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二篇 結果 第九章 邁向工業世界 1

第二篇 結果 第九章 邁向工業世界 1

哦,進步的人們,
向我們誇耀蒸汽和鐵路。
在英國以外的世界,這種變革的緩慢性,意味著經濟活動繼續受著千百年來收成豐歉的舊周期控制,而不是工業景氣和不景氣交替出現的新周期,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我們所論的這個時期結束。1857年的危機,可能是第一個既是世界性又是由農業災禍以外的事件所造成的危機。順便一提的是,這一事實具有極為深遠的政治後果:工業地區和非工業地區的變革節奏,在1780-1848年間分道揚鑣了。(工業部分的世界性勝利,又使變革的節奏再次同步,不過,卻是以一種不同的方式。)
人口的這種顯著增長,自然極大程度地刺|激了經濟。不過,我們應將這種人口增長視為經濟革命的結果之一,而不是其外在原因,因為若非如此,這般迅速的人口增長,不可能在一段很有限的時間之後繼續維持下去。(以愛爾蘭為例,由於沒有持續的經濟革命予以補充,人口增長的現象也就沒有維持下去。)人口增長帶來了更多的勞動力,特別是更多的青年勞動力,以及更多的消費者。這個時期的世界,是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年輕的世界:極目儘是兒童、儘是正處於生命全盛期的年輕夫妻或年輕人。
在1846 -1848年間,造成歐洲大多數地方惶恐不安的經濟危機,是一次以農業為主導的舊式蕭條。在一定意義上,它是經濟舊制度的最後一次崩潰,或許也是最嚴重的一次。但英國的情況卻非如此。在英國早期的工業社會階段中,最糟糕的一次衰退發生於1839-1842年間,這次衰退純粹是出於「現代」原因,而且其時間正好與相當低廉的穀物價格時期相吻合。英國內部自發性的社會騷九*九*藏*書動,在1842年夏季表現為無計劃的憲章派大罷工(即所謂的「塞子暴動」)。在同樣的騷動于 1848年降臨歐洲大陸之時,英國正在承受的,只是漫長維多利亞擴張世紀的第一次周期性蕭條,另一個工業或多或少比較發達的歐洲國家比利時,其經濟情況亦是如此。一場沒有在英國發生相應運動的歐洲大陸革命,如馬克思所預見的那樣,註定失敗了。馬克思未預見到的,是英國與歐洲大陸的不均衡發展,將迫使歐洲大陸獨自起義。
向我們誇耀火車頭的力量,
從技術層面看,這些改進當然不如鐵路那樣鼓舞人心。不過,那些跨越江河大川的壯麗橋樑、巨大的人工水道以及船塢,尤其是如飛燕展翅的快船,以及優美漂亮的新式郵車,依然得以名列最出色的工業設計產品。作為便利旅行交通,連接城鄉、貧富地區的手段,其效率更是令人讚歎。人口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於交通運輸的改進,因為在前工業時代,抑制人口的因素與其說是通常很高的死亡率,還不如說是飢荒和缺乏糧食的周期性災難(經常是地方性的)。如果說這個時期西方世界的飢荒變得沒那麼可怕(像1816-1817年和1846-1848年那種幾乎是普遍的歉收年除外),主要是因為有了這類交通運輸的改進,當然,還包括政府和行政管理效率的普遍改進(參見第十章)。
千真萬確,這是工程師的光輝時代。
第二個重大變化是交通。鐵路在1848年時尚處於公認的幼年時期。不過,在英國、美國、比利時、法國和德國,鐵路已經具有相當重要的實際意義了,甚至在修建鐵路之前,依從前的標準來看,交通的改良也十分驚人。例如九*九*藏*書,奧地利帝國(匈牙利除外)已在1830-1847年間,增加了3萬英里以上的公路,其公路里程也因此擴充了二又三分之一倍。比利時在1830-1850年間,幾乎將其公路網增加了一倍;甚至在西班牙,也將其原本微不足道的公路里程增加了幾乎一倍 ——這大多得感謝法國的佔領。美國則是一如既往,在其交通事業方面要比任何其他國家更為龐大,其郵車道路網擴充至八倍以上,從1800年的2.1萬英里,增加到1850年的17萬英里。正當英國完成其運河網系統時,法國也開挖了2000英里的運河(1800-1847年),而美國則開通了至關重要的伊利運河(Erie)、切薩皮克(Chesapeake)和俄亥俄間的運河等水路。從1800年至19世紀4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的航運總噸位增加了一倍多,而且已有汽船往返于英、法兩國之間(1822年),並定期航行於多瑙河上。(1840年時,約有蒸汽輪船37萬噸,帆船900萬噸,不過,實際上,汽船可能已負擔了大約六分之一的運輸量。)為了擁有最大的商業船隊,美國再次勝過世界其他國家,甚至快要趕上英國。(在鐵甲船再次使英國獲得優勢以前,美國到 1860年時幾乎實現了他們的目標。)
面對如此之多的見證,
