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宋太宗趙光義卷 第五章 一夜夢燕雲

宋太宗趙光義卷

第五章 一夜夢燕雲

巍巍太行山,北起拒馬河南到黃河岸,延袤千里,萬壑溝深,割斷山西、河北、河南三地,是中原大地上天然的界山。
於是大隊人馬殺過去,開始時一切正常,契丹人跑得比兔子還快,可是追著追著就突然掉進了契丹人的陷阱里。激烈廝殺,這支契丹軍的戰鬥力空前強悍,宋軍拚死突圍,雖然沖了出來,可是論戰績,已經是地地道道的中伏小敗。
回到幽州城下,宋朝人更加筋疲力盡了,那不僅是身體上的疲勞,心理的厭倦更讓他們忍無可忍。所有人的精力、激|情,甚至對殺人放火的渴望都發泄在半年前的北漢太原城下了,這時他們厭戰,他們想家,而且他們兩手空空,連拿下北漢時的獎金都沒到位,他們找不到繼續打仗的理由!
牆,不是那樣拆的。要做的是一直挖到地基底下,然後在洞頂上用木樁支撐木板,人都撤出來,再放把火把裏面的木料都燒了,之後,至少在理論上沒有承重的城牆就會轟然而倒。
就這樣,公元九七九年七月六日這一天終於到了,趙光義突然接到軍報,幽州城西北,突然出現了契丹人的大股部隊。
明白了這一點,他們的反應也就和當年一樣了。戰鬥結束的第二天,六月二十二日,大宋皇帝來到了涿州城外,涿州判官劉原德出城投降。而趙光義沒有停留,前面就是幽州城了,這是他的哥哥趙匡胤和當年的柴榮都沒有達到過的極限目標,他一刻都不能停留了……傳令連夜急行軍,就在二十三日的凌晨時分,他率領千軍萬馬來到了燕趙故地幽州城下。
前、后、左、右,四面都是敵人,就連幽州城裡都喊聲震天,全城的百姓都在為契丹人助戰……戰爭,第一次向趙光義露出了它猙獰恐怖的本來面目,他身邊的幾十萬部下都在恐慌迷亂中。回望歷史,大兵團作戰的崩潰階段是什麼樣的?
就這樣,他率領統軍使蕭討古、乙室王撒合等部下出幽州,南下主動迎擊宋軍,在涿州城外的沙河(今河北易縣東南之易水)附近與宋軍前鋒傅潛遭遇。傅潛就像半年前白馬山上的郭進那樣奮勇進擊,還是野戰,仍然沒有援軍單兵團對決,他只以自己的先鋒部人馬就把遼國的北院大王徹底擊潰。
那樣東亞的格局就會重新規劃,契丹人徹底返祖,倒退回三十二年前,他們仍舊不過是草原上的一片飄浮的落葉,有被風吹起來的時候,也必然會極快地落下去,成為下一個匈奴、突厥、回鶻……耶律休哥率軍晝夜兼程賓士在草原上,他每時每刻都在祈禱著韓德讓能多挺一會兒,再多挺一會兒。
但是誰能相信呢?對面的人數最少要比他們想象的少一半!因為耶律斜軫命令每一個契丹兵手裡舉著兩支火把(人持兩炬)……他要這個效果,他等的就是黑夜!
這一條生路不僅會摧垮抵抗者死拼的意志,同時也是攻城者自己的勝利之路。可是這時的趙光義卻把自己的對手往死路里逼,強迫對方跟自己拚命。
萬事俱備,只差攻城。宋軍從十四日衝出太行山,到二十三日凌晨抵達幽州城下,幾乎每一天都在急行軍之中,並且無日不征無日不戰,終於給自己贏得了創造歷史的時間。
也就是說,四面圍城,沒給裏面的契丹人留半點活路(嚴重注意這一點)。並且在圍城之始就任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幽州知府,從這時起就可以在實戰中熟悉城防事務了。
韓德讓,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因為他們的決定是——放棄幽州,退兵守松亭(今河北寬城西南)、虎北口(今密雲東北)。
青色,哈哈——耶律奚底,北院大王,這小子居然還在這附近。有種,那就派兵去拿下他;但是別忙,除了耶律奚底,在青河北(今北京清河鎮一帶)也發現了契丹的人馬。經調查,可以確定主帥是契丹南院宰相耶律沙……宋朝人搖了搖頭,都沒興趣再往下聽了。耶律沙,白馬敗將,何足一提。
宋軍全營皆起,向西北方向迎擊來襲的契丹聯軍,但在他們的身後,幽州城門卻突然間打開了,能想象嗎?被死死圍困了半個月,每天都掙扎在死亡線上的幽州守軍,居然敢衝出來向宋軍進攻!
