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六講 世俗風情 溫故知新——宋代玉器

第六講 世俗風情 溫故知新——宋代玉器

玉墜有一個特徵,就是它攥在手裡會使你安心。很多人會忽略這種精神層面的一個安慰。我們在慌亂不安的時候,往往容易手中去抓東西,非常正常。你在恐懼的時候,慌亂的時候,心中有不安的時候,從心理學角度,這個人一定要順手抓住一個東西。哪怕抓住一支筆,他也要抓住一個東西。那麼攥住一個玉墜的時候,很大程度是給你內心的增加一個安定的感受。
我們今天說的考古都是指在地下、水下,這是只有國家才能進行的一種特殊行為。個人說我自個兒拿一把鐵鍬到田野中考古那是犯法,只有國家才有這個權力。那我們的考古已經變得非常的科學化了。比如有航空考古、水下考古、過去傳統的田野考古,就是我們的考古已經變成了一種嚴謹的科學,不是個人之力所能及的。但古代沒有這個。古代時期,尤其宋代那就是你個人的一個興趣。如果你有興趣,你可以通過文獻、通過實物、也能通過少量的挖掘來考證文物的歷史和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
宋代玉器更多體現的是溫故而知新的含義,這層文化含義的內核就是懷舊。當經濟發展很快的時候,人們一定是懷舊的。唐代發展得非常快,一說大唐,中國的文化經濟都達到鼎盛,每個都跟今天的人似的,忙忙叨叨。發展一快,大家就開始懷舊,開始懷念過去的那種慢條斯理的生活。文體本身強調懷舊的時候,其實是一個進步,這個進步很重要。使我們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認識到文化在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今天老說"文化創意產業",過去根本沒有這個詞彙。對傳統文化的追求,今天看來在全世界都有共性,只要是文化悠久的民族,都在追求自己的傳統文化。
為什麼宋代開始流行這種玉墜呢?跟今天有點相像,就是收藏之風大興。收藏之風興的時候體現不僅僅在是你家裡多一個擺設。很多時候,在遊走的時候,在交友的時候會拿起這個東西給人家看。那麼,玉墜https://read.99csw.com恰恰適合拿出來給別人看。我手裡攥著一個東西,說:"馬先生,我這兒買了一個東西,您給掌一眼。"拿出來看,一方面有一種炫耀,心中的滿足。另一方面有一種交流。所以在宋代的時候玉墜就開始流行了。宋代以後,世俗的東西在開始增加。所謂的世俗的東西是什麼呢?就是拿這個玉墜開始炫耀,你看我這個玉質多好,我這個雕工多好。跟今天一樣。
第三就是經濟原因。北宋後期社會相對安定,物阜民豐,富裕使很多士大夫有了閑的時間。有時間,又有錢,所以就追求這種收藏文化。我們知道,金錢一定是忙出來的。你想掙錢,在家等著是肯定不行的。但文化一定是閑出來的,文化一定是你得有足夠的時間去養育它、去喜愛它、去研究它,所以這個辯證的關係我們要看得很清楚。今天也是這樣,大家一天到晚奔波,為什麼?都為一個字,錢。我見過很多大老闆,錢肯定是他這輩子花不了,他下輩子,再下三輩子他也花不了,但一天到晚比誰都忙,不知道能閑下來欣賞我們這種文化。所以我們欣賞文化一定要有時間,要給文化留有時間,尤其要給自己欣賞文化留有時間。
宋代仿古熱
宋代仿古玉盛興,開始了玉器的第一次摹古,仿的都是商周到漢玉器。第一顯然是政治原因,帝王提倡。在宋徽宗的《宣和博古圖》中,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他的好惡。宋代內廷當時就設立了玉作所,就是專門製造玉器的作坊。第二是文化原因。文物研究在宋代第一次興起,有學者專門為此研究。北宋有一個人叫呂大臨,他編纂了《考古圖》,成書的時間是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這是中國關於文物研究最早的著作,距今已經900多年了。在《考古圖》里,他對青銅和玉器做了大量的考證。
