,是因為他們不想和雅典撕破臉皮,至少現在不想,畢竟雅典已是強悍的軍事大國之一。
另外,為了保障自己國家的安全,我們歡迎其他城邦國家學習雅典。大家可以模仿雅典,可以向我們取經,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要接受雅典的做法即可。究竟怎麼做,各城邦國家可以自己決定。
雅典安全有了保障,不僅有益於雅典一個國家,它與整個希臘的安全保障也密不可分。經歷希波戰爭之後,我們希臘人都應該理解這一點。
不是說他沒有能力擔任主角,只能說他缺少勇氣,或者說缺少魄力。就算機會出現在眼前,他也做不到一躍而起果斷將其抓在手中。
其次,對於手工業者和商人,大幅度降低稅賦。
「決定勝負的最關鍵人物」是制訂全軍作戰計劃並率領軍隊與敵人主力展開決戰的人。在馬拉松,這個人是米提亞德;在薩拉米斯,這個人是地米斯托克利;在普拉塔亞,這個人是帕薩尼亞斯。不管戰鬥結果如何,最關鍵人物將承擔全部責任。希臘就是在這一前提下取得勝利的。
不管怎樣,雅典的最高決策機構公民大會通過了地米斯托克利的提案,阿里斯泰德成了少數派。於是工程破土動工。在民主政體下,雅典人沒有尊重少數派意見的習慣,既然公民大會已經通過提案,少數派就要服從決議,對此沒有人會提出異議。
一、雅典越重視海運職業對其生活越有保障的造船技|師和船員。
但在既成事實面前,即使內心依然不願承認,但只要有人耐心解釋,人們往往會選擇妥協。
阿里斯泰德鄭重其事地表示,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一體化工程只是一項安全保障措施,目的是防止波斯再度入侵。不用說地米斯托克利本人,大多數公民都在公民大會上投了贊成票,因此他完全接受公民大會的決議。
地米斯托克利毫髮無損地回到了雅典。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一體化工程也接近尾聲。
地米斯托克利決定親自前往斯巴達做解釋,他還要求阿里斯泰德隨後也趕往斯巴達。
總之,地米斯托克利在決定一件大事時不管是否有先例,他的想法是:
後來的羅馬道路網很好地證明了他的這種想法是多麼正確。
工程開工了,雅典沸騰了。然而,就像是為了印證阿里斯泰德的擔心並非多餘似的,斯巴達向雅典提出了強烈抗議。
不能說完全沒有考慮過,也不能說認真考慮過。
這種「勇氣」只可能有與生俱來和後天養成兩種情況。
如此這般,地米斯托克利理直氣壯地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這另一半人包括:
波斯軍隊入侵時,兩人同時被召回國內。他們協助地米斯托克利,為解救雅典于危難之中做出了貢獻。關於這一事實,我想已無須重複。
在海上作戰、運輸和貿易等方面,雅典徹底趕超了曾經走在希臘最前面的科林斯和埃伊納。
這件事至少可以說明,兩人並非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反對地米斯托克利。按現在的說法,他們是「有責任心的在野黨」。只是,他們的「責任心」僅體現在國家存亡的危急時刻。一旦九-九-藏-書威脅解除,他們又恢復了「在野黨」的本性。
斯巴達是友好國家,對於他們的抗議,雅典自然不能置之不理。
他的目的當然是完成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一體化建設。如果在不損害斯巴達人感情的前提下達成此目的,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首先,對於從事海運業的人,保證每年有20艘三層加萊船下水。
因此,地米斯托克利利用陶片放逐來排除政敵時,36歲的克桑提普斯年紀輕輕就被趕出了雅典。直到這時,阿里斯泰德才不得不親自上陣,兩年後,他也遭到了陶片放逐。
比雷埃夫斯地區除了歷史悠久的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港以外,還有兩個港口。根據地米斯托克利的設想,港口功能應集中到比雷埃夫斯港,另兩個港口用來造船。因為要保持希臘最強海運國家的地位,造船能力必須保證希臘第一。
他說,為共同抵抗波斯,希臘各城邦國家之間結成聯盟,雅典和斯巴達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但是,如果雅典啟動了雅典與比雷埃夫斯一體化建設的工程,勢必導致這一良好關係出現裂痕。因此,對雅典來說,這個一體化建設計劃並非良策。
世上第一難吃的湯,裏面有豬肉塊還有豬血,黑乎乎的,很渾濁,這是斯巴達質樸和剛健的象徵,想必地米斯托克利和士兵們一起喝下了這種湯吧。他的目的只是消磨時間,強忍著把湯喝下去也是值得的。
5位監察官提出,雅典的這項工程顯然針對斯巴達,是把斯巴達當成了假想敵。他們要求地米斯托克利立刻停止這一工程。