廝殺直到黃昏時分,契丹人死傷慘重,遼國的南院宰相耶律沙不得不下令撤退。
但就是這樣,經過趙匡胤十七年不斷精選磨鍊的宋朝精兵仍然真正顯示出了他們的強悍本色,從公元九七九年七月六日的黃昏時起突遇埋伏,到第二天的太陽終於升了起來,整整一夜,他們隊伍不亂,建制不散,一直緊緊地守護在皇帝的周圍,他們僅僅是處於劣勢,但絕對還沒有敗!
耶律斜軫。
六月二十五日,趙光義下令圍城,具體分派是定國節度使宋偓攻南城、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北城、彰信節度使劉過攻東城、定開節度使孟玄箉攻西城。
耶律休哥在極限的運動之中九-九-藏-書,他必須儘快地趕路,可卻要最大限度地保持住援軍的戰鬥力。他不僅要到達,更要到之能戰,戰之必勝才行。但是看一下他的兵力,知情的人就會對他不抱什麼希望,他居然只有……三萬人。
耶律奚底變成了耶律沙第二,他扔下了滿地的死屍逃回了幽州,身後面還有五百多個部下被傅潛抓了俘虜。之後北地大震,契丹人恐慌了,遼籍的華人震撼了,這是宋軍嗎?這是二十余年前後周的軍隊,是柴榮的部下!
耶律休哥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竟然真的做到了。有人能相信嗎?宋朝的那位皇帝居然逃跑了……
人呢?都被殺光了?那他還逃得了嗎?契丹人已經殺到他身邊了。只能有一個解釋,他逃跑時,他的士兵們仍然在奮戰中……
他逃了,逃的時候身上已經中了兩箭。沒法考證,這是在他正面迎敵時被射中才逃跑的,還是在他轉身逃跑時才中的箭。因為據記載,中箭的部位是「臀」或者「股」,方向大有區別。但是這重要嗎?事實是他選擇逃跑時,「僅以身免」,身邊居然沒有衛護他的人。
這就是當年的真相,宋軍敗了不假,可是絕沒有傷及元氣。他們真正的損失,是躺在驢車裡的那個人,他心裏丟了一些東西,還有他腿上的那兩處箭傷。
剩下的事情,只是一些數據。當天幽州城下,宋軍終於全軍崩潰,向南三十里之間,陣亡近萬餘人。兵仗、器甲、符印、糧草、貨幣丟棄無數,數十萬人被分割包圍,各自為戰。他們的皇帝不知去向,後來才知道,他當天孤身一人,忍著身上的箭傷,騎馬狂奔了一天,在八日到達了涿州,但是沒等進城,同樣身負重傷的耶律休哥就緊追殺到,逼著他再次逃命。
結果是劉禹投降了,孔守正只是報上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宋朝的皇帝已經御駕親征,只在幾十里之外,易州城就不戰而下。而且要強調的是,這不是劉禹一個人的決定,當天夜裡孔守正孤身進城,撫慰軍民,易州全城沒有任何人反抗。
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之後,幽州城外沿三十六里,敵軍有數十萬人,平均每一里的城牆都可以分配給萬人之眾去摧毀,人都擠不下了,得圍成三圈。並且這還不是最危險的。
這是擺明了不給城裡任何人活路,勢態很明顯,你們就放寬了心吧,都等著死在城裡頭!這才是兵家大忌,回想一下當年郭威拿下李守貞的河中城用的是什麼辦法?通過整整一年的消耗之後,郭威還只是三面圍城,放出一條生路給城裡人。
但是一個終極誘惑讓他發瘋,讓他無論如何都不想走——也許就在下一刻,幽州城就能攻破了!
