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九篇 東亞的智慧 一場架,吵了一百年

第九篇 東亞的智慧

一場架,吵了一百年

李退溪根據《朱子語類》,認為「四端」是通過「理」派生出來的,而「七情」是由「氣」派生出來的。但是這個觀點卻遭到了他的一個學生的質疑。這個學生名叫奇大升。於是,他們師徒二人就以書信的方式相互展開辯論。
「四七論辯」是什麼意思呢?「四」就是儒家所說的「四端」,也就是仁、義、禮、智等道德品質,是人性中好的東西;「七」就是儒家所說的「七情」,也就是一般的諸種情感,它們是世俗之人都具有的。
權近生活在14世紀,也是朱子學的read•99csw.com大家。他在自己的代表作《入學圖說》中,對四端和七情曾經發表了這樣的看法:「四端是人的本性的出發點,所以完全就是善的;但是七情呢,卻是從人的心裏流出來的,所以有的善、有的惡。」權近認為,人的四端來自於「理」(宇宙的本質、規律),而人的七情來自於「氣」(構成世界的物質性的基本材料)。如果七情能夠合乎人性的法則,那當然就是非常好的,符合人的道德本性的。但是情感表現出來后,如果並不合乎道德本九-九-藏-書性,那當然就是不好的。
但是李退溪卻不同意,他回信說:四端和七情雖然都要經過「理」和「氣」的相互作用,但畢竟是兩個東西,還是有所側重的:像仁、義、禮、智這些東西,都是人的道德品性,它們體現了宇宙的正道,必然要以「理」為主,「氣」為輔;而「七情」,是人的一般情感,尚且談不上是否符合「天理」,所以當然可以以「氣」為主,「理」為輔。
其實,關於這場大辯論,可以從一個名叫權近的朝鮮哲學家那裡說起。
奇大升對他的老師https://read.99csw.com說,人的四端和人的七情,都是理和氣共同作用的結構;理和氣是不會分離的,所以「四端」和「七情」也沒有那麼絕對的區別,沒有必要非得說什麼屬於「理」,什麼屬於「氣」,它們都是人的各種性情罷了。
除了這師徒二人進行爭論以外,還有許多儒家學者參与了這場大辯論。比如說有一個叫李珥(1536—1584年)的人,他比李退溪要小30多歲,就比較同意奇大升的觀點。他不僅反對李退溪把「四端」和「七情」分開,而且反對他對「理」的九九藏書偏愛。李珥說,「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而「氣」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氣」是物質性的東西,人所有的性情都是從「氣」裏面生出來的,其中甚至也包括了「四端」之類的道德品性。
權近的論述還只是個「引子」,真正掀起這場辯論的人,還得要數朝鮮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李退溪(1501—1570年)。
在朝鮮的哲學史上,曾經發生過一場著名的大辯論。前前後後將近100年的時間里,幾代哲學家都在這場辯論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朝鮮的「四七論辯」。
「四端」read•99csw•com也好,「七情」也好,都是儒學中的基本概念。它們所要回答的問題是:人性到底是怎麼樣的?人的善惡和人的本性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後來,李珥的學生——宋時烈(1607—1689年)也針對這個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過他基本上還是同意他的老師的見解。宋時烈固執地認為,朱熹的思想是不會錯的,要是有錯也是後人給弄錯了。於是,宋時烈的思想非常迎合朝廷的口味,最終成了李朝後期的正統思想。這樣一來,從16世紀到17世紀,朝鮮哲學史上的「四七論辯」才終於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