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後的統治者——清咸豐帝貴妃葉赫那拉氏 二、兩宮爭鋒

最後的統治者——清咸豐帝貴妃葉赫那拉氏

二、兩宮爭鋒

清宮向有制度,太監不得干政,更不得擅自出宮。然而年輕識淺得意忘開的安德海卻打算借太后之威挑戰制度。同治八年(公元1869)七月,安德海覺得在皇宮內炫耀得還不夠,想要到外頭去威風威風,便向慈禧提出請求,想要親自出馬到江南去督辦同治帝的龍衣。慈禧太后開始倒也對安德海做了些勸阻,但終於禁不住安德海的巧辯,答應了下來,徵得了同治帝的口頭應允之後,安德海便以「欽差大臣」的名義浩浩蕩蕩地順水路出京了。安德海前腳剛出京,同治帝後腳便將此事告訴了東太后慈安及恭親王奕,決定藉此機會除掉安德海。遂將一道密詔發至與奕關係密切的山東巡撫丁葆楨處。
在這樣將民生當兒戲的黑色幽默背後,是八大臣與兩宮太后之間暗潮洶湧的權力之爭。
至於慈禧太後下毒手的方法,說法也多姿多彩。最盛行的一種,是慈禧先讓慈安吃自己的點心使其麻痹大意后,再將毒放在點心中送往其宮裡。還有說是派太監在慈安太后飲食中下毒的。總之都是毒藥在起作用。
八大臣吵上了癮,第二天不等宣召,就徑自入宮與兩宮太后大吵大鬧,面對這群不打招呼就直衝進寡婦宮裡的男人,兩宮太后都氣得渾身發抖,幾乎暈過去。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太后的尊嚴,她們再次拒絕了八大臣的強硬要求。
第二種說法:光緒七年初,慈禧太后難耐後宮寂寞,與宮外男子(此男子為何人,說法不一)來往並懷上身孕,又因打胎而長期卧病。消息走漏后慈安太后打算懲辦,卻被慈禧先下了毒手。
這場政變,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取得了勝利。十月初九(11月11日),六歲的小皇帝載淳于太和殿登基,八大臣定下的「祺祥」年號被廢除,「同治」年號誕生。兩宮太后則得到了垂簾聽政的權力。至於恭親王奕更是炙手可熱,同時兼任議政王、首席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愛新覺羅氏族長)。奕的親信大學士桂良(奕老丈人)、戶部尚書沈光霖、戶部右侍郎寶鋆同時兼任軍機處大臣,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則成為軍機大臣上行走。就連奕年僅六歲的女兒,都於當年十二月被西太后收為養女,封為「榮壽固倫公主」,享受皇后嫡女的待遇。
第一,清宮對太監「驗身」極其嚴苛,除入宮時要驗證外,每年還要查察,安德海當初是咸豐帝身邊的太監,有甚麼不同之處就更瞞不了人。
慈安太后的另兩種死法,傳播較少,不過也值得注意
安德海以一頓板子的代價,換得了逃離八大臣勢力範圍的機會,他帶著蓋有兩宮太後印章的密信回到北京,找到了恭親王奕。在此之前,恭親王曾經屢次要求前往熱河,都被咸豐帝拒絕,咸豐帝死後八大臣又以兩宮太后的名義不許他赴熱河奔喪,恭親王因此對熱河行宮裡的真實情況根本摸不著底,一直以為整個熱河行宮都是一塊鐵板跟自己過意不去的。如今看過密信聽過安德海的彙報,他頓時眼睛發亮,明白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已與八大臣勢不兩立,是願意與自己為盟的。既有如此好機會,他遂正式並堅決地要求去熱河叩拜咸豐帝靈柩。
誅殺安德海,是慈安太后唯一一次正面在政治舞台上出現的記錄,此後她的生活重心完全轉向了後宮。這位似乎不問世事的東太后一直平淡地過著寡居生活,而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慈禧雖然在政治上掌握實權,仍然在家庭關係上遵守自己的妾室地位,表現得從屬於慈安太后這位嫡妻。但是政見與生活細節上的參差,也勢必加重兩宮太后之間潛在的矛盾。同治帝選后之事就是一例。