為什麼呢?
公元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大宋皇帝趙光義下令圍城,數十萬大軍把幽州城緊緊地圍了三匝……燕雲之役打響,宋遼百年恩怨就此開始。
有什麼辦法呢?宋軍是輕裝簡行,一路急行軍,翻越太行山而來的,他們沒辦法攜帶任何的重型攻城武器,甚至環顧四周,在幽州城外,也沒有太原城邊的汾河那樣的大水系,註定了沒有任何的外力可以藉助。他們能做的,除了像瘋子一樣去爬城牆之外,就只有在城牆的下面打洞。
得勝口(今北京昌平西北),那與幽州城相距至少八十里以上,城裡的韓德讓就算爬上城樓喊破了嗓子,耶律斜軫都別想聽到一聲「救命」。
公元九七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宋朝遠征軍開始攻城。數十萬人不分晝夜,不計生死,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幾乎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衝擊巍峨聳峙的幽州城牆。
戰爭爆發,進程完全在趙光義的預算之內。他先是在金台頓招募了當地一百多個居民,每人賜兩千錢,要他們做大軍的嚮導。然後悄悄地派出了東西班指揮使儀孔守正,孔守正的任務是驗證他之前的推斷是否正確。
萬箭齊發,人馬踩踏,歷史證明耶律休哥當時真的命懸一線,他殊死衝鋒,筋疲力盡的宋軍向他瘋狂攻擊,他身上連中三處重傷,但是奇迹一樣,他真的劈開萬人拱衛的宋軍中軍大營,衝到了那頂顯赫無比的黃羅傘蓋下。
可這也並不是最恐怖的,幽州城堅牆厚,兵甲充足,契丹人已經苦心經營了近四十年,無論如何在軍備方面都不會比太原城差,但是想一下太原城被圍攻時,裏面的人心情是怎樣的?他們舒暢,因為他們都知道肯定會有人來救他們的。
城裡的韓德讓,自從宋軍攻城就一直「登城,日夜守御」,此時已經有半個月之久。實際情況是就算他本人還能支撐,可是城裡的軍民人等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但是抵達的一瞬間,耶律休哥全身都冰冷了,絕望籠罩著他,他發現倒在傘下的那個人,竟然只是一個普通的護傘宋兵,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宋的皇帝……怎麼了?中計了嗎?受騙了嗎?但是他九九藏書突然發現宋軍的陣形劇烈動蕩,連鎖的反應向四面八方波及,怎麼了?宋軍竟然崩潰了?!
契丹人來襲!
太行險峻,全山無路可行,其中只有八條天然河流切割而成的峽谷能讓人類翻越,那就是太行八徑——軹關徑、太行徑、白徑、滏口徑、井徑、飛狐徑、蒲陰徑、軍都徑。
這一天,在宋軍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自北征以來,敵我雙方第一次的主力軍團對決,就這樣爆發了。
可是等待和耐心更是最煎熬人的東西,耶律斜軫在靜止中把自己折磨得發瘋,他知道應該會有援軍的,應該會有……可是該死的什麼時候才到啊?!
攻城開始,但是且慢,在前一天二十四日宋軍出了點小岔子,讓這次合圍時大家的心裏都很鬱悶。原因就是契丹人青色的王旗——耶律奚底。二十三日時,宋軍確定了在得勝口發現了耶律奚底的殘兵敗將,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徹底肅清!
