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

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版本

我先前作《中國小說史略》時,曾疑此書為元槧,甚招收藏者德富蘇峰先生的不滿,著論辟謬,我也略加答辨,後來收在雜感集中。⑦所以鄭振鐸先生大作中之所謂「人」,其實就是「魯迅」,于唾棄之中,仍寓代為遮羞的美意,這是我萬分慚而且感的。但我以為考證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間許多事,只消常識,便得瞭然。藏書家欲其所藏版本之古,史家則不然。故於舊書,不以缺筆⑧定時代,如遺老現在還有將亻羲字缺末筆者,但現在確是中華民國;也不專以地名定時代,如我生於紹興,然而並非南宋人,⑨因為許多地名,是不隨朝代而改的;也不僅據文意的華朴巧拙定時代,因為作者是文九*九*藏*書人還是市人,于作品是大有分別的。
⑧缺筆從唐代開始的一種避諱方式,在書寫和鐫刻本朝皇帝或尊長的名字時省略最末一筆。

魯迅啟上。一月十九日夜。
⑩《兩浙古刊本考》王國維輯錄考訂的宋、元兩代浙江杭州府、嘉興府刊刻的各種版本書目。
④《唐三藏取經詩話》即《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又名《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全書分三卷,共十七節。是關於唐僧取經的神魔故事的最早雛形。作者不詳。
所以倘無積極的確證,《唐三藏取經詩話》似乎還可懷疑為元槧。即如鄭振鐸先生所引據的同一位「王國維氏」,他別有《兩浙古刊本考》九*九*藏*書⑩兩卷,民國十一年序,收在遺書第二集中。其卷上「杭州府刊版」的「辛,元雜本」項下,有這樣的兩種在內——
②《中學生》以中學生為對象的綜合性刊物。夏丐尊、葉聖陶等編輯,一九三○年在上海創刊,開明書店出版。
《京本通俗小說》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是不但定《取經詩話》為元槧,且並以《通俗小說》為元本了。《兩浙古本考》雖然並非僻書,但中學生諸君也並非專治文學史者,恐怕未必有暇涉獵。所以錄寄貴刊,希為刊載,一以略助多聞,二以見單文孤證,是難以「必定」一種史實而常有「什麼疑義」的。
⑨紹興這裏指舊時紹興府。南宋紹興元年(1九_九_藏_書131),升越州置府,以年號為名。
專此布達,並請
這一封信,不知道能否給附載在《中學生》②上?事情是這樣的——
撰安。
《中學生》新年號內,鄭振鐸③先生的大作《宋人話本》中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④,有如下的一段話:「此話本的時代不可知,但王國維氏據書末:『中瓦子張家印』數字,而斷定其為宋槧,⑤語頗可信。故此話本,當然亦必為宋代的產物。但也有人加以懷疑的。不過我們如果一讀元代吳昌齡的《西遊記》雜劇⑥,便知這部原始的取經故事其產生必定是遠在於吳氏《西遊記》雜劇之前的。換一句話說,必定是在元代之前的宋代的。而『中瓦子』的數字恰好證實其為九*九*藏*書南宋臨安城中所出產的東西,而沒有什麼疑義。」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一年二月上海《中學生》雜誌第十二號。原題為《關於〈唐三藏取經詩話〉》。
——寄開明書店中學生雜誌社編輯先生:
⑤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近代學者。從事歷史、考古和戲曲史等研究,著有《宋元戲曲史》、《人間詞話》和《觀堂集林》等。他在一九一五年為影印出版《唐三藏取經詩話》所寫的序言中曾說:「宋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三卷,……卷末有『中瓦子張家印』款一行,中瓦子為宋臨安府街名,倡優劇場之所在也。」
③鄭振鐸(1898~1958)筆名西諦,福建長樂人,作家、九*九*藏*書文學史家,文學研究會主要成員。曾主編《小說月報》,著有短篇小說集《桂公塘》、《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等。
⑥吳昌齡大同(今屬山西)人,元代戲曲家。著有雜劇《東坡夢》、《唐三藏西天取經》(現僅存曲詞二折)等。按《西遊記》雜劇的作者是元末楊訥,過去多誤作吳昌齡。
⑦德富蘇峰(1863~1957)日本著作家。他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東京《國民新聞》上發表《魯迅氏之〈中國小說史略〉》一文,反對魯迅關於《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記》刊行年代的意見。魯迅曾寫《關於三藏取經記等》(收入《華蓋集續編》)進行答辯。
⑾《京本通俗小說》宋人話本集。原書卷數不詳,今殘存第十至十六卷,共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