疙瘩件
由於宋代是一個務實的朝代,它是一個非常務實的朝代,所以它就追求這種寫實。唐代是一個比較務虛的朝代,它注重的是一種精神的一種飛揚,不注重這九*九*藏*書種很寫實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到唐代的藝術品,飛天就比較多,比較虛,我們人其實是飛不起來的。所以唐代的藝術品中比較張揚的那一面,不管是玉器還是其它都有所體現。宋代比較收斂的一面,也不管玉器還是其它都有所體現。
寫實之風
玉墜與玉佩
我們隨身攜帶的玉佩,尤其是胸前攜帶的,一般要求分量儘可能輕,體積儘可能小,形狀儘可能薄,才能貼身佩帶。如果你想一想一個圓的疙瘩件在胸前,這老鼓著一塊。人家隔著衣服不知道的話,還以為你長了什麼東西了。所以一般來講玉墜不掛在身上,即便戴在身上,也都是擱在腰帶上,在腰帶外頭懸挂,或者別在腰帶里側。
現在有很多新的迷信跟過去不一樣。你比如過去畫梅花,懸崖的梅花,一枝梅花由上及下。今天這種畫往往賣不掉,為什麼呢?人家說這是倒梅,說掛上家裡就倒霉。所以很多畫家都不明白,為什麼過去很好的梅花,今天賣不出去呢?就是今天有一種新的現代迷信。
我曾經買過一個玉鴨,這個鴨子跟台北故宮的那個鴨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台北故宮的那個鴨子是站立姿態,鴨頭沖前。我買的這個鴨子是回頭卧姿,但它身上所有的體現以及玉質都表明它是一個時代。我們怎麼去類推呢?文物鑒定切忌必須找到一個一模一樣的標準器。古人不會按照今人的要求給你生產所謂的文物,對吧?當時它的每個人的感受,工匠的感受,使用者、欣賞者的感受都有差異,所以它在千變萬化的文物中都有所體現。那麼,我們這兩個鴨子的共通之處是什麼呢?寫實。鴨子的那個收斂狀,這些都是宋代精神層面的一個具體的體現。
摩侯羅
摩侯羅不僅僅是在宋代玉器中流行,也在當時大量的玩具中流行。陶瓷、泥的玩具都有,但今天保存下來的玉器為多。為什麼呢?玉器容易保存,瓷器很容易磕破,更何況read.99csw.com都是小孩的玩具,掉地上就碎了,也不當事就不要了。我見過瓷器的這種摩侯羅,也見過黃銅的。我有一個黃銅的摩侯羅,做成四喜娃娃的樣子。所謂四喜娃娃,是指小孩的頭和腳互相連接,做成轉圈狀。猛一看是兩個人的形象,但你無論從哪邊看,都是四個人,設計得很神奇。
中國古代工藝一般到了宋代,都會發生一個明顯的變化。這個變化是由內因引起的,反映到工藝品本身,變得十分實際,一反唐以前的張揚與浪漫,顯得收斂而含蓄。
宋代開始,有一種玉器開始悄悄流行,就是我們常說的玉墜。什麼是玉墜呢?就是一塊玉疙瘩,穿一個孔,可以攥在手中,俗稱疙瘩件。過去古玩行里常說:那兒有一疙瘩件,指的就是玉墜。一般的情況下,玉墜都是用籽玉來雕刻的,它隨形。不管是雕動物,還是雕植物,看上去就是一個玉疙瘩。也有特好的材料,根本不雕,就是一疙瘩玉,所謂良玉不雕。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著名的主持人,他很喜歡玉器。有一次,他拿著一個玉器來找我,讓我給他判定一下。他在電話里說:"馬先生,我買了一個玉佩。明天拿給你看。"他一來,我問:"你的玉佩呢?"他就拿出來給我看。我告訴他:"你這個不是玉佩,是個玉墜。"他說:"怎麼就不是玉佩呢?這上面有一個眼,可以穿過繩去,掛在身上,這不就是玉佩嗎?"我說:這是個圓疙瘩,過去不一定是在身上懸挂的,有時候是手中拿的,攥在手裡,分量比較重。玉墜的 "墜"字,就有下墜的意思。