說到底,一切的勝負契機都凝結在一個人的身上——幽州留守韓德讓。只要韓德讓能挺住,契丹人就能保住這一線的生機。如果他先倒了,那麼幽州的陷落,就會帶動整個燕雲地區一起倒向漢人。
他們遠遠觀望,任由韓德讓和幽州城自生自滅,直到公元九七九年七月六日這一天。
勝利了?真的嗎?當年陣中的大宋皇帝趙光義一定難以判斷些什麼,有資料顯示,這是他生平第一次親身經歷十幾萬人規模的屠殺現場,人山人海,犬牙交錯,戰局瞬息萬變,但不管他懂不懂,宋朝人的陣地終於前移,他被推上了勝利的道路!
淝水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那都還只是正面衝突,單面受敵,可現在在幽州城下,客境作戰的宋軍是四面受敵,再無救兵!
是、趙、光、義、很、蠢、嗎?
但是別忙,建國已經六十三年的契丹的確不像最初時那樣的生猛凌厲了,可是全族危難,還是有人站了出來,只不過這個人並不能讓人信服,因為他本是個文官——大惕隱司(掌管皇族政教事物)的長官,惕隱耶律休哥。
攻擊整整持續了半個月,其間也有所收穫。幽州城裡有人支持不住了,契丹的鐵林都指揮使李札勒存帶著兩百個部下逾城出降,隨後幽州城的神武廳直部隊共四百人也出降,時間到了七月份,幽州城下的攻勢達到了空前的強度,周邊的契丹人先崩潰了,遼國建雄軍節度使順州劉延素主動投降。
典型的衙內廢物!
這時幽州城裡的人吧,更叫人看不上。據可靠線報,守城的叫韓德讓,是個替父親守城的世襲公子哥,而且剛剛上任。提到他的爺爺那是大名鼎鼎——韓知古,遼國的開國功臣,雖然起步時低了點,是當年述律老太后的陪嫁奴隸,但是遼國的典章制度、風俗禮儀都出自他手。可是父親英雄兒孬種,他兒子韓匡嗣給他來了個徹底的子不類父,官職雖然坐到了燕王、幽州留守的極品位置,可是能耐呢?
少點了吧?這就是號稱騎甲三十萬眾的契丹人所能派出來的援軍嗎?用這麼點的兵力就想千里奔襲,去和宋朝的幾十萬常勝部隊對決?契丹人到底是自信,還是狂妄,又或者是被嚇得變態了?
那一瞬間,他變回了他自己。
他把所有人都驚呆了,包括契丹人。此人千里赴援,日夜兼程,到之即戰,本來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再經過徹夜拼殺,這時再沖向宋軍兵力最集中的地方,他不是找死嗎?!
先聲奪人,宋軍還沒從震驚中恢復,他們正前方正在逃跑的耶律沙又突然回兵,向他們倒卷回來。戰局瞬間惡化,怎麼辦?廝殺了一天的宋軍已經絕對沒法支撐,趙光義當機立斷,命令回幽州城下傳令,調圍城部隊來救急助戰!
其實很簡單,宋軍有水師,但船一共有多少呢?想想柴榮當年只是率數萬勁旅,他當然可以坐船,可趙光義現在手下是數十萬人,你讓誰坐誰不坐?本來已經累得快死了,再待遇不公,你信不信軍隊馬上會就地嘩變?而且就算船夠用,但是調集的時間得用多少?往複運送這數十萬人又得用時多少?現在最重要的是戰機——「所當乘者,勢也;不可失者,時也」,趙光義要的就是趁熱打鐵,所以絕不能耽擱!
契丹一定會出兵……可是現在誰來救幽州?!