在帶著小皇帝先期返京的時候,西太后聰明地決定不辭辛苦日夜趕路,只花了五天時間就趕回了北京,兩宮太后中途甚至還在京郊石槽與恭親王秘密會見過一次,議定了返京后的章程。
假如任由兩宮太後為名份之事繼續爭扭下去的話,也許後面的事情會大不一樣。然而肅順等八大臣卻急於攬權並且七情上臉,這就從根本上改變了整盤棋局。兩個女人(尤其是西太后)迅速意識到在這樣的情況下,兩人是拴在一起利益風險均沾的,於是她們放下了前嫌,開始聯合起來與八大臣較勁。
光緒七年三月九日,兩宮太后齊赴早朝,此後慈安太后還召見了軍機大臣,當時大臣們都看見慈安太後面色紅潤談吐自如,晚間卻傳來了她「不豫」的消息,僅僅過了一天,三月初十戌時(19-21點),慈安太后便在鍾粹宮中去世了,年四十五歲。慈安太后從起病到棄世,前後僅兩天時間,這使得關於她的死在野史中也被說得甚是熱鬧。在所有的傳說中,兩種說法最為賣座。
八月十一日,兩宮太后抱著小皇帝召見了八大臣,要求將董元醇的奏章交由群臣共商。
在選擇護送靈柩者的時候,兩宮太后已經埋下了伏筆,安排下了西太后妹夫醇郡王奕譞這個「自己人」與肅順等共同扶靈。對於這個安排,八大臣也提不出什麼反對意見,因為醇郡王既非明顯的奕派,更是咸豐帝的親弟弟。
然而,自認為在咸豐帝遺詔在手並且已制服兩宮太后「女流之輩」的八大臣們自己,卻對發生在不遠處的一切都茫然無知。
但是這並不是說慈安太后之死這件事上,慈禧太后毫無可疑之處。在正式記錄的史料中,以慈禧太后的權力,當然不會留下任何不利於自己的記載,但對於慈read.99csw.com安死後其所居鍾粹宮的情形,當時的大學士翁同龠在日記中卻有提及。據他說慈安向有頭疼之疾。三月九日這天感覺身體不適,十日頭疼也異常劇烈,隨後便在當夜去世了。她去世次日,翁同龠在鍾粹宮中看到了九日十日兩天共計五張藥方。奇怪的是這些藥方都沒有拿去抓藥。據說是因為她頭疼后不久便已經神智不清牙關不開無法喝葯,但是真相如何,深宮隱晦,仍然令人極費猜疑。
野史說,慈禧太后反對阿魯特氏的原因是她迷信無比,認為阿魯特氏屬虎,做兒媳婦肯定不利於自己這個屬羊的婆婆。當然這個原因也未嘗不是一種可能,卻應該不是主要原因。阿魯特氏在慈禧太後面前大大失分的原因,跟她的家世和她本人的脾性更有關係。
另一件立威之事發生在同治二年。在「辛酉政變」中立下大功的勝保由於擅自調兵,不再完全馴服,儘管他「有無敵禦侮之功,無失地喪師之罪」,慈禧太后仍然頒下了賜死勝保的詔令。
八月初一清晨,恭親王奕趕到了熱河。他的目的當然並不真是只為了弔唁老哥。果然,他剛祭拜過咸豐帝靈柩,兩宮太后召見的懿旨就傳了出來。八大臣當然不願讓恭親王見嫂,當即百般阻撓。咸豐帝師傅杜受田之子杜翰宣稱叔嫂宜避嫌,太后熱孝中更不能召親王入宮。恭親王將計就計反將一軍,請鄭親王端華陪自己一起進見以避嫌。這個主張一出來,八大臣頓時啞口無言,他們當然也不敢公然擺出監視的模樣得罪在北京城裡還有一幫子人馬的恭親王,只好假笑道:「老六,汝與兩宮叔嫂,何必我輩相陪?」
按照清廷禮制,後宮中所有的女人無論輩份如何,都要到死皇帝的靈柩前奠酒。奠酒的次序當然是由死皇帝的嫡妻來安排的。咸豐帝死後,在安排次序時,東太后決定讓道光帝生子之妃排在咸豐帝生子之妃前面。於是西太后便落在了庄順皇貴太妃(道光帝琳妃,西太后妹夫醇賢親王的生母)之後。對於這項安排,東太后的原意可能只不過是尊重長輩,但早對嫡庶之分耿耿於懷的西太后卻堅持認為,這是東太后在貶低自己給自己下馬威。於是兩個女人翻臉吵了一場。
八大臣剛剛掌權,膽氣還不是很足,終於做出了讓步:皇太后可以閱覽奏章,八大臣擬定的旨意上加蓋兩宮太后的印章;高級官員由八大臣提名后交兩宮太后決定。在八大臣和兩宮太后爭權奪利的初次交鋒之後,小皇帝也總算有了行使自己皇帝權力的舞台——他可以在眾人的監督下,抽籤選出次一級的地方官。
吃了這一場虧之後,東太后再也不敢直接面對八大臣了。幾天後的第二場爭論便只剩了西太后一人單挑八大臣。這一場當然也是太后們輸了。
