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瑰寶浩劫:清東陵的民國命運 第一節

瑰寶浩劫:清東陵的民國命運

第一節

在盜墓者如此"精心鑽研"之下,大批古墓被盜,多少生前威風無限、奢侈無度之人,死後被刨墳辱屍,價值連城的陪葬寶物更被洗劫一空。而且越是皇帝這樣的地位尊貴者,越是盜墓者夢寐以求的目標。出於對墓地被盜掘洗劫的擔憂和忌憚,"反盜墓"方法也層出不窮。
盜墓者的"智慧"幾乎和建墓者一樣發達,甚至更高超。他們是歷史學家,能夠根據墳墓的朝代、墓主的身份等判斷墓穴的建設特徵、墓內財物的價值,並做出準確的盜掘方案;他們是技術專家,再牢固、兇險的墓地,都能得其門以入。大墓一般四周堅固不可摧,他們就從墓旁往下挖一深井,再橫挖一段至墓底,然後再向上挖,這樣就從墓室底部進入了墓室內,這一過程長的會持續一兩個月;為了掩護,他們會先在打洞處周邊種滿高粱之類遮掩,或者在打洞處先買地建上房子,然後在屋內動工。尤其神奇的是,高明的盜墓者能打十幾米的深坑而不在地面出現一點挖出的土!
人總會死,在火葬遠未被理解、接受和流行的時候,逝者的遺體總得埋葬起來,這就產生了墳墓。
這真是一個兩難的矛盾,多少王公巨室為既要顯生前尊貴和身後榮耀、又要對付盜墓賊的黑手而躊躇不安。
在社會財富九-九-藏-書被大量埋藏於地下墓穴陪伴尊貴的死者的同時,一個新的"行業"不可避免地產生--盜墓。
人是感情的動物,不會讓親人暴屍野外,親人逝世躺在地下了,還要以陽間的舒適奢華標準來打理其墓地,彷彿死者還能享受到;人是等級社會的成員,死去是人生的完成,便要以墓葬來總結和證明生前地位;人是萬物之靈,天生追求"永恆"、"不朽",總希望自己的功業、思想、精神乃至於肉體能長久地存在於這個世界上,可人生短暫無法扭轉,就把這些企望都交付給了死後的墓葬……
在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把山洞上室做為居住地,下室做為葬地,體現了中國人對墓葬的初步經營;到新石器時代,仰韶聚落遺址四周壕溝有南北兩處公共墓地,墓葬逐漸形成文化;而在被稱之為"東方文明曙光"的內蒙古紅山文化遺存發現,社會上層分子不葬入普通社會成員公共墓地,而是另外選擇地點,被安葬于山頂之上,封土積石,形成獨具特色的山上積石冢。
在世界範圍內,由國家有計劃、有組織進行的考古活動至今不過一百年左右,而盜墓卻由來已久。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盜墓事件出現在二千七百七十多年前的西周晚期九_九_藏_書,有人從掘開的古墓中得到一個玉印,上有十字,當時無一人識得;而被盜的最古的墓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距今約三千六百年。
蒙古族人的這個不留標記、萬馬踏平的方法雖然很保險,但很難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認同、使用,原因很明顯:受不了讓萬馬在墳頭上踐踏倒在其次,關鍵是,建個豪華大墓本來就是宣揚死者的氣派的事,既是向後人炫耀,又是為後人留下紀念,如果一點標誌都不留下,沒人知道,那跟不建有什麼兩樣?極盡哀榮的厚葬而不留名留跡,也跟穿好衣服走夜路、發達了而不回家鄉一樣,一點滋味也沒有嘛!
為了這些豪華大墓的建設,開始出現一些專為墓葬服務的工種,比如石工、木工、漆工、窯工、畫工以及專門從事製造明器(指專供墓中死者在陰間用的器物)的工匠等;當然,看"風水"的"地師"就更加興盛。
一步步地,帝王將相、貴人富豪那宏大、奢華、精美、神秘的墓葬出現了。
正是包含了這麼多的情懷和夢想,墓葬,成為凝聚人類智慧和財富的一大歷史文化成果。沉睡地下的墓穴,形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墓葬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源遠流長。
問題是,如果這個皇朝完蛋了呢?比如,清朝覆滅了,清九-九-藏-書朝皇帝的陵寢在民國還有那份安全的尊榮嗎?