幽州城牆高三丈,牆厚一丈五尺,城周三十六里,四周設八門。其中南北九里,東西七里,是一座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城市。要強調的是,這與太原城防的各項統計數字基本相同。
就為了這點理論上的可能,宋軍把幽州城團團圍困,達到了「圍城三匝,穴地而進」的程度。這時候有人會說,趙光義把事做糟了,你不能把所有的兵力都放在幽州城下,所謂「圍城打援」嘛。你得把人分開,放出一部分在四周遊弋,時刻戒備才對。
因為軍心懈怠了,趙光義九九藏書比誰都清楚,這時只有他親自出陣,才能勉強振作軍心,把士兵們從憤怨疲勞的狀態里強拉出來。
這樣的震蕩也迅速地傳到了漠北草原的深處。《遼史》記載,當時的契丹皇帝耶律賢正在打獵,聽到消息后馬上升帳議事。群臣討論,最後的結果非常驚人,不是怎樣去救援燕雲,而是要怎樣保證漠北王庭的安全。
趙光義的設想實現了,這時遼國方面針對他征討北漢時所派出的援軍都被他擊敗了,其中耶律沙自從在白馬山上被郭進擊潰之後就再也沒緩過勁來,連戰場的邊兒都不敢再靠;耶律奚底徹底北逃,無論是這時還是半個月之後,戰場上都沒了這人的影子,後來證實,他被撤職了;唯一稍好點的是耶律斜軫,但也只能小打小鬧敲敲邊鼓,請看他這時在哪兒?
這時有一個問題出現了。一千多年來,不斷地有人問,趙光義為什麼要驅使勞累過度的軍隊走旱路?為什麼不學柴榮坐船走水路進攻燕雲呢?那樣軍隊就可得到喘息之機,恢復戰鬥力,並且宋軍一直都有水師。
身後的喊殺聲驚天動地,他再不敢回望,那是他的一場噩夢。當他逃跑時,這個夢醒了,從此在他的心裏面,一些影子消散了,一些偉岸高貴的東西徹底離他遠去。
這些大宋皇帝趙光義都心知肚明,一個人就算再不知兵,難道連發沒發獎金也不知道嗎?更何況,宋朝當時所有的智囊,包括骨灰級的趙普都在軍中,該做什麼,是繼續強攻,還是馬上撤退,就算沒有了記載,當時也應該有人提醒過他。
那樣的後果不堪設想……
敵人,契丹人,多少人?!
你不怕嗎?!
那中間應該還隔著重重的人浪,他的士兵們還在以血肉之軀來延續著他的生命,一切的跡象都表明,最後的時刻還沒有到來。但是趙光義驚呆了,這就是戰爭嗎?這就是他一直以來想要的豐功偉績嗎?他翻越太行山,不顧一切所追求的就是這個嗎?!此前他羡慕天可汗,他不服他的哥哥,他一心想要比他們做得更好,但他從來都沒在戰場上經受過危險!
事後才知道,青色王旗純粹是個騙局,旗下面的人根本不是耶律奚底,而是遼國的南院大王耶律斜軫。
遼北院大王耶律奚底。耶律奚底是當年三月份從漠北草原的深處率兵向南的,他的任務就是防備宋軍北上。這時原先最早抵抗宋軍的耶律沙等人都縮在幽州城裡不敢出來,但是北院大王不信邪,敵人入境了,尤其是南人來北伐,契丹人居然連接戰都不敢,真是奇恥大辱!
就在宋朝軍隊整體前移,快速追擊耶律沙的時候,突然間在他們的面前出現了兩條火龍,那是千萬支火把凝聚成的一大片火海,從左右兩側向他們疾卷而來!
趙光義率軍圍困它時,它的名字叫「幽州」。
趙光義得救了,楊業殺退追兵,用一輛運糧的驢車送他回國。在他的身後,散亂潰逃的軍隊逐漸恢復建制。遼國當日只是險勝,他們沒有能力更不敢對宋軍窮追到底。宋朝人驚喜地發現,全軍崩潰,皇帝都單騎逃命,可是隨軍的王公貴臣們,居然連一個傷亡的都沒有。
他比誰都清楚,幾十萬人的宋朝龐大軍團是一個超級怪物,悍然去碰它,那不叫解圍,連減壓都算不上——那是在找死。它隨便分出一隻手來都足以把他掐死,那邊該圍城的還在圍城,什麼效果都沒有。
沒法考證,反正這兩位手握重兵的耶律們連一次,哪怕只有一次的抵近騷擾一下宋軍,稍微減低些幽州城防的壓力都沒有。
燕雲,這裏就是曾經的漢地邊疆了,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再往北,就是曾經的生命防線長城……那麼開始吧,馬上開始吧!他幾乎沒有休息,就親自率軍沖向了幽州城北的契丹駐軍。皇帝臨陣,勇氣百倍,當年的宋軍把幽州城外的契丹軍營一掃而空,契丹軍死傷近一萬人,僥倖逃脫后連幽州城都不敢進,直接逃向更北的地方。
我的兵你沒困住,進了包圍圈你都啃不下來。而且沒等我再派人,你馬上就又跑了……哼,遼國人,就是這樣的貨色。連殺到我身邊來騷擾一下都不敢!