經過層層遴選,五名秀女成為同治帝后妃的候選人。在秀女中,呼聲最高的是蒙古族正藍旗人阿魯特氏。阿魯特氏比同治帝大兩歲,生於咸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是四人中最年長穩重的,雖然相貌不夠美,家世卻非常顯赫,自己也滿腹詩書。因此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喜歡。但是慈禧太后卻對阿魯特氏異常反感,她中意的是江西司員外郎鳳秀之女富察氏。
第三,丁葆楨並未因此免官,這位以「嚴剛有威」、清正廉明聞名的貴州人此後的官運雖不是最為興旺,卻也中規中矩。同治十年(1871年),仍任山東巡撫的他主持了山東境內河道工程,1875年,他上書朝廷請建山東機器局也得到了批准。1876年,在做了近十年山東巡撫后,丁葆楨升任四川總督,接了慈禧太后大紅人吳棠的缺,而且在這個惹人眼熱的肥缺上一干就是十年。光緒十一年,丁葆禎逝于成都,當時慈安太后及同治帝都早已不在人世,實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裡。丁葆楨一生清苦為公,性情剛猛,在官場上得罪的人很多,死後有很多實權人士追著告他的狀,慈禧太后卻統統不予理睬,將丁葆楨追贈為太子太保、上美謚「文誠」,准許山東、四川、貴州等地為其建忠良祠。——從丁葆楨與安德海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不難看出慈禧太后的政治才幹,更深地了解她能夠令大臣信服,從而掌控朝政幾十年的原因。
另一種說法是說她自殺,原因那就說啥都有,主要當然還是說是給慈禧逼的……
輔政大臣被捉,畢竟是一件大事,何況他們也多年經營自成幫派。兩宮太后和奕擔心夜長夢多,僅僅過了六天,處理結果就出來了:載垣端華自盡,肅順處斬。
九月三十日夜,仁壽和奕譞等到肅順帶著兩個小妾安寢之後,立即帶著大隊人馬破門而入,將肅順當場活捉。並且順理成章地給他加了一項「大孝期間違制尋歡」的罪名。被抓了個現行的肅順自知死到臨頭,不禁破口大罵:「悔不該早治此婢(指葉赫那拉氏)!」然而再罵也沒有用,他再沒有翻盤的機會了。
這道奏章戳了八大臣的腸子,卻非常切合兩宮太后的意願,一呈上去就立即被西太后給扣了下來,八大臣屢次派人索要都沒能拿回。
奏章遞到熱河,兩宮太后當然立即應允,八大臣想想畢竟給哥哥弔喪也不好反對,再說兩個寡婦已經對顧命大臣俯首帖耳,應該也沒甚麼妨礙,也就答應了。
咸豐帝這就么死了,在他死後,他唯一的兒子載淳在靈前即位為帝,年僅六歲,載淳唯一的姐妹大公主年僅七read.99csw.com歲。至於咸豐帝留下的那一群寡婦,自然以幼帝嫡母皇后和幼帝生母懿貴妃為首,皇后稱「母后皇太后」,時年二十五歲,居煙波致爽殿東暖閣,亦稱「東太后」;懿貴妃稱「聖母皇太后」,時年二十七歲,居煙波致爽殿西暖閣,亦稱「西太后」。現在,清王朝以及萬千百姓的命運前途,就交到了這群孤兒寡婦的手裡。
八位顧命大臣的領袖人物,是鄭親王烏爾恭阿的第六子肅順,他才智超人且擅長網羅人材,極得咸豐帝信任。另七人則是怡親王載垣、肅順異母兄鄭親王端華、恭親王胞姐壽恩固倫公主之夫景壽、兵部尚書穆蔭、戶部左侍郎軍機大臣匡源、咸豐帝受業恩師杜受田之子工部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代草御詔焦佑瀛。
安德海是河南南皮人,原本就是咸豐帝身邊得寵的太監,後來又得到了懿貴妃的信任。兩宮太后召見了他,一番計較之後定下了一條苦肉計。大約是因為東太后不擅長演戲,於是西太后粉墨登場,找了個借口當眾發作了安德海一場,說他違犯宮禁,驅出行宮。
作為深居後宮的太后,慈禧權力雖大,接觸得最多的人卻無非是太監宮女,而在「辛酉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的太監安德海當然首屈一指。由於立下如此大功,安德海極得慈禧信任,地位也扶搖直上,成了六品藍翎大太監。但這位大太監與後來的李蓮英不同,過於小人得志,凡事都不知道要留有餘地,他藉著慈禧太后的光兒,將慈安太后、恭親王,乃至小皇帝載淳都不放在眼裡。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之間的關係也因此逐漸緊張起來。恭親王奕更是對安德海痛恨之至,認為他一介太監時有干政,違背了祖制,早想除之而後快。