那麼,這樣的喪葬方式,後人怎麼能找到準確地點來祭祀呢?蒙古人自有其獨特智慧:落葬之時,在墓地當著羊媽媽之面殺羊羔一隻,完成葬禮后將母羊帶走;祭祀之日,再將母羊帶來,羊媽媽就會一路哀鳴著奔向孩子被殺的那個地方--也即下葬地。當然,這樣的辨認方法無法傳之久遠。
歷史千頭萬緒,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複雜的過程,其中一個答案可以是:人類歷史的過程就是一代代人出生又死去的過程。
不過這個問題在皇帝那裡好辦一點,因為除了可動用一國之力精心設計、建造森嚴的墓室,還可以讓後代設立守護機構,派重兵四方把守。
盜墓是和人類道德準則相違背的犯罪活動:一則侵擾亡魂,侮辱屍體;二則不事生產,竊掠財物。更重要的是,墓葬本身包含了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盜墓活動則嚴重破壞了喪葬文化遺產,使我們本可通過墓葬對歷史獲得的準確認知無法進行--這也是除了是否由國家組織認可、是否非法佔有墓穴財物之外,同為刨墳,考古和盜墓的本質區別。
或者是設置"疑冢",即建立多個陵墓,釋放虛假、混亂信息,讓盜墓者不能找到真實墓葬所在。據說曹操https://read.99csw.com就有七十二處"疑冢";而那個施琅"大將軍",也有七處"虛墓"。
盜墓那神話般的暴利,驅使著人們一代又一代對此"殫精竭慮"。在全國已經發掘的數千座漢墓里,據說目前只有三座是完全沒有被盜過的。
盜墓的工具也是歷代盜墓技術的結晶。著名的洛陽鏟,由一個外號叫"李鴨子"的人在20世紀初發明於河南這塊歷史積淀極其豐厚、墓葬極其豐富的中原大地。這種呈半圓筒形的鏟子長二十至四十厘米,直徑五至二十厘米,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幾米,通過對剷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洛陽鏟的製作工序有二十多道,最關鍵的是成型時打造弧度,需要細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鏟子就帶不上土。這種鏟子至今也只能手工製造。
最基本的是增加盜掘的難度。比如使用石槨鐵壁,讓一般金屬工具不能破壞;在墓穴邊儲水積沙,遭盜鑿后可以反撲盜掘者;在墓室設置機弩飛箭、伏火毒煙等機關,對盜墓者予以狠狠殺傷。
從理論上說,應該還是沒有問題。根據1912年清帝退位時《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的第四條規定:"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民國政府酌設立衛九九藏書兵保護。"可是在民國那個中國由近代向現代初步轉型、一切都遠未成熟的階段,多少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的法律都成了空文。從政治意義上說,那是被革命推翻的王朝的陵寢,又不是革命烈士陵園;從文物保護上說,那個時代能有什麼像樣的文博事業呢?故宮博物院在文化界一幫精英的呵護下能建設成那樣,已經是奇迹了。
還有蒙古人獨特的喪葬方式。他們的大頭領死後,派重兵在下葬之處大面積封鎖,將遺體深埋,再將地面留下的喪葬痕迹以"萬馬踏平"。這樣的做法,別說讓盜墓者束手無策,在那地貌單調的大草原上,就是親身參加過葬喪的人,過些時日恐怕也指認不出下葬處。所以至今,成吉思汗的陵寢所在是海內外史學界爭論不休的一大謎團。
在氣候濕潤的南方,洛陽鏟難以發揮作用,一代代盜墓者因此而練就了"望、聞、問、切"的絕活。這四項俏皮地藉助中醫"四診法"來概括的技巧就是:望,即掌握看風水之術,凡"好風水"的地方,地下就容易有大型墓葬;聞,即挖出地下的土聞氣味,精通者能從土的氣味判斷出朝代;問,即走訪鄉村老人,在閑聊古事中獲取墓葬信息;切,一是指摸捏屍身,獲取從嘴裏到肛|門裡的寶物,二是指以手摸墓內物品,即可判斷價值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