阿里斯泰德親自上陣,是因為沒有人替他登台吶喊。
這絕不是因為年過五旬的阿里斯泰德突然覺醒,有了承擔風險的勇氣。
也就是說,這項工程在保障雅典安全的同時,也可以保護雅典的同盟者——全體希臘城邦國家。
然而,無論是在決定第一次希波戰爭結果的馬拉松會戰中,還是在第二次希波戰爭中給了波斯最後一擊的普拉塔亞戰役中,阿里斯泰德都是副手,不是總指揮官。他從來沒有擔任過全軍總指揮官,沒有站上過決定整個戰局勝負的最關鍵的位置。
所以說,地米斯托克利不只是「薩拉米斯英雄」。
於是,地米斯托克利考慮將雅典和比雷埃夫斯連成一體,在相距7.5公里的兩地之間鋪設一條直線道路,兩側以城牆相圍。一旦此計劃變成現實,那麼雅典不臨海的不利因素就沒有了。
人的本性,包括斯巴達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人們對於任何尚未成為既成事實的情況都要說三道四,不願耐下心來聽對方解釋。
提出反對的依然是阿里斯泰德和他的那一派人。
也就是說,他們是雅典社會中資產收入屬於中下層的第三等級和第四等級的公民。
只是,他們不知道地米斯托克利此時已讓一個隨從帶著密令返回了雅典。密令中說,儘可能將5個斯巴達人留在雅典市內,實在留不住,再帶他們去工程現場。
地米斯托克還一本正經地假裝抱怨阿里斯泰德怎麼還沒有到,對阿里斯泰德遲遲未到表示意外。
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一定超出了當時雅典人的想象。但是在雅典享有投票權的公民中,至少有一半人僅僅因為這read.99csw•com是地米斯托克利的提議就投了贊成票,另一半考慮到這可能對自己有利而投了贊成票。
但是,雅典不靠海,距離外港比雷埃夫斯還有7.5公里。
環繞雅典城建一座既高又堅固的城牆是一個辦法。但是,這個方案早早就被他放棄了。那個時代由於軍事技術尚不成熟,圍繞城市的攻防戰幾乎都採用圍城戰,而雅典是當時希臘人口最多的城市。
關於與這些職業相關的優惠政策,他提出了具體方案,請公民大會進行表決。
「我們不是你們的假想敵國,請立刻停止這項工程。」
阿里斯泰德指出,雅典的這一做法可能會刺|激到斯巴達。
雅典在希臘城邦國家中已經躍升為海上戰鬥力最強的國家。如果能有效運用這支海上軍隊的力量,即使敵人採用圍城戰術,雅典應該也不會陷入被動。
看到地米斯托克利,士兵們欣喜萬分。他是薩拉米斯海戰的英雄,老兵帶著敬意歡迎他。至於年輕的士兵,就好像見到搖滾明星的粉絲一樣把他團團圍了起來。
地米斯托克利解釋說,阿里斯泰德曾經強烈反對建設此項工程,現在連他也服從了公民大會的決議,很支持這項工程。為了向斯巴達表明態度、說明原因,隨後阿里斯泰德也會來到斯巴達。地米斯托克利說:「只要你們聽一聽他為什麼會同意建設這一工程,就一定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他不打算直截了當地向斯巴達人解釋清楚此事以打消他們的疑慮。
姍姍來遲的阿里斯泰德向斯巴達做了解釋。
事已至此,還能怎樣?這時,地米斯托克利也撕下了假面具。他要求召集全體斯巴達公民,也就是全體重裝步兵,發表講話。他當著5個監察官的面,當著國王的面,向全體重裝步兵做了演說。
當然,地米斯托克利不是理想主義者,他不會要求全體公民都理解這個計劃的種種好處。
正因如此,人們盛讚這三人是英雄。
克桑提普斯的兒子伯里克利當時只有17歲,就算阿里斯泰德有心將他推到台前,他終究年紀太小。在古代,無論希臘還是羅馬,公認男子可以獨當一面的年齡是20歲以上,可以擔任重要職位的年齡是30歲以上。也就是說,此時的阿里斯泰德因為沒有合適的人選,不得不親自出馬。
前面已經反覆提到,在城邦國家斯巴達,決定國家大事的不是世襲的國王,而是每年在公民大會上選舉產生的5位監察官。地米斯托克利代表雅典來到斯巴達后,談判對象也是5名監察官,他們相當於斯巴達的「事務官」。
雅典與比雷埃夫斯的一體化建設這一龐大工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是地米斯托克利創作的唯一一件「作品」。
如果說薩拉米斯海戰的英雄是地米斯托克利的話,那麼第二年發生的普拉塔亞戰役中,率領雅典軍隊取得勝利的就得數阿里斯泰德。
當然,首先要建設的是雅典與比雷埃夫斯之間的聯絡線。僅這條道路的建設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公元前480年,面臨波斯軍隊的入侵,他將雅典全體住民疏散到了希臘各地,使雅典變成一座空城。同時,他將決戰的賭注放在海上,並一舉取得成功。但是他認為,這種戰略不能重複使用。
難道地米斯托克利沒有考慮斯巴達的因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