九月二十九日午時(11月1日12時),兩宮太后的轎子到達北京德勝門。一頂轎子是東太后帶著小皇帝,一頂轎子是西太后。按照籌劃好的算盤,恭親王奕帶著大群王公官員前來迎接,兩宮太后雖然疲倦卻並不急於返回皇宮(一進宮門要見大臣就不太容易了),而是當場就由兩宮太后公開向眾人控訴八大臣凌|辱孤兒寡母的行徑。在奕派和兩宮太后的配合下,很容易就使眾人群情激奮,公誓要與八大臣勢不兩立。
雲南人何桂清第一個撞到慈禧手裡。咸豐十一年(公元1860)五月十九日,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攻克丹陽,身在常州的清軍大將何桂清大驚失色,以籌餉的名義棄城出逃蘇州。常州士紳擋路頂香跪請何桂清留守,何竟命親兵開槍,當場致死士紳十九人。幾天後常州失陷,生靈塗炭。激起公憤的何桂清逃往蘇州,江蘇巡撫徐有壬拒其入城並向清廷上書彈劾何桂清,何又逃往上海。此後蘇州失陷。徐有壬跳水自盡,死前留下遺折,仍然請求嚴懲何桂清。江蘇紳民對何桂清尤為痛恨,都要求處死。儘管如此,何桂清仍然在朝廷中有盤根錯節的關係網,他的生死也關係著朝政大局,關係著各支兵馬彼此牽制抗衡的局面。於是,何桂清之事一擱置就是兩年。同治元年,何桂清終於入獄,然而也惹來了以大學士祁俊藻為首的十七人上疏搭救。然而慈禧太后並沒有就此收手。當年冬天,何桂清問斬。慈禧太后一舉立威併兼收民心。
武將與文官都倒向了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八大臣的結果可想而知。
一種是說她被娘家家務事氣急或因政事繁亢疲勞,於是誘發舊病而死,據她生前藥方來看,她後來有較嚴重的高血壓,常用天麻。光緒年間較少上朝理政,恐怕也有這個原因在內。不過慈禧太后雖然獨自理政,但大事都要經過她,疲累恐怕也難免。
慈安太后既然更多的專註于宮廷內家庭生活,理政之事自然就多數交給了慈禧太后。隨著時間的推移,慈禧太后的權力越來越大,膽量越來越大,對於如何運用權術也越來越諳熟。
這場選秀之後,慈安太后的人生又歸於沉寂。直到十二年後她去世那時為止。
再說慈禧太后私孕的傳說。慈禧太后確實有不符皇族寡婦的舉動,比如她嗜好看「粉戲」,也就是不莊重的戲劇,然而此人好排場,雖然看的是粉戲,也總是要招一大幫子貴婦人陪著一起看,陪看的人從兒皇帝媳皇后直到王爺福晉公主,總是一大幫一大幫的,能有什麼時間和戲子眉來眼去?至於宮外男子由李蓮英領進宮去偷情之說,更有些平頭老百姓臆想的味道,簡直是將深宮大院當成了土財主的淺門小屋。關於這一點,《紅樓夢》中賈母掰謊一篇中有精彩的陳述,在此就不再重複了。而在光緒七年(公元1881)時候,慈禧太后已經是四十七歲絕經期的婦人,竟還能老蚌生珠,也可算是奇事一件。至於說到她光緒七年三月,即慈安太后崩逝的時候,慈禧太后確實在卧病期間。然而她的這場病卻是從光緒六年害起,直到光緒八年才告痊癒,當其病愈時,慈安太后早就死了一年多了,由於害病時間太長,光緒皇帝甚至還曾經下詔要各地督撫舉薦良醫。
八大臣都可謂是人精,各方面都有相當見識,但被權力蒙住眼睛之後,他們忘形了。對於這一切,熱河駐地的所有人都看在眼裡,也幾乎都預料到了他們的結局,但是他們自己卻不知道。
既然文攻不行,那就只能武鬥了。於是,兩宮太后與奕派將寶押到了咸豐帝靈柩返京的時候。