人心如此,戰局同樣絕望。首先,遼國自建國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被圍困攻城的事。可以說遼人並不習慣防守,不僅沒那個技巧,要命的是更沒那個心理素質。幾十萬敵人日夜不停,四面圍攻,你站在城頭上往下看那是什麼情景?
要說他的失誤,那是在「圍城三匝」上。
就這樣,宋軍以久疲之師,翻越天險太行,還能保持士氣不墜,在當月十四日全軍終於越過太行山,抵達了河北定州(今河北定縣),就此進入遼境。
並且趙光義以身作則,和手下的大兵們一起爬山。這樣誰還有什麼好埋怨的?!
而遼國國內下一波的援軍是真正https://read.99csw.com的遠水,不管有多少人馬,怎樣精銳,由誰帶領,都得先跑過千山萬水再說……時間,給了趙光義既慷慨又吝嗇得要命的機會——你可以不被|干擾,專心致志地攻城,能攻下來你就成功!
只不過,那有時效,每一天,你的敵人都在長城以外,廣漠無邊的大草原上集結,在向你靠近……
這時他的手下們猛然歡呼,勝利了!宋朝的皇帝逃跑了,宋朝的皇帝逃跑了!
這是個技術活兒,他們先頂著槍林箭雨鑽到城牆底下,然後就開始打洞,一直往下挖,但是並不是要一直挖進城。那樣就死定了。試想洞口能有多大?你能幾百個人一起衝出去嗎?外面只要守著幾桿長槍,大家就都得變成肉串。
被佔了點小便宜,趙光義的反應不是憤怒或者戒懼,而是厭惡和更加蔑視。這就是契丹堂堂的南院大王?像個賊似的偷偷摸摸,你可以說是兵不厭詐,可是你詐出了什麼結果啊?
唯此一招了……難道還有什麼別的辦法嗎?!趙光義在當年漆黑的幽州夜色下,夾裹在自己的軍隊里向幽州城退卻,很快,他就盼來了自己的援軍,但是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想到,這是他當天犯下的最大錯誤!
夜幕降臨,宋軍開始追擊。這時他們的心情是慶幸的,是解脫的,不管怎樣,終於還是結束了,日出而戰,日落而息,天黑了,這一天終於過去……可是他們做夢都不會想到,這時的夜色是那個人預定的。
他決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他以他的青色王旗(該死的顏色,宋軍以後看見青色就抓狂)發誓,絕不讓宋朝人抵達幽州城下。
宋朝的士兵們都被眼前的這一幕驚呆了,憑著直覺,他們發現對面的人數絕不在他們之下!劇戰之後,突遇埋伏,他們每一個人都感到了恐慌(宋師不測其多寡,有懼色)。
戰報緊急,契丹人迅速逼近,當趙光義整軍出陣時,契丹鐵騎已經推進到了高梁河。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原永定河,與幽州近在咫尺。宋朝軍隊瞬間明白,契丹人來者不善,這樣的深入,不是偷襲,不是騷擾,而是強攻!
這就是命運。燕雲之役,是一個讓強者成名的特殊時機。一些在此之前默默無聞的名字,經過了這半個月煉獄一般的考驗后,變得威名震懾大地,成了決定歷史進程的大人物。
即日起圍城!把那些邊邊蟹蟹的東西都遠遠地隔在幽州城之外,集中所有兵力,務必要快,只要把燕雲十六州的首府幽州攻破,之後就會滾湯沃雪,連鎖反應,另十五州指日可下!