然而,在1789-1848年間,值得注意的不是以日後的標準而言規模很小的經濟變化,而是當時正在明顯發生的根本變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口變化。世界人口——特別是處於雙元革命軌道上那些地區的人口——已經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爆炸性增長」,人口數在約150年的時間中成倍增加。由於在1九_九_藏_書9世紀之前,沒有幾個國家保留下相當於人口普查的任何資料,即使有這樣的資料,也大都很不可靠(英國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在1801年;首次較為充分的人口普查是1831 年),因而我們無法準確地知道這一時期的人口增長速度到底有多快。其增長速度在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是空前未有、極端驚人的。(或許像俄國這種人口不足以填補其無人地區以及迄今未開發地區的國家,應排除在外。)美國的人口(在大量移民和一塊無空間和資源限制的領土鼓舞下)已在1790-1850年間增加了六倍以上,從400萬躍升到2300萬之多。1800-1850年間,英國的人口幾乎增加了一倍,若從1750年計,則幾乎增加了兩倍。1800- 1846年,普魯士(以1846年邊界為準)的人口也幾乎增加了一倍,歐俄部分(芬蘭除外)亦是如此。挪威、丹麥、瑞典、荷蘭和義大利大部分地區的人口,在1750-1850年的百年之間,也幾乎增加一倍,但是在本書所論時期,其增長速度沒那麼顯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人口也在同一時期增加了三分之一。
1
第三項重大變化,自然而然地表現在商業和移民的絕對數量方面。無疑,並非處處都是如此。例如,沒有跡象顯示卡拉布里亞或阿普里亞的農民準備遷徙,每年運往下諾夫哥羅德(Nijniy Novgorod)大市場的貨物量,也沒有增至任何令人驚訝的程度。但是,綜觀整個雙元革命的世界,人口和貨物的流動已有排山倒海之勢。1816- 1850年間,約有500萬歐洲人離開祖國移民他邦(其中將近五分之四前往美洲),而且在各國內部,人口遷移的read.99csw.com洪流也變得更為巨大。1780-1840 年,西方世界的國際貿易總額增至三倍,在1780-1850年間,更增加至四倍多。以日後的標準來看,這些數字無疑是很平常的(1850-1888年,共有2200萬歐洲人向外移民;1889年的國際貿易總額,已接近34億英鎊,相比之下,1840年僅有6億英鎊),但是,若依照早期的標準來看——那畢竟是當時人用以比較的標準——這些表現全都超越了他們最狂放的夢想。
歐洲之外,我們所知較少。不過,中國人口看來在18世紀到19世紀早期曾迅速增加,直至歐洲干涉和中國政治史上傳統的周期性運動,導致滿清王朝興盛的統治走向崩潰為止。(在這個時期,該王朝正處於其行政效率的巔峰階段。中國一般的王朝周期,可持續大約300年;清朝在17世紀中期開始掌權。)在拉丁美洲,人口增長速率大概與西班牙相當。亞洲的其餘地區,沒有任何人口激增的跡象。非洲的人口可能依然保持穩定。惟有在一些白人殖民者居住的空曠地區,人口才以真正特別高的速率增長,如澳大利亞,1790年時實際上尚無白人居住,可是到1851年,白人人口已達50萬。
——波米葉(A.Pommier)
在1848 年之前,惟有英國經濟實際完成了工業化,並且因此支配了世界。大約到19世紀40年代,美國、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開始或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已有充分理由確信,美國最終將成為英國必須認真對待的競爭對手。(科布登[Richard Cobden]於19世紀30年代中期指出,這種情況在20年之內便可見到。)此外,在19世紀40年代read.99csw.com之前,日耳曼人也已在致力於本國工業的迅速發展。但是,前景並不等於成就。及至19世紀40年代,非英語世界的實際工業變革仍是有限的。例如,1850年時,在整個西班牙、葡萄牙、斯堪的納維亞、瑞士以及巴爾幹半島,鐵路線總長度不超過100里,而在歐洲之外的各個大陸(美國除外),鐵路線的總和還不足此數。如果我們略去英國和其他少數地區,就可以很容易看出,19世紀40年代世界的經濟和社會,與1788年相差無幾。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此時猶如以往一樣,仍是農民。在1830年時,畢竟仍只有一個西方城市(倫敦)有100多萬居民,一個城市(巴黎)有50多萬居民。而且,如將英國除外,只有19個歐洲城市有10萬以上的居民。
我們也不能低估當時已告實現的速度和運載能力的全面改進。無疑,那種能在四天之內(1834年),將全體俄國人民的沙皇從聖彼得堡送到柏林的馬車運輸,是普通人難以企望的;但是,新的快速郵車卻是他們搭得起的,在1824年後,快速郵車可在15個小時內從柏林直驅馬格德堡(Magdeburg),無需再花費兩天半的時間。鐵路,加上希爾(Rowland Hill)於1839年首倡的郵政標準化收費創舉(1841年又因發明了粘貼郵票而更為完善),使得郵件數量成倍增加。但是,甚至在這兩項發明之前,在不如英國那樣發達的各個國家中,郵件的增長也非常迅速:1830-1840年間,法國每年發出的信件數量,從6400萬件增至9400萬件。帆船不僅更為快捷,而且更為安全可靠,其平均噸位也更大。
——蒸汽錘發明者內史密斯(James Nasmy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