與此同時,清王朝的各路軍將也納入了奕派拉攏的九-九-藏-書範圍內。其中尤其以三人為主:首當其衝的是兵部侍郎勝保,陪肅順等人一起護送咸豐帝靈柩返京的兩萬余名護衛兵士,幾乎都是勝保的直系。勝保原本可能成為八大臣的羽翼,然而八大臣卻因小失大,只因為可能不知內情的勝保想向小皇帝和皇太後上請安摺子,八大臣就異常敏感地給了勝保一個下馬威,並且拿他當雞殺給猴兒看,大罵了一頓還要寫認罪書,反倒把勝保生生地逼進了奕派里。其次是實力最強的曾國藩,他當時以兵部尚書銜兼兩江總督,並以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肅順曾經派自己的漢官親信王愷運趕往祁門大營,向正與太平天國作戰的曾國藩示好請盟。做為有志光大儒學的漢官,曾國藩異常反感太后理政;然而做為官場戰場老薑,他卻聰明地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兩不相幫策略。最後一位重要將領是蒙古王爺僧格林沁。這位就更不用說了,本是一個沒落子弟,卻被道光帝選為王爺過繼子而平步青雲,又是扶保咸豐帝的顧命大臣,滿心滿眼就只知「皇帝」二字,根本就不買八大臣的帳。
安德海一入山東境內,就進入了丁葆楨的監控之中。安德海卻茫然不知,一路騷擾百姓,索取賄賂,七月二十一日這天還在山東德州境內大擺壽宴。察勘明白之後,丁葆楨立即將安德海在泰安地方捉住。安德海被抓時仍然囂張無比地對丁葆楨說:「汝輩自速辜耳!」丁葆楨答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丁葆楨隨後上奏,奏章也恰到好處地先被恭親王看見。於是此事便被公開舉發。慈禧太后聞訊后非常驚慌,害怕此事會燒至自身。她很快就看清了形勢,決定丟卒保車,遂與東太后恭親王及軍機大臣們一起商議定了誅殺「安姓太監」的主張。對於處死安德海,慈禧太后是很不情願的。諭旨拖了兩天,才在醇親王的當面請求下從宮中發出。
掌握權力,對東太后慈安來說只是生活的保證,並不是生活的內容,而且她對政治也沒有那個精力和興趣,理政對她來說是個苦差事。雖然兩宮太后同時臨朝,但是送呈上去的奏章,卻幾乎都是歸西太後葉赫那拉氏批閱的。時間長了,西太後手里掌握的權力便越來越大,而兩宮太后與小皇帝之間則以慈安太后更為親近,而慈禧與親生兒子同治帝之間的母子之情卻越來越淡漠。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並不僅僅是因為西太后熱衷權力,而是與清王朝的宮廷制度大有關係。
恭親王前腳剛走,熱河行宮裡面就鬧翻了天。
在同治帝結婚的事情上,慈禧太后與急著抱孫子的慈安太后不同,而是一直在找各種借口拖延。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同治帝載淳已經十七歲了。照說這在當時早已經是可以當爹的年紀了,同治帝卻還沒有成婚。背後的原因當然是做為生母的慈禧太后不願承認兒子已到成家年紀,不願在兒子成婚後撤簾歸政所致。然而皇帝一天天長大,沒法再拖下去,慈禧太后也終於同意為兒子籌辦婚事,在大婚後撤簾了。
就在兩道奏章送達的當天,兩宮太后急召眾臣會議。輔政八大臣中已先期到達北京的載垣、端華也同時進宮。兩人一見太后們竟敢召見八大臣的政敵臣子,頓時習慣成自然地當場向太后發作。結果正好被當眾抓住把柄,被以大逆不道罪名抓了起來。隨即兩宮太后又以小皇帝的名義頒發了一道密旨給正在護送靈柩路上(密雲縣)的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譞,讓他們立即抓拿肅順等人。
奕終於順利地見到了兩宮太后,叔嫂密謀妥當,他又裝出無所事事的樣子在熱河內外轉悠了好幾天,才於六天後踏上歸途。
隨著慈禧太后在權力和權力各方面的成熟,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同治四年(公元1865)春天,奕終於敗下陣來,被兩宮太后以「信任親戚,內廷召對,時有不檢」的罪名,一道諭旨罷免了所有職務。
西太后與肅順結的仇就更深了。早在做懿貴妃的時候,葉赫那拉氏就已經開始插手政務,肅順力主逃往熱河時,懿貴妃卻表示了反對意見,後來還勸說咸豐帝早返北京或將兄弟恭親王召至熱河。消息走漏后,肅順將她視為眼中釘,不住地離間咸豐帝對其已經少得可憐的夫妻之情。野史甚至說,肅順還曾經勸咸豐帝「效鉤弋故事」,將懿貴妃一殺了事。
