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第一章 掘墓人張之洞 第10節 共和革命三級跳

第一章 掘墓人張之洞

第10節 共和革命三級跳

話說武昌首義時,有個叫喻育之的12歲小朋友,正在張之洞建立的湖北陸軍測繪學堂當學生兵,革命黨發現這孩子比較機靈,就跑來勸說他參加革命,於是喻育之在他的《憶在武昌第一次見到孫中山先生》一文中,這樣說道:
敘述到這裏,我們就能夠對馬上爆發的辛亥革命整體過程,進行一次清晰的梳理了:
……辛亥革命一起,一般人都認為是中山先生的功勞,實際上中山先生奔走革命遠在海外,在海外的力量遠比國內為大,而在國內的革命思想影響,可能比不上樑啟超,由於各方面力量的匯合,終於獲致辛亥革命的成果,這是追隨孫中山先生多年的我不能不承認的…九*九*藏*書
於是朝廷從北方調來了旗兵,駐紮在武昌的楚望台與紫陽路一帶,專門負責監視高素養的漢人新軍。漢人新軍走在路上,迎面來了旗兵,就會攔下,先啪啪啪幾個大耳光,然後喝問道:日你娘個鬼,你吃的是誰的糧?漢人新軍必須要立正,以響亮的聲音回答道:吃皇上的糧!然後旗兵再啪啪啪幾個大耳光,喝問道:你穿的是誰的衣?漢人新軍再立正,響亮的回答:穿皇上的衣!然後旗兵再啪啪啪幾個耳光:你睡的是誰的女人?漢人新軍立正:睡的是皇上的女人……若是回答的慢了,輕者蹲禁閉,重則以革命黨之罪殺頭。
第三步:由一品夫人趙鳳昌負責九九藏書,將一場軍事革命轉型為社會革命,最終促成共和革命的成功。
但我們知道,梁啟超先生是建設型人才,其思想觀念是主張建設,讀他的書,民族思想會復甦,但定無可能產生暴力革命的念頭,而辛亥革命的第一槍之所以率先在武昌打響,就是因為武昌學生們,讀到的書比較特殊。
武昌新軍,其激進者所接受的主要思想是「排滿」,排滿也是革命,但其主要表現為對旗兵的仇恨,與共和思想還有一定的距離,而完成這一距離的跨越之人,就是張之洞伏下的三步棋。
說到這排滿思想,也是清王朝自尋死路。我們在前面敘述過,為了強大清國,清王朝在一系列九_九_藏_書高人的運籌之下,建立學校培養高素養的軍官,準備設立三十六鎮新軍。比如說湖北新軍第八鎮,南京新軍第九鎮,福建新軍第十鎮,都是這一政策的系列產品。
據參加過辛亥革命的元老周雍能回憶:
新軍將士,清一色高級知識分子,也就不會對認同皇權觀念,革命思想必然興起,所以清王朝一看這情形,心說咋整呢?能不能找個好辦法,讓這些新軍既有高素養,又對皇家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做奴才呢?有了,要不給新軍中派一標旗兵過去,看著新軍點。
哪三步棋?
第二步:先是由黎元洪的弟子吳兆麟出來,將一場無以名目的流血爆亂,轉型為以排滿為目的的兵亂。read•99csw•com再有黎元洪出來,將一場排滿兵亂,轉型為具有著正確革命訴求的軍事行動。
所以武昌的第八鎮新軍,恨旗兵恨到了牙根痒痒的程度,這種仇恨,就稱之為「排滿思想」。
辛亥革命時,周雍能老先生才剛剛17歲,是個年輕稚嫩的學生兵,當時他人在江西的南昌,響應了辛亥革命,但是他讀到的書,卻是梁啟超先生編的《新民叢報》及《少年中國魂》等報刊,才產生了民族思想,並終身追隨孫中山。他敘述說辛亥時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在國內的影響有限,這應該假不了。
看看這共和革命的三級跳,我們就會發現,革命黨人的具體工作,是負責拉開引線,引爆事件,而最終的九-九-藏-書革命,卻是由張之洞設置的軍事體制來完成。
……我開始看到一些傳播革命思想的書刊,如《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猛回頭》、《警世鐘》、《湖北學生界》等,從而萌發了排滿革命思想……
啥個叫「排滿思想」呢?
現在,張之洞已經為大清帝國掘好了墳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革命黨人跑來,用力將滿清推進墳墓里了。
注意喻育之老先生的敘述,他和周雍能老先生不大一樣,周雍能讀梁啟超,萌發的是民族思想,而喻育之這裏,萌發的卻是「排滿」思想。
第一步:是先有富戰鬥力的武昌新軍,才有可能將對旗兵的仇恨轉化為殺戮行為,這就是辛亥革命第一槍的初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