他的意見是,不管退守還是赴援,從根本上看都是與宋軍接戰,那麼為什麼要退呢?要戰,就只在幽州城下戰!但是這也要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幽州一定要挺到他帶兵殺到為止。不然,就會主客易位,換成宋軍在幽州城裡以逸待勞,等著千里奔襲,變成強弩之末的契丹人送上門來!
這些峽谷最短的也要綿延百里開外,各徑兩頭有關,中間更有無數的險峰危崖,就算空身攀登都不容易,而在公元九七九年的六月間,宋軍數十萬遠征軍卻要帶著糧草輜重、軍械刀槍去翻越它,然後向空前強大的異族挑戰。
松亭、虎北口,這兩點都在長城線上。很明顯,契丹人不僅已經對幽州絕望了,甚至都打好了背靠長城,來阻止宋軍進一步地北伐的預算。一切就像他們事後的記載:「宋乘下太原之銳,以師圍燕……遼亦岌岌乎殆哉!」
這就是郭進在白馬山擊敗過的人?這就是在此前連幽州的邊都不敢靠近的那個懦夫?宋朝人難以置信,但是生死邊緣,他們的戰鬥力猛然覺醒,這是中原自後周時起就不斷積累著勝利傳統的常勝不敗之師,這是自中唐以來最強悍的漢人部隊,不管怎樣勞累,不管對手怎樣、是誰,他們沒有召喚圍城的部隊支援,就在高梁河的河灘地上,與耶律沙所部血戰。
西北方八十里開外,得勝口,耶律斜軫,他一直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像是非常的怯懦,也像是極端的冷靜,但無論如何他都完整地保持住了自己的實力,他的信條是——不浪費一兵一卒,那都是他的金子,除非等到了鑽石級別的機會,他絕不會動用他們去白白送死。
耶律休哥瘋了,他在太陽剛剛照亮戰場時作了一個瘋狂的決定,他率軍不顧一切地沖向了大宋皇帝的所在——黃羅傘蓋。
不勝利毋寧死,不可一世的名將誕生了,敢直面死亡的人才配接受勝利。耶律休哥像當年巴公原上的柴榮那樣沖向了敵人的心臟,給自己的民族帶來了希望,同時也給宋朝人帶來了決戰獲勝的可能——只要能殺了這時拚死一擊的耶律休哥,勝利就是宋朝的!
草原深處的漠北王廷嗎?茫茫大地,你站得高點使勁望吧,小心望瞎了眼睛,也看不見援兵的影子;靠旁邊的耶律斜軫、耶律沙?提到他們,就沒法https://read.99csw.com猜測當時韓德讓的心情了,他是痛恨還是絕望?又或者是心有靈犀地理解?
戰場上的形勢一邊倒,契丹人主攻。開戰以來不斷後退,不斷失敗的契丹人不見了,他們像是突然返祖,變成了三十多年前耶律德光的部隊,他們不知是為了什麼,不計生死,全力以赴地向宋朝人進攻。而且讓宋軍難以置信的是,這支契丹軍隊的主帥居然是他們的手下敗將耶律沙。
這時天又黑了,趙光義慌不擇路,陷在了泥淖之中。這時他命不該絕,一支不明戰況,仍然向幽州運軍糧的宋軍發現了他。領軍的將軍姓楊,叫楊業。
得說一下這個耶律斜軫了。此人的名字在之前的戰事里也曾經出現過,比如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時,他曾經率軍赴援,逼退宋軍;在白馬山是他遏止了郭進的攻勢。但是稍微分析就可以發現,此人根本沒動半分手腳,沒有一兵一卒的傷亡,就達到了全部的戰術目的。再加上這次,騙人騙得一點都不「契丹」,一切都清晰地證明了此人的本質——很壞很聰明,只要能達到目的,他不在乎手段。
韓德讓……這本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名字,他的出現絕對是個偶然。幽州,本是他父親的責區,他只是暫時代理,適逢其會而已。