九月三十日(11月2日),兩道奏章同時送到兩宮太后的手裡。一道出自文臣之手,由大學士賈楨與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聯名,一道出自武將之手,作者正是直系兵馬護送咸豐帝靈柩的勝保。兩道奏章的內容大同小異,都是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並以近支親王輔政的。
據野史記載,在逃往熱河的路上,肅順本人日日酒肉,卻只給皇后供應素菜,懿貴妃要求換輛好些的車也被他拒絕並加以譏諷。皇后一向節儉,曾經建議咸豐帝削減膳食的場面,咸豐帝本已答應了她的請求,事情發到肅順手裡,他卻不願皇帝聽老婆的話養成習慣,日後可能會威脅自己的權柄,硬是把皇后的建議給駁了回來。除此之外,肅順等人為將咸豐帝留在熱河,讓自己繼續謀權,大舉修葺熱河行宮,到處搜羅倡優美女,甚至為此強行調動戶部存銀,還將堅守本職拒不撥款的戶部侍郎寶鋆削職降級。咸豐帝終於在寵臣的支持下拒不返京縱情酒色,加九-九-藏-書速了死亡。對於這一切,皇后就算是個泥巴人,也要被惹出土性子來。
從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來看,董元淳上書請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近支親王輔政等等,其實都是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叔嫂密謀之後達成的政治交易。因為這位山東監察御史董元淳,正是恭王派幹將吏部尚書周祖培的門生。
數日後諭旨到達濟南,二十六歲的安德海及其隨從二十餘人被斬。安德海的後台是慈禧太后乃路人皆知之事,他的死震驚朝野,丁葆楨因此贏得一致好評,正患眼病的曾國藩更稱其為「豪傑士」,說這消息使自己眼目都為之清楚。
當然,說王朝交到了太后幼帝母子手裡並不准確,因為熱河行宮裡還有八位顧命大臣。
八月初六,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遞交了一份奏章,在奏章中,他建議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另選皇族近支親王加入輔政行列,為小皇帝選擇師傅,避免高級官員欺凌小皇帝。
這當然只是個顯露手段的花招而已。諭旨下過之後,以西太后妹夫醇郡王為首的王公大臣們就象約好了似的紛紛上書請饒,幾天後,兩宮太后終於發了慈悲,命奕「仍在內廷行走,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終於嘗到了慈禧太后的厲害,知道自己舊日的權力地盤已經失守,立即進宮痛哭請罪,並且主動要求將女兒榮壽公主的封號降級。兩宮太后對奕的態度表示滿意,又降旨說「王親信重臣,相關休戚,期望既厚,責備不得不嚴。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經此一役,奕老實了很多,同時也意識到慈禧在其中起的作用,遂著意保持與慈安太后的關係,希望能夠與慈安、以及慈安一邊的同治帝聯手制服慈禧。
然而,兩宮太后、尤其是西太后,並沒有忘記奕是自己丈夫咸豐帝的最大政敵。在為了眼前政治利益厚待奕派的同時,精明並富於政治眼光的西太后已經在預防奕有朝一日成為「肅順第二」的可能,開始為自己收服人心。肅順等三人死後,在奕主持的王大臣會議上,輔政八大臣所剩下的五個: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原本是被議定為「革職發配新疆」的,這個議案卻沒能過得了西太后的關。她免去了此五人發配新疆的處分。除此之外,她也沒有大搞株連,連內宮中原本幫著八大臣欺負寡婦太后的太監,她也只處分了十餘人,還將肅順等人家中抄得的書信及帳薄統統「公開焚毀,毋庸呈覽」,為兩宮太后贏得了「恩澤惠下」的名聲,輕易地得到了眾王公大臣對太后垂簾的心服口服,並迅速使太后成為能與奕派相抗衡的一股政治力量。
