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盛世牡丹——唐太宗李世民妻長孫皇后(附諸妃) 第十一節

盛世牡丹——唐太宗李世民妻長孫皇后(附諸妃)

第十一節

新太子確立五年後,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五十三歲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逝,與長孫皇后合葬昭陵。(臨終前的李世民仍然念念不忘地叮囑,長孫無忌是皇后兄長、第一功臣,不能讓任何人傷害他。)
最後,長孫皇后的最幼子、十五歲的李治暈頭轉向地當上了皇太子,他就是未來的唐高宗皇帝。
唯一的兒子死了,被自己的親舅舅坑死了。可憐的陰德妃失去了依靠。雖然太宗仍然顧念舊情,僅僅是將其由妃降級為「嬪」,並沒有過多的追究她,但是晚年喪子和親人背叛的苦痛卻也足以擊潰陰氏的精神。她暮年的人生令人不忍多想。
李承乾事敗后,李泰滿心以為自己將要繼任太子,甚至還出言恫嚇弟弟李治,說他與造反的李元昌關係好,將被牽連。誰知李治年幼膽小,竟向太宗出言哀求,太宗恍然大悟,向李承乾九_九_藏_書詢問底細。承乾遂向太宗控訴,說自己本無異想,只是被圖謀奪嫡的李泰所逼,不得不謀划安身立命的辦法,這才上了不軌之徒的大當。
聽說李祐叛亂失敗,李承乾情不自禁地拍著腦袋譏笑道:「他離那麼遠怎麼造得成反?象我這樣住得靠近內宮,舉事才能成功。」這話很快走漏。太宗命長孫無忌領眾臣調查案情,掀出了李承乾聯合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洋州刺史趙節、駙馬都尉杜荷等人謀反,還曾經想要暗殺弟弟李泰的事來。——李承乾隨後被廢為庶人,幽禁兩年後死去。太宗對寄予厚望的嫡長子竟落得如此下場十分感傷,以國公禮為其舉殯並廢朝,對承乾的兩個兒子也授以官職。
太宗聽后,既恨且怒,下令將李泰也囚禁起來。這個時候的太宗有沒九*九*藏*書有想到過自己兄弟相煎的過去?然而面前是長孫氏和自己的兒子,他一個也不捨得殺。陰妃的兒子和兄弟李元昌的叛逆就更加重了這種打擊。以至傷心透頂的太宗竟然當著大臣們的面尋死覓活起來。當眾人七手八腳地衝上來救駕的時候,他說出了心裡話:只有立嫡幼子李治,才有可能在未來保全承乾和李泰的性命。——有一種猜測,說李世民知道李治排行第九,不管才幹年紀都很難使眾臣甘心讓李治做繼承人,這一場尋死,固然是內心傷痛,只怕也是他為了扶立長孫氏之子而有意為之。
長孫氏死後,皇宮中的家務都由韋貴妃主理。然而皇家內務卻始終無法恢復長孫在世時的井井井有條,皇家子女的教養也大出偏差。令太宗傷心頭痛的事情接踵而至。
第一個大麻煩是陰德妃所生的兒子李祐惹出來的。
九*九*藏*書又有說隋煬帝公主也有議后之事的,這個倒也不是不可能。不過我也不太同意。說楊公主所生的皇三子李恪得太宗歡心是可以的,由此推論太宗也一定要立其母,就說不過去了。何況,即使在同樣的說法中,往往還有一句:由於長孫無忌反對,李恪終於敗給了長孫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子夢破。太宗後期對長孫無忌多少是有些縱容的,只怕與思念亡妻也很有關係。若不是那二十三年夫妻情深墊底,長孫無忌真能夠阻撓更改得了李世民的意志?反正我是不全相信的。
李世民不立新后,最大的理由只能是他始終難忘長孫氏。(長孫氏三年喪滿,太宗寧可讓韋貴妃權掌後宮,都不願立即封后,似乎還有另一種可能:他不願意立出身高又有兒子的新皇后,他或者覺得只有長孫氏才是他的妻子,長孫氏的兒子才有權力取得他的天九九藏書下。)
太宗從此再沒有立后。新唐書上說太宗曾經想立巢刺王妃楊氏為後,實話說我頗不以為然。當然,巢刺楊氏確實也不尋常處:她就是長孫氏死後,太宗后妃中唯一一個生育了孩子的女人。得寵應該不成問題,但她曾經是太宗的弟媳,一直在後宮也沒有得到什麼可說的位次,兩唐書都只稱她為「楊氏」而非「楊妃」。因此太宗是否真有立后之舉實在大有疑問。更何況她為太宗生的兒子還被過繼給了她的前夫巢刺王李元吉(新唐書是高宗李治操辦的過繼事宜),就這更看不出分厘曾想要冊她為後的跡象了。
李祐長大后被封為齊王、齊州都督。當他年紀漸大,開始有能力參与內外事宜后,那個逃過劫難的陰妃弟弟陰弘智開始引誘外甥:「你兄弟太多,皇上駕崩后,你要是沒有死士自衛恐怕是不行的。」 李祐深以為然。外read•99csw.com甥鬆了口,陰弘智就將早已栽培好的候選人一一推薦過去。李祐信之不疑,將所有的事宜都交待給了舅舅。在陰弘智的一步步誘導下,貞觀十七年,李祐終於發動了叛亂,事敗被誅。有人猜測,陰弘智的叛亂圖謀,很可能要一直上溯到陰世師被斬首的那一天,他是在為父親報仇兼實現自己的政治企圖。
隨後的大麻煩,卻是長孫氏的兒子李承乾李泰引出來的。母親在世時,李承乾還算是一個聰明識大體的好兒子,太宗也很放心讓他監國。但母親去世之後他沒有了約束,父親又實在不懂得引導兒子的方法,叛逆期的承乾日益變得不象樣子。同樣變得不象樣子的還有李泰,這個少年時好學孝順的嫡次子也越來越野心勃勃,可勁地挑撥父親與大哥的關係。承乾漸漸與李泰勢不兩立,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他打算暗殺李泰,並提前奪取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