宋代的疙瘩件中,表現最多的題材就是小玉人。最多的形象就是執蓮童子。何謂執蓮呢?就是手裡拿一個蓮花,或者拿一個荷葉,這種執蓮童子。這是世俗傾向的一個具體體現。為什麼要把執蓮童子的形象單獨提出來推廣呢?就是宋代的人口增殖。宋代的整體社會我們是知道的,宋代人都是以土地換和平的,他不期望打仗,所以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大家都願意生孩子。人口增殖是所有國家尋求的一個目標。我們今天不是,我們今天因為人口read.99csw.com增長過快,衣食問題解決,我們要計劃生育。可是歷史上不是,歷史上所有的民族,不光是中華民族都在追求人口的增殖。為什麼?在殘酷的歷史競爭中,人力資源是國家的第一資源,所以國家一定希望多生孩子。那麼,玉雕童子為什麼都拿著蓮花或者荷葉呢?在宋代,以蓮花、荷葉充當玩物的風氣極盛,非常流行。
宋代流行的摩侯羅形象,由於執蓮,被喻為"連生貴子"。這個圖案從宋到元明清,一直延續下來。清代有大量圖案都是"連生貴子",一個蓮花,一個童子。這個寓意今天很多人不知道。今天的世俗說法把它稱之為"小人"。 我碰到過很多人說:"這玉器不能帶身上,犯小人,誰身上帶一小人,老有一小人跟著你。"這種說法把過去的玉文化庸俗化了。
溫故而知新
當時我看到這個小鴨子的時候,是在一個玉器交流會的攤上,很多玉器堆在那兒。我一眼看件這件東西,一下就想起台北故宮那件。但賣玉的人恰恰不知。這些年開始流行帶有皮色的玉,但是十年前,所有帶有皮色的,大家都認為不值錢。玉器的收藏是風水輪流轉的,一會兒追求白,一會兒追求帶有皮色。像這種帶有皮色的玉在十年前是沒有人追求的,所以我很便宜就買了。
新迷信
玉墜跟玉佩是有區別的。第一個區別就是形狀。玉墜是圓形或異形,一定是一個比較立體的形象。玉佩一定是個扁片狀的形象。第二,玉墜主要作為手裡的把玩件,而不是懸挂件。玉佩肯定要用來懸挂。第三,玉墜在宋代開始有,玉佩則很早就有,戰國到漢有大量的組佩在身上懸挂了。到了清代以後,單個的玉佩非常流行。
https://read.99csw.com宋代的時候,它的工藝品很多時候是趨向一致的。我們對繪畫有所了解的時候可以看出來,宋代的繪畫比較寫實。宋徽宗的花鳥圖,我們都看過,那東西畫得跟照片一樣。那麼玉器也追求這種寫實,比如台北故宮有一個玉鴨子,非常地寫實,跟真的一樣。所有的細節以及肌體的表現都非常地逼真。
電影《夜宴》中,葛優扮演的皇上,一開始手裡就攥著一個玉疙瘩。這件玉器是一個很重要的道具,在電影中反覆出現,包括皇上發現被投毒以後,玉墜從他手中掉下來的細節描述。電影中還有這樣的情節,皇上拿著玉墜給皇后按摩,暗示一種曖昧的色情。中國歷史上確實在按摩中使用過玉器,比如乾隆時期的有一些按摩器就是用玉器做成的。玉器在預熱的情況下,比如你拿手攥一會兒,它跟身體上的接觸感受很舒適。所以玉墜這個道具在按摩的功能上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電影中的這個玉墜出現行過早。前面說了,宋代開始有玉墜。而《夜宴》描寫的時間有點混亂,但大致是五代時期,時間要早一點兒。我們當然不能說,五代就比宋代早一點,那個時候就肯定沒有玉墜。但不幸的是,皇上手中拿的這個玉墜是一個明代的典型器物,那麼這個時間就大大的不對了。所以我覺得文學作品,以及文藝作品當中,應該多注重一些歷史的基本常識。專業上沒有錯誤,作品會更吸引人。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七夕前三五日,車馬盈市,羅綺滿街,旋折未開荷花,都人善假做雙頭蓮,取玩一時,提攜而歸,路人往往嗟愛。又少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效顰磨喝樂。"《武林舊事》中也有這樣的記載:"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執荷葉,效顰摩侯羅。"這個"磨喝樂"" 摩侯羅"不論寫法如何,它都是梵語的一個譯音。有一說摩侯羅就是佛子的意思,形象為執蓮童子。還有一說,宋代人認為摩侯羅是個特別靈巧的小孩,號稱天下第一巧兒,聰明伶俐會給人帶來歡樂。那麼,在七夕乞巧的時候呢,讓孩子就裝扮成摩侯羅的形象,是希望自己的孩子靈巧,也有祈求吉祥如意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