說起來阿魯特氏的家世真是一筆複雜的帳。她的祖父名賽尚阿,是咸豐帝初年的首輔大臣。賽尚阿本人後來雖失寵遭貶,卻生了一個讀得書的兒子崇綺,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崇綺一舉成名,竟成為有清一朝唯一的一位旗人狀元,當上了戶部侍郎。崇綺前後娶了兩房妻室,第一任妻子愛新覺羅氏是鄭親王端華的女兒,為崇綺生下的長女便是如今進入皇后候選名單的阿魯特氏。這位妻子死得很早,她死後崇綺便迎娶了第二任妻子瓜爾佳氏,瓜爾佳氏的胞兄正是慈禧太後面前的大紅人榮祿。阿魯特氏的親外祖父鄭親王端華正是咸豐帝遺詔確定的顧命八大臣之一。端華本人雖然在「辛酉政變」中失敗被殺,但他做為曾經凌|辱過慈禧太后的人,慈禧太后對他的敵意卻並不能人死債消。崇綺雖是端華的女婿,卻也是榮祿的妹夫,榮祿的這個胞妹在慈禧太後面前很有臉面,崇綺沾繼弦老婆的光也頗得慈禧太后眷顧。然而崇綺的長女阿魯特氏身上卻流著端華的血,是絕對不可能得到與父親同樣待遇的。
咸豐皇帝剛一咽氣,他夢想中的輔政格局就被八大臣完全推翻了。八人之間原本多有不和,但到此時卻聯成一氣合力對付起了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很快,熱河行宮就成了八大臣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下,而六歲的小皇帝當然比三十一歲的大皇帝要好糊弄得多。肅順決定,所有奏章皇太后無權過目,所有旨意亦都由八人擬定,兩宮皇太后無權更改或決定是否使用。
如前所述,出於所有人都會有的妒意,兩宮太后在做皇后貴妃的時期,其實就早有心病。東太后做為嫡妻,反感寵妾當然難免;但事實上西太后對東太后的恨意卻是更深更重。她與東太后都是道台的女兒,卻偏偏位居其下,做嬪妃時稍有錯失就要被皇后斥責,好不容易生個兒子也只能拱手讓給東太后,讓兒子先管別人叫娘。葉赫那拉氏一生都深恨自己的姬妾身份,自然也就對奪去了嫡妻名份的鈕祜祿氏懷恨在心。事實上咸豐帝剛死,葉赫那拉氏對鈕祜祿氏的恨意就曾經爆發過一次。
然而這些說法也都有些值得推敲之處。
然而,在皇後人選方面,慈禧太后的意見卻並沒有得到慈安太后與同治帝本人的認可。他們都認為「選后取德,選妃取色」。
第二,慈禧太后非常清楚自己當時並非一頭獨大的情形,何況安德海在宮中紅極一時,同治帝與慈安太后也與他日日可見,他離開宮廷之事也普不可能背著同治帝去做。
在東太后鈕祜祿氏面前,西太後葉赫那拉氏在宗族間的地位僅僅是個妾室,她所生的兒子首先是要認東太後為母的。按照清宮規定,所有的皇子公主出生之後不能留在生母身邊,而是要立即交給指定的保姆奶媽諳達養育,從九_九_藏_書此以後與生母只能在指定的時間偶爾短暫相見,見面時也要擺出接人待物的外交架勢,一言一行都必須合乎禮制。母子間是沒有什麼培養親情的可能的。同治帝幼沖即位,倒是經常能與母親們見面,但在嫡母和生母間,慈安太后做為咸豐帝的嫡妻,更有資格撫養和接近小皇帝,葉赫那拉氏雖是生母卻為庶室,是必須將這些機會讓給丈夫正妻的,同治帝自然更親近嫡母。這也就埋下了同治帝後來的家庭悲劇根子。
八大臣當然知道兩宮太后打的是什麼算盤,立即反唇相譏。兩個女人一次最多只能同時說兩句話,八大臣卻能同時說出八句話,不但「聲震殿陛」蓋過了兩宮太后細弱的嗓音,還字字句句都直刺兩宮太後身為女子,尤其是懿貴妃不過是皇帝的妾室,只有侍奉皇帝寢居的資格。並公然宣稱:「請太后看奏章就已經是多餘的了!」直將東太后氣得眼淚直流,小皇帝載淳則當場被八個壯碩男人的吼叫聲給嚇得鑽進東太后懷裡,並且毫不含糊地尿了褲子。