定州的後面是易州(即岐溝關),這是契丹人的重鎮,刺史名叫劉禹,是漢人。孔守正單身前往,在夜裡翻過了城外的短牆,再爬過鹿角障礙,在護城河的橋邊向城上喊話,挑明了自己的身份。
在這一天之前,幽州城內外,甚至整個燕雲地區,不論是宋朝人,還是契丹人,都已經把自己壓榨到了極限的邊緣。
《遼史》里說得清楚明白——醫術高超,只此一項。再聯想一下當時的遼國皇帝耶律賢是個怎樣的多愁多病的身,寵信是怎麼來的就都明白了吧?而且據評估,眼前的這位韓德讓是更下層樓,比他的老子更差勁,此前沒有任何一點點拿得出手的成績,年齡倒是已經三十八歲了。
都不是,這也是極限。想一想當年趙匡胤派田欽祚阻止入境的遼兵時,瞬息之間能派出多少援軍?那是三千。救兵如救火,契丹人已經全國以赴,斡魯朵軍制快速集結軍隊的力量在這時顯出了巨大的優勢。
六月二十一日,大宋皇帝趙光義親披甲胄,進抵易州。在他進城之前,他的前鋒將領傅潛等人已經遠遠地越過了易州,逼近了遼國南京幽州前面的最後一道屏障——涿州(今河北涿州),在涿州城之南與契丹騎兵遭遇。
這一天是所有人的命運日。
好了,趙光義稍微平復了一下勞累激動的神經,命令向四面八方派出偵騎,時刻警戒每一個動向。很快有情報回來了,在得勝口(今北京昌平西北)發現了大股的契丹軍隊,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主將的認旗是青色的。
趙光義做夢都沒有想過自己會逃跑,可是他現在真的就在逃跑的路上。光榮、恥辱、偉業……生命,這些平時在他腦海里盤旋不休,精確計算的東西,在那一瞬間都變成了空白。他只記得突然之間契丹人衝到了他的近前,箭如飛蝗,殺聲如潮,他們要殺了他!
真正的強敵來了,契丹的主力軍團已經悄悄地運動到了宋軍的身邊。
但耶律休哥本人深知,這是契丹人勝利的唯一一個機會了,再不成功,等待他們的就只有失敗和死亡。想想看,此前的挑戰、詐敗、火把、反擊,甚至幽州城裡的韓德讓還給了他們驚喜,敢出城助戰,能做的他們都做了,但是幾十萬的宋軍建制完整,陣形不散,始終都拿不下來,一旦天亮后讓他們看出契丹人的虛實,勝負必將逆轉!
直到公元九七九年七月七日的太陽終於照亮了戰場,大宋皇帝的黃羅傘蓋被契丹人清晰地看到……
幽州,在三千多年前,它叫「薊」,薊國的國都;燕國滅薊國,遷都於此,改名為「燕京」,此後朝代更替,它陸續又叫過「中都」、「大都」、「北平」、「北京」。
但是很遺憾,這種說法是事後諸葛亮。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遼國沒人來應援,你打什麼?難道要分出去十幾萬人去四面布防,時刻等待嗎?笑話,趙光義的戰略初衷就是要佔領幽州城,儘快地拿下它,作為自己的落腳點和進一步北伐的根據地,怎能為連影子都還沒見著的敵人就自我削弱攻堅力量?!
終於來了……警報傳遍全營,可最後領軍迎敵的卻是皇帝本人。潘美哪裡去了?曹彬哪裡去了?第一暴徒曹翰哪裡去了?要知道當時宋朝的舉國重臣都在軍中,可為什麼一旦遇敵,卻得要皇帝御駕臨陣?
危險的是人心。趙光義四面圍城,不給一點活路,這讓城裡人又驚又怕,但是更狠的卻是宋軍開始了招降(宋兵圍城,招脅甚急)。又打又拉,不說城裡面那麼多的漢人,就連契丹族的軍人都叛逃了六百多個。「人懷二心」,這是《遼史》事後對當時的註解。