照肅順等人的心意,恐怕更願意一直呆在熱河把持小皇帝過日子,但是咸豐帝的靈柩不可能不回京。最終在爭論之後,迴鑾的日子定在了九月二十三日(10月26)。在這個時候,宮廷的老制度幫了兩宮太后的一個大忙:按規矩,小皇帝做為孝子,太后們做為未亡人,先要在熱河避暑山庄門前跪送咸豐帝的靈柩啟程,然後要提前抄小路返回北京,在皇宮門外跪接靈柩。而咸豐帝的靈柩則要擺出浩蕩的儀仗,在輔政重臣和皇族近支王公們的護送下緩緩返京。
這件事也是「一代名監」安德海正式亮相歷史舞台的時刻。
在這場兩宮太后憑藉家族身份以及對兒皇帝影響力進行的競爭中,慈禧太后輸了。然而這一場令慈禧太后大失顏面的選秀,卻最終導致了同治帝及其後妃慘淡的未來和結局。
除了先天血脈的因素,阿魯特氏本人也讓慈禧太后不滿。除了野史所持的生肖之說,她較長的年紀、一看就很有主見很有個性的外表,也不可能過得了慈禧太后的關。慈禧太后怎麼會願意讓一個有個人見解的人做兒媳,影響自己在同治帝大婚後繼續執掌朝政?她所滿意的皇後人選是富察氏,因為富察氏不但家世較低,而且年齡也是五位秀女中最小的,年僅十四歲,她如果當了皇后,自然要比一個年紀又大家世又顯赫的皇后要聽話得多,也更易控制,最大限度地滿足慈禧太後繼續插手朝政的願望。
誰是皇后誰是妃嬪,一切在二月初二這天揭曉。同治帝手中那枚象徵皇后之位的信物玉如意最終還是交到了阿魯特氏的手裡。大局定下之後,慈安太後為免慈禧太後過于難堪,命同治帝將象徵皇妃身份的信物荷包交給了富察氏,她成了慧妃。還有三名秀女,分別是皇后的親姑姑、賽尚阿十六歲的庶出女兒阿魯特氏;知府崇齡十八歲的女兒赫舍里氏;主事羅霖的女兒西林覺羅氏。小阿魯特氏被封為珣嬪,赫舍里氏被封為瑜嬪,西林覺羅氏被封為瑨貴人。
關於安德海之死的過程,野史演義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一種是安德海是假太監,與慈禧太后關係非常並私自出京,在山東被丁葆楨發覺並上奏,同治帝及慈安太后恭親王則背著慈禧太後下了誅殺密旨,丁葆楨嗣後受到打擊免官云云。這說法當然香艷驚險,但是細考卻站不住腳:
八大臣眼見兩個女人還不肯服輸,乾脆宣布罷工,一切朝政國事都拒不處理,也不移交給太后。無可奈何的東太后首先屈服,並且勸說西太后也做出退讓,同意並下發了貶斥董元醇的諭旨。八大臣終於制服了兩宮太后和她們身邊的小皇帝,不禁得意非凡,肆無忌憚地在人前譏笑兩宮太后。
第一種說法:咸豐帝臨終之時曾經留下一道密詔給慈安,說是假如慈禧本分就罷,若是仗著兒子掌權違制,慈安可憑此詔誅殺慈禧。因為有此詔的緣故,慈禧一直對慈安畢恭畢敬,蒙在鼓裡的慈安卻對她毫無防範,認為丈夫待慈禧太過嚴厲,遂將此詔當著慈禧的面燒毀。誰知意欲獨攬大權的慈禧卻在隨後向慈安下了殺手。
事實上,兩宮太后當時也只是在表面上做出了退讓的姿態,她們早已將與八大臣的鬥爭轉入了暗中。她們決定召來八大臣的政敵一派首領恭親王奕,讓他來協助擊倒八大臣。在此事上出主意謀划的人當然是見多識廣的西太后,東太后做為正宮太后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小視,乃是牽頭拍板的關鍵人物。
這樣的決定當然過不了西太后的關。東太后雖然在弄權術方面遠遜於西太后,卻也知道權力的重要性,清楚這樣的局面繼續下去可能會威脅到自己母子的身家性命,何況她和西太后一樣,和肅順也結下了仇。
首先說遺詔。慈安太后死時,已經是光緒七年,在此之前,慈禧太后不但掌權,而且還背得有逼死同治皇后阿魯特氏的嫌疑,此後光緒幼沖即位,恢復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制度,然而在長達七年的時間里,多數時候都是慈禧一人理政,多數事情也都是由慈禧一人獨裁。假如世上真有這樣一道遺詔,假如慈安太后當真要執行,早就該用上一百回都不止了。何況如此隱秘的遺詔內容及燒詔現場,太監宮女或大臣們再得兩宮太后寵信,也絕無讓他們當場見證的可能,除非——慈安太后不怕擔燒毀先帝遺詔的罪名,慈禧太后不怕被人知道死鬼老公猜忌自己——那……就是兩宮太后都瘋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